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校徽:當年為什麼要找魯迅設計?

2021-01-08 行走的大學

文/行走的大學 圖/網際網路

說起北大校徽,相信大家一定都不陌生:由魯迅設計,整個校徽就是「北大」的小篆;同時北大校徽還被譽為第一枚具有現代意義的校徽。不過,魯迅畢竟還是文學家,也沒有很專業的設計產品,為什麼當年的北京大學會找到魯迅幫忙設計校徽,而不是找更專業的設計人員呢。

這還要談到當年的北大改革。北京大學的前身是1898年建立的京師大學堂—中國近代正式設立的第一所新式大學。但是到後面北京大學的學生都是一些官老爺,這裡的老師也是在混吃等死,根本不把心思放在教學科研上面。1916年12月,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學校長,他秉承著「兼容並包,思想自由」的理念,開始大刀闊斧地改革:辭退不稱職教師;邀請著名學者前來講座;創辦學報學刊;實現「教授治校」等等。從這之後,北京大學的面貌便煥然一新了。

北大的校徽也正是這一時期產生的。此前,北大一直沒有獨特的官方標誌,這給大學對外交流帶來不小麻煩。蔡元培上任後不久,即1917年,便找到了魯迅來為北大設計校徽,當年8月完成設計,那麼蔡元培和魯迅之間又是什麼關係呢?

早期校徽

蔡元培比魯迅大13歲,並且都是紹興老鄉。蔡元培在民國初年就已經擔任教育總長,而魯迅還只是一位普通職員,從這個角度來講,蔡元培是魯迅的師長上級。1912年,蔡元培剛擔任教育總長時便開始招募賢才,當時魯迅回國不久,在紹興當老師。受到蔡元培邀請,前往北京的教育部工作,後來也兼職北大的教職工,魯迅在當時仍不出名, 1918年才首次使用魯迅這個筆名。

蔡元培選擇邀請魯迅設計校徽,除了私交甚好,還有對其美術才能的充分肯定。魯迅自幼便有很好的美術天賦,同時也受到了不錯的訓練。弟弟周作人在文章中回憶說:「魯迅小時候也隨意自畫人物,在院子裡矮牆上畫有尖嘴雞爪的雷公,荊川紙小冊子上也畫過『射死八斤』的漫畫,這時卻真正感到了繪畫的興味,開始來細心影寫這些繡像。恰巧鄰近雜貨店裡有一種竹紙可以買到,俗名『明公(蜈蚣)紙』,魯迅買了這明公紙來,一張張的描寫……」(《魯迅的青年時代·五避難》)。

魯迅的設計

魯迅雖然沒有專門從事美術工作,但是他的很多設計作品都堪稱精良,即便是放在今天來看仍不過時。他的設計,突出了以人為本的理念,找他來設計北大校徽,再適合不過。

在1925年,魯迅寫了一篇《我觀北大》,從中可以看出他對於北大的態度:「北大是常為新的,改進的運動的先鋒,要使中國向著好的,往上的道路走。雖然中了許多暗箭,背了許多謠言;教授和學生也都逐年地有些改換了,而那向上的精神還是始終一貫,不見得弛懈。」「北大是常與黑暗勢力抗戰的,即使只有自己。」魯迅關於北大的這段文字,幾乎可以看到是對北大校徽的文字註解。

多年過去,許多事情成為歷史的煙雲,唯有北大精神,凝聚在那古樸的校徽中……

行走的大學,優質內容,不負關注!

相關焦點

  • 魯迅稱愛人是「小刺蝟」 郭沫若贊其手跡自成風格
    值得一提的是,魯迅不是書法家。但正如郭沫若所說,魯迅的手跡自成風格。從魯迅的書信筆跡中,可以發現魯迅的字,很獨特、耐看,是直觀感受魯迅精神世界的一個重要線索。  /設計師魯迅/  他為北大設計校徽沿用至今  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這是很多人對魯迅身份的標準定義。
  • 國際學校校徽盤點:最愛配色是紅藍,這所學校竟用大熊貓做校徽
    校徽對於一個學校意義重大,民國時期交通大學校長凌鴻勳曾說:「校徽所以表揚學校性質,與精神關係至重。」北京大學的校徽由魯迅先生親手設計,東北大學的校徽則出自民國才女林徽因之手。校徽不只是一種簡單的標識,而是蘊含了學校的校名、辦學理念等特殊的含義。
  • 她是魯迅先生非常喜愛的學生,其父曾被人們戲稱為「國民老丈人」
    01 譽滿京都的北大校花馬珏於1910年出生於日本東京,她的父親馬裕藻是北大教授。由於父親曾去日本留學,思想也較為開放,他建議馬珏就讀北大政治系,還對她寄予厚望,想讓她成為歷史上第一個女公使。當年,燕京大學和清華大學都流行選校花,馬珏所在的北大雖並未跟隨這一潮流,但是就讀北大政治系的馬珏還是成為了全校公認的校花。
  • 文豪魯迅先生為何沒獲得諾貝爾獎?不是沒機會,是覺得自己配不上
    如果說魯迅先生是近現代中國的文壇第一人,相信很少有人會提出反對意見吧?雖然說這文無第一武無第二,但魯迅在近現代文壇取得的成就實在是太高了,沒看如今的中學生語文課本,幾乎每年級都要收錄他一兩篇文章。
  • 【新中國從這裡走來】北大紅樓:新文化運動的策源地
    攝影/新京報記者 王嘉寧千龍網訊 據新京報報導,陳獨秀曾使用過的房間,李大釗、鄧中夏等發起的亢慕義齋,百年前「五四運動」現場……9月20日,「新中國從這裡走來」網絡主題活動走進北京,新京報記者探訪了中國新文化運動的策源地——北大紅樓,這裡見證了轟轟烈烈的五四運動。昨天(9月20日)下午,記者來到位於北京沙灘的北大紅樓,舊址復原場景再現了原北京大學的歷史風貌。
  • 當年魯迅獨子意外出生,許廣平難產,魯迅毫不猶豫要求保大
    1928年底,魯迅與許廣平同居一年以後,許廣平突然告訴了魯迅一則"壞"消息,她懷孕了。 彼時魯迅剛辭去原有的教授工作,開始專心致力於文學發展與民族事業,而許廣平,亦是與魯迅一起,在上海宣傳民主。
  • 美國版霍格沃茨校徽曝光
    今日,原著作者兼本片編劇J·K·羅琳通過Pottermore網站,獨家發布了一段美國巫師學校伊法魔尼(Ilvermorny School of Witchcraft and Wizardry)的預熱視頻,這座美國版霍格沃茨的校徽也隨之曝光。
  • 魯迅有哪些鮮為人知的事?愛喝酒、愛時髦、愛講段子、討厭貓
    魯迅的日常:抽菸、喝酒、講段子魯迅愛抽菸,很多人都知道,因為煙霧繚繞的樣子可以帶給他靈感。但魯迅愛喝酒,甚至每天都要小酌一杯,你可能就不知道了。喝酒日記:1912年5月7日夜飲於廣合居。魯迅先生酒量不高,但每天都要和,獨自一人也要小酌兩口,與友人聚會時就大酌兩碗。像普通人一樣,魯迅先生喝多了也會耍酒瘋,一次魯迅與三位女生吃飯,自己一開始就幹掉6杯酒和5碗葡萄酒,接著就耍起了酒瘋,將許廣平的頭按到了桌子上,還打了另外一個女生一拳,當時嚇得三個女生狂奔而去。當時,還有人用魯迅愛喝酒的漫畫人身攻擊他,畫題:「醉眼朦朧偷窺世界」。
  • 仙臺打卡記:拜謁魯迅先生
    為什麼要去仙臺?為什麼要打卡?為什麼要尋找魯迅先生?呃,這是因為「如果去仙臺,籤證就免費。」——日本3.11地震之後為了救助「東北三省」的經濟,出臺措施鼓勵遊客前往觀光。所以凡是前往巖手、宮城、福島三地的遊客,三年多次的旅遊籤證通通免費!
  • 114年前魯迅照片公布:魯迅還是一個「暖男」
    自五十年代以來,魯迅被深深地烙印在了幾代中國人的精神世界之中,然而關於魯迅的影像,留存的卻不多。  日前,迄今為止最全的魯迅生平照片在南京展出,共有127張照片,最早的一張拍攝於1902年秋,最晚的一張拍攝於1936年,跨越34年。  在這些照片中,可以看到魯迅穿著自己設計的服裝;還可以看到魯迅對兒子和家庭的愛,還有和朋友間的情誼,錚錚鐵骨的魯迅還是一個「暖男」。
  • 大學校徽釋義 之五(S-T)
    山東大學(主體為「山大」二字的變形;下有海浪,寓意學海無涯;「大」字意象成大海中的燈塔,寓意引領;「山」即泰山,「海」即黃海,如其校歌裡所唱:「東臨黃海,南望泰山」)山東建築大學(「建」字的藝術化變形,並設計成建築的造形,形神兼具;同時有「山、建、大」的文字元素
  • 魯迅發表《阿Q正傳》後名聲大噪,弟弟周作人的一個動作讓人心寒
    那麼,周作人對於魯迅寫出了《阿Q正傳》這樣的名著有什麼反應呢?應該說,哥哥寫了好的作品,弟弟應該一睹為快,然後欣然提筆,給哥哥的小說寫幾篇評論文章的。不管是贊同還是反對,都應該有吧。可是很遺憾,我們一直找不到周作人對《阿Q正傳》的評論文章。周作人的文學成就、翻譯成就非常高,有很多人整理他的文章,他所有的作品集和公開發表的文章都是可以查到的。
  • 同學們,周星星來了——周星馳與北大學子(圖)
    此次「星爺」來京除了要參加於5月1日在北京工人體育場舉行的「新北京新奧運」大型演唱會外,很重要的一項行程就是5月2日在北大在線和花生工作室的安排下,到北京大學百周年紀念講堂,用他比大家想像中的要好一點點的普通話,跟北大、清華的精英們研究一下人與人之間的一些微妙的感情。
  • 周作人:稱呼自己的母親為「魯老太太」,並說她是「魯迅的母親」
    魯迅,原名周樹人。他為何會起個「魯迅」這樣的筆名呢?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他的母親姓魯。沒錯,魯迅的母親名叫魯瑞。魯瑞一生生育了三個兒子,分別是:周樹人、周作人和周建人。雖說魯瑞的丈夫去的早,但是魯瑞卻也把三個兒子都拉扯大了,而且也都還取得了不錯的成績。
  • 文學家頭銜外的魯迅:喜歡曬娃,酒量特別大
    要知道,當時的北大可是新式學堂,就算不穿西裝、打領帶,起碼也要穿得正式一點吧?但他並沒有,他那副「鄉巴佬」的形象,頓時引起了哄堂大笑。 當然,魯迅並沒有在意,他仍舊不慌不忙地操著那口「南腔北調」的口音給學生們講課。他的口音,惹得學生們哄堂大笑。
  • 「映」為設計概念,蓮花主題,北大出品,七輪方案,節奏設計
    方案解讀蓮花主題,北大出品今天給大家分享武漢 · 蓮湖錦城示範區景觀設計方案。這是由北大開發的項目,有些學院風格,方案思路的變化和節奏的設計,值得大家學習。曾記否,心靈也需要用愛滋養,找一個純淨的地方尋找那即將逝去的記憶 。
  • 民國時期的段子手,最會懟人的文豪,看看魯迅當年說的「經典話」
    魯迅先生就是其中最具代表的一員。魯迅先生可以說時是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他用他手中的筆桿點醒了很多沉睡的人。魯迅先生說過許多讓人深思的話,像「從來如此,便對嗎」或者引起大家討論「世界上有沒有路」,這些都讓人們不斷思索其中含義。但在魯迅去世之前,《救亡情報》的記者在採訪他的時候,魯迅說到:「漢字不滅,中華必亡」。這話一出,簡直是掀起一陣討論浪潮。一時間之前尊崇他的人都公然來反對他。
  • 今天的看客比當年魯迅先生所描寫的看客更醜陋
    當年魯迅先生在他的短篇小說《藥》中,活生生地描寫處看客的形象。短篇小說《藥》寫了一齣悲劇,一個年輕的革命者,為了拯救勞苦大眾於水火中,犧牲自己年輕的生命,可是,他的鮮血卻被當作藥引子給一個與他同齡的青年治療癆病,結果,這個愚昧的藥方並沒有拯救這個患病的孩子。其中,魯迅對於看客群體有一段描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