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然界中,動物們和父母相別數年後,還能認出自己的父母嗎?

2021-01-10 羽觀史記

引言

愛子心無盡,歸家喜及辰。寒衣針線密,家信墨痕新。見面憐清瘦,呼兒問苦辛。低徊愧人子,不敢嘆風塵。——《歲末到家》

你是否有過好奇,人類和動物有什麼根本區別呢?其實人類也只是在自然界中存在的一種高級動物而已,比其他動物多了思考和邏輯等意識,會發明會使用很多工具非常的聰明,人的根本屬性是其社會屬性,這是人與動物的本質區別。自然界進化論的規律,我們都是在不斷成長的。人類的成長主要是依靠父母的陪伴和培養,我們從呱呱墜地到學業有成,基本都是和我們的父母朝夕相處生活在一起的。大多數人基本都是在差不多大學的時候才會真真意義上的離開父母生活一段時間。父母是我們的天,是我們的港灣,即便離開他們多年再見面也不會陌生。這是我們人類祖先生存下來約定俗成的規律,也是我們進化延續下一代的精髓。

動物和自己父母的關係

地球上有千千萬萬的動物種類,那是否其動物也是一樣有父母的呢?答案是肯定的,至少繁衍出下一代在生物關係上就存在父母與子女。那動物們和父母相別數年後,也和人類一樣還能認出自己的父母嗎?

在中國五十六個民族有五十六種生活方式,在地球上有多少動物種類,就有多少生存方式。很遺憾經過科學研究發現,動物界中除了哺乳動物和鳥類以外,其他動物種類的內部親子關係不是很友好,大多都是不太負責任的父母。它們沒有父母與子女的感情紐帶,只負責生育,多數幼崽出生後就將開始獨自面對大自然的殘酷現狀。即便自己的父母就站在面前,他們也是不認識,甚至還會為了食物互相爭搶。

多數的爬行動物都是產卵後就離開,不會停留照顧。但也有特殊的情況,比如雄性鱷魚雖然不會像鳥類或者其他哺乳動物一樣剛出生的小動物,但是它們會從孵化開始就一直守在旁邊,有的甚至會陪伴長達2年的時間。要知道大部分動物的壽命都沒有多少年,這樣的陪伴是十分可貴的。

鳥類有各種不同餵養方式

不管是的動物還是人類的日常關係中,母親的角色更惹人喜愛,往往都會得到母親更多的疼愛,部分父親反而表現得不負責任一些。但在鳥類中卻有多種不一樣的關係存在,比如一般雄性鳥類更負責更願意花時間陪著小鳥成長;比如在企鵝這樣一夫一妻的關係模式下,它們更善於一起合作來培育下一代;比如那些關係複雜的群居鳥類烏鴉實現的是真正的大同社會,它們只要採集到食物不管是不是自己的孩子都會餵養,如果被留下來照看小烏鴉也會將全部的一起照看,互幫互助實現共同撫養;那些半路組建的鳥類家庭,即便是有雌性哺育後代,雄性鳥也會參與到這個過程中來一起餵養教育後代。

雖然鳥類撫育後代的方式有非常多種類型,但是他們始終還是一個共同性,那就是在小鳥逐漸長大後,父母對他們的幫助就會越來越少。首先是陪伴上的時間父母會主動縮減,再逐漸減少帶回來的吃的東西,到最後甚至會驅趕小鳥自己到外面的世界去挖掘發現。

這樣做的目的就是為了讓小鳥能早點自力更生獨立門戶,陪他們度過了幼小時期教會他們捕食也就達到了他們的目的。將來小鳥長大始終會離開父母自己搭建鳥窩繁育下一代。可惜的是長大後鳥由於離開父母太久了,無法通過聲音或者樣貌等來辨別哪一位是自己的爸爸媽媽。

哺乳動物比鳥類更容易記住自己的父母

在成年後是否還記得自己父母也這一點上,哺乳動物要比鳥類要好一些,再見面時一些離開多年的小動物依然能能辨認出哪一個是自己的爸爸媽媽。他們主要是通過氣味來辨別的,這和我們人類是一樣的。大自然的資源是有限的,不斷有後代的出生也逐漸威脅著成年動物的生存環境,哺乳動物也一樣。像美洲虎、雪豹這些都是會像鳥類一樣驅趕自己的小孩,甚至在成為競爭關係後成年的雄性還會對他們的後代產生攻擊行為。

父母的領地是父母的,小動物出生不能在父母的領地獲取生存資源,他們需要不斷的擴大搜索圈徒步到更遠的地方,去發現屬於自己和另一半的領地。這樣他們才能得以生存,才能和原有家族的人和諧相處。

像大象這種和父母長期生活在一起的哺乳動物,他們有著和人類差不多的記憶,他們可以記得自己的媽媽甚至奶奶。在象族的母系社會裡,小象是一直由象奶奶照顧的,象奶奶活到80歲,小象也是一直跟著她的。和其他動物不同的是大象有非常高的辨別能力,即便和自己家族的象群走散再次遇見也能識別出來。他們處理這種簡單的社交關係,還是非常得心應手的。

在大自然弱肉強食的競爭關係中,動物們的思維都比較單一。唯一需要開展的也主要是圍繞如何生存下來以及如何繁衍下一代方面展開,機會不涉及其他方面。所以對他們而言,父母兄弟姐妹親人是一個偽概念,是一個不存在,不被它們大腦認知的說法。

圖片來自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在小狗狗離開父母多年後,你覺得它還能認出自己的父母麼?
    通常在人類的世界裡,只要是嬰兒小時候與大人分開以後,長大後再回到父母的身邊雙方都是辨認不出來的。那麼現在的家庭都喜歡養寵物,特別是狗狗已經融入了人們的生活。狗狗也會有生小崽的情況,但是一個家庭是承受不起那麼多狗狗的,所以一般會拿去售賣或者送人。
  • 在大自然裡,子女離開父母多年後,它們還會認識自己的父母嗎?
    或許你會說,那是因為小蝌蚪出生時就沒有父母陪伴,又不知道父母長的什麼樣子,當然不認識。在大自然中類似小蝌蚪這種情況還有很多,這些父母都是不負責任的,它們在繁殖完後產下卵,自個就去瀟灑了,留下孩子們自生自滅。這類動物長大之後,和父母再次相遇是不會認識的,反而會因為領地和食物的原因相互殘殺。
  • 動物之間有親情嗎?成年的獅子離家後,還能認出母親嗎?
    成年雄獅會被逐出獅群,過一段時間後再回來,它還能認出母親嗎?筆者:龍葵草獅子作為野生動物的一員,它與其他野生動物有一種與眾不同的習性。雖然獅子是一種群居動物,但是成年的雄獅需要通過離開獅群,獨自鍛鍊自己的生存能力。然而人類社會截然不同,孩子在生成過程中一般都會得到父母的關愛。我們人類對於自己的親人,自打懂事開始,就已經難以忘記了。
  • 在動物界,子女離開父母多年後,會認識自己的父母嗎?
    ,我們需要和父母生活十幾年,大部分人可能是大學的時候才算真正離開父母。除了鳥類和哺乳動物外,大部分動物都是不負責任的父母,從它們出生開始就要獨自面對這個世界,所以它們根本不知道自己父母是誰。如果不小心它們彼此相見,那也只是一個競爭對手而已。
  • 在動物界,子女在離開父母很多年後,還會認識自己的父母嗎?
    在動物界,子女在離開父母很多年後,還會認識自己的父母嗎?當然,這僅僅是對於我們人類這種具有智慧的生命而言,而在動物界當中,基本上大部分的動物都不會有父母這樣的概念,比較每一種動物都有屬於自己種群的獨特的生存方式和繁衍方式,有的動物甚至一生的意義也僅僅是為了繁衍後代而已,而絕大部分的動物,對於子女,基本都是不負責任的。
  • 千與千尋:千尋最終是怎樣認出父母的?宮崎駿早已給出了答案
    隨著《千與千尋》在國內重映後,再度引起了網友們的熱議,而且誰也沒想到在重映之後,拿到了4.5億的票房成績,這也不得不承認宮崎駿的能力,即使時隔近20年,依然可以讓影迷們掏錢去影院看這一部「神作」。千尋最終是怎樣認出父母的?宮崎駿早已給出了答案。
  • 被拋棄後和動物長大,與被父母當動物養,哪種「野孩子」生存更糟
    60年後,當她回憶起這一幕時,她的平靜中透出一種疏離和懷念。1954年,5歲的Marina被綁走並遺落在哥倫比亞的一個熱帶雨林中,她和這裡的捲尾猴一起生活了5年,吃漿果、樹根和猴子們留給她的香蕉,睡在樹洞裡,學著像這些敏捷的動物一樣四肢著地爬行,在不同的樹枝間跳躍。
  • 一起讀書吧丨動物能認出鏡子中的自己嗎?
    今天小編想跟大家分享一本神奇的科普書——《小諾貝爾科學館——超炫動物智能分析》。你能認出鏡子中的自己嗎?你當然能。但是大多數動物卻不能。雄鳥能和鏡子中自己的鏡像決鬥幾個小時。為了測試動物們是否能認出鏡中自己,科學家們在動物的額頭上畫了一道記號。如果動物能擦掉自己額頭上的記號,那就說明動物知道鏡中的映像是它自己。
  • 在自然界中,並不是任何一隻動物都需要父母的保護來贏得生存!
    母鯨看著自己的孩子特別不忍,於是,小座頭鯨的母親幫著它露出水面呼吸,而這同樣會消耗它的母親的體力,現在對它們的母子之情是一次巨大考驗,在自然界中,每每關乎生死的選擇都顯得格外的殘忍。忽然間,幼鯨落單了,看來它的母親已經放棄了它,或許是為了自救。
  • 它們能認出自己的親人嗎?
    但是對於動物,我們似乎不太在意這些,甚至熱衷於近親繁殖,意圖製造出血統更加純正的品種。 讓我印象深刻的,是直播界網紅的狗never,若有關注過這幾隻狗,就會發現,never的孩子,一隻雌性和一隻雄性,生育了三隻小狗,三隻小狗非常健康可愛,絲毫沒有受到自己父母是兄妹的詛咒。
  • 動物們能認出鏡子中的自己嗎?科學家給獵豹做了一個小實驗
    鏡子是我們生活中的一個很重要的必需品,也不知從什麼時候起,我們就能很明確地認識到鏡子中的那個影像就是我們自己,但是我們身邊的動物們能認識鏡子中的自己嗎?這一天,科學家在亞馬遜的原始森林中放置了一塊大鏡子,很快一隻獵豹走了過來,面對著突如其來的一塊物品,它顯得有些緊張。很快它發現鏡子中有一個移動的生物:「你是哪裡來的?來我地盤做什麼」,獵豹十分生氣地拍打著鏡子中的生物,對於獵豹來說,領地觀念是非常強烈的,那是絕對不允許任何陌生動物來到自己的地盤中的。
  • 電影《千與千尋》中,千尋父母所吃肉的正體被揭曉,你猜對了嗎
    導讀:電影《千與千尋》中千尋父母是吃了攤子上空棘魚的胃才變成豬的,你猜對了嗎?#千與千尋#2001年上映的《千與千尋》是由宮崎駿執導、編劇,吉卜力工作室製作而成的動漫電影。這一部動畫電影講述了千尋一家意外來到神靈異世界,千尋為了救爸爸媽媽,經歷了很多磨難,逐漸成長的故事。
  • 動物子女為何不照顧年老的父母?這是殘酷的自然法則,但也有例外
    黑猩猩動物世界是很殘酷的。動物們在年輕力壯的時候可以支配著很多資源,例如配偶、領地等等。但是動物老了之後,馬上就會有年輕的動物打敗它,奪走屬於它的一切。曾經看過一個紀錄片,講述的是一隻年老的長頸鹿統治著沙漠中的一片綠洲。這裡有大片的樹木為它提供食物。它是這片綠洲的「國王」。來到這裡的雌性長頸鹿成了它的「王妃」。而來到這裡雄性長頸鹿就成了它的敵人。它會為了捍衛自己的領地和來到這裡的雄性長頸鹿發生戰爭。
  • 除了靈長類,還有哪些動物能認出自己?
    科學界一直認為,在鏡子中認出自己的能力體現了某種自我意識,甚至還體現了對他人視角的意識。近50年來,科學家測試過各種動物:先讓動物熟悉鏡子這種東西,然後在動物身上打個標記,這個標記只能從鏡子裡看到。如果動物照了鏡子,然後觸摸或查看自己身上的標記,它就通過了測試。人類通常要到蹣跚學步時,才會抵達這個裡程碑。其他物種很少有能通過測試的。
  • 父母變成孩子的學習「監工」,現代父母們怎麼了?
    知識改變命運,很多父母為了不讓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對孩子的要求只有一個——讀書學習。他們認為,努力學習考上好大學,孩子的未來就會光明、美好。因此,當孩子沒有按照預期發展時,父母就會焦慮,並想方設法讓孩子「重回正軌」。這種焦慮來源於「別人家的孩子」,同樣的事情如果「別人家的孩子」做得更好,那麼自己的孩子就是輸在了起跑線上。
  • 潘粵明曬自己的豪宅,離婚後和父母一起生活,家裝都按照父母喜好
    潘粵明曬自己的豪宅,離婚後和父母一起生活,家裝都按照父母喜好 小編在之前的時候和大家介紹了董潔的豪宅,那咱們今天來看看潘粵明的豪宅究竟是怎麼樣的,提到潘粵明大家應該是非常的熟悉吧,潘粵明在娛樂圈中也算是老戲骨的地位,像是之前的《白夜追兇》、《鬼吹燈之怒晴湘西》等等電視劇中,他出色的表演是讓他圈粉無數
  • 人類為什麼讓動物的父母和後代繁衍後代,沒有倫理道德嗎?
    一聽父母與後代繁衍後代,我們腦子中第一反應就是不道德,而且這種繁衍後代的方式還是近親繁殖,難道不會有風險嗎?其實不然,這種繁衍後代的方式是回交,由於動物與人類文明社會有著十分大的區別,所以我們一聽到這種繁衍後代的方式會有點奇怪的聯想。但事實上,回交是一種育種手段,應用於培育優良品種上。
  • 動物會認出鏡中的自己嗎?是否會和人類一樣呢?聽聽專家怎麼說!
    動物會認出鏡中的自己嗎?是否會和人類一樣呢?聽聽專家怎麼說!不知道各位在照鏡子的時候,是否會感覺自己變美了?有人曾經在網絡上做出一個相關的調查,至少有九成以上的人表示有過類似的經歷。網友都表示,自己在照鏡子時,發現鏡中的自己比手機裡的照片要漂亮很多,那麼動物在照鏡子時,也會有這樣的感覺嗎?鏡子在生活中的作用人類會在早上洗臉,或者出門的時候,會在鏡子前檢查自己的儀容儀表,就是為了在外面能給別人一個好的印象。有些女性,甚至會在自己的包中放一個小小的化妝鏡,以便在吃完飯後,或者一些特殊場合進行補妝。
  • 對狗狗比對父母還好?不瞞您說,父母們其實對狗狗更好
    筆者從事寵物寫作多年,在這麼多年的寫作以及跟讀者交流中,發現了一個奇怪的問題。那就是總有人看到別人救助流浪狗,或者養狗對狗狗好之後,會問道:「對狗這麼好?對父母有這麼好嗎?」很多不善言辭的人會被這句話問的不知所措,但是一直以來,筆者拒絕回答這個問題。
  • 網友騙父母這狗長不大的,半年後,父母直接崩潰了!
    不少小夥伴都經歷過自己想要養寵物,但是父母不讓養吧。尤其是養狗,很多父母覺得養狗很麻煩的,需要經常去遛,那個時候我們最常用的騙父母的招數就是告訴它們,沒事,這狗很聰明,這狗長不大,我自己負責遛就行了……在我們的軟磨硬泡之下,父母一般都是會答應的……一位網友特別喜歡狗,他想要養一隻,而且這位網友喜歡的是阿拉斯加犬,一開始父母是很不同意他養狗的,因為網友是跟父母住在一起的,養狗肯定要父母的首肯,網友就騙父母這狗長不大的,後來父母磨不過網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