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愛子心無盡,歸家喜及辰。寒衣針線密,家信墨痕新。見面憐清瘦,呼兒問苦辛。低徊愧人子,不敢嘆風塵。——《歲末到家》
你是否有過好奇,人類和動物有什麼根本區別呢?其實人類也只是在自然界中存在的一種高級動物而已,比其他動物多了思考和邏輯等意識,會發明會使用很多工具非常的聰明,人的根本屬性是其社會屬性,這是人與動物的本質區別。自然界進化論的規律,我們都是在不斷成長的。人類的成長主要是依靠父母的陪伴和培養,我們從呱呱墜地到學業有成,基本都是和我們的父母朝夕相處生活在一起的。大多數人基本都是在差不多大學的時候才會真真意義上的離開父母生活一段時間。父母是我們的天,是我們的港灣,即便離開他們多年再見面也不會陌生。這是我們人類祖先生存下來約定俗成的規律,也是我們進化延續下一代的精髓。
動物和自己父母的關係
地球上有千千萬萬的動物種類,那是否其動物也是一樣有父母的呢?答案是肯定的,至少繁衍出下一代在生物關係上就存在父母與子女。那動物們和父母相別數年後,也和人類一樣還能認出自己的父母嗎?
在中國五十六個民族有五十六種生活方式,在地球上有多少動物種類,就有多少生存方式。很遺憾經過科學研究發現,動物界中除了哺乳動物和鳥類以外,其他動物種類的內部親子關係不是很友好,大多都是不太負責任的父母。它們沒有父母與子女的感情紐帶,只負責生育,多數幼崽出生後就將開始獨自面對大自然的殘酷現狀。即便自己的父母就站在面前,他們也是不認識,甚至還會為了食物互相爭搶。
多數的爬行動物都是產卵後就離開,不會停留照顧。但也有特殊的情況,比如雄性鱷魚雖然不會像鳥類或者其他哺乳動物一樣剛出生的小動物,但是它們會從孵化開始就一直守在旁邊,有的甚至會陪伴長達2年的時間。要知道大部分動物的壽命都沒有多少年,這樣的陪伴是十分可貴的。
鳥類有各種不同餵養方式
不管是的動物還是人類的日常關係中,母親的角色更惹人喜愛,往往都會得到母親更多的疼愛,部分父親反而表現得不負責任一些。但在鳥類中卻有多種不一樣的關係存在,比如一般雄性鳥類更負責更願意花時間陪著小鳥成長;比如在企鵝這樣一夫一妻的關係模式下,它們更善於一起合作來培育下一代;比如那些關係複雜的群居鳥類烏鴉實現的是真正的大同社會,它們只要採集到食物不管是不是自己的孩子都會餵養,如果被留下來照看小烏鴉也會將全部的一起照看,互幫互助實現共同撫養;那些半路組建的鳥類家庭,即便是有雌性哺育後代,雄性鳥也會參與到這個過程中來一起餵養教育後代。
雖然鳥類撫育後代的方式有非常多種類型,但是他們始終還是一個共同性,那就是在小鳥逐漸長大後,父母對他們的幫助就會越來越少。首先是陪伴上的時間父母會主動縮減,再逐漸減少帶回來的吃的東西,到最後甚至會驅趕小鳥自己到外面的世界去挖掘發現。
這樣做的目的就是為了讓小鳥能早點自力更生獨立門戶,陪他們度過了幼小時期教會他們捕食也就達到了他們的目的。將來小鳥長大始終會離開父母自己搭建鳥窩繁育下一代。可惜的是長大後鳥由於離開父母太久了,無法通過聲音或者樣貌等來辨別哪一位是自己的爸爸媽媽。
哺乳動物比鳥類更容易記住自己的父母
在成年後是否還記得自己父母也這一點上,哺乳動物要比鳥類要好一些,再見面時一些離開多年的小動物依然能能辨認出哪一個是自己的爸爸媽媽。他們主要是通過氣味來辨別的,這和我們人類是一樣的。大自然的資源是有限的,不斷有後代的出生也逐漸威脅著成年動物的生存環境,哺乳動物也一樣。像美洲虎、雪豹這些都是會像鳥類一樣驅趕自己的小孩,甚至在成為競爭關係後成年的雄性還會對他們的後代產生攻擊行為。
父母的領地是父母的,小動物出生不能在父母的領地獲取生存資源,他們需要不斷的擴大搜索圈徒步到更遠的地方,去發現屬於自己和另一半的領地。這樣他們才能得以生存,才能和原有家族的人和諧相處。
像大象這種和父母長期生活在一起的哺乳動物,他們有著和人類差不多的記憶,他們可以記得自己的媽媽甚至奶奶。在象族的母系社會裡,小象是一直由象奶奶照顧的,象奶奶活到80歲,小象也是一直跟著她的。和其他動物不同的是大象有非常高的辨別能力,即便和自己家族的象群走散再次遇見也能識別出來。他們處理這種簡單的社交關係,還是非常得心應手的。
在大自然弱肉強食的競爭關係中,動物們的思維都比較單一。唯一需要開展的也主要是圍繞如何生存下來以及如何繁衍下一代方面展開,機會不涉及其他方面。所以對他們而言,父母兄弟姐妹親人是一個偽概念,是一個不存在,不被它們大腦認知的說法。
圖片來自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