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作家龍應臺:看著大陸崛起 臺灣有一種自卑導致的傲慢

2020-12-05 觀察者網

1985年,臺灣作家龍應臺的《野火集》轟動社會,她在書中寫道「你為什麼不生氣」。30年後的龍應臺卻說,「你怎麼永遠在生氣?」

據臺媒報導,臺灣「前文化部長」龍應臺卸任後,重心放在新的寫作、照顧家人和貓咪,近來從美國回臺灣,她也推出自己的新書《傾聽》。書中,龍應臺直言,「臺灣有一種自卑導致的傲慢現象,以為自己代表正義的一方,不屑於去了解大陸進步的一面」。

臺灣現在太容易暴怒,需要冷靜傾聽。龍應臺同樣認為,在大陸,因為經濟力的快速崛起,還不習慣深思的網民變成了「簡單的自大狂」。

臺灣的「牆」是不肯冷靜

「傾聽,是建立新的文明價值的第一個起點。」4月20日,龍應臺發表首部演講文集《傾聽》,書中收錄她30年來的20篇講稿。她表示,這部書是寫給臺灣、大陸、香港、新加坡…每個地方都有每個地方的「牆」,需要用「傾聽」打破。

各地的「牆」都不一樣。龍應臺指出,大陸的「牆」是一種「愛國主義的金鐘罩」,是「自覺崛起、心生傲慢的金鐘罩」。隨著經濟力的崛起,讓還不習慣深思的民眾,變成「簡單的自大狂」。她想告訴對岸:「若無傾聽能力,永遠無法成為文明大國」。

臺灣的「牆」則是「不肯冷靜」。不久前,龍應臺出版《野火集》30周年紀念版。她驚訝發現,當年書中被她質疑「你為什麼不生氣」的臺灣人,已變成「為什麼永遠在生氣」。她感慨,這十年來,深刻安靜的東西冒不出來,「所有的語言都是激烈的語言,處處充滿激流與漩渦」。

龍應臺觀察,臺灣社會目前陷入一種濫情的歇斯底裡,非常危險,需要冷靜下來好好思考什麼是我們該自豪的事情,什麼需要自我反省,特別是在政權轉換的關鍵時刻,臺灣人應該要想想我們是否有能力從狹窄的「藍綠統獨」鴻溝中跳出來,用全球的眼光看兩岸關係與中國大陸。

龍應臺新書《傾聽》書封。圖/印刻提供

自卑是臺灣另一堵牆

自卑是臺灣的另一堵「牆」,「看著大陸的崛起,臺灣人有普遍的自卑。」龍應臺認為,我們必須面對、傾聽分析自己的自卑。若因看到對岸起高樓而自卑,必須先冷靜想想,「如果建設緩慢是因為人本主義,這是臺灣應該自豪的部分。」

「臺灣有一種自卑導致的傲慢現象,以為自己代表正義的一方,不屑於去了解大陸進步的一面,同樣對臺灣發展不利。」

然而若建設落後是因為政黨鬥爭凌駕於理性,「那自卑是對的」。龍應臺說,「我們必須傾聽自己,不要盲目自卑」。

別在國際封鎖中長大

圍繞臺灣年輕人身邊的,還有一道大牆「缺乏國際觀」。龍應臺表示,國際地位邊緣化、媒體缺乏全球視野,讓臺灣人「在自我封鎖和國際封鎖中長大。」她擔憂,「臺灣承擔不起短視和愚昧」,愈是弱小的政治實體,愈需要傾聽的能力、全力「穿透」身邊的牆。

龍應臺說,如今的中國大陸是一個「舉世無雙的全新現象」,臺灣卻沒有人想好好傾聽、了解芳鄰,「總是在藍的綠的、統的獨的打轉」。

「這是我30年寫作生涯中,花最大力氣整理、過程最痛苦的一本書。」龍應臺表示,沒想到完成此書之際,竟是臺灣第一次政權徹底全面翻轉的時刻。或許這正是此書面世的最好時機,「此刻如果再不傾聽反省,路很難走下去」、「(民進黨)這樣才會從一個拳打腳踢的青少年變成一個負責的大人,兩岸的考驗馬上就來,拳打腳踢沒有用」。

(鳳凰資訊綜合臺媒)

相關焦點

  • 龍應臺:看著大陸崛起,臺灣人有普遍的自卑(圖)
    圖/印刻提供 ●臺灣的「牆」是不肯冷靜 「傾聽,是建立新的文明價值的第一個起點。」作家龍應臺4月20日發表首部演講文集《傾聽》,書中收錄她30年來的20篇講稿。她表示,這部書是寫給臺灣、大陸、香港、新加坡…每個地方都有每個地方的「牆」,需要用「傾聽」打破。 「演講就是面對面的溝通,雙向的傾聽和傾訴。」
  • 臺灣人的自卑與傲嬌
    話說回來,分析一下臺灣島內的傳播心理學,那個名嘴信口雌黃,卻也是有的放矢,頗收曲學阿世之功。在島內相當一部分人眼中,吃不起茶葉蛋的大陸,是不是真實的大陸並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契合了他們心中的「大陸想像」。這個問題,臺灣作家龍應臺就比一般為稻粱謀的名嘴深刻、勇敢和靠譜。她一語中的地認為,「看著大陸的崛起,臺灣人有普遍的自卑。」
  • 臺灣的自卑源於自大與無知
    日前,臺灣前「文化部長」龍應臺在推出的新書《傾聽》中認為,看著大陸的崛起,臺灣人有普遍的自卑。並坦言臺灣和臺灣人「如果再不傾聽反省,路很難走下去」。筆者分析,臺灣人的自卑,從其症狀癥結看,主因是自大與無知。  龍應臺坦承,臺灣有一種自卑導致的傲慢現象,以為自己代表正義的一方,不屑與去了解大陸進步的一面。
  • 臺灣女生愛上大陸 「臺獨」男友抱怨言論惹臺灣作家痛批
    大陸跟臺灣哪個更好?據臺聯合新聞網10月11日報導,臺灣一網民在PTT論壇上抱怨:女友自從去大陸參加朋友的婚禮回來後,就非常嚮往能在大陸生活,還時常拿兩岸做比較,瘋狂貶低臺灣。 這讓該網民十分憤怒,發表了具有「臺獨」傾向的言論:「這麼愛『中國』是她的自由,但臺灣畢竟是自己生長的『國家』,真的不用捧『中國』而去貶低臺灣吧!」 聽了吐槽,有網民認為女友只是沒見過世面,但也有網民直言臺灣人的確應該面對現實,不要做「井底之蛙」。
  • 茶葉蛋:臺灣人的自卑心理和大陸人的恩主心態
    而小小的一顆「茶葉蛋」也正真實地反映出心理換位之後的兩岸民眾對於彼此的認知和寬容度——臺灣民眾的「不了解」換來了大陸同胞高高在上的一句「井底之蛙」,不管是否出於惡意,雙方的心態已躍然而出。其實從今年年初的「陸港之爭」開始,就一直有一個熱門話題叫做「內地人的恩主心態」。
  • 說「臺灣最美的是人」的人,被臺灣人圍攻了
    10月3日,臺灣著名作家龍應臺在個人社交媒體上發了一條題為「不管你說什麼,我反戰」的帖子。沒想到的是,她這條10多天前的帖子,到今天還在被臺灣輿論界熱議,而且議論的主流是一片罵聲。
  • 臺灣字典-搜狐新聞
    蔡康永在臺灣電視界的崛起,幾乎是個前無來者的異數。幾乎沒有人可以像他一樣,悠遊於各種極端不同的定位。讀書與談話節目裡,他是知性與感性兼具的「作家蔡康永」;但到了《兩代電力公司》,就成為挑戰禁忌,讓父母不安的異類主持;在《康熙來了》中,他的另類和顛覆形象達到頂峰。
  • 快評:《我的祖國》廣為傳唱 值得臺灣人了解
    歐陽娜娜登上大陸國慶晚會開唱《我的祖國》,臺灣當局曾揚言開罰,不過最後一刻收手,稱「不會用公權力對待立場不同之人」,僅表達對此事「高度遺憾」、「密切關注」云云。 臺灣當局為何大轉彎,可以列出很多原因。只能說,臺灣藝人到大陸發展、參加兩岸影視交流活動是一種趨勢、潮流,阻撓不了。
  • 專訪作家朱天心:大陸年輕人難免對臺灣文學懷有美好想像
    在記者的提問結束後,天心老師囑咐道:「我比較期待大陸的作家用比較輕鬆的心態看這本書。因為臺灣太小,裡面寫到的人和事居然讓那些不相干的人一副大動幹戈的樣子,結果整個臺灣社會好像假裝沒有看到這本書。」在訪談中,澎湃新聞記者和天心老師聊到了《三十三年夢》在臺灣惹來的麻煩、臺灣文脈未斷的現象、她對流浪動物的用情之深以及女兒謝海盟的近況。訪談內容整理如下。
  • 臺灣禪者:大陸和尚比富忙 自己異化令眾生顛倒
    「關於自由,龍應臺和陳映真曾經有一次筆仗。陳映真當然是多年來的社會主義主張,龍應臺則是自由主義。這個論戰很火藥味,最後怎麼結束的呢?是一個教授把它總結了,這個教授的核心觀點是:當人類面對生存問題時,其他價值都是次要價值。對人類而言,惟一的普世就是存在。」
  • 民進黨當局叫囂「臺灣已獨立」,大陸「武統」臺灣機會大嗎?
    作者:筱雅自從1949年新中國成立之後,中國大陸一直尋求機會與臺灣進行和平統一問題的討論。有一段時間幾乎達成共識,但是由於美國方面從中作梗,直到如今兩岸依舊沒有達成共識。隨著改革開放和中國經濟的崛起,中國大陸與臺灣無論是經濟還是人員上都有著日益親密的來往。
  • 大陸人在臺灣,臺灣人在大陸,冰火兩重天
    大陸人赴臺旅遊年年創新高,大陸媒體盛讚臺灣最美的風景是人。對於蜂擁而來的大陸遊客,臺灣民眾偶有抱怨,但也主要集中在大陸客高門大嗓、不守秩序這些小節上,總體上,大陸遊客展現出的強大的消費能力,讓臺灣民眾尤其是旅遊業者笑逐顏開。蔡英文執政後,兩岸人文交流開始降溫,直到今年,氣氛最冷。
  • 中國臺灣的經濟總量,相當於大陸的哪一個省?
    來源:小白讀財經我國臺灣自上世紀60年代起由於產業承接,成功轉型出口導向型經濟,至上世紀90年代成功崛起為亞洲四小龍之一,同時臺灣半導體、IT、電子工業等領域的技術水平位居世界領先地位。那目前臺灣的經濟發展水平如何呢?
  • 臺灣這是準備「抄襲」大陸?
    導讀:由於現如今臺灣地區無緣RCEP,且蔡英文所謂的「新南向」政策落空,導致臺灣民眾無比失落。在此情況下,臺灣島內有聲音表示,需要向大陸學習,應探討在臺灣實施經濟雙循環的可能性。但大陸經濟專家表示,由於臺灣自身資質不夠,最好還是參與到大陸的「雙循環」體系當中,謀求發展的空間。臺灣媒體《工商時報》發表文章稱,直接表示大陸正在積極的推動「雙循環」的經濟發展,挖掘更多的市場和消費潛力。臺灣有必要向大陸學習,為臺灣擴大內需產業的「內循環」。
  • 臺灣人在大陸:我們能為臺灣本土電影自豪嗎?
    大陸片宣傳更勝外語片  因為在臺灣,我太少花錢看華語片了,在北京,要我持續花錢都是看華語片,起初我真是提不起勁,也不想掏錢,但漸漸地,我看出了興趣,尤其在看過《讓子彈飛》之後,我覺得兩倍票價都值!原來華語片是可以做到媲美, 甚至超越美國電影的,無論情節、演技、聲色效果、導演手法,都有贏的本錢!
  • 東森涉嫌違法直播《我是歌手》 大陸節目在臺熱播引發爭議
    ,幾乎與現場同步轉播,有侵權嫌疑。針對《我是歌手》在臺熱播的局面,臺當局「文化部部長」龍應臺充滿憂心。龍應臺表示,《我是歌手》製作成本高昂,節目帶給臺灣觀眾許多震撼,挑戰了臺灣人過去的習慣思維,也讓大家看到臺灣的文化產業無法與大陸比拼經費和資本。臺灣電視臺播放大陸節目須經臺灣當局審查,但東森等新聞電視臺12日以報導新聞的模式,用近5個小時全程直播《我是歌手》總決賽。
  • 「臺灣豬」肉價飛漲 臺灣名嘴斷言未來會「更慘」
    葉毓蘭指出,以平常光顧的豬肉攤來說,過去帶皮五花肉1斤130元,這周末已漲到160元,看著婆婆媽媽們掃貨囤貨對抗萊豬襲臺,肉販忙得不亦樂乎,周遭的手工水餃、鍋貼攤販也都高喊「只用臺灣豬」,然後很不得已的告訴顧客,「成本增加了,不能不漲價」。葉毓蘭說,2021年的萊豬之亂才剛剛掀起序幕,我們真的要一直體諒、一直吞忍,接受這個被強塞進口的「多一種選擇」嗎?
  • 臺媒:兩岸非貓和老鼠 臺灣要引大陸青年喜歡
    臺灣成功大學校長賴明詔指出,臺灣的教育水準和方式都對大陸學生有正面的影響。(中評社黃惠玟攝)中新網4月23日電 臺灣《中國時報》23日刊出社論說,恐懼讓人退縮,退縮造成保守,保守的結果就是封閉。臺灣不是老鼠,兩岸關係不論從歷史或文化淵源看,也不該是老鼠與貓。臺灣不但不必拒絕大陸學生赴臺,還要吸引大陸年輕人接受臺灣、喜歡臺灣。文章摘編如下:恐懼讓人退縮,退縮造成保守,保守的結果就是封閉。臺灣面對崛起的大陸,不能恐懼,更不能退縮,因為臺灣退無可退,我們只能以更堅強的競爭力穩住臺灣的優勢。
  • 大陸人對臺灣了解有多少?
    如果說電影是了解的一個渠道,我們看過的侯孝賢、楊德昌等人的電影距離現在的臺灣已經很遠了。其實,侯孝賢、楊德昌的名氣雖然大,電影當然也很好,但看過的人仍然只是少數。回溯過去,大陸人看過的純正的臺灣電影還是《媽媽再愛我一次》,此去已經17年了。
  • 統一臺灣有哪些困難,我們離統一臺灣還有多遠?
    自1949年12月10日,蔣介石逃離到臺灣之後,臺灣就成為了祖國游離在外的孩子。讓臺灣回到祖國的懷抱也就成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所有人民共同的責任和目標。那麼,我們在同一過程中有哪些困難呢?    一、 會觸及到臺灣的某些人(尤其是臺獨分子)的利益。如果統一了臺灣,那麼臺灣在行政及許多方面都必須受到國家的節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