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枚茶葉蛋,攪動了上一周整個華語輿論的話題。
作為2011年的一則舊聞,即使在社交媒體上已經有過範圍不小的傳播,但是此次的集中爆發仍然激發了網友們的創作熱情,這幾天有關「茶葉蛋」的神段子在網上噴湧而出。@超級梁哥哥說:「總會有一天。我會拉著我的女神,然後用顫抖的雙手剝一顆極致奢華的茶葉蛋給她吃。然後向她求婚。嗯。這樣的誘惑沒有人可以抵擋了。」
這種說法在普通人看來無非是在搞笑和搏出位,然而當最近大陸記者找到說這話的臺灣一所大學的講師,他居然還在認真辯解,並不是為了搞噱頭,而且這種說法在臺灣島內也並非完全沒有市場。
臺灣過去作為「亞洲四小龍」,經濟成就有目共睹,但是伴隨著大陸在改革開放的過程中經濟表現越來越好,包括在媒體的宣傳、報導之下,大陸民眾和臺灣民眾的心理角色已悄然換位。而小小的一顆「茶葉蛋」也正真實地反映出心理換位之後的兩岸民眾對於彼此的認知和寬容度——臺灣民眾的「不了解」換來了大陸同胞高高在上的一句「井底之蛙」,不管是否出於惡意,雙方的心態已躍然而出。
其實從今年年初的「陸港之爭」開始,就一直有一個熱門話題叫做「內地人的恩主心態」。其大意是說,部分內地人對香港、澳門、臺灣甚至美國、歐洲、全世界都有一種「恩主心態」,典型思維方式就是:「如果不是我們大陸人來消費,香港能從金融危機中回神嗎?希臘經濟能復甦嗎?全球經濟不早就完蛋了嗎?你、你、還有你,你們的繁榮都是我們恩賜的!」
具體到「茶葉蛋」事件中,這種「恩主心態」更是展現無遺。《服貿協定》在大陸人看來是讓利於臺灣,結果非但不領情反而還說過我「吃不起茶葉蛋」,這不是不識抬舉嘛。
臺灣民眾的心理變化也不容忽視。臺灣社會歷來以開放為傲,但是伴隨著兩岸心理角色的變化,在傳媒的「唱衰」轟炸下,不少臺灣民眾對比於大陸出現明顯的「自卑情緒」,他們當中的很多人不願意接受此消彼長的現實,還沉寂在20多年前的「臺灣奇蹟」之中。這種不接受現實的直接表現就是「排斥」,不願意去了解來自大陸的信息,出現「茶葉蛋」式的笑話也就在所難免了。
而剛剛好,大陸民眾的「恩主心態」與臺灣民眾的「自卑心理」幾乎就是相反的呈現,是一種極度的自信。《南方都市報》的一篇評論文章說:曾經極度貧困、飽受強國欺凌,富了之後一部分人以「救世主」自居,和你做生意,買你家東西,那是我看得起你,你只要把三百六十式狗腿技巧背熟乖乖逗得我龍顏大悅就好!沒看見全世界的購物街各種膚色的售貨員都在學中文了嗎?其實這種心態有點像同學聚會,說聚餐結束搶著買單的一定都是當年家裡最窮、成績最渣、最受欺負的,他要用買單證明:哥如今也混出來了啊啊啊!大陸人嘛過去窮怕了,如今咱總算成土豪了,為什麼不能用錢買風光?據說家裡有錢的內地孩子,哪怕剛到歐美讀書就被體育課上成群的肌肉嚇壞了,也不會自卑:「我比他們見得更多,他們見到我才要自卑呢!」看吧,這就是有錢的內地人的底氣。說得好聽點,「恩主心態」也是源於這種有錢人的底氣。
大陸民眾這種心態的基礎是出於對經濟績效合法性的高度認同,簡單翻譯下就是「發展就是硬道理」,只要有錢了就是大爺,給你「送錢」居然敢不感天動地的接著,還用茶葉蛋來羞辱我。而幾十年來的政治經濟環境,臺灣島內的危機意識和自卑意識其實根深蒂固。當曾經的窮親戚,來到臺灣島內大把撒錢的時候,心理落差難免會出現,於是就出現了「反服貿」的一項理由:你窮得只剩錢了,可我還要捍衛自己的生活方式。
對於如何消解這種「吃不起茶葉蛋的誤解」?最好的辦法無疑還是多交流,這種交流不僅是信息的交流,也是價值觀和生活方式的交流。曾幾何時,大陸民眾還認為世界三分之二的人民都生活在水深火熱之後,吃不飽、穿不暖。這伴隨著三十多年的對外開放與交流已經得到了很多的消解,但是這種不同國家、地區的誤讀是普遍存在的,就像有多少大陸人還在意淫韓國人吃不起牛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