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內心的父母和解》:學習療愈自己,也學習做理解孩子的父母

2021-01-08 秋語6557

《與內心的父母和解》:學習療愈自己,也學習做理解孩子的父母

《誰不是帶著傷長大:與內心的父母和解》的作者王雪巖老師是一名知名的心理諮詢師,也是一位專欄作家,她從事心理學研究十幾年,她的文筆優美流暢,解秘日常瑣事中隱藏的心理學,讓讀者很有親切感,她也成為了知乎的心理學大V,擁有了幾十W忠實粉絲。

我是第一次閱讀王老師的作品,育兒類的書我其實也讀了好些,但這本書我還是讀得很有感觸,因為在書中有太多的場景發生在我的身邊或者我的身上了。閱讀中,我在學習療愈自己,也學習做一個能理解孩子的父母,希望自己曾經受的傷不要發生在孩子的身上。

一、我們的性格缺陷真的是遺傳自父母嗎?

王老師認為:「我們與父母相關的性格形成方式主要有兩種:認同和反認同。」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我們的性格之所以跟父母很像,其實並不是來自遺傳,而是習得。

記得我的父親曾經跟我說過,我和母親的性格很像,但是因為我讀了書,有一些改變,所以生活方式和母親還是有所不同的。

都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我們的性格要改變,只有自己經過感受、思考、理解、調整、改變這樣的過程,並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到的,要改變自己也許需要幾年、幾十年甚至一生。

對於自己的性格,我其實在某些方面也並不喜歡,但是卻也不能邁出改變的步伐,還是願意做現在的自己吧。很多年以來,我感覺自己生活在自卑之中,工作的不如意,外人眼中看到的自己和內心的自己並不一樣,我曾經多麼渴望自己的真誠內心世界能夠被外人看見,然而後來卻發現自己再怎麼努力也改變不了別人對自己的誤解,解釋只能越來越糟糕,我只能沉默了。我的孩子也遇到這種情況,我很理解他,同時也開導他不要去強求別人理解,自己做到問心無愧就好。

二、我們真的需要聽話的孩子嗎?

母親說我小時候很容易帶,她帶著我去田間做事,給一朵小花就能讓我坐上好半天,一點兒也不打擾她做事。朋友三歲多的女兒和我家的小寶年齡相仿,可是朋友帶她的女兒卻很省心,孩子一個人在客廳玩著,她也能去廚房做飯菜或者在衛生間洗衣服,而我的小寶卻喜歡爬上爬下做一些危險的事情,我常常不敢離開他去做別的事,除非是他看電視或者手機的時候。

我一直希望我的孩子能夠聽話一些,讓我們當父母的能夠省心一些,有時難免說一些威逼利誘的話來想讓孩子安靜一些,但是事實上這並不能湊效多久,沒過多久小傢伙又恢復他的本來模樣。

看過王老師的書,我也有些擔心,我的有些近乎恐嚇的語言會不會讓孩子感到害怕,是不是會失去他的自主性和創造性,他的探索能力會不會受到影響?我是需要反省我自己了。我不能一味的讓孩子服從自己,不能以他聽不聽話作為自己成功養育的標準,孩子應該有自己的個性,我應該尊重孩子,讓他保持旺盛的探索欲。

三、兩個人的衝突,其實是兩個家庭系統的衝突

以前我一直很天真的認為,相愛的兩個人在一起的生活是甜蜜幸福的,舉案齊眉,相敬如賓的日子多麼的美好。結了婚,兩個人在一起過日子,磕磕碰碰就有了,結婚前對愛人的缺點要麼不能發現要麼是視而不見,但是結婚後卻發現曾經認為的優點似乎也變成了缺點。

走進婚姻生活中的我們似乎一直在追求著完美,有些事情我們能包容對方,有些事情我們卻不能,婚姻並不是兩個人的事,還牽扯著兩個原生家庭。我們的原生家庭的處事方式並不一樣,我們的處事態度來自於與家人相處的經驗。

其實,我們需要的是理解對方,選擇適合對方家人的方式與他們去相處,而並不是用自己原生家庭的處理方式去要求對方認同自己,我想這也許就是最好的相處方式。

四、幫助孩子發展,但不能去替孩子選擇人生

王雪巖老師說:「我們培養孩子的目的,是培養他們有能力離開我們。」很多時候,我們覺得孩子需要我們,沒有我們在身邊,孩子不會過得很好。所以有「兒行千裡母擔憂,母行千裡兒不愁」之說。但實際上,很多時候是我們離不開孩子。我們放心不下孩子,當我們把孩子送進幼兒園,擔心他們還小不適應,其實大多數情況下,孩子在幼兒園和小朋友們玩得很開心,他們並不知道大人的擔憂。

為了培養出有能力離開我們的孩子,我們不僅要讓孩子感受到情感的滿足,也需要放手培養他們生活自理的能力和對世界的探索力。

相關焦點

  • 一到學習時間,孩子就磨磨蹭蹭,父母這樣做讓孩子主動學習
    家長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常常會陷入這樣的一個瓶頸期:當父母決定放手孩子的學習後,失去父母催促提醒的孩子開始整天在家念叨著要努力學習,要寫作業,但是,手卻一直拿著手機玩遊戲,有時候一玩就是一整天,自己作業沒完成之後心情又十分煩躁,氣急敗壞,父母管教反而導致問題更加嚴重,但如果不管的話孩子自己又沒有能力管理好自己
  • 父母變成孩子的學習「監工」,現代父母們怎麼了?
    我們的家長總以為孩子學習好就好了!這樣的出發點無疑是為人父母的一片拳拳之心,但問題是,當我們對孩子的要求只剩下學習,還要求孩子在學習上做到』超常』,這時我們的孩子就可能變得』不正常』。家庭教育的本質是生活教育,一個孩子生下來既需要知識教育,也需要生活教育。將這兩個教育完整地結合起來,相互支撐配合,才會有一個健康、和諧、發展的孩子。
  • 天下沒有不愛自己孩子的父母,怎麼理解?為什麼傷害自己的孩子?
    如果父母不知道如何愛自己的孩子,那麼只能對孩子造成傷害。有很多父母就是打著這樣的旗號,無意當中傷害自己的孩子。有這樣幾種父母,最理想的父母是真心愛護子女並真正懂得如何愛自己的孩子。其次是不懂得如何愛自己的子女,卻口口聲聲說完全知道怎麼愛孩子。最壞的就是並不愛自己的孩子,卻認為自己深愛著孩子。
  • 父母天天打麻將,孩子學習很優秀,其中的奧妙在哪裡?
    愛蓮看兒子已經形成了自己的生活、學習規律,漸漸的也就學會了放手,著眼於培養自己喜歡的事情。原來,學習優秀的孩子身後,隱藏著一個如此高效的媽媽。父母很重視,孩子不上心有人說,對於孩子學習這件事,有的時候可能真的要認命!陳蘭蘭也是一個全職媽媽,從孩子出生之後,休完產假,她就辭職在家全職帶娃。
  • 直播:盧熠翎做客青聽對談夢想季,暢談與夢想和解
    盧熠翎表示,很多人未能堅持夢想,是因為童年的經歷,家庭以及其他外力導致他們無法達成自己的夢想。很多人在說出自己夢想的時候,都沒有得到過父母的認可。這些父母只讓孩子們好好學習,最終考出好成績。而當這部分人成長到十八歲時,突然意識到自己找不到夢想。因為兒時的夢想從來未被允許過,也從未有過自己內心的力量,所以很想尋找適合自己的夢想。
  • 學習成績靠前的孩子背後站著怎樣的父母
    其實每個父母應該接觸或學習一些教育心理學方面的知識。1.創造良好的家庭學習氛圍 很多人聽來覺得很虛,其實不虛。孩子就是你這個原件的複印件,你樹立給她一個什麼榜樣,她就會在這個方向上靠近。在孩子小的時候接觸最多的成年人就是自己的親生父母,把父母當做榜樣甚至偶像是很多孩子的習慣。
  • 孩子不愛學習,原因竟然在父母!後悔沒有早知道
    #@% ……」原來是一個媽媽,為了抓孩子的學習正在河東獅吼。 可以想像在媽媽的怒吼之下,那個孩子一定是低著頭像一隻驚弓之鳥,思路、靈感什麼的都飛走了。 這樣的孩子,在內心深處是恐懼、甚至憎恨學習的吧,他們可能會認為學習是為了大人,這只是大人為了自己的面子,而強加在自己身上的事情,他們不願意學習。
  • 我夢見和父母和解,醒來後才發現和解的對象是自己
    所以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對於父母的抵抗漸漸地消失了。他們每次說我「聽話」或者「不聽話」的時候,我都只選擇默默地聽著,仿佛他們口裡說的那個人從來都不曾是我。有時候看到別人家的父母和孩子其樂融融的模樣,我都會無比的羨慕。在我的認知裡,我家好像從來都沒有這樣的生活,一年裡有那麼一兩次的其樂融融,感覺也就特別的多了。
  • 孩子不愛學習,有兩個原因,父母可用三種方法巧妙引導
    最近孩子在家上網課,很多家長對此都感到很苦惱,抱怨說孩子在家上網課不但浪費時間、效率低,而且效果也差。小美就是這些家長當中的一員。小美說,她感覺自己快要崩潰了,因為最近天天在家陪著孩子上課,孩子不但不感激,有時還故意與她作對。叫他認真聽課,他卻歪歪扭扭靠在沙發上,懶洋洋地看著電視;叫他做作業,他卻拖拖拉拉,說他不會做。小美說教他做,他又嫌這嫌那。
  • 如何正確對待孩子的學習成績?不合格的父母,硬套「白貓黑貓論」
    有孩子的家庭中,等到孩子上學以後,絕大數父母的眼光會盯在孩子的學習成績上,對孩子的接納程度也會多以孩子的學習成績為標準。在孩子的學習生涯中,父母常問到孩子的狀況就是,「這次考得怎麼樣呢?但是,很多父母會提到,「你這段學習狀態怎麼樣?有什麼難處嗎?」孩子的學習成績往往成了父母面部表情的調節器。父母鮮為考慮到的是,孩子最需要父母能和他們說說怎樣才能考出好成績。可馨育兒說馨媽強調,若父母通常以自身太忙搪塞並忽略孩子的學習狀況,這種只求結果,不問過程的家庭教育方式,是不合格父母的表現。如何正確對待孩子的學習成績?
  • 九型人格親子教育法,讓父母懂得孩子,同時也讓孩子懂得父母!
    為什麼不學習一門心理學讓自己和身邊的人過的更舒服一些?讓愛孩子有更好的路徑?對比嚴肅的心理學,九型人格會更適合親子教育。因為目前眾多心理學親子課,只是單方面讓父母改變,經由父母的改變影響孩子。學習九型人格親子教育法,父母立即改變,孩子也當下改變。學習九型親子教育法,父母懂得孩子,同時也讓孩子懂得父母!父母和孩子一起學習九型人格親子教育法,開啟的雙向溝通改變的通道。
  • 父母利用好「印刻現象」,孩子愛上學習
    1.我的孩子為什麼就不愛學習,怎麼就成不了別人家的孩子?2.我的孩子是不是就是笨,不是學習的材料?3.我的孩子怎麼還不會說話?4.我的孩子說話的時候為什麼不看著我?5.為什麼叫孩子的時候,好像沒聽見一樣?
  • 中國父母終極焦慮:承認自己的孩子是普通人,好難
    這個時間我還在陪著寫作業,說實話我特別理解這位母親,有時候我就就一覺睡過去多好,感覺自己已經有抑鬱症和狂躁症傾向了!」  5.再來看看孩子是怎麼說的?  學生網友:  「憑什麼家長一怎麼樣就是孩子的錯,我們只想要點私人空間怎麼就錯了?難道家長就沒有審視過自己嗎?憑什麼責任都往孩子身上推?
  • 孩子落入遊戲魔掌,學習懶散,聰明的父母會利用「行為放手」理念
    因為父母沒有做出提醒的動作,催促的動作,這足以說明我們從內心是相信孩子自己能夠去做好他自己的事情的;並且,我們沒有幹預孩子青春期階段的獨立性,以及不被否定性(即「我自己的事情,我能夠做好,不用你管;無論能不能做好,我也不希望你質疑我、懷疑我,否定我。」)所以確保不要做違背青春期孩子特性的事情,可以使得我們的親子關係不被破壞。
  • 孩子學習缺乏動力怎麼辦?李易峰:主動學習和被動學習結果不一樣
    要做到這一點,我們需要做到以下幾點:首先,永遠做一位會提問的父母,而不是給答案的父母會提問的父母和給答案的父母的區別是什麼?會提問的父母,在面對孩子做不好的事或解決不了的問題時。會通過提問的方式,引導讓孩子親自經歷的思考和探究問題過程。給答案父母,在面對孩子做不好或解決不了的問題時。一般會說我來教你怎麼做?
  • 早教不是學習知識,而是開發潛能,0—6歲父母這樣做,孩子更聰明
    這正好體現了在分離個體化的過程中,孩子既覺得自己無所不能、又覺得離不開媽媽這種抗爭、撕扯的過程。三、邊玩邊讀,輕鬆提升孩子能力。閱讀《DK中英雙語幼兒玩具書》,父母可以由認知到情感發展,再到閱讀習慣的培養進行引導,同時將英語學習和遊戲互動貫穿始終。第1階段:以玩耍為主,拓展認知、豐富詞彙。
  • 90%的父母,就是理解不了青春期的孩子,怎麼辦?不焦不躁平常心
    就像說:「理解了孩子,我就不那麼生氣了」。真正理解青春期孩子的內心是徒勞的,別低估他們內心的衝突,也別高估你的理解力。剛把你的問題拆開了3點,並表示鼓勵,為什麼呢?我帶你分別看一下。比如:孩子情緒失控時不管不問,怕自己承受不了,除和孩子談學習就談不出別的了「假性支持」,讓孩子任其發展,放任自由自己更需要同情和理解,更需要孩子的
  • 真人《獅子王》辛巴,值得每個父母學習:欲戴王冠,必踐此道!
    就像每一個孩子人生的第一課,都是來自於父母。父母用自己的人生經歷和對生命的理解教導我們:如何正確面對人生,如何去看待這個世界,如何理解和尊重出現在我們人生中的一切事事物物。法國作家茹貝爾說:「與其批評孩子,不如做個榜樣。」
  • 怎麼療愈不被父母認可的童年創傷?
    當時,作為一個美國人約翰完全不能理解為什麼許大同要打孩子,這在美國是一種虐待兒童的行為,而許大同後來給的解釋是為了給老闆面子,也是尊重朋友,亦是教子有方,但在美國人約翰看來很難理解。為什麼許大同會覺得打兒子是給老闆面子,是尊重朋友,以及教育孩子呢?那是因為他遵從傳統的儒家思想和家庭教育理念。
  • 這3個英語很溜的孩子,父母用這些方法點燃他們學習熱情
    比起接受老師「填鴨式」的教育和父母「催逼式」的陪寫作業,主動學習和快樂學習的孩子,才能夠真正厚積薄發,將英語融會貫通地應用起來。那麼在孩子英文的啟蒙階段如何點燃孩子學習興趣?「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近日我們採訪了3位英語「學霸」的父母,看看他們都有些什麼好方法點燃孩子最初的學習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