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問:墨子主張的「天志」說和「天命」有什麼聯繫?

2021-01-08 天衢

天志,就是老天爺的喜惡,其實說的就是所謂的天道,因為墨家明鬼,所以把天道人性化了。

天道重義,其實天道仁義並重,不但仁義並重,仁義禮智信,五德並重。不管說仁還是講義,其實都是五德具足的,只是從仁或義的側面看是仁義而已,卻不僅僅是仁義。

元派對仁義的闡述是按照五行來判斷的,仁主生發,為木,所以,凡欲生發滋養,如沐春風都是出至於仁;義主收斂,為金,凡制止不當,截止太過的,就是義。只有仁沒有義就會「濫」,只有義沒有仁就會「暴」。所以,每說仁講義都是仁義並舉,五德並重的。

而說到義政,或者講天道之政,說白了就是維持整個社會長期穩定和諧健康可持續發展的政策。這個政策的基本理念就是社會這個太極的平衡,這就如同一顆大樹,政權或者君主官僚就是枝葉,而百姓就是根脈,樹大根深才是真正的壯大。枝葉貪婪無度的榨取根脈的養分,那麼根脈就會斷絕,最終也會導致枝枯葉落;如果只考慮根脈,不管枝葉,那麼國家就不能有效調度和管控,會成為一個發用無力的局面,最終也經不起什麼風波,容易死掉。

之所以義必自貴且知者出,是因為一個國家的政策法令是上位者制定的,由此也可以看到這裡的問題,義不從愚且賤者出,而愚賤者就是我們這樣的人,是社會的大多數。而人性都是有一個生物特性的,就是會不自覺的更偏向自己所在陣營(族群),使得己方越發強大和繁盛。這就必然導致大樹枝葉越來越發達,而根脈越發枯萎。現在的民主選舉和人民代表制度,都是為了更好的解決這個問題。

天志包含的內容還有很多,就不一一贅述了。

天命講的是命數吧,而墨者非命。墨者認為,按照天道自然行事,就自然而然的會得到該有的福祿壽喜。所以,墨者認為,事在人為。

相關焦點

  • 「天欲義,惡不義」,墨子的天志說
    什麼是天喜歡的事情,什麼是天不喜歡的事情呢?墨子說:「天欲義,而惡不義。」「天之意不欲大國攻小國也,大家之亂小家也,強之暴寡,詐之謀愚,貴之傲賤此天之所不欲也。」這樣看來,墨子所謂的天志,其實是他自己的政治主張。墨子將自己的政治主張寄託為天志,就是希望通過以天的權威來節制特權階層的施政方針,這不過是他的幻想罷了。
  • 墨子為壓服貴族而倡導天志
    墨子的「天志」與孔子的「天道」的觀念是有天壤之別的,我們經過他們思想的對比或許能發現些什麼,我們接下來看看墨子對這個理論的觀點。孔子之不言「天道」,是由於那時的天已散失了對於人民的恫嚇作用,所謂「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可是孔子的「不言」,並非是對於天的否定,只是對於天的作用,不怎麼強調而已。而墨子之言「天志」,與孔子的「不言」意義又有不同。
  • 墨子論命:人沒有天命,努力就有好命,不努力只有壞命
    人到底有沒有天命是個很有爭議性的話題,之前分享過東漢思想家王充的觀點,王充認為人的命一出生就註定了,是為天命,但王充同時又認為天命的背後並沒有什麼超自然力量在控制這個世界,所謂的天命都是「氣」在起作用,而「氣」是什麼那就說不清了。今天不說王充,說一位比他更古老更厲害的人物——墨子。
  • 【子學】墨家「天志」與「明鬼」
    墨子在主觀上認為他的最主要的學說是「天志」(上帝的意志)。他說:我有天志,譬若輪人之有規,匠人之有矩。(《天志上》)墨子的「天志」是用來幹什麼的?墨子說:上將以度天下之王公大人為刑政也,下將以量天下之萬民為文學出言談也。觀其行,順天之意,謂之善意行;反天之意,謂之不善意行。
  • 墨家「天志、明鬼」的宗教情結
    無神論比有神論更可怕的地方就在於,當什麼也不怕,什麼也不迷信時,在行為上就會毫無忌憚。就像今天的我們,在所謂科學思想的指引下,在所謂反對封建迷信的大旗下,對大自然進行了破壞性的開發,結果導致了環境的惡化;當我們不再相信「頭頂三尺有神靈」時,結果只能是做了錯事和壞事而不知內疚和懺悔。人性一旦陷入毫無忌憚的境地,只能是群魔亂舞,物慾橫流。
  • 【文化】墨子:歷史上法律界真正的平民代表
    墨子的觀點與老子有些相似之處,認為「道法自然」,自然形成的法律有他內在的道理,暗中符合了社會發展的道理,如有人用人的意志強行幹涉法律的制定,有違天和。所以墨子反對人造法,即法學家們根據社會現狀制定的法律,比較遵循由風俗人情演變而來的法律。以至於梁啓超認為「墨子非哲學家,非政治家,而宗教家也。」因為「墨家所謂天,與孔老所謂天完全不同。
  • 源於商丘的成語典故《墨子·魯問》量體裁衣
    典故出自《墨子·魯問》。墨子,宋國(今商丘)人,春秋末期至戰國初期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學家、軍事家、社會活動家,墨家學派的創始人。集五個「家」、一個創始人於一身的墨子是目夷(春秋時人,殷微子的17世孫,宋襄公的庶兄,著名的政治家和軍事家)的後裔。目夷又名子魚、墨臺。他的後代有以「墨」為姓的。宋國大夫墨文便以墨為姓。
  • 墨子28章天志(下)原文及白話文-荀卿庠讀書會整理
    墨子,名翟,春秋末期戰國初期宋國人,一說魯陽人,一說滕國人。墨子提出了「兼愛」「非攻」「尚賢」「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樂」「節葬」「節用」等觀點,以兼愛為核心,以節用、尚賢為支點。墨子在戰國時期創立了以幾何學、物理學、光學為突出成就的一整套科學理論。清代編《四庫全書》時,僅存五十三篇。
  • 淺談《墨子》:政治、哲學與科學
    作者墨子,名翟,戰國初期宋國人,墨家學派的創始人。古代著名的政治學家、哲學家和科學家。墨子的核心思想是「兼愛」,並由此提出「尚賢」、「尚同」、「非攻」、「節用」、「節葬」、「天志」、「明鬼」等政治主張。這裡重點論述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兼愛」指愛所有的人。這個主張與孔子主張的「仁」,在理念上並無明顯差異。
  • 梁啓超先生講墨子,什麼是兼愛,什麼又是非攻,墨學又為何是顯學
    勞力本位——賴其力則生,不賴其力則不生社會分工——各從事其所能、各因其力所能至而從事焉重視時間——以時生財,才不足則反之時人口問題——欲民之眾而惡其寡分配問題——有餘力以相勞,有餘財以相分(4) 墨子的宗教思想① 天志墨子講天志,其實是借「天」之勢來做兼愛主義的後援。
  • 觀點|試析墨家「天志」正義觀的超驗特徵
    與諸子大多出身於沒落貴族不同的是,深知社會中下層疾苦的墨子對亂世之源有自己的診斷。他面對「飢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勞者不得息」的嚴酷現實,為實現心中的正義理想而奔走呼號,「義聲振於楚越。」由於「天志」居於價值鏈的頂端,因此其思想體系的超驗向度是顯而易見的,目的在於藉助神聖價值推動社會發生根本改變,可以說「天志一法儀」是墨家正義觀的起點和樞紐,它包括如下三個環節:  首先是論證社會確立「法儀」的必要性。任何一個社會都離不開衡量是非曲直的價值尺度;而從宗教的角度看,「終極的實際表現形式之一,是它在建立價值(包括終極價值或人們賴以生存的核心價值)方面的作用」。
  • 墨子被你們吹上天,其實他沒那麼玄
    墨家的思想依然是王權至上,主要思想還是維護專制統治,和現代的民主、博愛不可相提並論。墨家思想-天志墨家提出「天志」、「節葬」、「節用」、「兼愛」、「非攻」、「尚賢」、「尚同」等思想,「天志」是上天的意志,墨家認為它是匡扶正義,主導宇宙、自然、國家、社會等一切社會活動的最高權威。是天子、三公、諸侯、將軍、士大夫組成的社會秩序,是上天賦予的一種權力。
  • 讀《墨子》,感受其博大精深的思想
    墨子批評愛有差等,倡導兼愛原則,同時又推而廣之,有非攻、非樂、非命和非儒等理論。墨家與儒家有四大分歧:墨家有天志(天有賞罰之權)、名鬼(虛設鬼的存在),儒家認為以天為不明,以鬼為不神;墨家主張節用、節葬,儒家講求孝道,行厚葬久喪;墨家非樂(不贊成過分娛樂),而儒家倡樂;墨家非命(否認上帝可以下達旨意和命令),儒家以命為有。
  • 談墨家的思想主張
    其它非攻、節用、節葬、非樂等主張,也都是由此而派生出來的。 墨家是春秋戰國時期的諸子百家之一,是一個有領袖、有學說、有組織的學派,他們有強烈的社會實踐精神。墨者們吃苦耐勞、嚴於律己,把維護公理與道義看作是義不容辭的責任。
  • 朱大可:墨子究竟是何方神聖
    胡懷琛在《墨翟為印度人辨》《墨子學辨》等書裡,指認墨子為印度人,其理由是「墨翟」是「貊狄」或「蠻狄」之音轉,加上墨子膚色較黑,又力主兼愛和非攻,應為婆羅門教徒;衛聚賢則認為墨子是印度人或阿拉伯人;蘇雪林則認為墨子是希伯來傳教士。蘇雪林發現,墨子的主張,跟希伯來教義有諸多相似之處。文獻考辨的結果表明,後一看法似乎更接近歷史的真相。
  • 墨子的行囊能裝些什麼
    至於「官無常貴,民無終賤」,只是墨子的奢望和警示罷了,真正一夜富貴跳龍門的人,極少。其次裝入行囊的,就是「義」了。「義」前面還要加一個「行」字,「行義」。墨子的「義」有特別的含義。如果說「愛」是一種思想和態度,「義」就是一種行為,要身體力行。《墨子·貴義》篇說「萬事莫貴於義」。墨子所講的「義」,歸結起來,首先便是尊重和愛護他人的勞動果實,杜絕任何不勞而獲、非法攫取的企圖。
  • 孟子說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墨家是什麼時候開始滅絕的
    創始人為墨翟(墨子)。墨家是一個紀律嚴密的學術團體,其首領稱「巨子」,其成員到各國為官必須推行墨家主張,所得俸祿亦須向團體奉獻。墨家學派有前後期之分:前期思想主要涉及社會政治、倫理及認識論問題,關注現世戰亂;後期墨家在邏輯學方面有重要貢獻,開始向科學研究領域靠攏。
  • 墨子的邏輯與知識論
    如果要在世界範圍內、古今歷史中,尋找一個真正的完人,我認為只有墨子一個。其他無論是什麼大師、偉人、領袖,均是獨在一個領域和兩三個領域的思考達到極致,少有像墨子一樣,在幾乎所有領域的思考達到「終極狀態」。
  • 墨子:俠之大者的功利主義
    據傳墨子原來師從儒門學習,在學習中墨子發現了儒家思想的弊端,或者說發現了其與自身價值觀念不相符的地方。許是愛之深,所以責之切,他乾脆自立門戶,專門批評儒家。他主要從四點詬病儒家:不信鬼神、厚葬、禮樂、以及命數之說。與之相對應的墨子強調天志、明鬼、兼愛、非攻、尚賢、尚同、節用、節葬。儒家說不信鬼神,墨子偏要說上天有自己的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