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為壓服貴族而倡導天志

2021-01-08 林春愛家鄉

墨子的「天志」與孔子的「天道」的觀念是有天壤之別的,我們經過他們思想的對比或許能發現些什麼,我們接下來看看墨子對這個理論的觀點。

孔子之不言「天道」,是由於那時的天已散失了對於人民的恫嚇作用,所謂「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可是孔子的「不言」,並非是對於天的否定,只是對於天的作用,不怎麼強調而已。

而墨子之言「天志」,與孔子的「不言」意義又有不同。墨子的「言」,是以天作為一個「兼相愛,交相利」的象徵,藉以達到「相互關愛,互惠互利」的目的。

所以墨子說天是「兼天下而愛之,交(交字原作撤遂二字,義難通,故依畢沉改)萬物以利之」;又歷舉例以說明「天之愛民之厚」。又說,「天之行廣而無私,其施厚而不德(不自以為德),其明久而不衰」。

至於天何以會「而愛之」與「兼而利之呢?這因為「今天下無小大,皆天之邑也:人無長幼貴線,皆天之臣也」的緣故。於是說來,萬人在天底下都是平等的,都應該享受為平等的待遇。

為了使當時的人獲得較為平等的待遇,墨子便進而說明「天之意」。天之意,是「欲人之相愛相利,而不欲人之相思相」口天之意,是「不欲大國之攻小國」、「大家之亂小家」,以及之暴寡,詐之欺」和「貴之傲賤」。天之意,是「欲人之有力相營,有道相教」和「有財相分又「欲義而惡不義」。

然而當時不相愛相利而相惡相賊的是誰呢?答案是王公大人。是由於王公大人只是偏愛,只是偏愛「王公大人骨肉之親」。他們說「吾豈能為吾萬民之身若為吾身」,又說「吾豈能為吾友之身若為吾身,為吾友之親若為吾親」。

換而言之,他們對於非王公大人骨肉之親是不相愛相利的,所以墨子說他們不是「兼君」「兼士」而是「別君」、「別士」,這種「別君」、「別士」,對於人民,豈獨不相愛相利,反而相惡相賊。

如「詐之欺愚,貴之做,富之貧」,以及「奪民衣食之財」和「厚作於百姓」,都是相惡相賊之具體表現。那當時「有力不相營,有財不相分」和「有道不相教」的又是誰呢?也是王公大人。因為王公大人「其所富,其所貴,皆王公大人骨肉之奈。

對於人民,怎麼會「有力相營,有財相分」又當時學在官府,只有王公大人的子弟才有受教育的機會;對於「賤人」的子弟,又怎麼會「有道相教」呢?據孔子所說,「民斯為下」,是由於他們生來就是「困而不學」的。如果「有道相」,豈不是對牛彈琴嗎?所以孔子又說「小人是不可以大受」。

孔子這確能體貼王公大人的意旨,確是王公大人所要說的話。至於當時「不義」的又是誰呢?也是王公大人。因為王公大人只是親親貴貴,如果「舉義」的話,就應該「不避親疏」、「不貧線」,即使「在農與工肆之人」,只要「有能」,就應當舉用:同時他們又「舍餘力不以相勞,隱匿良道不以相教,腐朽餘財不以相分」。

在墨子看來,這許多都是不義之舉。最甚的,還要大張伐,「大為不義攻國」,這要「虧人愈多」,是尤其不應該的。於是說來,「王公大人」怎的會有義舉呢?既然當時一切的不好,都是「王公大人」所為,所以墨子之言「天志」,並非如周初的統治者一般,自己對天志倒採懷疑的態度,而以之來專事壓制這被徵服被奴役的人們。

墨子的主張和這傳統相反,他不是壓制被徵服被奴役的人們的,他是以天為「兼相愛,交相利」的一個最高準則,以之來對付當時的統治層—王公大人和卿大夫士的。

墨子說,我之要「有天志,無以異乎輪人之有規,匠人之有矩」:「輪人操其規,將以量度天下之屬與不面(圓也)」,「匠人亦操其矩,將以量度天下之方與不方」,而我之操有「天志」,是「將以量度天下之王公大人卿大夫之仁與不仁」。

又說,「今天下之王公大人士君子,中實將欲遵道利民」,要察仁義之本」,對於「天之意不可不順」且只有「順天之意」,才由是面知,墨子之所謂「天志」,只是把它來當作一種純潔無為「義之法。

私的測量工具,以之來量度王公大人,量度王公大人的「仁」與「不仁」。「仁」的固無問題:「不仁」的,依墨子的說法,當然是「抑而廢之」,這樣來使社會趨向相互關愛,互惠互利。走上「兼相愛,交相利」的道路。

然而,既只是把「天志」當作如「輪人之規,匠人之矩」的樣,那麼,所謂真正的天有意志一點,自然也就談不上了。不過,雖是如此,但強調天有意志,這總歸是有錯誤的,是迷信是予天以神秘化,還沒有理解「天」只是「自然之天」,因之,到後期墨家,從發揚墨子的科學思想中,對這一點也就舍亦了。

相關焦點

  • 「天欲義,惡不義」,墨子的天志說
    墨子認為,尚賢是為政之本。若想把天下治理好,必須選擇天下的賢士立為政長,其中天下最賢者要立為天子。為什麼要將天下最賢者立為天子呢?因為只有天下最賢者才能實現天的意志,或者順應天的意志來治理天下。墨子認為,天是最人世間最大的權威。我們身處天下,侍奉上天,如果獲罪於天,將無處逃避。
  • 【子學】墨家「天志」與「明鬼」
    墨子在主觀上認為他的最主要的學說是「天志」(上帝的意志)。他說:我有天志,譬若輪人之有規,匠人之有矩。(《天志上》)墨子的「天志」是用來幹什麼的?墨子說:上將以度天下之王公大人為刑政也,下將以量天下之萬民為文學出言談也。觀其行,順天之意,謂之善意行;反天之意,謂之不善意行。
  • 觀點|試析墨家「天志」正義觀的超驗特徵
    與諸子大多出身於沒落貴族不同的是,深知社會中下層疾苦的墨子對亂世之源有自己的診斷。他面對「飢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勞者不得息」的嚴酷現實,為實現心中的正義理想而奔走呼號,「義聲振於楚越。」(《墨子·兼愛中》,下引《墨子》僅注篇名)那麼如何「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呢?他認為害生於「別」而利生於「兼」,所謂「別」是指區別人我而愛惡迥異,而所謂「兼」則是無差別地愛人。為此他提出「兼以易別」的思路,並以「天志」為「法儀」(價值坐標)、以「貴義」為核心,再展開為「兼愛」「非攻」「尚賢」「尚同」的思想體系。
  • 墨子28章天志(下)原文及白話文-荀卿庠讀書會整理
    墨子,名翟,春秋末期戰國初期宋國人,一說魯陽人,一說滕國人。墨子提出了「兼愛」「非攻」「尚賢」「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樂」「節葬」「節用」等觀點,以兼愛為核心,以節用、尚賢為支點。墨子在戰國時期創立了以幾何學、物理學、光學為突出成就的一整套科學理論。清代編《四庫全書》時,僅存五十三篇。
  • 墨子被你們吹上天,其實他沒那麼玄
    墨家思想-天志墨家提出「天志」、「節葬」、「節用」、「兼愛」、「非攻」、「尚賢」、「尚同」等思想,「天志」是上天的意志,墨家認為它是匡扶正義,主導宇宙、自然、國家、社會等一切社會活動的最高權威。是天子、三公、諸侯、將軍、士大夫組成的社會秩序,是上天賦予的一種權力。「天志」強調以天為法,但是天上的法有哪些內容呢?
  • 【文化】墨子:歷史上法律界真正的平民代表
    墨家之天純為一『人格神』,有意識、有感覺、有情操、有行為,故名之曰『天志』。」墨子「因此創為一種宗教,其性質與基督教最相逼近。其所以有絕大之犧牲精神者全恃此。」從邏輯關係上看,「天志」是貫穿墨子思想的主線。墨子認為天是有意識、有思想、有好惡的。墨子的「天志」是以「義」為轉移的,「義」是價值準繩,「天志」有了「義」,便成為了判斷是非善惡的尺度和標準。
  • 墨家「天志、明鬼」的宗教情結
    墨子反對儒家看待「天」和「鬼神」的態度,對孔子「敬鬼神而遠之」這種存而不論、避而不談的近乎「狡猾」的處理方式很是不滿,從而提出了自己的「天志、明鬼」的神學觀。 墨子說,「儒以天為不明,以鬼為不神,天鬼不說,此足以喪天下。」(《墨子·公孟》)在墨子看來,儒家之所以要「喪天下」,就是因為不相信鬼神了。
  • 淺談《墨子》:政治、哲學與科學
    《墨子》大約成書於戰國時期,由墨子自著及其弟子記述墨子言論的記錄。《漢書》著錄《墨子》共71篇,現代通行本《墨子》只有53篇,佚失18篇。該書內容豐富,涉及哲學、邏輯學、政治、科學、軍事等多方面內容,其中,邏輯學及科學,代表了先秦時期的最高水平。先秦時期,墨家與儒、楊兩家並稱「顯學」,為諸子百家中的主流學說。
  • 讀《墨子》,感受其博大精深的思想
    02墨家的政治理論以非攻和非命為中心,強調打破血統觀念和宿命觀念,消除親疏、他我、強弱、貴賤和貧富差別,克服了儒家孝慈的片面性,闡明自強不息、利國利民的道理,要求民眾拋棄幻想和依賴,一切從自己做起,創造財富,締造和平。墨子在《兼愛》一文中說:「若使天下兼相愛,國與國不相攻,家與家不相亂,盜賊無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則天下治。
  • 朱大可:墨子究竟是何方神聖
    胡懷琛在《墨翟為印度人辨》《墨子學辨》等書裡,指認墨子為印度人,其理由是「墨翟」是「貊狄」或「蠻狄」之音轉,加上墨子膚色較黑,又力主兼愛和非攻,應為婆羅門教徒;衛聚賢則認為墨子是印度人或阿拉伯人;蘇雪林則認為墨子是希伯來傳教士。蘇雪林發現,墨子的主張,跟希伯來教義有諸多相似之處。文獻考辨的結果表明,後一看法似乎更接近歷史的真相。
  • 墨子:俠之大者的功利主義
    墨子作為"遊俠兒"的"祖宗",不僅以身行俠,還將"俠"的思想發展成了一門獨立的文化,可謂是把"行為主義"玩出了哲學高度。"遊俠"在墨子之後聲名大振,使得司馬遷都為之立傳,《史記》中專門有《遊俠列傳》一章來描述他們: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己諾必誠,不愛其軀,赴士之困厄。那什麼是"遊俠"?呂思勉先生下了這樣的定義:"好文者為遊士,好武者為遊俠"。
  • 梁啓超先生講墨子,什麼是兼愛,什麼又是非攻,墨學又為何是顯學
    墨子其人墨子大略為魯國人,約生於孔子卒後十餘年,卒於孟子生前十餘年。墨子少年時,也曾「學儒者之業,受孔子之術。既乃以為其禮煩擾,傷生害事,靡財貧民」,於是另立一派,獨樹其幟,立場極端且毅然決然。墨子特注意經濟組織的改造,要建設一種勞力本位的互助社會。
  • 墨子的邏輯與知識論
    所以,才會有人震驚地發出「墨子簡直是外星人」「墨子是現代人穿越過去」等之類的論調。的確,在現在看來,作為一個出生在封建時期的農民,墨子的思考範圍及其創新精神實在太過於超前。墨子的認知論與邏輯思想:墨辯和印度因明學、古希臘邏輯學並稱世界三大邏輯學墨子哲學思想的認識論 ,主要以 「 耳目之實 」的直接感覺經驗為認識的唯一來源。
  • 有人問:墨子主張的「天志」說和「天命」有什麼聯繫?
    天志,就是老天爺的喜惡,其實說的就是所謂的天道,因為墨家明鬼,所以把天道人性化了。天道重義,其實天道仁義並重,不但仁義並重,仁義禮智信,五德並重。不管說仁還是講義,其實都是五德具足的,只是從仁或義的側面看是仁義而已,卻不僅僅是仁義。
  • 墨子的思想為何中斷了近乎兩千年?
    《上同》、《尚賢》篇主講政治學,設計了一整套墨子認為的理想狀態的社會架構模型;《天志》、《明鬼》、《兼愛》、《非攻》、《非樂》、《非葬》篇則涉及到宇宙學、倫理學和社會學,《經(上、下)》和《大取》、《小取》篇主講邏輯學、幾何學、代數學、光學、力學;《守備》篇則涉及到建築學、工程學,是中國「工匠精神」的發源處。墨學規模宏大,氣象萬千,這一點是儒家、道家、法家、兵家等其他主流學派難以企及的。
  • 墨子的行囊能裝些什麼
    「愛」是墨子解決一切問題的答案。而儒家卻首先會選「禮」。禮就是等級制度。墨子就是厭煩了儒家的「親親有術」「尊賢有等」才出走的。所以,墨子的愛是「兼愛」,不分等級,遠施周遍;儒家的愛是「仁愛」,是以己為中心,先禮後愛,分等級,有遠近,也就是所謂的「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 源於商丘的成語典故《墨子·魯問》量體裁衣
    集五個「家」、一個創始人於一身的墨子是目夷(春秋時人,殷微子的17世孫,宋襄公的庶兄,著名的政治家和軍事家)的後裔。目夷又名子魚、墨臺。他的後代有以「墨」為姓的。宋國大夫墨文便以墨為姓。有資料說,墨子的母親想起生墨子的前一刻夢見一隻黑色的大鳥,便給嬰兒取名叫「烏」。母親死後,墨子到處流浪。宋景公時,宋國有一個大夫是目夷的後代,名叫墨文,收留了他,給他謀了個差使。
  • 墨子論命:人沒有天命,努力就有好命,不努力只有壞命
    人到底有沒有天命是個很有爭議性的話題,之前分享過東漢思想家王充的觀點,王充認為人的命一出生就註定了,是為天命,但王充同時又認為天命的背後並沒有什麼超自然力量在控制這個世界,所謂的天命都是「氣」在起作用,而「氣」是什麼那就說不清了。今天不說王充,說一位比他更古老更厲害的人物——墨子。
  • 「官無常貴,民無終賤」,墨子的尚賢政策
    武王、成王,康王等幾代統治者,不斷分封姬姓親族、周盟親戚、功臣、以及原有的東方貴族,建立封國。封國封君與周王室之間,以宗法關係為紐帶,藉助繁縟的禮儀,以朝貢、覲見、通婚、封賞等加強聯繫,他們之間即是群臣,也是親戚或故舊。
  • 墨子連環炮惹惱對手,他沒能走出體驗服
    下面我就為大家總結了幾個,可以給大家在娛樂局中給我們帶來無限快樂的英雄。 墨子連環炮 說起墨子這位英雄,大家對他的第一印象就是滿身的控CD還短,關鍵是打人還巨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