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家長和生活空間」是解決幼有所育、老有所養的唯一可行之策

2021-01-07 育鄰人
育鄰夢

人的一生可分猶如拋物線,分為能力從零起步並緩慢提升的童年、平穩運行期的中年和能力持續下滑歸零的老年,因此每個人生命歷程中的童年期和老年期都需要在中年父母或子女的陪伴相度過。然而,今天社會分工協作近千種職業中卻沒能進化出一種能夠解決培育孩子和贍養老人的綜合型職業,公務員、教師、醫生、工人、科技工作者、軍警……幾乎所有現存社會職業分工都必然面臨著一種困境——幹好了工作很可能缺席孩子的學習成長和陪伴父母安享晚年、專心輔助陪伴了孩子學習成長和陪伴了父母安享晚年又不能幹好社會分工【進而影響家庭物質生活資源供給】。

陪伴是最幸福的時刻,也是最奢華的消費

家庭生育孩子「後顧之憂」的核心是什麼

「鼓勵生育,要先解決『後顧之憂』。」近日,新華社、人民日報連續為解決低生育率【據民政部數據2019年我國綜合平均生育率為10.48‰】現象發聲。的確,我國是人口大國,生育持續走低肯定會影響社會持續繁榮穩定的大局。那麼,家庭生育孩子「後顧之憂」的核心是什麼呢?

一、高房價

「房子是用來住的!」的確,在房屋商品化之前,幾乎所有房屋的使用者和建造者都是同一個家庭。然而,隨著改革開放將房屋建設行為市場化之後,房屋的實際社會價值和用途就不僅僅局限於居住這個核心了,以開發建設房產做大企業、房屋作為固定資產保值、將房屋作為投資盈利介質......房屋的附帶價值儼然已經超過了居住價值。所以,某些城市數十萬一平方米的房價也就逐步被推上了社會身後的潮頭,越來越多城市家庭平均需要不會不喝的工作工作40年以上才能住上自購房。有固定的居所和相對穩定的工作才能成其為家,如果一個家庭要用約半生不吃不喝的工作才能購得起房,那麼試想他們還會有富餘的精力考慮生活中的其它事情嗎?

二、高養育成本

教育「承賢啟智」,賦予每個人更多適應人類勞動生產與生活的智慧,讓每個人能夠更好的實現幸福生活的大目標。隨著人類社會智慧知識不斷被創造,每個人需要學習的智慧知識也越來越多,雖然我國已經普及了9年義務教育,小學到初中畢業的學習費用基本由國家負擔。但是,由於學校教育高度統一的教學制度設置,依然讓很多家庭不得不為孩子更好的學習成長增加額外支出,比如學校教授中等難度的知識,而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採取統一考試擇優錄取,導致每個期望自家孩子贏得高考相對優勢的家庭都不得不為孩子選擇額外輔導;學校教育「減負」,縮減了課堂教學範圍和時長,孩子們在學校學習的時間減少,導致每個低年級家庭都必須有一位家長全職照顧孩子的學習;每個孩子學習成長節奏不一,同樣的學校教育有的孩子吃不飽、有的不能完全消化,如此就必然有家庭要為孩子加餐、有家庭要為孩子助消化。所以,有統計顯示,全國輔助孩子學習成長前十名的地區,平均一個家庭供孩子到大學畢業幾乎不可能低於百萬【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更是需要200萬以上】。

三、現有教育系統存在講的多、做的少

教育工作的本質是人類社會群體知識和智慧上的「先富帶後富」,也就是說教育工作的核心是知識信息分享。然而,教育這項知識信息分享比較複雜,因為分享接受信息對象是從0起步學習的孩子。所以,教育工作的分享是一項綜合性工程,比如要將語言文字符號、發音、寓意與實物相對應孩子們才能準確的掌握一種新知識,也就是說教育工作要取得高效率就不可能只用一種方法。但是,目前就教育系統而言多或多或少存在講的多、做的少,從而加劇了家庭生育孩子的顧慮。

1、學校教育重傳授知識、輕實踐

講、讀、背、寫是學校教育工作的核心,也是考評學生學習能力和學習成績的基礎性指標。但是,這全國統一性的教學卻無法顧及每個地區的社會實際,比如《雪地裡的小畫家》,城鎮或者南方的小朋友就幾乎沒有見過雪地上的動物腳印,更有甚者連每種動物的腳長什麼樣都沒有印象。導致許多知識孩子們學過即忘,考試交卷就把很多內容一併歸還給了課本。

2、教育專家講的多、做的少

教育工作中有許多理論專家,唯獨缺少了實踐專家。育兒書籍、育兒講座或研討會可以說天天有,但是卻沒有一位專家是沉下心在陪伴孩子的,或者說平常連與陌生孩子見一面都會嫌多餘。

3、培訓機構講的多、做的少

每個社會教育培訓機構都為自己設計了最靚麗的宣傳資料,將他們認為最好的成就介紹給潛在的家長和孩子。然而,當孩子一旦報名開始學習,您會發現完全不是那麼回事兒。因為,他們實行多條腿走路,招生人員和實際教學人員完全就不是一路人,甚至有機構的招生人員實際就是「搶手」。

《論語·為政》: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偉大領袖毛主席說:「要講實際,科學反映實際、是講實際的道理。不知道實際,老講書本上的道理怎麼成?教師也應該參加勞動,不要光動嘴、不動手。」所以,教育系統要解決家庭養育孩子「後顧之憂」,核心就是要提升教育活動中做事實的比例,比如學校教育延長服務時限,讓孩子們能夠在安全的教學環境中多待一些時間,讓家長能夠更加安心的參與社會工作;專家聯合教育培訓機構先為孩子們多做一些實實在在的服務,把社會教育這棵樹種好之後再考慮收穫......

三、中年夫妻如何在育小、養老和參與社會勞動分工中尋求平衡

傑明·富蘭克林說:「城鎮化是最好的避孕藥。」的確,城鎮化讓人類勞動生產分工協作更加緊密,也讓生育孩子成為不折不扣的「奢侈性」高消費。因為,生育孩子意味著家庭中有一個人要退出社會勞動分工,將精力投入到輔助孩子學習成長上來,而且這個養育孩子的人還面臨著與社會發展節奏脫節的風險。生一個孩子一年即成,而養孩子則需要陪伴TA數十年,期間各種擔心孩子吃不好、穿不暖、學習不上進、不被社會帶壞......其核心就是中年夫妻如何找尋到育小、養老和參與社會勞動分工之間的平衡點,直白的說就是中年人為社會工作「996」了,誰幫他們遛家中的娃、照顧家中的老人呢?

鄰裡互助更歡樂

「共享家長和生活空間」如何解決幼有所育、老有所養

人是社會性、群居型動物,任何個人如果落單都很快會消逝在茫茫自然環境之中。同樣,高度細分的社會分工協作體系,現今如果有哪個家庭說他們能夠獨自妥善處理好養育孩子、贍養老人和參與社會勞動分工之間的複雜關係,那他一定是在開玩笑。因為,今天多數學校下午6:00之前孩子必須離開校園【低年級孩子4:00不到就放學了】,而參與社會分工的您卻還未到打卡下班的時間【除非您的工作不用記考勤】;孩子的周末和寒暑假都不能去學校,而參與社會分工的工作您絕大多數沒有寒暑假;孩子和老人都需要有與自己年齡相仿的朋友,而單個家庭幾乎滿足不了他們的社交需求......所以,解決養育孩子和贍養老人還得尋求社會協作。那麼,如何才能更好滿足全社會所有家庭幼有所育、老有所養的普遍性需求呢?

答:「共享家長和生活空間」是解決幼有所育、老有所養的唯一可行之策。

一、中華民族歷來注重鄰裡和睦

俗話說:遠親不如近鄰,近鄰不如對門。中華民族自古提倡與鄰為善、以鄰為伴,只是近代受到西方」利己」思潮與文化侵蝕下才變得越來越自私自利,以至於老人摔倒之後扶不起、一幫美資控股的網際網路公司打著高科技旗號與民爭利、所謂投資公司只關注如何」空手套白狼」摘社會消費財富的果子而不植樹育林……今天,全世界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夠脫離其他國家獨自存活的很好,即使像朝鮮、古巴也必須有為數不多的外部支援。國家這種大家庭都沒有完全閉關獨活的可能,更何況上不見天、下不著地的城鎮居民呢?

二、人類嬌小的身軀註定只有團結協作才能實現生活幸福

「一個巴掌拍不響,萬人鼓掌聲震天。」人類單個個體是柔弱、渺小的,個人的力量是非常有限,只有眾人拾柴火焰才能高、團結協作力量才能大。很久以前,達爾文就注意到這樣一個事實:「任何動物絕對不能單獨存活。」人類身體不如大象/河馬強壯、不比獅子/老虎兇猛、不如猴子靈巧、不如北極熊/企鵝耐寒、不能向雄鷹那樣翱翔藍天、不能像鯨魚那樣遨遊大洋......人類取得自然生命體系最高生存成就的制勝法寶就是「團結協作」,今天人類不僅是「萬靈之長」地球上每一個角落都留下了人類的足跡,而且早已開始遠足探索月球、火星等地球星之外的星體空間。

三、當前已有的託兒所、養老院並沒有很好解決家庭育小和養老的難題

人是最講感情的動物,而人際間所有關係都建立在長時間平等、自願交往的基礎之上。而今,託兒所和養老院無一例外都離家較遠,這類短期性服務致使虐童、虐待老人的事件時有發生【並且現有託兒和養老服務都屬於高消費,對於近6億月均收入不足千元的人們來說就只能「望洋興嘆」】。因為,提供這類服務的工作人員通常流動性極大,根本不用顧忌工作之外的名聲或長期鄰裡社交關係。

四、「共享家長和生活空間」解決幼有所育、老有所養的可行之處

俗話說:」人有三急。」居家生活中,哪個家庭絕對沒有可能遇到一些急事兒呢?比如孩子只有鄰裡的同伴兒才能時不時的在一起玩兒、隔壁老大爺才能與您一同遛彎兒。那麼,「共享家長和生活空間」解決幼有所育、老有所養有哪些優勢之處呢?

1、物質環境基礎

國家統計局數據:2019年中國城鎮化率突破60%、 戶籍城鎮化率44.38%。也就是說我國城鎮化進程一近半,而且在我國城鎮居住用房建設規划過程中就要求配套有大量小區和社區級的公共文娛硬體設施。所以,「共享家長和生活空間」解決幼有所育、老有所養有一定的物質設施做保障,唯獨欠缺一個長效組織機制【今天社會中多數民非、公益性組織實際上屬於臨時工】。

2、生活習慣基礎

商品房讓人們居住更加集中,而且它還有一個附帶功能,就是將具有某個區間性生活條件的人們聚集到了一起,比如高檔別墅區指定是相對的富人階層、較好的高層小區為上層中產階級,而且他們的生活的圈層會有很大的交集。所以,同小區實施「共享家長和生活空間」解決幼有所育、老有所養有很好的生活習慣基礎,一同交往的孩子、中年人、老人他們的綜合消費能力基本接近,有助於彼此間開展良好的信息溝通。

3、互學共進的基礎

生活中,每個人都有追求更好、成長向上的進步願望。然而,生活中有很多關係不利於平等互助,比如父母與孩子、領導與下屬、老師與學生......他們之間總存在各種代溝。但是,隔壁鄰居之間就可以沒有利益與層級差別的平等溝通,因為鄰居之間不存在直接利益關聯彼此尊重就是唯一的前置條件。

4、鄰裡互助更有助於促進社會和諧

人是社會關係的基石,而且鄰裡之間的利益關聯也是最緊密的。生活中,每個人最害怕的就是孤獨,對孩子最好的成長教育是陪伴、最好的孝就是多回家陪老人。但是,參與社會分工協作的中年夫妻卻實在「分身乏術」。所以,鄰裡之間相互探慰就成為解決陪伴問題最有效的策略,同時鄰裡之間如果能夠因解決共同的家庭問題【養育孩子和贍養老人】而走到一起,那麼鄰裡糾紛就會自然解除,廣場舞讓老人們有了共娛、共樂就是最為典型事例。

動起來的開心時刻

自然環境中,每個人獨自都處於絕對弱勢。所以,人們需要組建家庭、「相擁則暖」。同樣,家庭也屬於社會生活中的絕對弱勢群體,單一家庭如果被社會隔離幾乎沒有實現幸福生活的可能【脫貧工作中就一項重要的工作就是異地搬遷】。所以,「相擁則暖」同樣適合家庭之間以互幫互助的方式解決彼此關於生育孩子和贍養老人的共性難題,「共享家長和生活空間」就是解決幼有所育、老有所養的唯一可行之策。

育鄰人使命:成為孩子成長路上的陪練和顧問。

育鄰人願景:讓天下沒有難育的小、沒有難養的老。

孩子的成長如同百年大樹,需要經歷風雨。對於父母來說,需要您有足夠的耐心加以陪伴。陪伴孩子需要用心,陪伴不止是看護。在很多人為陪伴孩子而選擇回家時,我選擇來北京做一項陪伴更多孩子的事業——育鄰人:以鄰裡友善帶動社會和諧,推進社會德育教化,促進每個人健康快樂成長。探索一套以鄰裡互助方式化解「獨生子女症+隔代教育」難題的公益、普惠性教育事業,與家長一起「量身定製」孩子的成長計劃,為孩子們提供遊戲、合作、共享成長空間......即社區鄰裡教育服務生態圈。

相關焦點

  • 輝煌「十三五」奮進新高新|解決民生短板:從幼有所育到老有所養老...
    輝煌「十三五」奮進新高新|解決民生短板:從幼有所育到老有所養老有所樂 2021-01-08 19:1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健全老有所養、幼有所育的政策體系
    據新華社北京12月31日電 國務院辦公廳日前印發《關於促進養老託育服務健康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就促進養老託育服務健康發展提出四個方面23項舉措。一是健全老有所養、幼有所育的政策體系。
  • 人民日報:虐童事件再現,"幼有所育"的底線不容擊穿
    虐童事件輿情短期集中爆發,當務之急應該組織起來,讓防虐待、防性侵等兒童課程進入託幼機構,給孩子、家長、老師都上一課,講清楚如何對虐待性侵說不,如何發現和處理問題,以及觸碰紅線的嚴重後果。此外,也應加強投入,通過技防監控,確保監控探頭全覆蓋,實現園內無死角。據悉,北京市已經有所行動,正在迅速排查相關隱患。
  • 人民日報:虐童事件再現,「幼有所育」的底線不容擊穿
    原標題:虐童事件再現,「幼有所育」的底線不容擊穿 遭遇老師扎針、餵不明白色藥片……這兩天,北京紅黃藍幼兒園再現疑似「虐童事件」,目前孩子的描述、部分曝光照片、家長的控訴不斷刷屏,目前,朝陽區教委和警方都已經介入調查。在社會輿論高度關注的強光燈下,此事因何發生?
  • 推進「幼有所育」 實現「幼有優育」
    推進「幼有所育」 實現「幼有優育」 2020/05/12 00:08 來源:溫州晚報 編輯:遊歷 瀏覽:1133
  • 幼有所育 學有所教 門頭溝區教育事業蓬勃發展
    教育是國之大計,十三五時期,門頭溝區以建設教育精品區為目標,以辦人民滿意的教育為宗旨,進一步優化資源配置,推進教育均衡發展,通過教育綜合改革和人才強教政策的落實,全區教育事業實現了健康、均衡、優質發展。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帶給了人們滿滿的獲得感與幸福感。
  • ...工作時要求:健全海口基本公共服務制度體系,不斷提升幼有所育老...
    ▲何忠友在海口市中心幼兒園調研  1月8日下午,省委常委、市委書記何忠友調研海口市學前教育、兒童福利及養老服務工作時要求,要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按照省委七屆七次全會和省委經濟工作會議的部署要求
  • 國辦:健全老有所養幼、有所育的政策體系,加大養老託育投資
    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更好發揮各級政府作用,更充分激發社會力量活力,更好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持續提高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經國務院同意,現提出以下意見。一、健全老有所養、幼有所育的政策體系(一)分層次加強科學規劃布局。
  • 三山經濟開發區多舉措實施學前教育促進工程推動「幼有所育」目標...
    今年以來,三山經濟開發區著力解決「入園難」「入園貴」問題,圍繞「幼有所育」目標,多措並舉實施學前教育促進民生工程,推進學前教育普及和普惠發展,提升學前教育服務水平和服務能力。全年新建改擴建公辦幼兒園2所;資助幼兒227人次,發放資金15.89萬元;培訓幼兒教師24人次。
  • 家校通力協作才能真正實現「育子成龍、養女成鳳」之宏願
    育鄰夢有網友問:家長不尊敬老師會帶來什麼後果?家校通力協作才能真正實現「育子成龍、養女成鳳」之宏願,孩子是家長和學校老師不和睦唯一的受害者。所以,人類自古就有尊師重教的光榮傳統,同樣也只有家長與師傅/老師通力協作才能真正實現「育子成龍、養女成鳳」之宏願。
  • 萬山:幼有所育 學有所獲
    「小朋友,我問你,5可以分成2和幾?」「黃老師,5可以分成2和3。」在高樓坪鄉藍精靈幼兒園的課堂,孩子們正在老師的指導下用問答遊戲「對答歌」學習數學知識,每個人的臉上都流露著對新知識的渴望與好奇。  據了解,藍精靈幼兒園是一所民辦幼兒園,成立於2015年,現有教師4名,學生98名,共4個班級。
  • 教育部回應紅黃藍虐童事件:將採取五項措施推進幼有所育
    教育部回應紅黃藍虐童事件:將採取五項措施推進幼有所育
  • 精耕託育市場賽道 天九共享助芭迪熊拔得頭籌
    芭迪熊創始人、執行長趙魯印介紹牽手天九共享的背後故事得益於全面放開二胎政策,嬰幼兒託育市場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和進步,加上居民的收入不斷提高,現在嬰幼兒家庭逐漸傾向於選擇更高質量、更專業科學的嬰幼兒看護產品與服務。據保守估計,2021年中國的託育市場將超過2000億。
  • 早教與託育兩個1000億市場異同和機遇
    早教與託育企業各有獨特運營模式,然早教託育融合經營將是大勢所趨。如何在這兩個千億級大市場洞悉差異、尋找機會,本文嘗試給出一個可行的答案。2017年底十九大所提出的「幼有所育」新要求後,2018年4月28日,上海市發布「1+2」文件著力構建幼兒託育服務體系,從增加服務供給方案、完善監管體系、充實從業人群、規範託育機構等方面提供諸多可落地方案。隨後、四川省、湖北省也先後發布了相關託育服務指導意見(草案)。
  • 託育加盟機構維護好家長群,秋季招生不用愁!
    比如,有一個託育機構建立的 「一年級家長分享群」,每天就只有幾個家長在看「午晚餐飯菜」 、「接送情況」的照片,永大部分時間死氣沉沉。這樣的家長群比比皆是。相信很多人手機裡有很多微信群,但是有些群,要不是死氣沉沉要不就是廣告滿天飛;而有些群質量卻很高,每天群內成員互動不停,轉化率能高達50%!
  • 富士膠片X-SPACE影像共享空間正式開業
    X-SPACE共享空間的開業拓寬了影像和藝術的邊界、激發影像愛好者藝術創造活力;同時致力為影像行業從業者打造一體化解決方案平臺,為攝影師、視覺藝術人士提供創作與對話的共享平臺,促進影像藝術文化交流與攝影器材共享的線下聚集地。不僅是富士膠片全球首家X-SPACE,也創造了行業首個多維影像共享空間概念。
  • 德州:從「幼有所育」到「幼有優育」
    2018年,慶雲實施閒置校園再利用工程,將大胡中學撤併後閒置的校園改造成幼兒園,不僅設備設施齊全、布局合理,還配備了美工、科學、音樂、體育等專用教室,對周邊不少家長們來說,這所性價比極高的幼兒園成了孩子入園的首選。幼兒園建設始終是我市教育的一塊「短板」。2018年學前教育第三期三年行動計劃實施以來,我市在幼兒園擴容改薄、師資建設和課程改革等方面全面謀劃、協同發力,取得明顯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