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內心的父母和解》:學習療愈自己,也學習做理解孩子的父母
《誰不是帶著傷長大:與內心的父母和解》的作者王雪巖老師是一名知名的心理諮詢師,也是一位專欄作家,她從事心理學研究十幾年,她的文筆優美流暢,解秘日常瑣事中隱藏的心理學,讓讀者很有親切感,她也成為了知乎的心理學大V,擁有了幾十W忠實粉絲。
我是第一次閱讀王老師的作品,育兒類的書我其實也讀了好些,但這本書我還是讀得很有感觸,因為在書中有太多的場景發生在我的身邊或者我的身上了。閱讀中,我在學習療愈自己,也學習做一個能理解孩子的父母,希望自己曾經受的傷不要發生在孩子的身上。
一、我們的性格缺陷真的是遺傳自父母嗎?
王老師認為:「我們與父母相關的性格形成方式主要有兩種:認同和反認同。」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我們的性格之所以跟父母很像,其實並不是來自遺傳,而是習得。
記得我的父親曾經跟我說過,我和母親的性格很像,但是因為我讀了書,有一些改變,所以生活方式和母親還是有所不同的。
都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我們的性格要改變,只有自己經過感受、思考、理解、調整、改變這樣的過程,並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到的,要改變自己也許需要幾年、幾十年甚至一生。
對於自己的性格,我其實在某些方面也並不喜歡,但是卻也不能邁出改變的步伐,還是願意做現在的自己吧。很多年以來,我感覺自己生活在自卑之中,工作的不如意,外人眼中看到的自己和內心的自己並不一樣,我曾經多麼渴望自己的真誠內心世界能夠被外人看見,然而後來卻發現自己再怎麼努力也改變不了別人對自己的誤解,解釋只能越來越糟糕,我只能沉默了。我的孩子也遇到這種情況,我很理解他,同時也開導他不要去強求別人理解,自己做到問心無愧就好。
二、我們真的需要聽話的孩子嗎?
母親說我小時候很容易帶,她帶著我去田間做事,給一朵小花就能讓我坐上好半天,一點兒也不打擾她做事。朋友三歲多的女兒和我家的小寶年齡相仿,可是朋友帶她的女兒卻很省心,孩子一個人在客廳玩著,她也能去廚房做飯菜或者在衛生間洗衣服,而我的小寶卻喜歡爬上爬下做一些危險的事情,我常常不敢離開他去做別的事,除非是他看電視或者手機的時候。
我一直希望我的孩子能夠聽話一些,讓我們當父母的能夠省心一些,有時難免說一些威逼利誘的話來想讓孩子安靜一些,但是事實上這並不能湊效多久,沒過多久小傢伙又恢復他的本來模樣。
看過王老師的書,我也有些擔心,我的有些近乎恐嚇的語言會不會讓孩子感到害怕,是不是會失去他的自主性和創造性,他的探索能力會不會受到影響?我是需要反省我自己了。我不能一味的讓孩子服從自己,不能以他聽不聽話作為自己成功養育的標準,孩子應該有自己的個性,我應該尊重孩子,讓他保持旺盛的探索欲。
三、兩個人的衝突,其實是兩個家庭系統的衝突
以前我一直很天真的認為,相愛的兩個人在一起的生活是甜蜜幸福的,舉案齊眉,相敬如賓的日子多麼的美好。結了婚,兩個人在一起過日子,磕磕碰碰就有了,結婚前對愛人的缺點要麼不能發現要麼是視而不見,但是結婚後卻發現曾經認為的優點似乎也變成了缺點。
走進婚姻生活中的我們似乎一直在追求著完美,有些事情我們能包容對方,有些事情我們卻不能,婚姻並不是兩個人的事,還牽扯著兩個原生家庭。我們的原生家庭的處事方式並不一樣,我們的處事態度來自於與家人相處的經驗。
其實,我們需要的是理解對方,選擇適合對方家人的方式與他們去相處,而並不是用自己原生家庭的處理方式去要求對方認同自己,我想這也許就是最好的相處方式。
四、幫助孩子發展,但不能去替孩子選擇人生
王雪巖老師說:「我們培養孩子的目的,是培養他們有能力離開我們。」很多時候,我們覺得孩子需要我們,沒有我們在身邊,孩子不會過得很好。所以有「兒行千裡母擔憂,母行千裡兒不愁」之說。但實際上,很多時候是我們離不開孩子。我們放心不下孩子,當我們把孩子送進幼兒園,擔心他們還小不適應,其實大多數情況下,孩子在幼兒園和小朋友們玩得很開心,他們並不知道大人的擔憂。
為了培養出有能力離開我們的孩子,我們不僅要讓孩子感受到情感的滿足,也需要放手培養他們生活自理的能力和對世界的探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