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一」兒童節到了,不由想起了童年。童年是一首縈繞在耳畔的老歌,是鄉思鄉情鄉愁裡難以忘懷的記憶。在林林總總的古詩詞中,詩人們童心悠悠,童趣盎然,通過對兒童生活細緻入微的觀察,讓許多詩作真實又靈動地再現了兒童的生活場景,細膩地描繪了孩子天真活潑的內心世界。
讓我們誦讀那些閃現著純真童心的古詩詞,在字裡行間、腳腳韻韻裡,尋覓兒時的天真與快樂,找回久違的童年吧。
「初唐四傑」之一的駱賓王出身寒微,少有才名。七歲時,一日,家中來客,有意試其才學,門前池塘裡一群白鵝正遊弋嬉戲,遂要求他以鵝為題,賦詩一首。小駱賓王略加思索,隨口吟出這首膾炙人口的《詠鵝》:
鵝,鵝,鵝,曲項向天歌。
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
詩中聽覺與視覺、靜態與動態、音聲與色彩完美結合,將大白鵝的形神活現而出,生趣盎然。
唐代詩人賀知章晚年辭官還鄉之時,寫有兩首《回鄉偶書》,皆有盛名,尤其是第一首作為兒童啟蒙詩,令我們耳熟能詳: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在抒發客居他鄉的傷感之時,詩人也寫出了久別回鄉的親切感,主要是後兩節,村中小兒牽衣扶杖,繞前繞後探問的畫面感極強。
唐代大詩人杜甫寫有一首七律詩《江村》,借景抒懷,表達詩人悠然自得的心情。其中有句:「老妻畫紙為棋局,稚子敲針作釣鉤。」寫出了老妻的童心悠然、稚子的頑皮憨態,天倫之情躍然筆端。
唐代另一位大詩人白居易,也喜歡兒童那份天性活潑的情態,他寫有一首《觀遊魚》,頗有情趣:
繞池閒步看魚遊,正值兒童弄釣舟。
一種愛魚心各異,我來施食爾垂鉤。
同樣是喜歡魚兒,但心態卻不一樣,我來餵食你卻來垂釣呢。他的另一首寫孩子的《池上》,更有意境:
小娃撐小艇,偷採白蓮回。
不解藏蹤跡,浮萍一道開。
小孩子前去偷摘人家的蓮花蓮蓬,不知道隱藏蹤跡,劃開密密的浮萍,現出的一道白亮水痕暴露了行蹤。
中唐詩人施肩吾有個天真活潑的小女兒,他特別鍾愛,在詩中不止一次提及:
姊妹無多兄弟少,舉家鍾愛年最小。
有時繞樹山雀飛,貪看不待畫眉了。
——《效古詞》
寫出了小女孩的伶俐可愛。而另一首《幼女詞》,更是含蓄兼風趣的佳作:
幼女才六歲,未知巧與拙。
向夜在堂前,學人拜新月。
小小孩兒有模有樣,七夕時,竟也學著大人拜月「乞巧」呢。
唐代詩人胡令能家貧,年輕時以修補鍋碗盆缸為生,人稱「胡釘鉸」。他的詩作語言淺顯而構思精巧,生活情趣濃鬱。同樣是寫「小兒垂釣」題材,胡令能的《小兒垂釣》卻寫出了不一樣的韻味:
蓬頭稚子學垂綸,側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
孩子垂釣時,那種煞有其事、痴迷認真的樣子,我們都能想像得出。他還有一首《喜韓少府見訪》:
忽聞梅福來相訪,笑著荷衣出草堂。
兒童不慣見車馬,走入蘆花深處藏。
這應該是個怕見生人,很靦腆的孩子。
唐末到五代的著名道士、民間神話故事八仙之一的呂洞賓很少寫詩,一首《牧童》卻寫得意境悠遠:
草鋪橫野六七裡,笛弄晚風三四聲。
歸來飽飯黃昏後,不脫蓑衣臥月明。
牧童的超然灑脫、無憂無慮,倒是符合道家「道法自然、無為自化」的思想。
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黃庭堅也寫有一首《牧童詩》:
騎牛遠遠過前村,短笛橫吹隔隴聞。
多少長安名利客,機關用盡不如君。
對牧童那種清閒恬適、不為名利的生活,他的眼裡滿含著羨慕。宋代另一位詩人雷震的《村晚》也是寫牧童的,入選部編版語文課本:
草滿池塘水滿陂,山銜落日浸寒漪。
牧童歸去橫牛背,短笛無腔信口吹。
曲曲鄉路旁,彎彎牛背上,牧童悠揚的笛音令多少文人墨客浮想聯翩啊!
南宋詩人範成大退隱石湖十年間,寫下了許多清新婉麗的田園詩,以《四時田園雜興》最為著名。他的這首《夏日田園雜興.其七》是兒童詩裡最為我們所熟悉的:
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
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
小小孩童就知道為父母分憂,學種瓜、學農事,真是農家的孩子早當家啊!
抗金名將辛棄疾戎馬倥匆中,偶爾也「婉約」一下,他寫農家生活,他寫「小兒無賴」,寫得是那麼饒有情趣:
茅簷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裡吳音相媚好,白髮誰家翁媼?
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
最喜小兒亡賴,溪頭臥剝蓮蓬。
——《清平樂.村居》
這一家老小五口的不同面貌、不同情態寫得惟妙惟肖,尤其是三個孩子,活靈活現,天真可愛,整個的白描手法,生活氣息特別濃厚。他還在另一首詩中,描寫兒童偷摘梨子棗子的情景:
西風梨棗山園,兒童偷把長竿。
莫遣旁人驚去,老夫靜處閒看。
——《清平樂.檢校山園書所見》
末句不由令人掩嘴竊喜,這個老辛哪,童心未泯,愛看人家小孩偷梨摘棗呢。
提到「兒童詩」,不得不提南宋詩人楊萬裡。他創造了大量語言淺近直白、清新自然且富有幽默情趣的「誠齋體」,據傳達兩萬多首,傳世作品即有四千二百首,被譽為一代詩宗。其中亦有許多以小兒為題材的詩作,最有名的兩首,一首《宿新市徐公店》:
籬落疏疏一徑深,樹頭花落未成陰。
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
這是春天,孩子在油菜花田裡捕捉蝴蝶的情景;一首《閒居初夏午睡起》:
梅子留酸軟齒牙,芭蕉分綠與窗紗。
日長睡起無情思,閒看兒童捉柳花。
這是初夏,小兒於柳蔭下撿拾柳花的畫面,這兩首我們孩提時差不多都能背誦下來。
還有其他季節、其他生活方面的呢:
稚子金盆脫曉冰,彩絲穿取當銀錚。
敲成玉磬穿林響,忽作玻瓈碎地聲。
——《稚子弄冰》
這是冬天,小孩子玩冰、當鑼敲的趣事;
前兒牽牛渡溪水,後兒騎牛回問事。
一兒吹笛笠簪花,一牛載兒行引子。
春溪嫩水清無滓,春洲細草碧無瑕。
五牛遠去莫管他,隔溪便是群兒家。
忽然頭上數點雨,三笠四蓑趕將去。
——《安樂坊牧童》
這是一群孩子放牛嬉戲的樂事;
一葉漁船兩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無雨都張傘,不是遮頭是使風。
——《舟過安仁》
這是兩小兒學到大人以傘作帆時的驚奇;
東沿西泝浙江津,去去來來暮復晨。
上岸牽檣推稚子,隔船招手認鄉人。
——《過白沙竹枝歌.其一》
這應該是個念故舊、懂禮貌的孩子......
可以說,楊萬裡對農村生活體味最深,對鄉間孩童舉手投足觀察最細,實為寫兒童詩的大家。
風箏,是春日蔚藍的天空上最為飄逸灑脫、動感十足的精靈,而放風箏是孩子最喜愛的玩樂活動之一,也是孩子渴望飛翔,放飛心情,放飛夢想的最好表達方式。古代的「風箏詩」裡,孩子多是主角,那種天真爛漫的風採,那種天馬行空的秉性,令大人們羨慕不已。最有名的,當屬清代詩人高鼎的《村居》: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
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
吟誦這首選入小學語文課中的古詩,我們眼前不由浮現出年少時春天的故事。
南宋愛國詩人陸遊也曾寫過兒童騎竹馬、放風箏的七律詩,其中有句:
雨餘溪水掠堤平,閒看村童謝晚晴。
竹馬踉蹡衝淖去,紙鳶跋扈挾風鳴。
——《觀村童戲溪上》
詩中活畫出兒童稚幼無邪的動作,昂奮向上的心情。
明代大文人徐渭畫了大量的《風鳶圖》,並有題詩,其中一首為:
柳條搓線絮搓棉,搓夠千尋放紙鳶。
消得春風多少力,帶將兒輩上青天。
他通過對孩子放風箏的描述,把未來的希望和寄託傾注到兒童身上,也表達了對培育人才的感慨。
最有意思的,是清代文人孔尚任所寫的這首風趣俏皮的「風箏詩」:
結伴兒童褲褶紅,手提線索罵天公。
人人誇你春來早,欠我風箏五丈風。
——《風箏》
這一群著紅褲的小兒,因為天公不作美,放不成風箏,竟然惱怒地大罵賊老天,讀來不禁讓人啞然失笑。
「白髮逐梳落,朱顏辭鏡去。」(唐.白居易《漸老》)童年已離我們遠去,好在古詩詞裡還能找回孩提時的餘韻。
現在,「前浪」「後浪」之詞很火,想想我們「前浪」當年也是滿目青山,「心裡有火,眼裡有光」的,童年更像水彩蠟筆和萬花筒畫出的美麗彩虹。「後浪」們呢,你們的童年是什麼樣子?
作者:劉琪瑞,男,山東郯城人,一位資深文學愛好者,出版散文集《那年的歌聲》《鄉愁是彎藍月亮》和小小說集《河東河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