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行走的大學 圖/網際網路
說起北大校徽,相信大家一定都不陌生:由魯迅設計,整個校徽就是「北大」的小篆;同時北大校徽還被譽為第一枚具有現代意義的校徽。不過,魯迅畢竟還是文學家,也沒有很專業的設計產品,為什麼當年的北京大學會找到魯迅幫忙設計校徽,而不是找更專業的設計人員呢。
這還要談到當年的北大改革。北京大學的前身是1898年建立的京師大學堂—中國近代正式設立的第一所新式大學。但是到後面北京大學的學生都是一些官老爺,這裡的老師也是在混吃等死,根本不把心思放在教學科研上面。1916年12月,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學校長,他秉承著「兼容並包,思想自由」的理念,開始大刀闊斧地改革:辭退不稱職教師;邀請著名學者前來講座;創辦學報學刊;實現「教授治校」等等。從這之後,北京大學的面貌便煥然一新了。
北大的校徽也正是這一時期產生的。此前,北大一直沒有獨特的官方標誌,這給大學對外交流帶來不小麻煩。蔡元培上任後不久,即1917年,便找到了魯迅來為北大設計校徽,當年8月完成設計,那麼蔡元培和魯迅之間又是什麼關係呢?
蔡元培比魯迅大13歲,並且都是紹興老鄉。蔡元培在民國初年就已經擔任教育總長,而魯迅還只是一位普通職員,從這個角度來講,蔡元培是魯迅的師長上級。1912年,蔡元培剛擔任教育總長時便開始招募賢才,當時魯迅回國不久,在紹興當老師。受到蔡元培邀請,前往北京的教育部工作,後來也兼職北大的教職工,魯迅在當時仍不出名, 1918年才首次使用魯迅這個筆名。
蔡元培選擇邀請魯迅設計校徽,除了私交甚好,還有對其美術才能的充分肯定。魯迅自幼便有很好的美術天賦,同時也受到了不錯的訓練。弟弟周作人在文章中回憶說:「魯迅小時候也隨意自畫人物,在院子裡矮牆上畫有尖嘴雞爪的雷公,荊川紙小冊子上也畫過『射死八斤』的漫畫,這時卻真正感到了繪畫的興味,開始來細心影寫這些繡像。恰巧鄰近雜貨店裡有一種竹紙可以買到,俗名『明公(蜈蚣)紙』,魯迅買了這明公紙來,一張張的描寫……」(《魯迅的青年時代·五避難》)。
魯迅雖然沒有專門從事美術工作,但是他的很多設計作品都堪稱精良,即便是放在今天來看仍不過時。他的設計,突出了以人為本的理念,找他來設計北大校徽,再適合不過。
在1925年,魯迅寫了一篇《我觀北大》,從中可以看出他對於北大的態度:「北大是常為新的,改進的運動的先鋒,要使中國向著好的,往上的道路走。雖然中了許多暗箭,背了許多謠言;教授和學生也都逐年地有些改換了,而那向上的精神還是始終一貫,不見得弛懈。」「北大是常與黑暗勢力抗戰的,即使只有自己。」魯迅關於北大的這段文字,幾乎可以看到是對北大校徽的文字註解。
多年過去,許多事情成為歷史的煙雲,唯有北大精神,凝聚在那古樸的校徽中……
行走的大學,優質內容,不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