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陳守斌雲岡杯魏碑雙年展特獎作品:迷失在書法展廳裡的小眾藝術

2021-01-10 騰訊網

坊間傳聞,現任中國書協主席蘇士澍先生說過,中國書協永遠不歡迎田楷。從這回雲岡杯魏碑書法雙年展評選的這幅特等獎作品來看,陳守斌先生的創作至少從取法源頭和創作精神上倒真是跟田楷拉開了巨大的差距。

其實認真說起來,這也不是什麼新鮮事兒了。以魏碑來突破唐楷,這本是自有清一代碑學肇興後,書法家們奉為圭臬的傳統思路。

現在田氏一門揭櫫唐楷法則,標榜繼承傳統。而書協之內,能與田英章較量書寫法度的大家作手恐怕並不很多。

另闢蹊徑,宗法魏碑也不失為對抗田楷的一種有效手段。只可惜,陳守斌先生精心構思的創作貌似比田楷更不討喜,引來了如潮的惡評。

說這話呢,一定會有人善意地提醒我,惡評的聲音多不過發自非專業的書法愛好者。其實,相比起這些愛好者們如何發聲,我更感興趣的是評論裡那些以專業書法人士自居的人(當然,我無法確定他們的真實身份和專業背景)作何回應。

有這樣兩種很常見的回應,是頗堪玩味的。其一曰,書法是小眾藝術,普羅大眾不能欣賞,實屬正常。

我很不能理解,像陳守斌這樣的流行書法被定位為「小眾藝術」的學理依據是什麼?既然陳先生的作品是在魏碑雙年展上獲了獎,那我們就說一點兒魏碑書法的前世今生。

這是流行書風的倡導者沃興華先生撰寫的一部魏碑論著。其中第一章《碑版概論》寫道:

碑版書法出於小人物之手,為士大夫所不齒,而且它風格厚重、奇肆、古樸,沒有貴族化的精巧、細膩、工致和嫻雅,因此不被上流社會所賞識。碑版書法從來就是平民化的藝術。

正因為如此,從漢魏一直到清代,正統的帖學書家對他視而不見,阮元《南北書派論》不無感慨地說:「至宋人《閣》、《潭》諸帖刻石盛行,而中原碑碣任其埋蝕」。好像它是一種與書法藝術無關的毫無意義的存在。(中略)

(明代以來)通俗文學產生了,曲子、說唱、戲劇、小說盛極一時,書法藝術際此風雲,也發生了重大變化,原來是士大夫寫給士大夫看的,屬於士大夫之間的清玩,現在開始逐漸告別象牙之塔,走向民間,變為民間的欣賞品和收藏品。這是一場偉大的變革。

——《碑版書法》

經沃興華先生這麼一分析,魏碑書法的身世該是清楚了吧:它源自一種地地道道的平民藝術

平民不就是大眾嗎?如果書法真如某些「行家」所說是所謂小眾藝術,那「行家」們應該取法於士大夫熟稔的《淳化閣》或者《三希堂》,奈何找上了古代平民大眾書寫的魏碑呢?——阮元可清清楚楚地表示過,傳統的士大夫階級瞧不起魏碑,根本不把它算入書法的範疇。——既然找上了魏碑,卻又挾技私藏,把書法神化為小眾藝術,令普通人不得與聞、與議,這又是什麼樣的用心呢?

我私意以為,今時今日,流行書風深陷的困境就在這裡:創作取法上隨平民藝術的傾向肆意泛濫;輿論批評上卻又拼命標榜精英化特徵,以此堵塞悠悠眾口,壟斷書法的話語權。

沃興華先生是我非常佩服的書法理論家。20年前讀他寫的《中國書法史》曾讓我有醍醐灌頂、茅塞頓開之感。但是他將魏碑書法說成是平民藝術,對此我很有保留。

魏碑作手的確多是名不見經傳的普通百姓,與鍾繇、王羲之這樣的士大夫身份不同。

但我們不能不承認這樣一個事實,那就是在生前,那些魏碑書法作者和他們的作品從未進入過書法史研究的視野;而在身後,若不是阮元、包世臣、康有為等清代書法理論研究者的慧眼發掘和大力宣傳,那些埋沒了幾百上千年的魏碑書法作品還將繼續埋沒下去。

這個事實說明了什麼?說明我們今天看到的魏碑不是平民書法,而是文人學者視野中的平民書法。

這二者的區別就像宋代的水滸話本和明代的《水滸傳》。水滸話本是勾欄瓦舍的評書講稿,屬於平民藝術不假。可當這些世代積累的水滸故事被施耐庵整理成了一部皇皇巨著《水滸傳》,它還能說是平民藝術嗎?

在中國古代,文學與藝術的發展往往呈現出這樣一種規律:最初興起於民間的藝術形式,總會經由文人之手的加工而脫胎換骨,躋身文人藝術的行列。屬於文學領域的宋詞、元曲和明清小說,屬於書法領域的漢隸、魏碑都是如此

在這個由平民藝術向文人藝術轉型的過程中,文人學者的合理汲取與正確闡釋要比平民藝術的本來面目更加重要。

因為只有通過合理的闡釋,平民藝術才能源源不斷地為文人藝術輸送新鮮的血液,保持藝術形式在不同階層間的合理流動。一旦闡釋者出現缺位或者不作為,任由底層的平民藝術形式魚龍混雜地進入文人藝術研究的視野,其結果必然導致全社會藝術創造能力的整體下滑。

在清代,為了突破顏、柳、歐、趙等主流楷法造成的「套板效應」,士大夫書家驚喜地發現了魏碑。當這種驚喜最初降臨的時候,甚至讓部分士大夫書家有些飢不擇食、良莠俱盡。看康有為在《廣藝舟雙楫》中為魏碑寫下的連篇累牘的溢美之詞便是如此。

本來碑學的熱潮已成前塵往事,隨著驚喜和熱情的衰退,對魏碑書法的闡釋應該漸趨冷靜,對魏碑書法遺產的揀擇應該漸趨嚴格才對,誰曾想我們今天的書法批評卻沿著清人飢不擇食的道路越走越遠。

比如對下面這張《幽州燕郡朱嚴妻郄記》拓片,沃興華先生是這樣闡釋的:

線條頎長,走筆很暢,兩頭細中間粗,外向的張力非常大,因為是在燒好的磚上直接用利器刻畫的,不便轉折,所以筆畫只有橫線、豎線和斜線,沒有弧線,三種線條的交割,切出一個個方形和三角形,形成強大的造型張力。

然而,剝蝕、敲擊、磨損造成的磚面的坑坑窪窪和磚邊的殘缺不全都是圓形的,蒼茫雄渾,以此為底子,與所刻文字的勁利峻挺合在一起,相映成輝,使作品具有蒼勁雄秀的風格。

——《碑版書法》

沃興華先生的這段評論讓我想起一個故事來。當年何平導演拍攝《天地英雄》的時候,高倉健的弟子中井貴一受邀參演。這位日本同行後來對媒體談到他在片中的搭檔、主演姜文的自以為是。

中井貴一說因為姜文在中國電影界的名氣很大,片場之內,他不是導演勝似導演。姜文看過自己出鏡的橋段之後,經常不理會導演何平的意見,便自行決定哪一條他不滿意的表演需要重拍。可中井貴一反覆觀看重拍之後的膠片,卻始終看不出比重拍之前的那一條好在哪裡。

一個藝術家全身心地沉浸到藝術創作的過程中去是對的,但是沉浸到目瞽耳聵、自說自話的地步就不對了。

沃興華先生對那張拓片的第一段闡釋,在我看來跟姜文一條又一條的重拍是同樣的迷症。因為就連沃先生自己也承認,拓片上的那些字跡就是古人用尖利的硬物隨手刻在燒好的磚塊兒上的。難道今天的泥瓦匠這樣信手塗鴉就連寫字兒都不配叫,換做古人來刻就能捧為高雅的書法藝術?魏碑創作在今天的濫法古人於此可見一斑。

陳守斌先生的那幅獲獎作品,其中奇奇怪怪的筆畫線條,「行家」們總說他其來有自,那可不是有些「淵源」的嗎?

至於沃興華先生第二段點評說磚面的剝蝕造成蒼勁雄秀云云,我想這也足以解釋陳守斌作品在創作版式上極力做舊的動機。

可問題是這樣的做舊設計其實已經脫離了書法創作的範疇,跨界成工藝美術的比拼了。不信的話,咱們看看下面這兩張圖:

這是我經過請求,由朋友授權,展示的一張他臨摹《乙瑛碑》的習作。從墨跡來看,用筆仍顯稚嫩。可是處理成拓片的效果後,頓時就有點兒「法帖」的意思了。當然,這種工藝美術手法造成的可視性幻覺還能進一步加強:

左邊是墨跡的原稿,右邊是《乙瑛碑》的原拓。看看經過技術處理的中間這幅,有沒有一點兒像黑白影印的漢簡?

古人云,取法乎上,僅得乎中。陳守斌的創作,取法不揀不擇,泥沙俱下,又借版式做舊,文深飾淺。引來四面八方的惡議,實在是咎由自取。就因為創作取法的淵源出了問題,像這樣的流行書風已經越來越無力引領時代和大眾的審美觀念。

任憑陳守斌的支持者如何向普通觀眾宣傳,怎奈應者寥寥,於是只得說「書法是小眾藝術,大眾不得與聞」了。只是不曉得說出這番話的時候,這些所謂的「行家」是在秀們他的優越感呢,還是在拼命掩飾他們的無奈?

我在此說一句不客氣的話,如果書法真的被某些專業人士壟斷為一種所謂的「小眾藝術」,那就意味著書法將徹底割裂與民間藝術的聯繫。

未來,我們將再也不可能因為民間藝術的引入而迎來一個新的「碑學革命」的時代,不知數典忘祖的「行家」們做沒做好承受這個後果的準備呢?

和「小眾藝術」相輔而行的另一種觀點,曰:書法在這個時代已經脫離了日常應用,變成一種純粹的展廳藝術。所以,它可以,也應該不規矩、不漂亮。

我猜想,持這種觀點的「行家」多半是各類書法展覽的熱烈擁護者與積極參與者。或許,他們的創作是主要為了參展的目的。

但這並不意味著所有人拿起毛筆,都要琢磨琢磨,「我這幅字該掛在展廳的哪塊兒地方。」就拿我自己舉例吧:

我是一個中文系的教書先生。在我的日常工作中時不時地會碰到這樣的事兒:一個你看好的學生臨近畢業,就要遠走他鄉了。臨別請老師寫篇贈序,老師總不好直接傳給人家一份電子文檔或者列印文檔吧?還不得捉起毛筆來寫一寫嗎?其實只要我們留心去觀察,生活中類似這樣用得著書法的場合還有不少,書法怎麼就完全脫離日常應用了呢?

說書法脫離了日常應用,還不如說書法展覽到今天已經形成了一個封閉的產業鏈,太多人要靠著參展、獲獎、培訓來討生活,對書法的其他日常應用,他們已經無暇顧及

講這番話,我並不是要指責書法展覽辦得不對。客觀地說,辦各類書展的初衷都是為了喚起人們對書法的熱愛,而它們也的確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可我們也不能忽視書展和書展經濟帶來的負面效應,那種把書法與創作者的日常生活割裂開來的惡果今時今日正在發酵。

展廳不能提供文字內容的應用環境,導致越來越多的展廳書法不具備可識讀性,變成一種黑白線條的裝飾畫。可是書法打從娘胎裡一出來就是在書寫文字。徹底地解構字形,解構意義,然後往掏空的乾屍裡填進些泊來的偽現代藝術,正讓書法的面目變得前所未有的陌生。

流行書風作者批評田英章的楷書是列印體,無論寫什麼內容,總是同一副呆板僵直的模樣。可田楷縱然割裂書寫內容與書寫形式的呼應關係,總還好讀好認。流行書風倒是彰顯了作者的個性,卻直接殺死了書寫的內容,從這個意義上說,甚至連田楷都不如。

這是流行書風的另一位標杆人物王冬齡創作的先鋒藝術。看他這幅字的時候讓我想起了一件事兒——發生在第十二屆書法國展上的一起「烏龍」事件。四川書法家,中國書協的老會員,也是我的中學班主任胡尚進先生的投稿被判為「偽作」,取消了入展資格。

事件的原委是這樣的:按照評委會的要求,所有通過初審進入面試的作品,原作者須在面試環節臨摹投稿作品的任意一部分,以此檢驗投稿作品是否為作者所寫。胡先生的投稿作品為八尺整紙,正文格為四公分大,落款用蠅頭小行書,字數計有千餘,內容則寫蘇東坡論畫隨筆。

面試的時候,評委會只提供一份A4紙大小的原作影本,小字落款無法識讀自不待言,甚至連正文也都模糊不清。讓一位年逾六旬、視力衰退的老書法家照著這樣的影本臨摹,他能看得清楚嗎?看不清楚,就只能盲寫。寫得不像原作,於是原作便成了偽作。

如果展廳書法真像某些「行家」說的不要求識讀,那我想知道這些「行家」要是進得了國展面試,是否也要按照識讀原作的方法來臨寫?如果不這樣寫,他們要怎樣規避國展上的此類烏龍事件?

另外,要是換王冬齡先生用上面那幅作品來參評,就算不給他A4紙的影本而給他原件,他又認不認識自己寫的到底是什麼,還能不能臨得出來呢?

以展廳為書法唯一的舞臺,不是書法的前途,而是書法的末路。

曾經,詩歌和書法一樣,都是中國人生活中的必備常物。連孔子都說「不學詩,無以言」。可是如今還有多少人願意談論詩歌?像《詩刊》這樣的國之大刊還有多少人願意關注?詩歌的沒落就是從它退出中國人的日常生活的那一刻開始的。

我們今天回看《昭明文選》中的那些詩,像「獻詩」、「公讌」、「祖餞」、「贈答」等等,本意都不在教會人們怎樣寫出錦繡文章,而在教會人們在什麼樣的場合,面對什麼樣的人,該怎樣用詩歌得體的酬唱應答。這是詩歌和生活血肉相連的明證。

可是後來我們「進步」了,開始為文學而文學,為藝術而藝術了。於是詩歌從大眾生活的常事退變為一小撮詩人的專能,又從詩人隨時隨地的言志抒情退變為投稿時的固定表演,直到此退無可退的地步,詩歌便沒落了。

詩歌沒落之後,現在又輪到書法。我不希望看到那麼一天,書法徹底淪為某個專業小團體在展廳裡的自娛自樂,大部分中國人都懶得多看它一眼,就像現在對待《詩刊》那樣——遺忘在生活之中,既是書法的不幸,也將是我們所有人的不幸。

— THE END —

文字|晉公子

排版|奶油小肚肚

圖片|網絡

相關焦點

  • 正大氣象--肖慧魏碑書法作品欣賞
    在當今書法強省的浙江,紹興創作水平舉足輕重,一批青年創作骨幹起著有力支撐作用,肖慧亦其中一位。近年來,他築基於《龍門二十品》的魏碑作品,頻頻取得佳績受到書壇關注。在當前以行草書佔主流的展覽背景下,肖慧選擇走碑學一路體現了他的智慧與立志於碑學實踐的可貴性。魏碑是有別於帖學的另一個書法體系,是南北朝時期的題刻字體。
  • 縣太爺的書法,將唐楷與魏碑融合一體,充滿「書卷氣」,太美了
    書法,是技術與藝術完美的融合,也是漢字獨有的藝術,真是佩服古人的智慧!在今天的書壇,某些書法名家、專家教授,再次提倡書法革新,應該將書法去「漢字化」,變成「純線條」的藝術,這種革新,是否有意義,還能走多遠,尚不得而知!
  • 書法作品如何打格?國展上這件900字作品,打的格子絕了
    在全國第十二屆書法篆刻展上,山東萊陽書法家李明東的楷書作品入展。他的入展作品用的是八尺整張宣紙,洋洋灑灑900餘字,在展廳中很是顯眼。這件作品雖然巨大,但李明東在作品上打的格子很出彩,不死板、不凌亂,給作品增加了很多趣味。據他介紹,他打格子採取的方法很有創意,文中將會介紹他的這一招數。
  • 短命的趙之謙,既是書法天才,更是藝術全才
    趙之謙畫像從個人的「詩書畫印」創作來看,趙之謙是一個天才式的全才,甚至僅僅從書法來看,真草篆隸各體,大字和小字,皆有涉獵。一、個人根基中將唐碑和魏碑有機結合趙之謙《楷書心成頌》軸對於趙之謙的書法風格,最令人熟悉的是魏碑大字。
  • Scope 藝術客 | 安仁雙年展,「古鎮+藝術」模式的2.0版
    陳界仁《殘響世界系列創作》錄像、演講表演、裝置  尺寸可變 2014-2017 「邊界明朗是非常重要的,它能更突出藝術作品和藝術家的態度,使得內容本身的價值大於熱鬧的呈現。」策展團隊把一個大型當代藝術群展搬進了由廢棄工廠改造的空間中,將安仁古鎮置於文化價值觀、藝術哲學觀、發展世界觀交織的意識流當中,近百位藝術家參與討論,將為觀眾呈現組委會精選的來自世界各地的66位藝術家繪畫、攝影、裝置、影像、雕塑、電影、文獻及建築作品。 何桂彥在開幕上表示:「好幾個藝術家都是以安仁歷史為背景去做作品,我們希望這是一個非常獨特的、有意思的,能跟本地文化文脈發生關係的雙年展。」
  • 王希柱等五位畫家作品入選黑龍江省第九屆水彩畫作品雙年展
    11月23日,黑龍江省第九屆水彩畫作品雙年展在哈爾濱紅場美術館成功舉辦。展覽由黑龍江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黑龍江省美術家協會主辦,黑龍江省美術家協會水彩畫藝術委員會承辦,共徵集作品400餘件,作品代表了我省近期水彩畫創作的整體面貌。
  • 「眾人拾柴」幹事 「熱搜展覽」惠民——首屆濟南國際雙年展的幕後...
    同時,社會各界人士紛紛打卡山東美術館,為寒冷的冬季帶來了一股當代藝術的觀展熱流。雙年展的華麗亮相,蘊藏了無數山東美術館人的智慧和心血。參觀人數爆棚,單日破萬。 精心設計——每一件展品「來之不易」本屆雙年展由山東省文化和旅遊廳和濟南市政府聯合主辦,是山東省第一個由政府主辦的國際雙年展活動,山東美術館展出策展人提名作品展覽,濟南市美術館展出青年策展項目展覽。
  • 重慶首屆油畫雙年展開幕 10位藝術家獲獎
    重慶是中國油畫的重鎮之一,即日起,市民和來渝遊客在解放碑就能欣賞到重慶目前最優秀的油畫作品。昨天下午,重慶首屆油畫雙年展在重慶市美術館開幕,據悉,本次展覽共收到社會各界1176件投稿作品,最終組委會甄選出180多件參展作品,10位藝術家獲獎。
  • 申勤作品:104㎡極簡藝術空間,辦公室改成展廳,靈感來自卡通熊
    本案是一個小眾設計,一直以來設計師申勤都希望進行小眾案子的思考與設計。而在重慶市最優秀的建材基地——紅星美凱龍,為百色熊藝術漆展廳做的空間設計,就是一次最好的實踐機會。本案位於紅星美凱龍四樓的展廳,面積104平米,原本是一家裝飾公司的辦公室空間,經過改造後,成為一間藝術漆的展廳空間。設計靈感本案的思考是從品牌名稱入手,一隻熊,有來自動畫片《熊出沒》中熊大和熊二的部分片段畫面,讓一隻熊在樹林裡穿梭,本身這隻熊也貫穿這個空間的始終,無論是形體還是顏色。
  • 廢紙千張,他的兩件作品入書法國展,楷書古樸、草書奔放
    在全國第十二屆書法篆刻展上,湖北書法家陳逸兩件作品入展,一件楷書作品,一件草書作品,展示出多種書體的創作實力。陳逸全國書法篆刻展,作為書法界最高的展覽,對書法創作者的要求是很高的,不僅要有很高的書法創作水準,而且要求入展作品的美觀與完整。所以,對於向國展投稿,每位作者都會對作品進行長時間的構思,並一遍一遍地完善。
  • 大字書法和小字書法,哪個更難寫?入展的人都有一個秘密
    大小字的區別在書法展覽上,大字書法懸掛在展廳,會讓人感覺很有氣勢,這種氣勢一下子就能吸引人的目光,這是它的優勢所在。但大字書法也有劣勢,主要表現在筆法上,如果書寫者的用筆能力很強,寫大字書法是沒有問題的,如果用筆能力弱的話,寫大字書法往往會暴露自己的弱點,不論是評委還是觀眾,一眼就能看出問題來。
  • 「和動力——首屆濟南國際雙年展」 在山東美術館啟動
    通過打造以中國策展人為主導、中西結合的策展團隊,探索中國傳統思想對當代藝術創造的文化貢獻,推動中國藝術更好植根本土、面向世界、立足時代、照見未來。02本屆雙年展共收到策展人初步提名的藝術家150餘位,來自全球24個國家和地區。經過策展團隊和藝術委員會的多輪審議,目前已確定108位藝術家的近250件作品參展,包括繪畫、影像、裝置等多種藝術類型。
  • 易中天最新書法作品,4字寫出藝術美!原來是書法高手!
    ,他們依然堅持用毛筆寫書法,經過多年的書法學習最終把中國的漢字寫出了藝術美,今天小七給大家介紹的這位書法高手大家也非常的熟悉,他就是著名的易中天老師。看到上面的這幅書法作品以後大家是不是也被上面的字所吸引呢?
  • 馬上評|藝術之美 沒有邊界
    昨天本報報導了在中華藝術宮舉辦的第十一屆上海書法篆刻展,優秀的書法作品配上了花藝、茶道、洞簫,展廳變身獨特的文人空間,營造出唯美的意境。上個月,在無界美術館的科幻互動光影中,上交的音樂家用大提琴、長笛、單簧管的音符勾勒出無形動線,用旋律描繪出數字藝術美術館的「導覽圖」。美術館裡的音樂會打破了臺上臺下的界限,也打破了人們聆聽音樂和參觀展覽的常規模式。
  • |書法|藝術館|名家|書法展|書法作品_網易訂閱
    三、中國書法名家「書寫祖國 服務人民」百米長卷現場書寫活動  時間:2020年9月23日 上午9:30—10:10  地點:當代中國書法藝術館一樓東、北、西廳環廊  四、「中國書法年展」當代書壇知名老書家邀請展  時間:2020年9月23日 上午10:
  • 當代實力派藝術名家管江作品賞析
    作品中透出博厚的文化底蘊與時代氣息。管江先生是當今藝壇難得的詩書畫印全才,其書、畫、印作品極具大師風範,前景不可限量(墨笑編輯)。現為中國管仲書畫院副院長、山東省書法家協會會員、青島市書法家協會會員、青島市美術家協會會員、青島市青年書法家協會理事、青島市青年印社副秘書長、青島市民革中山書畫院院師、高密市文化藝術交流協會顧問。旅居青島二十餘年,在青島文化街設有工作室,從事專業書畫篆刻藝術創作與交流。曾進修於中國書畫函授大學,中國書法家協會培訓中心研修班。書法作品尚「二王」秀逸一路,兼涉諸體,尤擅行草。篆刻熔古鑄今、工拙有度。
  • 「運斤成風」路橋區五人小楷書法作品展開展
    9月11日—10月10日,由路橋區文化和廣電旅遊體育局、台州恩澤醫療中心(集團)恩澤醫院主辦,路橋區文化館、鄭聰賓書法名家工作室承辦的「運斤成風」路橋區五人小楷書法作品展在台州恩澤醫療中心(集團)恩澤醫院正式展出。
  • 兩種色宣、4種書體,這件獲蘭亭獎的書法,真是用心良苦
    在書法人心中,有兩個展覽地位最高,其一是國展,另一個是中國書法蘭亭獎。這兩個展覽都成得上書法的最高獎。在第五屆中國書法蘭亭獎上,浙江書法家婁東昇的楷書獲得佳作獎二等獎,讓人有豔羨之感。婁東昇五屆蘭亭獎獲獎作品婁東昇平日的書法創作,以碑體楷書為主。在第五屆中國書法蘭亭獎上,婁東昇的獲獎作品就是一件魏碑作品。這這件作品中,婁東昇用了兩種顏色的宣紙進行拼接,屬於很流行的作品樣式。
  • 讀瓷·現場 ▏圍觀,顏值與才華橫溢的「庚子新韻」春聯書法作品展
    1月19日上午,「庚子新韻」景德鎮市春聯書法作品展在景德鎮市陶瓷藝術研究院開展,這是我市舉辦的首次以春聯為主題的書法作品展,展覽將持續至1月23日。「金鼠接福迎新春,平安如意賀佳節」「昌水揚波佳訊頻傳辭舊歲,珠山煥彩宏圖乍展賀新春」......一幅幅吉祥喜慶、春意盎然、催人奮進的春聯在書法家的筆下熠熠生輝,將展廳裝點得紅紅火火,也為市民帶來滿滿的新年祝福。據悉,此次展覽由景德鎮市青年書法家協會、景德鎮市陶瓷藝術研究院、景德美術館聯合主辦,旨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市民提供一場精神盛宴。
  • 周總理書法:高風跨俗、真骨凌霜,150字紀念碑文成為經典
    文章來自刊載於《書法報·書畫天地》的《周恩來書風略評》作者:蕭錫強 (湘潭市書協副主席、湘潭市美協理事)從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至1976年逝世,周總理在任26年,被稱為人民的好總理。周總理早期書法周恩來習楷以顏體為主,於魏碑、柳體、虞體都曾悉心臨習。觀其青少年時期、中年時期的墨跡,取神於顏魯公,意象端莊,骨力雄強,又遊心於柳體遒勁豐潤、虞體嬋娟羅綺之韻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