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變成孩子的學習「監工」,現代父母們怎麼了?

2021-01-09 BCC國際教育

我們的家長總以為孩子學習好就好了!這樣的出發點無疑是為人父母的一片拳拳之心,但問題是,當我們對孩子的要求只剩下學習,還要求孩子在學習上做到』超常』,這時我們的孩子就可能變得』不正常』。

家庭教育的本質是生活教育,一個孩子生下來既需要知識教育,也需要生活教育。將這兩個教育完整地結合起來,相互支撐配合,才會有一個健康、和諧、發展的孩子。

現代家庭卻逐漸「學校化」、「知識化」,家庭變成了課後補習班,父母變成了學習「監工頭」,從學校到家庭,關注點全都在學習成績和技能上。

01

以前,貧富差距較小,人們的生活經歷大多相似;現在,同齡人之間的生活可能天差地別。

知識改變命運,很多父母為了不讓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對孩子的要求只有一個——讀書學習。他們認為,努力學習考上好大學,孩子的未來就會光明、美好。

因此,當孩子沒有按照預期發展時,父母就會焦慮,並想方設法讓孩子「重回正軌」。

這種焦慮來源於「別人家的孩子」,同樣的事情如果「別人家的孩子」做得更好,那麼自己的孩子就是輸在了起跑線上。

比如,各方面能力不相上下的兩名學生,如果一個學生期末英語考試總分更高,另外一個學生的父母就會焦慮,認為自己的孩子英語能力不如另一個學生。

(▲圖源:網絡)

其實家長需要考慮的不應該是孩子是否輸在起跑線上,而要想想孩子在1萬米、兩萬米以後會不會掉隊,在10年、20年後,還能不能順應這個快速變化的世界和社會。

孩子不是知識的容器、學習的機器,他們需要豐盈的生活,而不是「吃飯」「學習」「睡覺」這樣簡單生活的重複。

孩子在不同的成長階段,都有不同的需求,什麼階段培養什麼能力,什麼階段學什麼,父母只有掌握了這些需求和規律,才有機會培養出自己理想中的「完美小孩」。

在牙牙學語、蹣跚學步時期,孩子最需要父母無微不至的照顧。

在學齡前,孩子最需要父母的陪伴、關心、鼓勵,以及來自父母和親人的安全感,讓其能自由玩耍,能天馬行空。

進入青春期後,孩子最需要通過獨立完成任務,正常與人交流,父母的關心與理解等途徑來證明「我能行」、「我值得」。

02

什麼樣的教育最有利於孩子的發展?

毫無疑問一定要從實際出發,尊重孩子身心發展的特點和個人具有的潛能。

(▲圖源:瀋陽清華萬博實驗學校)

關於這方面的教育,國際學校通常做得比普通公立學校好,這也是很多家長選擇國際學校的原因之一。

國際學校會參照歐美學校辦學,給學生留足自我成長的空間,又不讓其「邊緣化」,小班教學讓教師的關注度能最大化給到每一位學生,因材施教。

多元化的課程體系和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也是國際學校的特色。學生通過參加各類興趣課程,探索、培養和發展自己的特長;通過研學項目、國際冬夏令營等途徑,開拓視野,培養國際公民應該有的基本素質。

光提高學生的成績不難,難的是既提高學生成績,又保證學生有充足的活動時間,有培養興趣愛好的機會,能獲得自我認同,產生心理問題時老師能第一時間發現並解決……

現代社會愈發強調全面發展,美育教育、勞動教育、人工智慧教育……父母目光要長遠,教育投資要選對方向,不能僅僅圍繞著補習班、課外班轉,孩子的培養目標應該多元化,僅僅盯著「985」「211」不放對孩子的成長可能不利,畢竟文件規定的優質學校就那麼幾所,而孩子的成長成才方向卻可以是多向的。

//ENGLISH實用英語速學

日常英語:除了「No, thanks.」,還可以怎樣表達拒絕?

你可以這樣說:「I'm good.」

如果有一個朋友與我們分享零食,而我們有一點點飽,或者出於客氣等各種原因不打算吃,就可以說「I'm good.」 (我就不吃了吧。)

你還可以這樣說:「I'll pass on this one.」

如果一位朋友要請我們吃一種我們不太能夠接受的食物,我們可以說「I'll pass on this one.」(這個菜我還是pass吧。)

相關焦點

  • 《與內心的父母和解》:學習療愈自己,也學習做理解孩子的父母
    《與內心的父母和解》:學習療愈自己,也學習做理解孩子的父母《誰不是帶著傷長大:與內心的父母和解》的作者王雪巖老師是一名知名的心理諮詢師,也是一位專欄作家,她從事心理學研究十幾年,她的文筆優美流暢,解秘日常瑣事中隱藏的心理學,讓讀者很有親切感,她也成為了知乎的心理學大V,擁有了幾十
  • 陪孩子作業,你是監工還是引導者?
    家長:孩子作業不盯著就不認真做,怎麼辦?我:你是媽媽,不是孩子學習的監工哦!家長:可是不盯不行啊……我:沒有可是,請回到媽媽的角色哦。家長:怎麼回到媽媽的角色?我:學習是孩子人生重要的一件事情,但培養習慣和獨立能力,跟學習一樣重要的事,不可以越過這些而直接盯學習哦。不然,親子間就會出現各種衝突。這是給孩子創造「學習障礙」,不是幫孩子!持續下去,你就等著孩子厭學、學習無力吧。小概率結果是,孩子是真的學得很好,然而心理留下較大缺失,落寞、壓抑、憤怒。你願意嗎?家長:不願意!那怎麼做呢?
  • 父母利用好「印刻現象」,孩子愛上學習
    1.我的孩子為什麼就不愛學習,怎麼就成不了別人家的孩子?2.我的孩子是不是就是笨,不是學習的材料?3.我的孩子怎麼還不會說話?4.我的孩子說話的時候為什麼不看著我?5.為什麼叫孩子的時候,好像沒聽見一樣?
  • 孩子不愛學習,原因竟然在父母!後悔沒有早知道
    家長需要多關注孩子的需求,在發現孩子不好好學習的時候,一定不要打罵,這會給孩子一種學習不是他的事情,是父母的事情,自己學習是為父母而學習。 還有就是孩子的學習動力,我們大人上班都需要鼓勵自己一番,更何況是小孩呢。 沒有學習動力的孩子,會覺得學習沒有意義,找不到學習的目標。
  • 一到學習時間,孩子就磨磨蹭蹭,父母這樣做讓孩子主動學習
    家長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常常會陷入這樣的一個瓶頸期:當父母決定放手孩子的學習後,失去父母催促提醒的孩子開始整天在家念叨著要努力學習,要寫作業,但是,手卻一直拿著手機玩遊戲,有時候一玩就是一整天,自己作業沒完成之後心情又十分煩躁,氣急敗壞,父母管教反而導致問題更加嚴重,但如果不管的話孩子自己又沒有能力管理好自己
  • 天下沒有不愛自己孩子的父母,怎麼理解?為什麼傷害自己的孩子?
    還有一種情況,很多父母看到孩子學習成績不好,就會在孩子面前表示出特別的失望或者嘆氣。雖然沒有嚴厲的批評孩子、打罵孩子,但對孩子來說,這可能是更可怕的打壓。那意思就是說你這種樣子我真的非常失望、太傷心了。用這樣的方式來實施一種隱形的壓力和威脅,這樣的父母其實他們自己也沒什麼自信,因為能夠直接把自己的想法、自己真實的感受告訴孩子的家長,就不會沉浸在這種不愉快的情感當中。
  • 農村孩子想要進城讀書?請家長們先掏錢買房!父母是怎麼解決的
    農村孩子想要進城讀書?請家長們先掏錢買房!父母是怎麼解決的?隨著國家不斷地投入農村教育,城鄉學校之間硬體條件和教師力量的差異逐漸變小,有的地方教育資源的差距導致農村學校教育質量稍微偏弱,這些農村孩子如果不加強自己的競爭意識,那麼孩子們學習的強度、知識掌握的深度和廣度都很難和縣城的孩子競爭,父母必須把孩子送到縣城學習。現在中國很多地方的縣城都發展迅速,人口也處於一個激增狀態,所以哪怕是縣城,如果沒有縣城戶口的孩子,也不能順利進入縣城的學校。
  • 父母天天打麻將,孩子學習很優秀,其中的奧妙在哪裡?
    有的人對孩子學習很上心,無奈孩子就是不爭氣;相反,有的家長對孩子學習操心少,孩子學習卻很優秀,王愛蓮家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父母不上心,孩子卻愛學習在王愛蓮的家裡,夫妻分工很明確。老公在外拼事業,愛蓮負責把家看。近幾年,老公的事業蒸蒸日上,整天在外忙著應酬,孩子上學一走,愛蓮在家閒來無事便迷上了打麻將。
  • 為啥父母要尊重孩子?被父母尊重的孩子往往更優秀,建議父母看看
    如果大家私下有了解的話,應該知道多多並不是一個單純只愛外表美的女孩子,她還會彈鋼琴,也參加了很多的兒童走秀,會演話劇,甚至平時還會學習很多的英文名著,仿佛這就是大部分的家長所期望的孩子的樣子。
  • 學習成績靠前的孩子背後站著怎樣的父母
    其實每個父母應該接觸或學習一些教育心理學方面的知識。1.創造良好的家庭學習氛圍 很多人聽來覺得很虛,其實不虛。孩子就是你這個原件的複印件,你樹立給她一個什麼榜樣,她就會在這個方向上靠近。在孩子小的時候接觸最多的成年人就是自己的親生父母,把父母當做榜樣甚至偶像是很多孩子的習慣。
  • 智慧型父母vs控制型父母,從孩子口中的「壞媽媽」變成「好媽媽」
    然而,在有了孩子後,我才發現自己原來非常的沒有耐心,不管孩子是吃飯時打翻了湯碗,還是拿著蠟筆劃花了牆壁,我都會忍不住發火……相信不少媽媽都和我一樣,存在這樣的困擾,一方面希望自己能成為孩子眼中溫和堅定的「好媽媽」,另一方面又會在孩子的屎尿屁中,在孩子的調皮搗蛋下,喪失理性,變成自己不喜歡的模樣,變成孩子口中的「壞媽媽」。
  • 【薈讀】《卡夫卡變蟲記》:被父母忽視的孩子,有可能變成怪物
    文丨小c同學編丨薈小聲音頻丨語   汐只是被父母忽視,孩子就會變成怪物,這樣怪異的事情有可能發生嗎?戴勒菲妮·杜朗(Delphine Durand)所著的繪本《卡夫卡變蟲記》,就是這樣一本貼近孩子內心的傑作。
  • 孩子被寵壞,可能是父母走進了這些誤區
    在父母眼裡,他(她)的一舉一動都那麼迷人,讓人挪不開眼睛。突然有一天父母會發現,孩子不再可愛了,他(她)動不動發脾氣、不會跟別人分享玩具、甚至會因為要求得不到滿足而打罵平時疼他(她)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 到底發生了什麼?為何孩子會發生這樣的轉變?
  • 孩子的問題都是父母的問題(8)
    教育是水到渠成的事 ◎ 包豐源 上期提示 父母過多地管理孩子,孩子管理自己的能力就會越來越弱。作為父母,我們應該適度地給孩子自由,在制定規矩或做決定之前與孩子好好地溝通,讓孩子從內心真正地認同。 其實,現實中讓孩子產生逆反心理的根源就在於家庭教育中父母對孩子所採取的不當態度和方法。
  • 高新二小開展「父母行為意識決定孩子未來」家庭教育講座
    為了積極發揮家庭教育在青少年成長過程中的重要作用,11月21日星期六下午,高新二小德育處聯合關工委邀請了著名家庭教育高級指導師孫德能老師為全校家長代表帶來了一場以「父母行為意識決定孩子未來」為主題的家庭教育講座.
  • 九型人格親子教育法,讓父母懂得孩子,同時也讓孩子懂得父母!
    為什麼不學習一門心理學讓自己和身邊的人過的更舒服一些?讓愛孩子有更好的路徑?對比嚴肅的心理學,九型人格會更適合親子教育。因為目前眾多心理學親子課,只是單方面讓父母改變,經由父母的改變影響孩子。學習九型人格親子教育法,父母立即改變,孩子也當下改變。學習九型親子教育法,父母懂得孩子,同時也讓孩子懂得父母!父母和孩子一起學習九型人格親子教育法,開啟的雙向溝通改變的通道。
  • 父母英語不好,怎麼輔導孩子學英語?這幾招要掌握
    掌握一門外語真的很重要,看著別人家的小孩,年紀輕輕就掌握了好幾門外語,對於英語不好的父母來說,該怎麼輔助好孩子學習英語呢?今天就來跟父母們了解一下,如何輔導孩子學好英語。為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的英語環境,讓英語走進孩子的生活,培養好孩子的語言意識,讓孩子學習英語更輕鬆。2、激發孩子積極性英語不好的家長不知道怎麼輔導孩子,不如換個方式,讓孩子來教自己。
  • 不同年齡段的「恐懼名單」,膽小是天性,父母別冤枉了孩子
    不過,媽媽愁孩子膽小是方方面面的。比如孩子學了舞蹈,在大人們的聚會上,有人說:「哎呦,你家孩子長得真標緻,聽說還學了舞蹈吧,來,給叔叔阿姨們跳一個。」媽媽聽到誇獎當然樂意,就慫恿孩子表演。可孩子不喜歡在這麼多人面前跳舞,無論媽媽怎麼說,就是坐在座位上不動。媽媽喊不動孩子,只好解釋說:「這孩子啊,其他都好,就是膽子太小。」
  • 孩子更渴望得到父母的尊重
    不徵求孩子意見就代替做決定「明天開始去上鋼琴課」利用父母身份不給孩子平等對話的機會「我說話你聽著就行了」認為孩子還小不懂事就忽視孩子的想法「不要狡辯,犯錯誤就要承認」如果家長不注意這方面,將來有可能會「自食惡果」。美國心理學家鮑姆瑞德將家庭教養方式分為民主型、 放縱型和專制型三種。
  • 問題孩子的第一責任人就是父母
    庭審上,昔日被稱為「宇神」的吳謝宇,戴著沉重的鐐銬,理性陳述著自己的心路歷程:他之前所做一切,只是為了滿足父母,而不是為了自己……太多人不禁感嘆:現在的孩子到底怎麼了?是因為他們內心太脆弱、抗挫能力太差嗎?還是他們天生戾氣、越長大越泯滅人性?抑或是如今的訊息太雜、太亂,迷惑了他們幼小的心靈?為人父母,到底要怎麼教育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