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戰爭期間,老蔣共有807萬軍隊被消滅,其中三野殲敵總數為245萬,位居4大野戰軍之首。儘管戰績如此出色,依然有一些人要為華野找一個「苦主」,並最終把這個稱號安在了胡璉頭上。但老實說,胡璉根本就算不上華野的「苦主」。解放戰爭中,他在進攻方面的表現乏善可陳,即便是鐵桿的「胡粉」,恐怕也很難說出胡璉在解放戰爭中有哪些攻城略地的表現。
那麼,為什麼還有一些人認為胡璉很厲害呢?甚至把他稱為國軍第一悍將。這主要是因為他們認為胡璉在南麻戰役和金門戰役中表現出眾,這也是「胡粉」們崇拜胡璉的地方。但實際上,胡璉在這兩場戰役中的表現並不算多出彩,頂多是中規中矩。南麻戰役爆發時,胡璉和他的整編第11師已經在這裡休整了一個多月的時間,以逸待勞,而且還有完備的防禦工事。
但戰役爆發後的第4天,胡璉就頂不住了,開始不斷向陳誠求援。此時突然天降大雨,而且連下了7天7夜,我攻擊部隊不得不蹚著沒膝的深水進攻,穿插和迂迴等戰術也無從發揮。這時候黃百韜又拼死增援,突破了我軍的阻擊陣地,胡璉這才避免了全軍覆沒的命運。要不是連日的暴雨和黃百韜捨命相救,胡璉和他的整編第11師早就步張靈甫的後塵了。
說過南麻戰役之後,我們再看金門戰役。這場戰役是我軍在解放戰爭中少有的一次失利,近萬人犧牲。當時我軍由於船隻不夠,只有9000多人登島,而敵軍卻有數萬人,並且天上有飛機,地上有坦克。在這種情況下,即便換湯恩伯和胡宗南指揮,結果也不會比胡璉差。因此,並不能因為金門戰役就把胡璉吹噓為華野的「苦主」。那麼,誰才能稱為華野的「苦主」呢?非黃百韜莫屬。
孟良崮戰役爆發前,黃百韜和李天霞負責掩護張靈甫的側翼安全,他發覺張靈甫孤軍突進後,兩次打電話要求他回師天馬嶺和自己靠攏。如果張靈甫當時能聽從黃百韜的建議,那就沒有後來的孟良崮戰役了。但張靈甫狂妄自大,認為華野不敢和自己硬碰硬,最終在孟良崮陷入重圍。外圍40萬國軍為了自保,誰也不願意給張靈甫解圍。只有黃百韜不顧傷亡,率部拼死增援,差一點就把張靈甫給救了出來。
孟良崮戰役結束後不久,胡璉在南麻被華野三個縱隊包圍,又是黃百韜死命增援,突破了7縱的阻擊陣地,胡璉這才僥倖逃生。戰後粟裕批評打援的7縱和地方武裝渤海軍區3個團時說:「可是我們打援的部隊不大得力,甚至在敵我相等的兵力下還堵不住他」。(《粟裕軍事文集》322頁)之後,黃百韜被派往膠東半島,在不到兩個月的時間內,接連攻佔了濰縣、昌邑、高密、平度、萊陽、福山和煙臺等地,東北解放軍和山東解放軍的海上通道被徹底切斷,黃百韜因此獲得了一枚「光華寶鼎勳章」。
1948年6月底,豫東戰役爆發,老蔣調集了黃百韜、胡璉、吳紹周和邱清泉等人給被圍的歐壽年兵團解圍,他們當中,黃百韜的行動最為迅速。擊破中野11縱的阻擊後,將歐壽年所屬的整編第72師給救了出來。隨後粟裕調集了華野第1、第4和第6三個縱隊,將黃百韜包圍了在了帝丘店。戰鬥打響後,黃百韜親自帶隊衝鋒,硬是突出了我軍的包圍圈。時任6縱副司令的皮定均後來回憶說:「此次戰役,我們殺傷敵軍也很大,要談起來,我們就是殺傷敵軍一個整師(歐壽年所屬整編第75師),但是我們「叄弟兄」(1、4、6縱)都殘廢了」。(出自《皮定均日記》228頁)
淮海戰役爆發後,由於劉峙的錯誤指揮,黃百韜在新安鎮陷入了華野的包圍。劉峙和杜聿明都認為黃百韜堅持不了多久,但他卻在無險可守的平原上和我軍硬抗了15天。雖然華野最終將黃百韜的第7兵團全殲,但自身也付出了極大的代價,傷亡5萬多人,這在華野的歷史上,還是從來沒有過的。因此,不論交手次數,還是交手戰績,黃百韜都比胡璉更有資格稱為華野的「苦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