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網絡廣播電視臺記者 趙應波
重慶市彭水縣雙龍鄉龜池村,因出產的稻米清香可口,自古以來享有龜池貢米的美譽。這些年,龜池村在駐村幹部的幫扶下,依託當地資源,帶領農戶改變傳統農作方式,大力發展「稻魚共生」產業,讓彭水龜池大米煥發出了新的生機與活力,也讓當地100多戶貧困戶在產業鏈上一步步實現了脫貧。
「目前全村還有4戶貧困戶未脫貧,我們繼續在幫助他們發展龜池優質稻米,讓他們如期高質量脫貧。」劉斌是彭水縣雙龍鄉龜池村駐村第一書記。眼下,又到了育秧時節,為了幫助村裡的最後4戶貧困戶脫貧,劉斌一如往常,來到田間,指導農戶開展農業生產,「這段主要缺水,要想辦法開個小溝引水過來把秧苗淹著,不然秧苗就會枯死。」
劉斌正在幫助指導育秧的農戶叫李方明,他是因病致貧的貧困戶,一家3口的主要生活來源就靠著3畝稻田。去年,他將自家的稻田用於生態種植。生產的大米由駐村幹部幫著他在政府創建的「苗鄉東籬田園」微店銷售,由於價格更好了,他家的收入也增長了幾倍,當年一家順利脫了貧。
「非常感謝鄉政府幹部和駐村幹部,他們為我們龜池發展產業,並且銷售這個產品。」李方明說,龜池優質稻米發展好了,讓整個龜池的經濟發生了很大變化,尤其是像他這樣靠田吃飯的農戶,「比如我們家庭原來一個人的田土,現在相當於夠5個人吃了,因為價格增長了幾倍。」
李方明一家的改變正得益於龜池大米生產模式的轉變。2018年,作為雙龍鄉政府幹部的劉斌,被安排到龜池村任駐村第一書記。走馬上任後,劉斌便立足龜池村豐富的水田資源,幫助村了註冊成立彭水縣耀春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通過「村集體+公司+農戶」模式,充分整合龜池大米既有產業規模,採取「稻魚共生」、無農藥化肥投放的生態農業生產方式,同時引進加工設施設備,形成生產、加工、銷售為一體的完整產業鏈,推動龜池大米從粗放型種植走向精細化深加工的蛻變。劉斌說,當年他們試種的300畝綠色健康水稻就有了很好的帶動效應,尤其是價格上,從傳統種植的大米3元一斤賣到了10到20元一斤。
「我們試種植的300畝綠色健康水稻,畝產在600斤稻穀,可加工大米400斤左右,大米總產量在12萬斤,就全部按10元一斤算,最低的產值也在120萬以上,37戶貧困戶每戶都能增收9000多元。」
為了讓龜池稻米種得出、賣得好,劉斌還請來當地村民袁冬梅,利用直播平臺,從田間種植到稻穀收割再到大米加工,全程直播推銷龜池稻米。
「你看這是我們龜池的原生態大米,看這顆粒十分飽滿,晶瑩剔透的。而且是我們精挑出來的大米。多少錢一斤?」
「主要分兩個層次,普通點的10元一斤,精品的20元一斤。」
「大家看到了嗎,不一樣的等次,不一樣的價格,需要的寶寶們可以找我下單。」
劉斌說,網路直播也是他們打造龜池稻米品牌的新嘗試,,「通過我們的實時直播,我們這裡的農產品尤其是龜池大米賣得特別好。去年生產的12萬斤大米除了還有1000多斤的庫存,全部都以10到20塊一斤的價格賣了出去。」
網絡直播,讓產品有了更好的銷路。而價格的增長主要還是生產模式的改變。
「我們採用『稻魚共生』的種植方式,種植不投放化肥和農藥的投放,主要利用魚的排洩物和農家肥作為稻穀生長的養料。而且我們從生產到加工整個過程實現了全程監控和網絡直播,這樣可以保證我們的產品綠色健康。」
生態種植,品牌打造,讓一樣的稻田帶來了不一樣的效益,也讓龜池村120多戶貧困戶如期脫了貧。劉斌說,龜池村目前還有4戶貧困戶未脫貧,而龜池村有水源充足的良田3000多畝,他的目標就是要把這些良田全部用於生產綠色健康稻米,讓這些良田成為壯大集體經濟、助推農戶穩定脫貧增收的「聚寶盆」。
「我們將會把龜池村3000畝良田打造成『稻魚之戀』優質大米基地,不僅要讓貧困農戶在脫貧路上不掉隊,還要讓他們在脫貧後能順利邁向小康。」談到產業的發展貧困戶的帶動,劉斌信心滿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