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01 18:2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12月1日,記者從珠海市觀鳥協會獲悉,該會會員近期在高欄港區平沙鎮發現鳥類新紀錄,發現三隻短嘴豆雁。
據市鳥類協會負責人介紹,人們常說的大雁南飛景象,在廣東地區已經難以看到。雖然人們有時也能看到一群飛鳥「一會兒排成個人字,一會兒排成個一字」,但觀鳥愛好者通過觀察,廣東出現這種情況的一般是普通鸕鷀,並不是大雁。
11月11日-13日,珠海市觀鳥協會會員盧志榮在平沙連續三天觀察到3隻像鵝的大鳥在飛翔,11月13 日它們停在一片乾涸的藕塘裡,盧志榮終於拍攝到清晰的照片,認為是大雁,立即報告給該會會長郭竣工。從照片看,這三隻鳥的體型較大,灰黑色喙較短粗,次端斑橘黃色,經該會鳥類調查部初步鑑定,這是短嘴豆雁的特徵,但不能排除圈養的可能性。
為核實信息,11月14日,珠海市觀鳥協會副會長張福慶和志願者柯竹驅車趕往平沙,在平沙的一處藕塘裡看到它們在棲息和覓食。通過觀察和拍攝大量照片和視頻,這三隻大雁的飛羽完整,和人保持一定的距離。在覓食過程中,始終有一隻大雁保持警惕的「放哨」狀態,一旦發現有人或者猛禽靠近,它們就一齊飛翔,在天空盤旋數圈,然後再降落下來,與人和猛禽保持一定的安全距離,這種狀況符合野生大雁的特性。
據張福慶介紹,他們經過連續幾天的觀察,結合形態特徵,查閱相關資料(《中國鳥類野外手冊》《中國鳥類圖鑑》)比對,該鳥體型較大,灰黑色喙較短粗,次端斑橘黃色,鑑定為短嘴豆雁Anser serrirostris。隸屬於雁形目ANSERIFORMES,鴨科Scolopacidae,雁屬Anser。經檢索相關文獻和中國觀鳥中心記錄,該鳥種在珠海市未有報導,為珠海市鳥類新紀錄。
據了解,短嘴豆雁是由豆雁(Anser fabalis)亞種提升為種。短嘴豆雁在珠海屬於冬候鳥,根據《廣東省的鳥類及考察歷程》,廣東省最早記錄的短嘴豆雁追溯到1863年。近十年,短嘴豆雁絕大部分南下到鄱陽湖越冬,很少飛到廣東。
本次雁落平沙,表明平沙處於候鳥的重要遷徙路線上。據了解,除了短嘴豆雁,珠海市觀鳥協會在平沙已經記錄到野生鳥類100餘種。
小資料:短嘴豆雁體色麻褐與豆雁(80釐米)相近,但體型(75釐米)較小。喙較短,下喙基部較厚,喙灰黑色但次端斑橘黃色,頸較短粗,額頭弓形較明顯,腳為橘黃色。中國遷徙見於東北、華東和華中大部,非繁殖期見於新疆、華中、華東和華南水域,包括臺灣島和海南島。國外繁殖於歐亞大陸的整個環北極的凍原和苔原地區,越冬於歐洲中部和西部,亞洲西南部和東部。
短嘴豆雁繁殖期棲息於開闊的苔原和苔原灌叢地區,非繁殖期多棲息於開闊的草地上,沼澤、水庫、河流和湖泊中,也多見於沿海多草海岸和農田,常與豆雁混群。
來源:觀海融媒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