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嗎?人們常說『人心不足蛇吞象』故事的由來

2021-01-10 東方海舜

人們經常用「人心不足蛇吞象」來形容貪慾無止境、人心不知足,不知在幾百年前,有一個名叫「象」的人,家中十分貧窮,經常食不果腹、衣不裹體。為了維持生計,象每天都不得不到後山去砍柴,然後賣給鄰居們,以獲取毫釐之幣。又是一年飄雪時,天氣異常寒冷,可是象還是要和往常一樣到後山上去打柴。走在上山的路上時,他忽然在一棵樹底下看到一條凍僵了的蛇。看到蛇可憐的樣子,象把它帶回了家,放到屋子裡最暖和的地方。沒多久,蛇被救活了。蛇很感激象的救命之恩,於是答應象,願意幫他實現任何願望。

象一時間簡直如獲至寶。一段時間過去了,象只是要求每天能有簡單的衣食,蛇都一一滿足了他。後來有一天,象所生活的這個國家的國王生了一種重病,需要以蛇的眼睛作為藥引。於是,國王下旨懸賞尋找蛇眼,承諾如若誰能夠找到蛇眼,就會得到高官厚祿以作獎賞。懸賞通告很快就下發到各地,象也看到了這則通告,他立刻想到了自己救過的那條蛇。於是他找到蛇,並說明了自己的來意。

沒想到,蛇竟然連一點猶豫都沒有就答應了象的要求,取下自己的一隻眼睛給了象。然後,象把它獻給了國王。國王的病果然很快就的現象。據說,「人心不足蛇吞象」來自這樣一個典故:象也因此得到了承諾的高官厚祿。象的生活一下從過去的「地獄」升到了「天堂」。就在象每天都象又去找蛇。蛇張開嘴,讓象拿著刀子爬進去割下一塊蛇肝。蛇可萬萬沒想到的是,有一天象在向國王問安的時候,國王對他捫心自問,生活中你有時候是否會被貪慾所支配,不知滿足,老子曰:「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也就是說,人生有人認為「知足常樂」是一種不思進取、止步不前的思想方式享受著錦衣玉食的生活時,國王最喜愛的一位公主又生病了,太醫說需要蛇肝才能醫好。

於是,國王再次下旨,承諾能找到蛇肝者將被招為駙馬。肝治好了公主的病,象成了人人羨慕的駙馬。說,蛇肝真是好東西,如果平時也能夠常常吃到一點,說不定還能夠強身健體呢。處人司為了討好皇帝,象再次找到蛇。蛇還是張開嘴,讓象爬了進去。這一次,象進去後想多割一些下來。結果蛇太疼了,一下子昏了過去,嘴也合上了,象就被悶死在了蛇的肚子裡,再也出不去了。

一邊追逐著欲望所指,一邊抱怨著生活的不幸?如果你的答案是肯定的,那麼你不快樂、不幸福、不成功的原因就源於這種不知足,你弄混了欲望和願望,將多餘的東西當作了生存的意義,在難以滿足時自然就會抱怨,生活得鬱鬱寡歡。這個主人公最大的災禍就是不知足,面對自己擁有的一切都不滿足,擁有了還想擁有更多,也就無從獲得快樂。要想真正地享受人生的樂趣,就應該做到知足常樂,因為知足是根,常樂是果,知足彌深,常樂的果才會豐碩而甜美。這是不值得提倡的。可再往深究,我們就會發現,這是錯誤地理解了「知足」的真正含義。所謂「知足」者,是知道「足」與「不足」的區別,而非簡單地把「知足」理解成「滿足」。知足能使人不為物質所役,懂得「夠用就好」的道理。

愛因斯坦對錢財不太在意,也很知足。他曾用一張大面值的支票作為書籤,結果不小心弄丟了那本書。對此,他一笑了之。試想,如果換成葛朗臺先生,肯定是捶胸頓足,要死要活了。一把躺椅,一杯清茶,一本好書,有人就能常樂;住上別墅,開上跑車,摟著美人,有人卻不樂,此皆因知足否。網上有一首名為《知足常樂》的歌謠,頗值得玩味。其中幾句歌詞:

「想想疾病苦,無病即是福;想想饑寒苦,溫飽即是福;想想生活苦,達觀即是福;想想亂世苦,平安即是福;想想牢獄苦,安分即是福;莫羨人家生活好,還有他家比我差;莫嘆自己命運薄,還有他人比我厄……」要需您這裡,作者用類比的方法,表達了對無病、溫飽、達觀、平安、安分的認識,對現有收穫倍加珍惜的心態,對目前成果盡情享受的胸懷。由此說來,知足是人們認識社會、把握心態的一種智慧;常樂是認識事物以後如何處世的一種精神境界。其實,知足與否是由不同的欲望層次所決定的。在生活節奏逐漸加快、各種壓力不斷增大的今天,知足常樂,就是對生命當下的肯定。對於一個高逆商的人而言,即便他一無所有,也可以常常喜樂。

一個年輕人總是埋怨自己生活不如意,終日愁眉不展。這天,來了一個鬚髮俱白的老人,問:「年輕人,幹嗎不高興?」「我不明白我為什麼總是這麼窮,別人都那麼富有。」年輕人回答說。「窮?我看你很富有嘛!」老人由衷地說。這從何說起?」年輕人問。老人沒有正面回答,反問道:指,給你 1000元,你幹不幹?」吟吟地走了。「假如今天我折斷了你的一根手「不幹!」年輕人回答。「假如斬斷你的一隻手,給你 10000元,你幹不幹?」「不幹!」年輕人沒有猶豫。「假如讓你馬上變成 80 歲的老翁,給你 100 萬元,你幹不幹?」「不幹!」年輕人堅定地搖著頭。

「這就對了,你身上的錢已經超過了 100 萬元呀!」老人說完,笑你,就是你自己最大的資本,永遠不要忽略這一點。:圓欲求再多,得到再多,我們需要的東西也是有限的。為了炫耀也好,為了升值也罷,買上好幾套房子有必要嗎?房價起起伏伏,心情也隨著房價時起時落,生怕自己高價買的房子貶值,不過是平添煩惱罷了;衣服堆滿了衣櫃,最終喜歡的仍舊只有幾件,那些不喜歡的留著卻佔了空間……

所以,持一種極易滿足的態度,熱忱地對待每一天吧!如此,你會更容易體驗到生活的幸福,也更容易遇見更優秀、更成功的自己。

相關焦點

  • 人心不足蛇吞象,原來竟是這故事!
    「人心不足蛇吞象」比喻人貪心不足,就會被自己的欲望所害。原本是從《山海經》「巴蛇吞象」的典故演化而來,但人們卻更多相信這麼一個傳說:宋仁宗年間,深澤某村,一家母子兩人,母親年邁多病,兒子喚作王妄,三十多歲,沒討上老婆,靠賣柴草維生。
  • 「人心不足蛇吞象」到底講的是什麼故事呢?
    由於加了「人心不足」四個字,所以「蛇吞象」就變成了痴心妄想、不自量力的意思!其實關於蛇吞象可以有兩層意思:一層是字面意思,這個典故是出自《山海經·海內南經》:「巴蛇食象,三歲而出其骨。」當然,還有第三個延伸的意思,這就是一個傳說了:這個「象」其實指的是一個人,你可以理解成這個人的名字叫「象」,也可以理解成這個「象」字寫錯了,應該是「相」,宰相的意思,故事是這樣的:一個叫「象」的人,某天去採藥,發現了一條受傷的蛇,他本來也是一個醫生,於是就幫蛇療傷,把它帶回了家……這條蛇呢,其實並不是凡蛇,而是龍蛇,後來傷養好了以後,蛇也吃的越來越大
  • 「人心不足蛇吞象」的真正意思是什麼?
    「人心不足蛇吞象」比喻某些人過於貪婪、貪心不足,強烈的欲望會導致災禍降臨到自己身上,並把自身毀滅。這句俗語原從成詞「巴蛇吞象」演變而來的,「巴蛇吞象」出自《山海經》,其文曰:「巴蛇食象,三歲而出其骨。君子服之,無心腹之疾。」
  • 「人心不足蛇吞象」······ (薦讀)
    「人心不足蛇吞象」比喻人貪心不足,就會被自己的欲望所害。這事傳到王妄耳朵裡,回家對蛇一說,蛇沉思了一會兒說:「這幾年來你對我很好,而且有救命之恩,總想報答,可一直沒機會,現在總算能為你做點事了。當朝失去了丞相,人們分分尋找,卻又不見蹤影,最後家人判斷可能被大蛇吞了,而「人心不足蛇吞相」的勸世典故也就此流傳開來。
  • 「人心不足蛇吞象」講的其實是這個故事!
    「人心不足蛇吞象」比喻人貪心不足,就會被自己的欲望所害。
  • 農村俗語「人心不足蛇吞象」,背後有什麼故事?
    農村有很多俗語,不僅包含著天氣變化、人生道理,還有很多神話故事,有些讓人一讀就能明白其中蘊含的道理,有些卻還是需要再多想一想,才能知道它到底是在說什麼。有些農村俗語的背後隱藏著很多的故事。比如「人心不足蛇吞象」,背後的故事是比較有趣的。
  • "人心不足蛇吞象"原來講的是這個故事,漲知識了!
    「人心不足蛇吞象」比喻人貪心不足,就會被自己的欲望所害。這事傳到王妄耳朵裡,回家對蛇一說,蛇沉思了一會兒說:「這幾年來你對我很好,而且有救命之恩,總想報答,可一直沒機會,現在總算能為你做點事了。當朝失去了丞相,人們分分尋找,卻又不見蹤影,最後家人判斷可能被大蛇吞了,而「人心不足蛇吞相」的勸世典故也就此流傳開來。
  • 「人心不足蛇吞象」原來講的是這個故事,漲知識了!
    等王妄回來,蛇已回到屋裡,恢復了原形,著急地說:「我今天失理了,把母親給嚇死過去了,不過別怕,你趕快從我身上取下三塊小皮,再弄些野草,放在鍋裡煎熬成湯,讓娘喝下去就會好。」這事傳到王妄耳朵裡,回家對蛇一說,蛇沉思了一會兒說:「這幾年來你對我很好,而且有救命之恩,總想報答,可一直沒機會,現在總算能為你做點事了。
  • 農村俗語「人心不足蛇吞象」,第二句其實也很經典,很多人不知道
    在農村,很多老人在形容別人貪得無厭時,往往常說:人心不足蛇吞象。當然了,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我們有時候也經常說這一句話。從字面意義上看,蛇的體積不大,但是大象卻是古人認為最大的陸生生物,然而蛇卻想要吃大象,無疑是並不現實,即便真的吃下了,也會被活活撐死。而俗語的本意,就是藉助蛇吞象的現象,來表達人的貪心之大,最終只能害了自己。
  • 一個人不能貪婪,俗語「人心不足蛇吞象」,告訴你人心險惡
    他們在日常生活中不斷提高著自己對這個世界的認知水平,同時他們生活的角角落落無時無刻都有故事的發生。祖先們從他們周圍的故事中總結出來一定的經驗教訓,廣為流傳。正是他們留下來的俗語,讓我們少走了很多彎路。你知道「人心不足蛇吞象」是什麼意思嗎?對,一個人的貪心得不到滿足,就會發生蛇吞象之類的事,最後只會被自己的無限欲望所害。
  • 「人心不足蛇吞象」中的「象」並不指大象,那指的是啥?
    我們在日常俗語中形容一個人非常貪婪時經常會用到這句「人心不足蛇吞象」,想必大家也都知道。其實「人心不足蛇吞象」本意並非如此,而且,這句俗語中的「象」起初並不指的是大象。那麼這句話的本意到底是啥意思呢?那我們就來看一看這句俗語的來歷吧!
  • 俗語「人心不足蛇吞象」,很多人不知道出處,看完漲知識了
    蛇吞象不過在後世流傳著流傳著竟然成了「人心不足蛇吞象」,其實這根本不是最初的含義。因為按照《山海經》這部上古神話傳說來看,上古時期的大蛇是絕對能夠吞下一頭「大象」的。九嬰直到清代在羅洪憲的詩詞中才找到「人心不足蛇吞象,世事到頭螳捕蟬」。從古代流傳了幾千年的故事,突然就變了模樣。
  • 「人心不足蛇吞象」原來講的是這個故事,漲知識!
    這個故事原本是來自於《山海經》中「巴蛇吞象」這個典故,但人們好像更願意相信這個故事: 宋仁宗期間,有一條村子,家裡有母子兩人,兒子叫王妄,母親年邁,兒子三十多歲都還沒討上老婆,以砍柴賣草維持生計。 這一天,王妄如同平日一樣來到村子的北邊砍柴,在砍柴的過程中發現一條七寸多長的花斑蛇,但這條蛇渾身是傷,不能動彈。
  • 「人心不足蛇吞象」是出自《山海經》,還是一個典故呢?
    「人心不足蛇吞象」是出自《山海經》,還是一個典故呢?中國有句古話叫「貪心不足蛇吞象」,指的是那些貪心永遠得不到滿足的人,就好像是一隻蛇一樣,明明很小,卻幻想著能夠吞下一隻大象,其實這句話最早是出自《山海經》,原話是「巴蛇食象,三歲而出其骨」,大概意思是說,有一種蛇能夠吃下一隻大象,它把大象吞下去之後,三年的時間都沒有消化乾淨,最後只能夠把大象的骨頭吐出來。
  • 人心不足蛇吞象(宣化上人)
    古時又有人這麼說「人心不足蛇吞象」,意思是說:終日忙忙只為飢,得了飽飯又思衣;衣食兩般皆具足,房中缺少美貌妻;娶下嬌妻並美妾,出入無車少飛機;飛車飛機俱已備,又無官職被人欺;五品四品嫌官小,三品二品也嫌低,一品當朝作宰相,又想南面去登基;一朝登基坐了殿
  • 俗語:「人心不足蛇吞象」,到底什麼意思?老農:碰到了用這三招
    俗語:「人心不足蛇吞象」,到底什麼意思?老農:碰到了用這三招生活中常常遇到各類人,當你碰到這『人心不足蛇吞象 』類型的人,你該怎麼辦?「蛇吞象」是辦不到的,它的用意不過是告誡人們不要「人心不足」,而要「知足」,不是有句成語叫「知足常樂」嗎?
  • 民間故事:貪心不足蛇吞象
    本故事為《民間故事》系列之第022期,如果喜歡我的民間故事還請動動您的小手給個關注,謝謝!文/小松咱中國有句老話,叫「貪心不足蛇吞象」,意思是在形容一個人過度貪婪,最後遭了報應。今天小編給大家講的這則民間小故事便與此有關。故事大體講:一個富貴人家,見村裡有人得了寶貝也去照貓畫虎拿寶貝。因為自己太過貪婪,被困寶藏裡,一直未能出來。
  • 人心不足蛇吞相
    ●張謹洲  「人心不足蛇吞相」這句俗語,出於一個神話故事。  古時候,有個皇帝得了怪病,終日惶恐不安,總覺得有人要行刺。太醫診斷是膽出了問題,經再三治療,始終不見效。
  • 《無心法師3》人心不足蛇吞象,做人如果不真誠,下場誰也想不到
    或許是現實社會太殘酷,最近小編迷上了奇幻劇,都知道是編劇寫出來的,可是還是忍不住追著去看。《無心法師3》也是最近在追的一部電視劇。在眾生追逐虛妄永生時,無心卻一心求死。無心不老不死,會法術,能除妖,他活了千年,所有的記憶壓得他很痛苦,所以特別厭世。
  • 重慶掌故 | 重慶民間諺語「人心不足蛇吞象」,說的就是「巴蛇食象」
    兩則均言食象的蛇為「青首黑蛇」,正是巴人的圖騰;晉人郭璞注巴遂山之蛇為巴蛇;戰國晚期,「巴蛇食象」令連才華冠世的屈原百思不得其解,在《天問》中發出疑問:「一蛇吞象,厥大何如?」漢代文字學家許慎在《說文》中記道:「巴,蟲也;或曰食象它(蛇)。」「象骨山,《山海經》云:『巴蛇食象』,暴其骨於此山湖旁,謂之象骨港。」《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象骨港在湖南臨湘縣西南30裡大江東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