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魯迅的弟弟對豐子愷有那麼多的偏見?

2021-01-12 腦洞OPEN開

#豐子愷#身上有諸多「頭銜」。除了我們所熟知的漫畫家、音樂家、文學家,豐子愷同時也是一位翻譯家,曾將世界上第一本長篇小說《源氏物語》譯為中文並出版。面對這樣的「功績」,同時代的周作人卻並不認可豐子愷的翻譯文學,甚至對他的畫作也評價極低,形容其畫作是「油滑、膚淺」的。

那麼,周作人與豐子愷之間到底是怎樣的關係?他對豐子愷的「惡評」又該被如何解讀?為此,我們採訪了研究周作人多年的當代作家止庵,希望通過他的視角,對周作人和豐子愷以及整個時代做出解讀。

止庵 | 傳記隨筆作家

1959年出生於北京,原名王進文。傳記隨筆作家,周作人、張愛玲研究者,自由撰稿人。代表作有《惜別》、《周作人傳》、《神拳考》等。

你曾說過,你是豐子愷的持久關注者,但並不是「豐迷」。是什麼讓你一直關注豐子愷?

止庵:我是研究現代文學的,豐子愷算是現代文學中很重要的一家,所以作為研究者是不可能繞過去的。

首先,他與我的興趣有些遇合,比如他的畫,應該說比他的散文更有名。我比較感興趣的是他的畫跟竹久夢二到底是什麼關係。再有就是他翻譯的風格,因為豐子愷的翻譯涉及到許多周作人對他的評價,這也是沒法迴避的問題。

現在有一派人在學習豐子愷的這種翻譯方法,那麼對於我這樣一個讀翻譯作品的人,也會對這一派翻譯做一些看法。這就是我關注他的原因。但我確實不是「豐迷」,因為我對他的許多成就還是持保留意見。我承認他好的地方,但我也不是那麼無條件地崇拜他。

△止庵

你剛才也提到周作人對豐子愷有許多評價。站在一個旁觀者的角度,怎樣看待周作人眼中的豐子愷?

止庵:這牽扯到一個很大的問題。因為豐子愷在中國現當代文學中的角色應該屬於「海派」,而周作人屬於「京派」。「京派」是一向都瞧不起「海派」的。

而豐子愷的「海派味」又特別重,尤其是他的畫。「海派」在趣味、格調上確實有些問題,這是周作人「批判」豐子愷的第一個原因。

第二個原因是豐子愷的日語水平到底有多高。這我沒法去評估,我只能轉述一個事實:豐子愷當年翻譯出《源氏物語》,編輯部請周作人校閱,周作人當時的意見是不能出版。

第三個就是周作人對豐子愷的畫評價很低,尤其是豐子愷給魯迅小說的插圖,周作人給予的評價非常低,他覺得很油滑、膚淺。他在上世紀40年代已經寫文章談到這個事(豐子愷給《阿Q正傳》作插畫)了。

還有一事是1950年,周作人的《兒童雜事詩》在上海的《亦報》連載時,《亦報》的編輯也邀豐子愷來配畫。後有研究者把這本冊子出成書,認為詩畫相得益彰。但是周作人自己看到後,說:「我的詩再不行,也比他畫的百分比高得多。」從這一點可以看出,周作人是非常瞧不上豐子愷給他的詩配的畫的。

這也有兩個原因,一是因為他們二人在翻譯上風格不一樣,這個問題簡單的說周作人主張直譯,就是外文是什麼樣,中文就老老實實翻譯過來。但豐子愷的翻譯用了很多成語,這種譯法周作人很反對。

到後來這種譯法對日語界、法語界的某些翻譯家影響非常大。但有些讀者,包括我在內會覺得這種譯法很「不舒服」。這些譯者他們認為成語是很「高」的,可是像我們這樣搞寫作的人覺得他文章裡過多使用成語是中學生的水平。

至於他的畫是否油滑,我只能說每個人有每個人的喜好。不可否定的是,豐子愷在當年和現在都是有很大影響的人。但實際上,當年豐子愷畫的插圖都是雜誌的漫畫,只是流行的東西。但是現在人們把這些畫作視為高級的東西了,這個問題我們不能苛責豐子愷,他本人也不想成為「最高的」,問題出在我們,是我們現在文化這條線降下來了。

△《剪冬青聯想》豐子愷繪

知中:你也曾提到豐子愷身上的「純」與「真」在同代人中無人能及。你如何評價豐子愷身上的「純」與「真」?

止庵:豐子愷的「純真」體現在他的散文中,也體現在他的繪畫裡。我覺得「純真」是豐子愷最大的特點。

可以用正、負兩方面來看待「純真」:正面的看法就是「純真」是非常好的優點,好多人達不到的就是「童心不泯」。豐子愷一生是一個童心未泯的人,所以說他的文章很純,很乾淨。

但同時這種優點也是他文章的缺點,就是說他的文章比較淺,不夠深。比起他的同代人,他的文章要簡單一些。我覺得這也是「海派」的特點,「淺」可能是「海派」的一個特色。而且豐子愷非常堅持這一點,特別是他到了晚年還能保持這種純真,這是很難得的。

我覺得一個人風格其實無所謂,只要你能堅持下來,你有特色就可以。比如豐子愷的畫成為一派,這就是他的成功之處。

我所講到豐子愷文章中的「乾淨」與「淺」,都不是批評,這只是他的一種特色,沒有必要非得把文章寫深了,寫複雜了。

相關焦點

  • 名人故事:魯迅與豐子愷「撞車」
    當時,人們很是好奇,魯迅和豐子愷的兩個中譯本在翻譯質量上,哪一本更好?豐子愷說:「他(指魯迅)的理解和譯筆遠勝於我。」這當然是謙詞。讀者季小波(豐子愷的學生,與魯迅也有交往)認為,豐子愷的譯本「既通俗易懂,又富有文採」,魯迅的文章是大家手筆,但譯文中有些句子長達百來字,佶屈聱牙。
  • 魯迅發表《阿Q正傳》後名聲大噪,弟弟周作人的一個動作讓人心寒
    當然,評論者幾乎都是對魯迅先生的讚美之詞。在魯迅的才華得到社會的認可之時,人們對於周家是很羨慕的。魯迅姓周,原名周樹人,他還有二個弟弟,其中大弟弟叫周作人,小弟弟叫周建人。其時,周作人在北京大學做教授,也是一位大學者,大散文家、大評論家。而且,周作人和哥哥魯迅一樣,也在新文化運動的陣營裡,一直為新文化運動在搖旗吶喊。
  • 豐子愷漫畫:一鉤新月天如水,畫筆皆是人情味!
    ——配圖來自設計師友人蔡仕偉民國文人故事,豐子愷與魯迅1925年,魯迅和豐子愷差不多同時翻譯完並準備出版日本學者廚川白村(1880—1923)《苦悶的象徵》的譯作。當時豐子愷在文壇還名不見經傳,而魯迅已經名揚天下,魯迅擔心自己的譯本一旦上市會影響豐子愷譯本的銷售,便向出版社提出緩期發行。
  • 《小豬佩奇》的弟弟喬治是自閉症?你對自閉症的偏見究竟有多深?
    「這是我的爸爸,這是我的媽媽,這是我的弟弟喬治,我是佩奇,」一度成為孩子們模仿的最熟悉語錄。然而,最近,一則關於《小豬佩奇的弟弟喬治是自閉症》的文章成為熱議話題。文中指出,弟弟喬治已經到了上幼兒園的年紀,而且在動畫片中有進入幼兒園的場景,但是,大部分時候,喬治的語言發育有一定的問題。喬治似乎只會說:恐龍、你好、奶奶、爺爺、巧克力蛋糕、討厭、再見,這幾個詞。
  • 魯迅先生弟弟周作人,還是周作人先生哥哥魯迅?中國人很在乎這個
    如果沒有,則需要在其兄弟裡面尋找,然后冠以某某的弟弟或哥哥。如果兩兄弟都是名人,便要根據兩個人的成就大小來決定誰的名字該放在前面。近日看一些介紹周作人藝術成就的文章,常常在其名字的前面加上「魯迅弟弟」的頭銜,好像非此便不足以說明其成就似的,這讓人頗感困惑。因為周作人在其哥哥崛起文壇之前早已名聲大噪。
  • 為什麼現在的人邂逅豐子愷會如獲至寶?
    [摘要]初遇豐子愷的漫畫,寥寥數筆,甚至未見色彩,留白裡卻有悠長的餘韻。 稍有閒暇,找個書店的角落席地而坐,清風吹過,就是一下午。初遇豐子愷的漫畫,寥寥數筆,甚至未見色彩,留白裡卻有悠長的餘韻。所謂雅、所謂閒,在當日的心境裡,是呼應當下,遐想將來。畢業之後,開始為生活奔波。事由多了,難免要焦躁。而現代人消解愁苦的方式,大都是再添一層虛妄,以新傷撫平舊痕。不惟如此,還要美其名曰:勇猛精進。凡俗如我,也義無反顧地走上「勵志」的道路。
  • 豐子愷——中國漫畫的鼻祖
    作為中國漫畫的開創者,豐子愷的漫畫以毛筆線條勾勒而成,這是與西方、日本近代漫畫、中國近、當代絕大多數漫畫創作最大的區別。後者多是以炭筆、鋼筆畫成。表面上看,這只是工具的差別,但對於繪畫這種造型藝術而言,這種差別卻關乎根本。豐子愷曾在1935年撰寫過《我的畫具》,講述他在繪畫工具方面的挑剔。最終,他發現最好用的,還是平常寫字用的毛筆和紙。
  • 北大校徽:當年為什麼要找魯迅設計?
    文/行走的大學 圖/網際網路說起北大校徽,相信大家一定都不陌生:由魯迅設計,整個校徽就是「北大」的小篆;同時北大校徽還被譽為第一枚具有現代意義的校徽。不過,魯迅畢竟還是文學家,也沒有很專業的設計產品,為什麼當年的北京大學會找到魯迅幫忙設計校徽,而不是找更專業的設計人員呢。
  • 文化|人間慈父豐子愷
    這次展覽,豐子愷的幾個孫輩也來到了現場。其中就有他的大外孫——畢業於北大物理系,現為中科院研究員的宋菲君先生。宋菲君從小與豐子愷一起生活,是和豐子凱相處最久的孫輩。看到這麼多社會各界的人士來參觀,宋菲君先生也格外感動。他和我們聊起了祖父其人其作!
  • 豐子愷,他有種樸拙簡約的藝術之美
    以漫畫入裝幀,豐子愷是首創,至今也不多見,其關鍵就在於這種毫不含糊的具體形象(人物、景物)和筆墨,直接呈現於讀者眼前,稍有窒礙和敗筆即顯露無遺,對設計者實在是極大考驗。此時豐子愷的漫畫手法已漸嫻熟,用於設計,簡潔優美,富有詩意,很得讀者好評。從此一發不可收。他為「文學研究會叢書」之一《醉裡》設計的封面,人物漫畫和封面設計不露痕跡地融為一體。
  • 豐子愷畫作裡的愛與真
    如果在現代要想找尋陶淵明、王維這樣的人物,那麼,就是他了吧。「現代中國最像藝術家的藝術家」,誠哉斯言。率真、愛,凝聚在豐子愷的心中,也就自然流露在他的筆下、他的畫端。多擷取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物象,卻在平凡中見出不平凡,在熟悉之外透出陌生的詩意與美感。
  • 筆墨中的童趣,勾起兒時的回憶,著名畫家豐子愷繪畫作品欣賞
    妹妹新娘子,弟弟新官人,姐姐做媒人。著名畫家豐子愷繪畫作品欣賞。豐子愷先生的畫童真童趣,他的為文溫暖、善良、富有哲理!豐先生的人品、藝朮成就令人深深地景仰!兒戲。著名畫家豐子愷繪畫作品欣賞。他長相清秀,畫的畫童真童趣,文章也是寫得極其清雅質樸,句句至理。
  • 魯迅這個偶像人物,已經下了神壇,平凡而犀利
    作者 |耕心堂G來源 | 孔夫子舊書網App動態《魯迅日曆》光明日報出版社2016年9月版。這一本日曆特別有意思,沒有具體的年月,你什麼時候都能用。今年過去了,明年還能有,後年還能有,記滿了,你不是魯迅,你會多少理解魯迅。
  • 豐子愷:像弘一法師那樣十分像人的人,古往今來,十分少有
    作家林語堂說:「他是我們這個時代最有才華的幾個人之一。」魯迅得他一幅墨寶嘆道:「樸拙圓滿,渾若天成。得李師手書,幸甚!」面對老師的選擇,豐子愷先生給出了「三層樓」的觀點:人生的第一層樓是物質生活,即衣食住行的滿足,大多數人都停留在這一層次;第二層是精神生活,即對學術和文藝的追求,知識分子、學者、藝術家在這一層;第三層是靈魂生活,即宗教信仰,宗教徒在這一層次。
  • 豐子愷:做人若像豐子愷,生活哪裡都可愛
    >今天詩詞君精選了他的漫畫作品帶你領略這位可愛老頭眼中的可愛生活畫裡主角是豐子愷兒子,他扮演爸爸回來的模樣。豐子愷看到後,沒有罵,連忙提筆畫下來。孩童有創造性,曾有一次,豐子愷女兒阿寶拿自己的鞋子給凳子腿套上,只穿襪子在地上,然後得意地說「阿寶兩隻腳,凳子四隻腳」。可是母親卻以「弄髒了襪子!」為由,破壞了這個創作,既煞風景又野蠻。
  • 豐子愷的「孩童世界」
    豐子愷的「孩童世界」 關注我,讓我成為你的專屬小太陽吧 他是書法家,風格獨樹一幟 他是散文家,影響著新文學史 他是畫家,開創了中國現代漫畫 他既有師從名師的恩遇 也有皈依佛門的境遇 他就是豐子愷
  • 《偏見》遊戲:是什麼讓人與人之間產生了這麼多的偏見,互相傷害
    《偏見》遊戲:是什麼讓人與人之間產生了這麼多的偏見,互相傷害第一版評價:這版遊戲相比上一班版流程短了不少,沒有BGM在如今的遊戲圈就像遊戲裡在方塊堆裡的三角形一樣顯眼。遊戲裡有一句話「偏見對偏見雙方都是無益的」。這句話對不對呢?從穩定進步的社會大格局來看,這句話是對的。為什麼,因為一個區域如果偏見過度,衝突提升,人們就沒有精力投身生產和喜好,簡單來說無法安居樂業。但是在高倍鏡下來看呢?首先定義一下遊戲裡的偏見:和周圍觀念有較大出去,且稜角分明不願妥協。那麼,如今我們生活的社會,在人類誕生之初的人看來,是偏見嗎?
  • 豐子愷藝術和人生觀中的日本因緣
    從這一點來看,豐子愷對現代社會尤其是機器文明的疏離,是源於他的人生態度。擔憂機器文明對人心靈的宰制,日本作家夏目漱石的立場和豐子愷非常一致。夏目漱石有一部名為《旅宿》的小說,同樣寫到了火車,他說:「像火車那樣蔑視個性的東西是沒有的了。」豐子愷在《塘栖》一文中引用了夏目漱石對火車的意見,評價道:「在二十世紀之中,這樣重視個性,這樣嫌惡物質文明的,恐怕沒有了。有之,還有一個我。」
  • 《彷徨》中魯迅的影子\魯人
    事情發生在一九一七年五月初,周作人剛從紹興到了北京一月餘,突然周身發熱,初疑為感冒,但服藥後並不見效,魯迅很擔心,請德國醫生來診斷,終於確診是出疹子。當時,周作人已三十多歲,成人出疹子很罕見,也挺危險。他不但渾身紅點密布,連舌頭也脫了層皮。那些日子魯迅為了弟弟的病緊張而忙碌,請醫問藥,生活起居,照顧得細緻入微,諸事皆由其承擔。
  • 豐子愷作品欣賞:一個心有童真的老玩童
    豐子愷是中國現代畫家、散文家、美術教育家、音樂教育家、漫畫家、書法家[1]和翻譯家。中國「漫畫」這一名稱就是由豐子愷的兒童畫而來。豐子愷,是中國現代受人敬仰的漫畫家,散文家。他的繪畫,文章在幾十年滄桑風雨中保持一貫的風格:雍容恬靜,其漫畫更是膾炙人口。讀豐先生的兒童漫畫,讓我們這些所謂的成人都覺得慚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