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日報社數字報刊-幸福生活沿江起

2021-01-09 南京日報社數字報刊

  江北新區沿江街道地處大橋之下、長江之濱,擁有5.5公裡長江岸線。曾經,沿江人來到長江邊,總是忙於加固堤岸,常常拖著滿身疲憊回到家中;如今,漫步在如畫的長江岸線,人們多了幾分閒適與安逸。

  從5個自然村到11個城市化社區,從蘆葦江灘到擁有31餘萬人口的現代化街道……幾十年來,沿江人臨江而居,與長江相依相伴,長江回饋給沿江人的,不僅是奔騰的洪流,還有綿綿不斷的潤澤。

  昔日圩埂變身秀美濱江大道

  昨日中午,天氣晴好,雖然溫度驟降,但在位於沿江街道的濱江大道上,仍能看到不少「全副武裝」的身影,在江埂上散步,享受著冬日暖陽。大堤左側,綠色灌木叢點綴其中,右側,在陽光照射之下,水面波光粼粼,蘆葦蕩仿佛一片金色的海洋。

  幾十年前,這裡卻是另一番模樣。今年77歲的關真志是位「沿江通」,「沿江分為洲區和山區,其中洲區由長江泥沙淤積形成,約佔沿江總面積的60%,也就是現在的復興、新化和京新社區。」他介紹道。

  1954年,沿江新化村破圩,洲區受淹面積635公頃,受災人口2580多人;1974年遭暴雨襲擊,當年糧食減產二成多,直接經濟損失達180多萬元……翻開這本由關真志主編的《沿江街道志》,各個年份的受災史一一在目,記錄著沿江人在自然災害前的無助。

  老新化人鬱文遠對1954年的破圩場景感受深切,他回憶,當時情況緊急到家家戶戶的大門都被拆掉,自家的木門也被拆去擋水,圩埂則全部沉了下去,「破圩口距離我家只有80米,農田全部被淹,當時我們緊急轉移到高處,一直到年底江水退去後才回來。」鬱文遠說,儘管當時自己還很年幼,但是這種膽戰心驚的感覺讓他記憶猶新。

  經過幾代人的努力,而今,沿江5.5公裡的長江岸線,都修葺著高高的堤壩,守護著一方安瀾。街道還積極建設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示範區,通過推行河長制、城市化河道改造、水環境整治提升等措施,開展長江生態修復工作,守護沿江人不可分割的家園。

  以前光腳挑擔,現在穿皮鞋巡邏

  「上午,無人釣魚;下午,巡查2人釣魚勸退」,昨日午間時分,記者來到緊鄰江邊的京新社區值守點,遠處,5300畝的公益防護林沿著江岸綿延,屋內,志願者楊學德正在翻看巡查記錄本。

  楊學德說,過去的長江大堤可謂是「弱不禁風」,浪一來就擔心會被衝倒。那時,抗洪條件艱苦,沒有抽水泵、虹吸管等設備,一切全靠人力,「靠的是『人海戰術』,肩挑人抬,一人一天大概運5到6方土,一般都光腳或者穿淺筒膠鞋,哪像現在,我們可以穿皮鞋防汛。」他笑著說。

  據了解,上世紀90年代之前,幾乎所有的沿江勞動力都挑過大埂、築過堤壩,沿江人在長江沿岸的泥濘裡,一鏟一鏟挖泥、裝袋,再一袋一袋壘高,以阻止洶湧的江水來犯。

  與楊學德搭班的張叔金結束了一趟為時2小時的巡邏,回到開著空調的屋裡休息,他說,「以前農村根本沒有休息天,在冬天只有青菜一種蔬菜,與現在的生活比,一個天上、一個地下,我退休後,除了來巡查,平常做做飯、散散步、下下棋、打打牌,日子過得很舒服。」

  魚飛躍、花草香,通江河變身景觀河

  不久前,沿江街道京新社區副書記王家欣被任命為河長,定期到江邊巡查。他發現,每到清晨和傍晚,在江邊散步溜娃的人很多,一到周末,人們更是舉家出遊。王家欣說,每次沿著長江岸線巡查,就像在一遍遍重溫歷史,同時也在見證沿江人開啟幸福生活的新篇章。

  沿江水資源豐富,除了長江這條「大江」,還分布著石頭河、金莊河、噸糧河、豐收河等多條「小河」。石頭河沿岸,便是鬱文遠生活了70年的根。當年破圩的場景已徹底成為歷史,2017年,新化社區實施全域拆遷,像鬱文遠一樣住在河邊的村民都搬進了城市小區,河邊的瓦房變成了大片的草地,居民的生活也由田間地頭走進城市街區。

  再度來到這裡,望著靜靜流淌的河水,鬱文遠滿含深情,「以前我們受過很多苦,更能感受到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你沒看到,石頭河夏天的時候最漂亮,魚飛躍、花草香,真是成了一條景觀河。」

  與江為鄰的老沿江人都清楚,即將動工的新化溼地公園地塊原為企業貯灰場。新區環水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公園離長江岸線約1公裡左右,園區面積約為39.5公頃,其中水面面積佔了近一半,是新區加快構建長江岸線生態廊道,全面展現長江岸線美麗風貌重要的節點之一。對於項目的建設,居民們十分期待,「貯灰場變成溼地公園,我們的家門口就要大變樣了。」

  通訊員  劉柳

  南報融媒體記者  夏思宇

  ■記者手記

  生態是最普惠的民生

  靠江而起、與江為鄰,為之而戰、與之相伴,沿江人與長江的關係可謂是相生相依中夾雜著「相愛相殺」。在經歷多年磨礪之後,如今的沿江顯然找到了與大江和諧共生的相處方法,並吸引了眾多人口來此定居。

  長江岸線之變,也代表著江北新區的生態之變。生態是最普惠的民生,當前,新區高標準建設定山、綠水灣兩大城市客廳,其中定山城市客廳將是南京規劃的九大濱江城市客廳中第一個建成的「會客廳」,一條展示著新主城新面貌的全新濱江岸線,一塊塊綠色濱水新空間,正有力提升著新區居民的生態獲得感。

相關焦點

  • 南京日報社數字報刊-「中蒙文化藝術展」在寧開幕
    本報訊(融媒體記者 邢虹 實習生 鄒安琪) 12月1日,2020「中蒙文化藝術展」在南京丁山花園大酒店開幕。該展由南京寶楠文化藝術館、蒙古國駐呼和浩特總領事館共同主辦。 中方展出了故宮博物院原副院長張之鑄、南京博物院原院長徐湖平、畫馬大家雷曉寧等藝術家的20餘件書畫作品。年近七旬的南京畫家雷曉寧的參展作品《彼岸》尤受關注,畫中,兩匹駿馬在遼闊大草原上喝水、食草,悠閒自在,綠油油的青草與盛開的荷花,生機勃勃。作品極具藝術張力,畫家藉此寓意中蒙兩國友誼長存,融合共贏。   開幕式後,一臺中方藝術家精心準備的文藝演出精彩上演。
  • 南京日報社數字報刊-倉鼠
  • 南飛過冬的鳥兒抵達南京 罕見候鳥現身沿江溼地
    眼下,不少冬候鳥已經飛抵南京,或是路過,或是留下越冬。因為對這些不遠萬裡辛苦遷徙的鳥兒來說,南京的冬天溫暖而慷慨。從即日起,本報開設南京冬候鳥系列欄目,讓我們一起欣賞這些大自然美麗的精靈吧。最近一段時間,南京的天空格外熱鬧,羅紋鴨、綠頭鴨、赤麻鴨、黑腹濱鷸(yù)、灰背鶇(dōng)、紅嘴鷗、鴛鴦等冬候鳥大部隊都已抵達南京。
  • 南京日報社數字報刊-新加坡裕廊化工島:化工產業一體化發展
    南京市發改委2020年的重點課題——《南京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對標研究》,從國際視野出發,通過選取全球內河流域綠色發展標杆城市,總結內河流域保護和綠色發展方面的經驗和做法;並針對南京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過程中存在的重點難點問題,對標找差,持續補短板、強弱項,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
  • 南京日報社數字報刊-南京國際生命健康科技大會下周揭幕
    本報訊(通訊員 王彤 錢鈺玲 融媒體記者 李都) 2020南京國際生命健康科技大會將於12月9日在南京國際博覽中心開幕,記者從主辦方江北新區獲悉,本次大會採用「線下舉辦+線上直播」模式,舉辦1場主論壇、20場專題分論壇、3天線下展覽及1場雲上生命健康大會,屆時,將有來自全球200餘家生命健康領域的知名企業參展,線上參展企業將超過400家,
  • 板橋街道舉辦外來務工人員招聘會_南京日報社數字報刊
    記者在現場看到,招聘會現場氣氛熱烈,很多用人單位都是從南京各區聞訊而來。在外地務工多年、老家位於安徽滁州的劉先生告訴記者,隨著板橋人力資源市場及周邊交通、餐飲配套逐步成熟,吃住都很便捷,他和工友們已習慣了到這裡找工作。
  • 南京日報社數字報刊-我長大了
  • 南京日報社數字報刊-帶著GPS,「鳥中老虎」回歸自然
    南京林業大學生物與環境學院教授魯長虎介紹,白尾海雕屬於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主要活動在水邊,以魚和水鳥為食。「大型猛禽在食物鏈頂端,容易受到環境汙染和農藥殘留的影響。白尾海雕白天活動,主要以魚類為食,也捕食各種鳥類以及中小型哺乳動物,有時也吃腐肉和動物屍體,就有食物中毒的風險。」
  • 南京日報社數字報刊-江豚郵局孩子們「團寵」萌寶郵戳
    南京長江江豚監測站供圖  本報訊(融媒體記者 王聰) 每到周末,鼓樓區江邊路上的南京長江江豚監測站,都會迎來不少江豚「粉絲」,他們是戴著紅領巾的小學生,或是牽著家長手的幼兒園小朋友。他們在站裡了解江豚的知識,在江邊觀察「微笑天使」。
  • 南京日報社數字報刊-小狗丁丁梳毛記
  • 南京日報社數字報刊-我愛秋天的楓葉
  • 沿江高鐵湖北段規劃出爐,途經的11個市縣區要起飛了!
    昨天我們說——沿江高鐵,已提上議事日程(詳情請點這裡)現在,沿江高鐵湖北段規劃出爐了!19日從鐵路部門獲悉我省已制定規劃將沿江新建麻城至恩施段高鐵具體來說,湖北境內規劃路線為:高鐵從合肥進入湖北,從麻城起,經過武漢、漢川、天門、沙洋、荊門、當陽、宜昌、建始、恩施、利川,進入重慶境內,經重慶北站到成都。
  • 南京日報社數字報刊-六合城管設置工地疏導點
  • 福州市領導走訪慰問經濟日報社福建記者站
    福州市委常委、市政府常務副市長林飛(右二)一行走訪經濟日報社福建記者站,圖為座談會現場。丘書玲攝  1月31日下午,福州市委常委、市政府常務副市長林飛,市政府副市長李文彬,市政協副主席林紹彬等福州市領導走訪經濟日報社福建記者站、中國經濟網福建分公司,並向全體新聞採編人員致以新春的問候。  林飛一行聽取了2018年經濟日報社福建記者站報導總結,對經濟日報社福建記者站的工作予以充分肯定。
  • 「黑市」源於明末清初的南京 - 現代快報多媒體數字報刊平臺
    實際上,在此之前,明皇室的很多內侍、近臣、達官貴人已經聞風而逃,他們逃亡的首選地是大明的留都南京。  很多達官貴人南逃時雖帶了大量財物,但因一貫奢靡,開支龐大,時間久了便坐吃山空,只好變賣家中物品維持生活。除了南下而來的明朝遺老,在留都南京原本也有不少遺老,明朝滅亡,生計日益窘迫,只有變賣家中物品。
  • 全國多地實施國六機動車排放標準_南京日報社數字報刊
    生態環境部新聞發言人劉友賓日前表示,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質量不斷改善,汽車保有量不斷增加,在給生活帶來便利的同時,也成為空氣汙染的重要來源。    北京市近日發布的《關於北京市提前實施國六機動車排放標準的通告》顯示,移動源排放汙染是北京市大氣環境汙染的主要來源之一。國六標準限值進一步加嚴,將減少機動車汙染排放。
  • 經濟日報社副總編輯林躍然
    圖為經濟日報社副總編輯林躍然致辭。  林躍然:尊敬的各位企業家、各位專家、各位新聞界的朋友們,女士們、先生們,大家上午好!   由中國企業家雜誌社主辦的2008(第七屆)中國企業領袖年會隆重開幕了!我謹代表經濟日報的社長、總編輯,代表經濟日報的報業集團,對於本屆年會的召開表示熱烈的祝賀,對於各位領導、各位專家、各位企業家的光臨表示衷心的感謝!
  • 幸福卓扎灘 - 青海法制報數字報刊平臺
    今日起,本報推出「新時代 新作為 新篇章——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四個扎紮實實』重大要求 青海答卷」系列報導,敬請關注。 坐落在美麗的河湟谷地、巍峨壯麗的赤列山下的卓扎灘村,風景如畫,過去由於種種原因,卓扎灘村民只能土裡刨食,靠天吃飯。現如今,卓扎灘村「兩委」班子是如何讓「鳥雀啾啾,河水潺潺」之美變成卓扎灘村民的「金山銀山」,如何走出自己獨具特色的致富路呢?
  • - 大連日報社數字報刊平臺
    原本生活在我國長江以南地區的野生八哥,近年在大連市區安家,總數量竟達500隻左右,這些小客人是怎樣來到濱城的?  文/圖 本報記者 谷國強  我市成為野生八哥棲息地  八哥,與人類相處有近萬年的歷史。由於它生性活潑,擅長模仿其他鳥鳴,尤其能夠模仿人類發音,因而深受人們喜愛。
  • 南京日報「編外」美編筆耕不輟煉成「全能畫手」
    這幅作品的作者,是南京供電公司的一名普通員工張強保。張強保今年56歲,從學生時代起,他就對繪畫充滿了熱愛。15日,記者來到南京供電公司江寧分公司見到了這名畫者。張強保(右二)與繪畫愛好者討論畫技如果不是翻開張強保珍藏的剪報冊,很難想像這位在供電系統小有名氣的「畫家」,20多年前曾是《南京日報》的「編外」美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