我最早吃過宣稱自己為鳳梨酥的是徐福記,好奇鳳梨是何物,那時候訊息不發達,沒怎麼出去見識過的長輩也只能看圖片,灌輸模糊的概念給我,說鳳梨就是菠蘿,於是買回家打開包裝咬一口,粘牙膩歪,非常難吃,像極了那幾年批發市場的水果月餅,從那之後便對鳳梨酥沒啥好感,鳳梨酥一直在我的黑名單裡排第一。
2014年去了臺灣,臺灣朋友熱情接待我,朋友的女兒還認真地問我:「姐姐有沒有吃過臺灣鳳梨酥啊?姐姐,這家鳳梨酥是臺灣最好吃的喲!」雖然很感激對方的好意,但心裡是很緊張的,手裡坨子都捏緊了,好像大老遠跑到南極告訴我特產是五仁月餅一樣夢幻。
臺灣小妹當然不知道我內心的想法,我們環島旅行,約定見面地點在臺南,她專門抽時間從臺北跑到臺中去買了一盒名叫「日出」的鳳梨酥給我帶到到臺南,千叮萬囑說一定要在最短時間內吃完,不然會過期。看到外包裝的我被驚豔到了,花鳥齊放極具中式畫卷感的紙質包裝,飽和度很高,精緻而環保,裡面的獨立包裝則設計更是以鳳梨為元素,拿著還有點不忍心吃呢~最暖心的還是還有手寫的一段文字,當然,最顛覆我的肯定是鳳梨酥本酥了,酥酥的外皮不軟不硬,咬一口完全不粘牙,酸酸甜甜讓人聯想到新鮮的鳳梨。
獲得新知的我馬上度娘,了解一下菠蘿和鳳梨的區別,原來這2種水果同宗同源,本質上是一種水果的不同品種。菠蘿削皮後有「內刺」需要剔除,而鳳梨削掉外皮後沒有「內刺」,不需要挖掉黑色的刺;口感上,菠蘿有刺感和澀感,需要泡鹽水去澀味,有硬心,而鳳梨基本無澀無夾口感,並且甜度和水分都很高,吃的時候軟硬適中。在臺灣時候也親自嘗試,在我看來,鳳梨應該是更好吃的菠蘿。
那之後要想吃那款鳳梨酥只能託人帶,據說現在在臺灣也不只是臺中有了,而我也想過自己做鳳梨酥,但總是沒有信心,最近發現家裡有吃不完的菠蘿蜜餞,乾脆還原成菠蘿果醬來做個鳳梨酥吧!其實鳳梨酥很簡單,就是分為外面的酥皮和裡面的餡兒,只要配方沒問題,都做得出好吃的鳳梨酥~
用料
黃油:100g
糖粉:16g
奶粉:16 g
杏仁粉:8 g
野雞蛋:一枚
低筋粉:120 g
中筋粉10 g
鹽:少許
步驟
1.將f1刀頭放入krups廚房機器人,放入準備好的菠蘿乾,按點動,大約30秒打成菠蘿碎;
2.加入少許水,將刀頭換成f2攪拌刀頭,速度4或者5,溫度130度,熬製成菠蘿醬,最後收汁熬到比醬幹一些,標準是用手捏成團不會有大量水感;
3.大約40分鐘後,得到乾乾的菠蘿餡,加入飲用水10秒點動高速旋轉,得到小美號稱的好喝的「洗鍋水」~挺好喝,不過洗鍋水這個說法難免有點反胃;
4.準備好上述材料;
5.鍋裡放入f4刀頭,將黃油室溫軟化後加入,再依次加入分類和雞蛋,這裡我的用料少,放的個頭很小的野雞蛋,揉面p1程序2分半鐘;
6.酥皮和餡都準備好,酥皮可以蓋上保鮮膜,醒半個小時,若比較軟,可以放入冷藏室冷藏一會兒;
7.酥皮和餡分別分成18g和12g左右的團狀,然後用酥皮包住餡,用手掌捏握成團狀,就像包湯圓和包蛋黃酥一樣,這裡,由於我一人操作,無法拍照,只能用文字表述;形狀可以比較隨意,不用非要捏成圓形,當然,如果有強迫症的那就多花點時間捏圓;
8.我沒有模子,就用手大致捏成長方形,也用餅乾模具做成了心形和花的樣子;擺放在有錫箔紙的烤盤上;
9.烤箱上下火170度5分鐘預熱,然後170度烤20-25分鐘,中途10-15分鐘左右可以取出翻面,由於我的烤箱有點老化,後面增加了10分鐘的樣子,如果對自己烤箱不了解的,就先設定170度20分鐘,不夠再加~出鍋,冷卻第二天第三天待回油後更好吃~
老公拿去分享給同事,據說一致好評哦~
小貼士
1.酥皮我這裡並沒有將黃油打發,是比較粗糙的做法,可繼續關注我,下次會分享打發黃油的版本;
2.餡一定要敖幹,這裡我由於是晚上做,時間緊張希望快點做好所以用了高溫,時間寬裕的話可90度慢慢熬製,如果沒有機器的話收汁之後一定要調成小火,不斷翻炒,避免糊鍋;由於我是用蜜餞還原成醬,所以步驟略有不同,下次會將做醬的過程分享出來;
3.由於是臨時起意要做,並沒有鳳梨酥模具,外表不夠精緻,拍的也不夠好看,但自己吃不影響,關注我,下次做個精緻的。
如果你覺得這個鳳梨酥還不錯,請點讚關、轉發和注我哦!
鳳梨怎麼做會更好吃,還有哪些好吃新奇的吃法,歡迎大家給番茄留言,我做給你們吃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