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北新區沿江街道地處大橋之下、長江之濱,擁有5.5公裡長江岸線。曾經,沿江人來到長江邊,總是忙於加固堤岸,常常拖著滿身疲憊回到家中;如今,漫步在如畫的長江岸線,人們多了幾分閒適與安逸。
從5個自然村到11個城市化社區,從蘆葦江灘到擁有31餘萬人口的現代化街道……幾十年來,沿江人臨江而居,與長江相依相伴,長江回饋給沿江人的,不僅是奔騰的洪流,還有綿綿不斷的潤澤。
昔日圩埂變身秀美濱江大道
昨日中午,天氣晴好,雖然溫度驟降,但在位於沿江街道的濱江大道上,仍能看到不少「全副武裝」的身影,在江埂上散步,享受著冬日暖陽。大堤左側,綠色灌木叢點綴其中,右側,在陽光照射之下,水面波光粼粼,蘆葦蕩仿佛一片金色的海洋。
幾十年前,這裡卻是另一番模樣。今年77歲的關真志是位「沿江通」,「沿江分為洲區和山區,其中洲區由長江泥沙淤積形成,約佔沿江總面積的60%,也就是現在的復興、新化和京新社區。」他介紹道。
1954年,沿江新化村破圩,洲區受淹面積635公頃,受災人口2580多人;1974年遭暴雨襲擊,當年糧食減產二成多,直接經濟損失達180多萬元……翻開這本由關真志主編的《沿江街道志》,各個年份的受災史一一在目,記錄著沿江人在自然災害前的無助。
老新化人鬱文遠對1954年的破圩場景感受深切,他回憶,當時情況緊急到家家戶戶的大門都被拆掉,自家的木門也被拆去擋水,圩埂則全部沉了下去,「破圩口距離我家只有80米,農田全部被淹,當時我們緊急轉移到高處,一直到年底江水退去後才回來。」鬱文遠說,儘管當時自己還很年幼,但是這種膽戰心驚的感覺讓他記憶猶新。
經過幾代人的努力,而今,沿江5.5公裡的長江岸線,都修葺著高高的堤壩,守護著一方安瀾。街道還積極建設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示範區,通過推行河長制、城市化河道改造、水環境整治提升等措施,開展長江生態修復工作,守護沿江人不可分割的家園。
以前光腳挑擔,現在穿皮鞋巡邏
「上午,無人釣魚;下午,巡查2人釣魚勸退」,昨日午間時分,記者來到緊鄰江邊的京新社區值守點,遠處,5300畝的公益防護林沿著江岸綿延,屋內,志願者楊學德正在翻看巡查記錄本。
楊學德說,過去的長江大堤可謂是「弱不禁風」,浪一來就擔心會被衝倒。那時,抗洪條件艱苦,沒有抽水泵、虹吸管等設備,一切全靠人力,「靠的是『人海戰術』,肩挑人抬,一人一天大概運5到6方土,一般都光腳或者穿淺筒膠鞋,哪像現在,我們可以穿皮鞋防汛。」他笑著說。
據了解,上世紀90年代之前,幾乎所有的沿江勞動力都挑過大埂、築過堤壩,沿江人在長江沿岸的泥濘裡,一鏟一鏟挖泥、裝袋,再一袋一袋壘高,以阻止洶湧的江水來犯。
與楊學德搭班的張叔金結束了一趟為時2小時的巡邏,回到開著空調的屋裡休息,他說,「以前農村根本沒有休息天,在冬天只有青菜一種蔬菜,與現在的生活比,一個天上、一個地下,我退休後,除了來巡查,平常做做飯、散散步、下下棋、打打牌,日子過得很舒服。」
魚飛躍、花草香,通江河變身景觀河
不久前,沿江街道京新社區副書記王家欣被任命為河長,定期到江邊巡查。他發現,每到清晨和傍晚,在江邊散步溜娃的人很多,一到周末,人們更是舉家出遊。王家欣說,每次沿著長江岸線巡查,就像在一遍遍重溫歷史,同時也在見證沿江人開啟幸福生活的新篇章。
沿江水資源豐富,除了長江這條「大江」,還分布著石頭河、金莊河、噸糧河、豐收河等多條「小河」。石頭河沿岸,便是鬱文遠生活了70年的根。當年破圩的場景已徹底成為歷史,2017年,新化社區實施全域拆遷,像鬱文遠一樣住在河邊的村民都搬進了城市小區,河邊的瓦房變成了大片的草地,居民的生活也由田間地頭走進城市街區。
再度來到這裡,望著靜靜流淌的河水,鬱文遠滿含深情,「以前我們受過很多苦,更能感受到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你沒看到,石頭河夏天的時候最漂亮,魚飛躍、花草香,真是成了一條景觀河。」
與江為鄰的老沿江人都清楚,即將動工的新化溼地公園地塊原為企業貯灰場。新區環水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公園離長江岸線約1公裡左右,園區面積約為39.5公頃,其中水面面積佔了近一半,是新區加快構建長江岸線生態廊道,全面展現長江岸線美麗風貌重要的節點之一。對於項目的建設,居民們十分期待,「貯灰場變成溼地公園,我們的家門口就要大變樣了。」
通訊員 劉柳
南報融媒體記者 夏思宇
■記者手記
生態是最普惠的民生
靠江而起、與江為鄰,為之而戰、與之相伴,沿江人與長江的關係可謂是相生相依中夾雜著「相愛相殺」。在經歷多年磨礪之後,如今的沿江顯然找到了與大江和諧共生的相處方法,並吸引了眾多人口來此定居。
長江岸線之變,也代表著江北新區的生態之變。生態是最普惠的民生,當前,新區高標準建設定山、綠水灣兩大城市客廳,其中定山城市客廳將是南京規劃的九大濱江城市客廳中第一個建成的「會客廳」,一條展示著新主城新面貌的全新濱江岸線,一塊塊綠色濱水新空間,正有力提升著新區居民的生態獲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