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孝仁義至上,文天祥的弟弟做了「叛國賊」,文天祥卻這樣說!

2021-01-18 周吳鄭王歷史論

忠孝仁義至上,文天祥的弟弟做了「叛國賊」,文天祥卻這樣說!

中國封建社會,是忠孝仁義的社會,向來講究「儒學思想」,從上到下,全部都講「禮儀與仁義」,但是,有時候忠孝仁義,應該怎樣選擇,這是一個兩難的事情,在宋朝,文天祥的弟弟也遇到了這樣的難題,那麼他到底是怎麼選擇的呢?今天,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文天祥,大家都知道,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一句流傳至今的愛國詩詞,就是出自文天祥的口中,他是宋末政治家、文學家,愛國詩人,抗元名臣,與陸秀夫、張世傑並稱為「宋末三傑」,

公元1274年,樊城破,文天祥被任命為贛州地區的知州,次年應詔勤王,自此開始舉義師抗元。同年,文天祥入衛京師,任平江府知府,這時的元軍已經近在眼前了。文天祥辭別天子,率軍苦戰東南,當權者陳宜中等招文天祥退守餘杭。次年,文天祥任臨安知府,未幾宋廷降元,以文天祥為右丞相出使元營。談判期間,文天祥與元丞相伯顏發生爭論,氣急敗壞的伯顏扣留了文天祥,並欲押往大都,幸得義士相助才逃脫。脫身後的文天祥收拾殘兵,繼續在廣東一帶抗擊元軍,以圖光復。不久,文天祥被俘,被押送到大都,最終不屈而死。

但是,大家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在文天祥死前的半年前,文天祥的親弟弟做了「叛國賊」,成為了投降元朝的一員。

1278年冬天元軍猛攻文壁駐守的惠州,文天祥的弟弟文壁投降,根據文壁的辯解,是為了忠孝仁義,他的原因有三個:

其一,不絕宗祀,文天祥兩個兒子一個早死,一個於戰亂中失散,文壁把自己的一個兒子過繼給了文天祥;

其二,文天祥母親身死他鄉,一直沒有安葬,需要舉靈柩歸鄉;

其三,不同於元軍剛侵南宋時的投降派,文壁降元之時,南宋實際上已經滅亡,抗爭的結果只能使全城百姓跟著倒黴。

正是因為這三點原因,文壁選擇投降,但是,文天祥卻這樣說,讓大家不得不說:真的是親兄弟!

1279年二月,文天祥寫給弟弟的詩——《寄惠州弟》,後人可以窺見一二。詩中云:「五十年兄弟,一朝生別離。雁行長已矣,馬足遠何知?葬骨知無地,論心更有誰?親喪君自盡,猶子是吾兒。」他希望文壁替本是長子的他盡哀痛之情。

兄弟二人,一個是抗元英雄,至今值得大家敬佩,一個為了仁義忠孝,選擇投降,至今都是一個汙點,不得不說,這就是人生境遇,你認為呢?

相關焦點

  • 家風故事匯④ | 赤膽忠心 捨生取義——文天祥
    這兩句慷慨悲壯、語調激昂的詩,選自南宋末年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和民族英雄文天祥的《過零丁洋》,表現了他面對強權的不屈鬥志,成為深刻在中國人歷史記憶中的名句。作為南宋末年的右丞相,文天祥面對元軍的入侵,率領軍隊頑強抵抗,因寡不敵眾被俘,他毅然寫下了《過零丁洋》的詩作表明自己的心跡。被押解到元大都後,他更是始終堅持自己的立場,拒絕元人的威逼利誘,最終英勇就義,名垂青史。
  • 文天祥也不想死,提出了一個要求,忽必烈為啥沒答應?
    當時宋理宗在位已很久,治理政事漸漸怠惰,文天祥以法天不息為題議論策對,其文章有一萬多字,沒有寫草稿,一氣寫完,宋理宗親自選拔他為第一名。就如文天祥的那首詩歌所寫,文天祥敢於和任何權貴最鬥爭。當時,元朝的軍隊攻打南宋,宦官董宋臣對宋理宗說要遷都,沒有人敢議論說這是錯的。當時,文天祥擔任寧海軍節度判官,立即上書「請求斬殺董宋臣,以統一人心」。
  • 三杯文天祥雞肉在吃之前必須晾乾
    三北雞是江西寧都的傳統名菜,他的起源與民族英雄文天祥有關,是江西菜的經典之作。三杯雞的顏色和醬汁都是紅色的,味道和顏色都是原汁原味的。這道菜也被列入奧運會主菜單。據說三杯雞與文天祥有關。南宋末年,民族英雄文天祥抗元被俘,一個江西的老婆婆得知文天祥被殺,於是他帶了一隻雞和一壺酒去監獄探望他。在獄卒同伴的幫助下,老婆婆遇見了文天祥。她把雞撿起來切成塊,她把三杯米酒倒進一個瓦碗裡,用小火煨著。一小時後,他們把雞帶到文天祥,他懷著對亡國的仇恨吃了最後一頓飯。當獄卒回到家鄉江西寧都時,他會在每一個文天祥陣亡將士紀念日用這道菜來紀念他。
  • 金一南:周作人怎麼成了骨頭最軟的人,不要當文天祥就要當漢奸嗎
    而在我國的近現代史上,便同樣有著這樣的兄弟組合。他們俱有才名,然而其品行上卻是高下立判。一位被稱做「骨頭是最硬的,沒有絲毫的奴顏和媚骨」,備受後人讚頌,而另一個卻在民族危亡之際甘當了漢奸,成為了「骨頭最軟」的一類人。
  • 文天祥流傳千古,故事也被人們熟知,一位歷史留名的愛國之將
    而那句名言是文天祥被元軍俘虜時,堅貞不屈,不肯投降而寫下的千古絕句。文天祥初名雲孫,字宋瑞,一字履善。道號浮休道人、文山。江西吉州廬陵(今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區富田鎮 )人,南宋末政治家、文學家,愛國詩人,抗元名臣、民族英雄。為什麼說他是民族英雄呢?
  • 忠孝仁義與漢代法制的建構
    通過移孝為忠的倫理運思,忠孝仁義聯結為一體,從而成為具有內在邏輯關係的倫理規範體系。移孝為忠就是把基於血緣親情的孝與仁推移至體現人倫精神的忠與義之中,使天倫與人倫、神的規律與人的規律統一起來。這樣就構成了教化與懲治相結合、德治與法治相結合的社會治理模式。董仲舒提出的「春秋決獄」,不僅解決了孝道倫理法律化的道德難題,也為法律倫理化提供了理論論證。孝倫理法律化以其極大的強制性使得孝倫理得以積極參與漢代的政治生活,孝倫理的社會化則是通過道德教育的方式,使孝倫理觀念成為社會全體成員普遍的價值訴求與倫理原則。  忠倫理與漢代法制的結合,一方面體現在「不忠入律」。
  • 元代社會的「孝」被賦予更深的涵義,是忠孝仁義為一體的孝道觀
    元朝建立之後,主張以孝治國,並大力宣揚忠孝仁義一體思想;此時,理學宣揚的孝道觀對人民思想控制加深,「愚孝」行為屢禁不止。種種原因致使元代盛行孝親敬老之風,孝子人數增多,《元史·孝友傳》中有言:「元以孝義聞者,蓋不乏焉。」
  • 宋元時期常將忠孝聯繫在一起,從家庭的「孝」走向社會的「仁義」
    宋元時期常常將忠孝二者聯繫在一起,並將其延伸為包含忠孝仁義在內的一種儒家倫理道德。換言之,無論是宋代還是元代,「孝」是包含「忠孝仁義」在內的廣義的孝,是從家庭或家族的「孝」走向社會的「仁」、「義」。而一些儒士出身的地方官員往往以忠孝仁義的倫理思想教化地方百姓,宋仁宗朝,王結在出任順德路總管期間,「教民務農興學、孝親弟長、戢奸禁暴,悉登於書,俾朝夕閱習之」。元代儒士認為,要實現元朝社會的長治久安,必須要推行以忠孝仁義為核心的倫理思想,這是鞏固人倫、維繫人心的關鍵,他們認為,「儒者之道……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國家鹹治。」
  • 隸書新作忠孝傳家仁義處事對聯(每日一品第989期)
    「忠孝傳家德為本,仁義處事信當先」是一副人們喜聞樂見的修身聯,廣泛流行於民間。「忠孝仁義禮智信」從我國春秋孔子時代就提出的修身要義,至今已有幾千年歷史,它是儒家文化的核心,是中華民族的寶貴文化遺產。「忠孝仁義禮智信」中,「忠孝」是最基本的,「忠」是立國之本,「孝」是立家之本。
  • 當今時代的忠孝仁義?
    都說拼命去賺錢,但是有命賺也得有命花,不要錢沒賺到命沒了,意義何在啊? 君子愛財,取之要有道!錢現如今的人啊為了錢啥都敢幹,啥都幹,什麼錢都敢賺了,什麼錢都敢花,就說有的人就為了買一個蘋果,去賣腎。值得嗎?你是不是傻?古人言:「身體髮膚受之父母。」
  • 此人受江湖人物崇拜,一生忠孝仁義,俠肝義膽
    也許很多人會問關羽這樣的大將怎麼會歸降曹操?原因很簡單,上面我們說到關羽為人忠義,自己的性命自然是置身事外,也會護得嫂嫂的周全。出於對嫂嫂的安全考慮不得已才歸降曹操,只能說是身在江湖不由己。這也許是關羽的性格珍貴的地方吧,要說真正的原因還有以下幾點:首先,《桃園三結義》劉備、張飛、關羽是兄弟,那時候的講究的是忠義仁孝。關於後來被世人稱其「武聖」,關羽本身為人正義。他不屑於曹操的金銀財富,更看重的還是兄弟之間的情義。這也是後人佩服關羽的原因吧。
  • 傳承忠孝文化 厚植清廉底蘊
    弘揚忠孝文化,傳承家風家訓,早已滲入他們的血脈裡,成為厚植崇德向善、遵規守紀、清廉底蘊的基礎。今年63歲的拓萬義,自小就替父親擔起了10口之家的重擔。讓他至今都不能忘懷的是,1978年的一個夜晚,母親胡永蘭流著淚告訴他:給生產隊放羊的父親,為了尋找丟失的羊只,從門前的山崖上掉進了黃河……黃河從門前流過,責任是不變的承諾。
  • 中國現代社會缺失的「忠孝仁義」,到底要從哪裡找回來呢?
    嶽飛曾說:"忠孝仁義",缺一不可。現在的人卻在違背這句名言,為什麼現在的人都要爭著做不忠不孝,不仁不義之人呢?為了更清楚地了解現在社會的倫理學, 筆者嘗試從忠孝仁義四個角度去解析當下的四個問題,好協助有關的社會學家設計一些讓社會更加和諧的制度。忠:積極救助並施以援手卻不懂得感激,屬於狼心狗肺的範疇嗎?
  • 張鵬翮:清風素節 忠孝仁義(家風家訓)
    他教育後代,治家「務須屏除惡習,力於勤儉」;修身要「存孝悌之心,行仁義之事,出為忠臣,處為端人」;為官「不得以賄敗官,貽辱祖宗」,要「律己公廉、執事勤恪」。他還仿「周公得禾、孔子受鯉」之意,以「懋勤顧問,知遇崇隆;清正仁厚,進德立功」十六字為行輩字派,命名子孫。這既是一種期望,又是一種家族的烙印,將清廉家風注入張氏子孫的血脈,代代傳承。  正是受到張鵬翮的影響,其後代為官者多清白吏。
  • 一邊忠孝仁義,一邊導演狼人殺:《巡迴檢察組》最悲情男人米振東
    在他身上,有兩條矛盾的主線:一面是「忠孝仁義」,一面則導演著「狼人殺」。02米振東的「忠孝仁義」米振東的人物特徵,很難用一兩句話說清楚,甚至好人壞人,都感覺有些模糊。這便是米振東心中的忠孝仁義,也是他為人行事的最高使命。在他心中,滴水之恩,湧泉相報是忠;父母之仇,不共戴天是孝;劫富濟貧,幫助弱小是仁;除暴安良,捨身赴死是義。在這種信念下,他成了無堅不摧的「狠人」:在獄中被黃四海等人故意折磨,始終三緘其口,不打小報告,也不妥協,即使處於弱勢,也毫不畏懼。他迎著黃四海說:「我要讓你合理地死在獄裡」。
  • 一文告訴你「仁義禮智信忠孝悌節恕勇讓」是什麼
    「仁義禮智信忠孝悌節恕勇讓」這是我們中國人幾千年來不敗於世的根本。儒家學說,儒字,就是人需,符合人性需要的學問。儒家創始人首先認為,「恥,乃人禽之別也」,在如此認識的前提下,又提出「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的治國之道。民若「無恥」,政與刑再多、再重,也難以抑制犯罪率的攀升。
  • 文天祥說,死的人太多海上全是屍體
    提示:歷史就是這樣的,始終在告訴人們這樣的道理:付出多少就會得到多少,在哪個方面付出就會在哪個方面得到,宋人收穫了經濟與文化,但卻沒有收穫疆域或者版圖。總結起來其實也就一句話:你仁慈不一定別人對你仁慈,你沒腹肌並不一定別人和你一樣也沒腹肌。一、吹宋朝有一個詞是叫積貧積弱,意思是長期積累的貧困衰弱,形容極度的貧困和弱小。
  • 說一說古代那些好玩的祥瑞
    既然老祖先做示範了,以後的皇帝要是沒有祥瑞也說不過去,所以祥瑞之說貫穿了中國歷史。可以看出來,祥瑞就是天意的表達,潛臺詞是老天都預示了,普通的人還不按著辦啊,說白了就是借著現象表達正確性。關於祥瑞有「五靈」之說,分別是龍、鳳凰、麒麟、靈龜和白虎,這五個祥瑞是不能出現在普通人身上的,「麟鳳五靈,王者之嘉瑞」。
  • 自古忠孝兩難全,真的不能做到忠孝兩全嗎?
    忠孝,從古至今都是被人們所歌頌的美德,忠於國家,孝訓父母。很多人都只能做到其中一個方面,正所謂忠孝兩難全。為國家盡忠,堂前盡孝,二者往往是不可兼顧的,自古以來都是一個艱難的選擇。無數能人志士也都在忠孝二字上做不到兩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