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時期常將忠孝聯繫在一起,從家庭的「孝」走向社會的「仁義」

2021-01-10 魚兒讀書會擺尾

宋元時期常常將忠孝二者聯繫在一起,並將其延伸為包含忠孝仁義在內的一種儒家倫理道德。

換言之,無論是宋代還是元代,「孝」是包含「忠孝仁義」在內的廣義的孝,是從家庭或家族的「孝」走向社會的「仁」、「義」。

《元史·孝友傳》中開篇將孝子分為四種類型:侍親至孝者、廬墓居喪者、累世同居者、散財周急者,其中前三類都是孝順父母,而第四類散財周急則是針對父母以外的鄰裡朋友。

例如《元史·孝友傳》中記載了賈進散財周急的事跡,他為地震災民送去酒藥炭米,冬天的時候為受寒受凍的人送去棉衣,又購置土地安葬無墓之人。賈進這種行為受到人們的讚賞,很快就流傳開來,他也因此受到朝廷的旌表。

而一些儒士出身的地方官員往往以忠孝仁義的倫理思想教化地方百姓,宋仁宗朝,王結在出任順德路總管期間,「教民務農興學、孝親弟長、戢奸禁暴,悉登於書,俾朝夕閱習之」。元代儒士認為,要實現元朝社會的長治久安,必須要推行以忠孝仁義為核心的倫理思想,這是鞏固人倫、維繫人心的關鍵,他們認為,「儒者之道……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國家鹹治。」以上表明,忠孝仁義的倫理觀念受到元代社會的一致認可和推崇。

除去《元史》的記載外,元代社會流行的元雜劇也在極力宣揚忠孝仁義的倫理道德。如蔡順、孟宗、老萊子等二十四孝中的故事就是在宣揚孝悌;比幹剖腹、屈原投江等故事是在宣揚忠君事主;《陳子榮仁義交朋》等故事是在宣揚信義等等。

相關焦點

  • 忠孝仁義與漢代法制的建構
    探索儒家倫理與漢代法制融合的原理,揭示中華法系形成時期所呈現的倫理法律化與法律倫理化的獨特意蘊,詮釋中國傳統倫理法在社會秩序建構中所發揮的重要作用,繼承和弘揚中華傳統優秀法律文化,對於解決好協調道德與法律的資源性難題,創新、發展中國特色倫理政治與法律文化,推動我國社會主義法律文化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鑑意義。  忠孝仁義是具有內在邏輯關聯的倫理規範體系。
  • 元代社會的「孝」被賦予更深的涵義,是忠孝仁義為一體的孝道觀
    元朝建立之後,主張以孝治國,並大力宣揚忠孝仁義一體思想;此時,理學宣揚的孝道觀對人民思想控制加深,「愚孝」行為屢禁不止。種種原因致使元代盛行孝親敬老之風,孝子人數增多,《元史·孝友傳》中有言:「元以孝義聞者,蓋不乏焉。」
  • 中國現代社會缺失的「忠孝仁義」,到底要從哪裡找回來呢?
    嶽飛曾說:"忠孝仁義",缺一不可。現在的人卻在違背這句名言,為什麼現在的人都要爭著做不忠不孝,不仁不義之人呢?為了更清楚地了解現在社會的倫理學, 筆者嘗試從忠孝仁義四個角度去解析當下的四個問題,好協助有關的社會學家設計一些讓社會更加和諧的制度。忠:積極救助並施以援手卻不懂得感激,屬於狼心狗肺的範疇嗎?
  • 隸書新作忠孝傳家仁義處事對聯(每日一品第989期)
    「忠孝傳家德為本,仁義處事信當先」是一副人們喜聞樂見的修身聯,廣泛流行於民間。「忠孝仁義禮智信」從我國春秋孔子時代就提出的修身要義,至今已有幾千年歷史,它是儒家文化的核心,是中華民族的寶貴文化遺產。「忠孝仁義禮智信」中,「忠孝」是最基本的,「忠」是立國之本,「孝」是立家之本。
  • 一文告訴你「仁義禮智信忠孝悌節恕勇讓」是什麼
    然而,一旦國民能夠「有恥」和「自律」,就會自覺自愿地按照社會規範和法律,調整自己的行為,社會才能有真正意義上的和諧!何為「仁義禮智信忠孝悌節恕勇讓」?「仁」:仁人、愛人、仁愛。中國古代一種含義極廣的道德範疇。本指人與人之間相互親愛。孔子把「仁」作為最高的道德原則、道德標準和道德境界。
  • 忠孝仁義至上,文天祥的弟弟做了「叛國賊」,文天祥卻這樣說!
    忠孝仁義至上,文天祥的弟弟做了「叛國賊」,文天祥卻這樣說!中國封建社會,是忠孝仁義的社會,向來講究「儒學思想」,從上到下,全部都講「禮儀與仁義」,但是,有時候忠孝仁義,應該怎樣選擇,這是一個兩難的事情,在宋朝,文天祥的弟弟也遇到了這樣的難題,那麼他到底是怎麼選擇的呢?
  • 「自古忠孝難兩全」,漢朝是如何將忠誠和孝悌完美並行的?
    漢代人的忠孝  「自古忠孝難兩全」這句話是我們時常聽到甚至掛在嘴邊的一句俗語,忠與孝擁有著幾乎同樣廣泛的受眾群體,並希望我們對君王或父母抱持無上的敬意,但當這兩件事真的撞在一起,「難兩全」就成了必然的結局
  • 當今時代的忠孝仁義?
    其實當今社會現象。父母家長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把下一代寵溺的忘記了身份,顛倒了輩分,要星星不敢給月亮的,小時候在家裡面大家慣著,寵著,愛著,將來走上社會的時候,那就是害了他,出了家門,沒有人會寵你,慣你。只會讓他一敗塗地。
  • 一邊忠孝仁義,一邊導演狼人殺:《巡迴檢察組》最悲情男人米振東
    在他身上,有兩條矛盾的主線:一面是「忠孝仁義」,一面則導演著「狼人殺」。02米振東的「忠孝仁義」米振東的人物特徵,很難用一兩句話說清楚,甚至好人壞人,都感覺有些模糊。米振東最崇拜的,是春秋時期的晉國人豫讓。豫讓因為家貧,投靠於智伯瑤門下。後來智伯瑤兵敗身亡,豫讓以漆塗身,吞炭使啞,暗伏橋下,謀刺仇人反被捕獲,伏劍自殺,留下了「士為知已者死」的美名。這便是米振東心中的忠孝仁義,也是他為人行事的最高使命。在他心中,滴水之恩,湧泉相報是忠;父母之仇,不共戴天是孝;劫富濟貧,幫助弱小是仁;除暴安良,捨身赴死是義。
  • 自古忠孝兩難全,真的不能做到忠孝兩全嗎?
    忠孝,從古至今都是被人們所歌頌的美德,忠於國家,孝訓父母。很多人都只能做到其中一個方面,正所謂忠孝兩難全。為國家盡忠,堂前盡孝,二者往往是不可兼顧的,自古以來都是一個艱難的選擇。無數能人志士也都在忠孝二字上做不到兩全。
  • 張鵬翮:清風素節 忠孝仁義(家風家訓)
    他教育後代,治家「務須屏除惡習,力於勤儉」;修身要「存孝悌之心,行仁義之事,出為忠臣,處為端人」;為官「不得以賄敗官,貽辱祖宗」,要「律己公廉、執事勤恪」。他還仿「周公得禾、孔子受鯉」之意,以「懋勤顧問,知遇崇隆;清正仁厚,進德立功」十六字為行輩字派,命名子孫。這既是一種期望,又是一種家族的烙印,將清廉家風注入張氏子孫的血脈,代代傳承。  正是受到張鵬翮的影響,其後代為官者多清白吏。
  • 此人受江湖人物崇拜,一生忠孝仁義,俠肝義膽
    曹操非常欣賞關羽膽識才華,想將關羽說服為自己效力。曹操派其張遼和張文遠二人說服關羽。「桃園三結義」劉備作為關羽的大哥,關羽出於對嫂嫂的保護以及二張的情誼,暫且同意歸降曹操。也許很多人會問關羽這樣的大將怎麼會歸降曹操?原因很簡單,上面我們說到關羽為人忠義,自己的性命自然是置身事外,也會護得嫂嫂的周全。
  • 10條仁義忠孝名言警句:忠孝有聲天地老,古今無數子孫賢
    「孝」:孝心、孝敬、孝道。中華民族崇尚祖輩傳承理念。主要是對父母、長輩之「孝」,強調長幼有序。一、萬惡淫為首,百行孝為先出自明朝《增廣賢文》。各種罪惡之中以放縱為首,各種行為當中以孝道為先。二、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選自《論語》。孝順父母、順從兄長,這就是仁的根本啊!
  • 《殯葬倫理專題》第一期:「孝」為德之本——殯葬從業者的初心
    由於中國初民在走向文明社會時的特殊生存境遇和道路,孝成為了中國人最初的哲學思考和文明建構的價值原點,因而形成了中國傳統社會「以人倫為出發點,以禮儀為中心,天人合一,家國同構」的特殊的文明形態,孕育了中國人獨特的生命意識、歷史意識和道德意識。這些乃是建構中國現代文明不可忽視的文化基因,也是有助於擺脫所謂「現代化困境」的歷史價值力量。
  • 忠孝兩難全?看看兵哥怎麼說
    但是在處理忠與孝關係的問題上,人們常常會發出這樣一句無奈的感嘆:「男兒誰不戀父母?自古忠孝兩難全。」對於軍人而言,由於職業的特殊性,更是在相當長時間裡無法在家侍奉父母。於是忠與孝似乎就是一個只能對立而無法統一的命題,有人認為盡忠就難以盡孝,盡孝則無法盡忠。上海海警支隊某艇幹部小張說:「自從穿上這身軍裝,我就知道,對於父母只能是更多的虧欠。
  • 長沙望城區書堂山街道「忠孝」、「廉政」文化建設齊頭並進
    在臨時搭建的舞臺上,手語舞《感恩的心》、小品《罷席》、詩朗誦《百孝篇》、大合唱《情滿書堂山》等與黨風廉政建設、忠孝禮義文明相關節目一個接著一個,輪番亮相,贏得了臺下觀眾的陣陣掌聲。文藝匯演以生動活潑、寓教於樂的形式,傳播廉政文化,宣揚忠孝文明。    「滴水之恩湧泉報、知恩圖報不能忘、世間百恩孝為先、要記牢!」
  • 靈性奇柏忠孝「兩難全」:忠柏隨「忠」去,孝柏留人間
    靈性奇柏忠孝「兩難全」:忠柏隨「忠」去,孝柏留人間萬物生成皆神聖,一草一木總關情。在前幾篇的文章中,「源易緣」為大家介紹了,河南新鄉衛輝比幹廟裡的天葬墓和無心菜。其實,在這裡還有著其他美麗動人的傳說:兩棵明顯的奇樹,名字叫做「忠孝柏」。
  • 自古忠孝難兩全,孔子對「孝」有什麼主張?
    「孝」是孔子思想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孔子的「孝」是以「仁」作為基礎的。孔子的「仁」是一種內在道德素養,表現出來就是愛人。按照孔子的思想,一個人只有愛自己、愛自己的親人,才有可能推己及人,愛更多的人。從這個角度看,孔子「孝」的思想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就是愛父母。
  • 莫讓「孝老假」撲空 沒事「常回家看看」
    近日有兩則新聞頗受筆者關注,一則是北京市政府常務會議中提到的鼓勵給予員工「孝老假」,另一則是雲南省彝良縣小河村一九旬老翁趙某將其膝下5名子女告上法庭索要「1元贍養費」一事。不難看出,這兩件事實際上都與一件事相關,那就是贍養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