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忠孝難兩全」,漢朝是如何將忠誠和孝悌完美並行的?

2021-01-10 網易

  

  漢代人的忠孝

  「自古忠孝難兩全」這句話是我們時常聽到甚至掛在嘴邊的一句俗語,忠與孝擁有著幾乎同樣廣泛的受眾群體,並希望我們對君王或父母抱持無上的敬意,但當這兩件事真的撞在一起,「難兩全」就成了必然的結局。

  忠誠和孝悌究竟如何完成自洽?這個問題就連最初提出重視孝道的孔子都未能給出一個完美的解答,但時隔數代,漢朝的統治者卻逐漸摸索出了這個問題的答案。

  忠與孝並非人類自發情感,我國對忠孝的重視便是自漢朝才真正開始

  1.忠孝觀念的溯源

  從人類社會的進化史來看,我們早期的崇拜是發自本能的,無論是崇拜雷、火等自然現象還是崇拜虎、蛇等殺傷力較大的生物,這些都源自無法戰勝,無法解釋之類相當「唯心」的理由,但仔細感受我們從古至今對先祖的崇敬之情,我們卻能發現其與原始崇拜的細微差別,崇敬君王和祖先是一種更加高尚的「個人修養」,也是人類的一種進化。

  早期社會是沒有孝的概念的,在我們仍以部落為單位生存的時期,年邁體弱的長者甚至會在部落遷移時被留在原地,哪怕是曾經為部落做過貢獻的族長之類也不例外,且無論是拋棄者還是被拋棄者都不會認為這種做法有什麼不對,畢竟在那個食物匱乏、生存難度極高的時期,實在沒有多餘的糧食讓這些已經無力為部落付出勞動力的人來「浪費」。

  

  漢朝長者

  在絕大多數人都在為生存而發愁的時候,談論忠誠和孝道無疑是一件可笑的事,因此直到春秋戰國時期,孔子首次提出了忠君、孝悌的理念時,這都無法在戰火之餘引起太多人的注意,對君王的忠誠和對家中長輩的孝順仍然是一部分自我修養極高之人的自我要求,而這種理論也只能在儒家學派內部慢慢成長和孵化,直到漢朝來臨。

  2.以忠孝治國的理念自漢朝而始

  漢朝可以說是忠孝理念發展的溫床,自漢高祖劉邦建國以來他便對忠孝之禮極為推崇,即使當時仍舊以黃老之學為治國之本,但劉邦已經對臣子之忠、子女之孝的意義有了非常深刻的認識,而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令下達之後,更是讓重忠孝的儒家學派有了巨大的發展空間,也就順理成章的發起了一場自上而下的忠孝理念推行。

  除了政治上的得天獨厚,漢朝作為秦以後的第二個大一統國家,在經濟、農業等方面有了一個較為穩定的發展環境,為絕大多數人的思想進步打下了基礎,做到了吃飽穿暖的百姓和享受著安定平和的貴族們終於有了更多的時間來思考讓自己「進化」的方式,這也成為了忠孝之禮推廣中最根本的一環。

  

  忠孝治國

  讓忠孝成為治國之本的嘗試從未停止,漢代帝王對忠孝的重視已進入「實踐」階段

  1.漢代忠孝理念的逐步發展

  對於忠孝的討論其實在西周時期便已經開始了,但由於自春秋而起的不義之戰的幹擾,人們對「忠」的理念是十分淡泊的,這種淡泊導致了臣子對君王並沒有太多的歸屬感,更多的是家族和利益的牽絆。

  為了改變這種局面,秦朝延續了統一前秦國的治理方式,也就是法家重刑罰的策略,這種強權威懾下的忠是君王對臣子忠誠度要求的第一次嘗試,卻因為過於強勢而獲得了背道而馳的效果。

  西漢建立之初,臣子對君王依舊沒有太多的忠誠度,即使漢高祖劉邦希望希望臣子對自己忠誠,意識也相當淡泊,甚至對當時的叛臣也只是「廢趙王敖為宣平侯……前有罪殊死以下, 皆赦之」這種不痛不癢的懲戒,以至於從開國到漢武帝即位前的六十餘年間,竟有多達十七次的諸侯叛亂發生。

  為了杜絕這種人人都想挾天子以令諸侯甚至取天子而代之的事情發生,漢武帝開始極度重視忠孝之道,並通過儒學來加以實施。這種想法在對下一代帝王的教導中也發揚到了極致,以至漢代大多數稱得上「稱職」的帝王都在推行忠孝之風這件事上進行了嘗試。

  

  忠孝之道

  2.漢代推崇忠孝之道的手段花樣百出

  漢代推行忠孝之道是相當認真的,高祖劉邦在與項羽相爭之時便趁項羽斬殺楚懷王一事大做文章,不僅親自發喪,甚至「袒而大哭,哀臨三日」,一舉佔據了大義。

  初得天下之際,嘗到了甜頭的劉邦更加希望臣子能夠真正對自己忠心,因而在對一眾臣子論功行賞時曾出人意料的重罰了一位對他多次手下留情的項羽部下丁公而賞賜了置他於死地的季布,理由竟是「使後世為人臣者無效丁公」,這樣簡單粗暴的手段卻並沒有起到他渴望的效果,反而引起了不少臣子的不滿,但這次嘗試卻讓後來的帝王明白了強權鎮壓下的忠義並不牢固,因而逐漸改變了思路。

  孝道的普及在某種程度上甚至比推行忠義之禮更加廣泛和快速,畢竟對於底層百姓來說,沒有直面君王的機會更沒有直言進諫或者弄權亂國的可能,謀反的可能性更是微乎其微,是否真的忠誠並不重要,但每個人都有父母長輩,從孝道的方面入手以律法為配合治理國家才是更加高效且潤物細無聲的方式。

  

  劉邦

  對於孝道的推崇就相對簡單了,劉邦繼位後面對成為了自己臣子的父親,他選擇昭告天下自己的成就來自父親教導,不僅不許父親對自己行臣子之禮,甚至將父親封為太上皇,繼續以晚輩之禮待之,以自身為天下百姓做出表率。

  《後漢書》記載,漢明帝下令「賜天下男子爵,人二級,三老、孝悌、力田人三級」,除了金錢的賞賜外,從漢代開始盛行的舉孝廉等制度也成功讓眾多文人士子至少在「表面上」開始對父母極為恭敬,對很多人來說,舉孝廉是一個一步登天的捷徑,這種重德不重才的選舉人才方式讓一些學識一般的人走上了仕途,甚至到後來竟然出現了「舉孝廉,不知書」的笑話。

  誰說忠孝難兩全?為何漢朝能夠成功使忠孝之風成為全階層習慣和奉行的準則?

  1.以法制將「孝」的概念變為「忠」的附庸

  忠孝如何兩全?本質是在忠和孝發生衝突時以誰為優先級的問題,當僅僅從道德層面來論述時此題無解,無論是忠君還是敬長都是說得過去的,但從漢武帝時期開始,在董仲舒的倡議下將孝寫入了法中,這件事就有了說法。以漢代法典記載為例,「成帝建始二年,制詔御史曰:「年七十受王杖,比六百石,入官庭不趨,犯罪耐以上,毋二尺告劾,有敢徵召、侵辱者,比大逆不道。」

  此條文表面看來是君王增加了老年人的福利,要求社會各階層對待老人要孝順,否則其罪過與大逆不道同罪,但除了推行孝悌之風外,將孝悌寫入法律後,孝悌的地位就成為了法律的子集,也就自動的從獨立個體變成了被法律保護的相關事物,地位自然也比法律低了半級。

  

  董仲舒

  如此一來,不僅從強權上對孝悌之禮做了要求,也明白的表示了孝悌也應在法理之內的意思,為忠孝之間的衝突帶來了緩和的餘地。

  2.忠孝理念從「娃娃」抓起

  元始三年,漢平帝下詔:「立官稷及學官:郡國曰學,縣、道、邑、侯國曰校,校、學置經師一人;鄉曰庠,聚曰序,序、癢置《孝經》師一人。」

  從這條詔令可見,漢代的忠孝教育已經開始滲透進了各地的學校,即所有上學的人都會進行忠孝的教育,而如果想要為官為臣,那麼做學問越久對忠孝的概念就學的越久,這樣幾乎保證了最終站在朝堂上的臣子已經幾乎將忠義與孝悌深深的刻在了腦海裡,而上學的又以世家大族居多,這種教育方式也就成功的「洗腦」了氏族的一代又一代,讓這些有力動搖國之根本的群體的危險性降到了最低。

  

  漢朝忠孝教育

  在漢代的教育中,施行董仲舒的儒學教育,即君權神授,君王即天子的說法,這樣的理念天然的將君王和臣子的等級劃分開來,跨越階級無論古今都是極難的,而這種將忠誠與敬畏掛鈎的教育方式與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倫理綱常也的確成功的壓制了很多「大不敬」的思想,以至於直到千年之後的明清時期,依舊能看到忠孝治國的影子。

  3.自下而上的潛移默化影響

  除了對豪門世家的影響,漢代對最底層的平民百姓也有另一套教育的法子,首先自然是從法制的角度來鎮壓那些與國事有害的行為和對父母不敬的舉動,例如漢代刑律中甚至將不遵從母親教令也作為違法的事件來對待,而違法則意味著不忠,在這樣雙重的壓力下,無權無勢的底層百姓即使無法理解忠孝的深遠意義,也能夠被動的遵從。

  此外,漢代對老人的福利是相當豐厚的,漢武帝時期對待上了年紀的老人有「使謁者賜縣三老、孝者帛,人五匹;鄉三老、弟者、力田帛, 人三匹;年九十以上及鰥、寡、孤、獨帛,人二匹,絮三斤;八十以上米,人三石」的供給,不僅減輕了普通百姓對奉養長者的壓力,也讓底層人民真正嘗到了來自敬老的甜頭,潛移默化之下也就對孝敬長輩與敬畏君王漸漸習慣了。

  

  敬老

  小結

  也許以我們後世的眼光來看,漢朝的忠孝之風也是簡單粗暴甚至缺乏理性的,更引發了後來長久的愚孝、愚忠之風,但這種治國理念的嘗試卻大膽而聰明。在這種嘗試下,忠與孝有了初步的辨析之法,也終於能夠共同為國家而服務。

  漢代的孝將人以家庭為單位劃分,又以忠將家族力量最終歸攏於國,為社會安定創造了良好的環境,更讓「信仰」的概念引入了每個人的心中,這條融合了嚴酷法理與脈脈溫情的紐帶,時至今日都牽絆在每個人的心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自古忠孝兩難全,真的不能做到忠孝兩全嗎?
    忠孝,從古至今都是被人們所歌頌的美德,忠於國家,孝訓父母。很多人都只能做到其中一個方面,正所謂忠孝兩難全。為國家盡忠,堂前盡孝,二者往往是不可兼顧的,自古以來都是一個艱難的選擇。無數能人志士也都在忠孝二字上做不到兩全。
  • 忠孝兩難全?看看兵哥怎麼說
    感恩為了我們忙碌操勞一生的父母,感恩為了我們辛勤勞動一生的父母,感恩為了我們精疲力竭一生的父母,感恩為了我們費盡心血一生的父母……孝敬父母是我們理所當然,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古語有云:「百善孝為先。」意為在所有的美德中孝敬父母應放在第一位。但是在處理忠與孝關係的問題上,人們常常會發出這樣一句無奈的感嘆:「男兒誰不戀父母?自古忠孝兩難全。」
  • 自古忠孝難兩全,孔子對「孝」有什麼主張?
    具體如何奉養,在論語中,有對孔子弟子問孝的記載。其中,在回答孟武伯的提問時,孔子提出了要「唯其疾之憂」。侍奉父母,很關鍵的一點就是要照顧他們的身體。隨著人年齡的增長,也會出現疾病,這個時候身為兒女應該關心父母的身體情況。此外,為了更好地照顧父母,孔子對子女的「遠遊」也有思考。他認為兒女儘可能要陪伴在父母身邊。
  • 忠孝仁義與漢代法制的建構
    君臣關係是一種政治關係,「君臣有義」是支配國家倫理的「人的規律」,體現了君臣在具體的政治實踐中的政治理性和國家的倫理精神。通過移孝為忠的倫理運思,忠孝仁義聯結為一體,從而成為具有內在邏輯關係的倫理規範體系。移孝為忠就是把基於血緣親情的孝與仁推移至體現人倫精神的忠與義之中,使天倫與人倫、神的規律與人的規律統一起來。
  • 傳承忠孝文化 厚植清廉底蘊
    在大型電視紀錄片《守望家風》第四集「孝·忠」中,南長灘人能夠一代代在嚴酷的自然環境中生存下來,繁衍生息,有規矩和守孝道就是他們安身立命的精神香火。弘揚忠孝文化,傳承家風家訓,早已滲入他們的血脈裡,成為厚植崇德向善、遵規守紀、清廉底蘊的基礎。今年63歲的拓萬義,自小就替父親擔起了10口之家的重擔。
  • 宋元時期常將忠孝聯繫在一起,從家庭的「孝」走向社會的「仁義」
    宋元時期常常將忠孝二者聯繫在一起,並將其延伸為包含忠孝仁義在內的一種儒家倫理道德。換言之,無論是宋代還是元代,「孝」是包含「忠孝仁義」在內的廣義的孝,是從家庭或家族的「孝」走向社會的「仁」、「義」。《元史·孝友傳》中開篇將孝子分為四種類型:侍親至孝者、廬墓居喪者、累世同居者、散財周急者,其中前三類都是孝順父母,而第四類散財周急則是針對父母以外的鄰裡朋友。例如《元史·孝友傳》中記載了賈進散財周急的事跡,他為地震災民送去酒藥炭米,冬天的時候為受寒受凍的人送去棉衣,又購置土地安葬無墓之人。賈進這種行為受到人們的讚賞,很快就流傳開來,他也因此受到朝廷的旌表。
  • 忠孝雙全譜新曲
    □本報記者   李英華  本報通訊員 李方傑 付忠於   俗話說:自古忠孝難兩全。而在當下,汝南縣一個叫張東鋒的小夥子,用樸實無華的行動,以一種特殊的方式,打破了這個人們心中約定俗成的觀念。  在家盡孝,特殊在於他孝敬的對象不是生身父親,而是繼父。
  • 古語:「忠孝難以兩全」是什麼意思?飽含深意,很多人明白的太遲
    古語道「忠孝難以兩全」是什麼意思?飽含深意,很多人明白的太遲!要理解這句話首先要知道國家是大家,是故首先要對國家盡忠盡責。要盡責,就要遵循古訓教導的聖賢之道福澤後代,傳承聖賢之道就對得起上古祖先,如此才對得起國家和父母。《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報恩品》云:「有情輪迴生六道,猶如車輪無始終,或為父母為男女,世世生生互有恩,如見父母等無差,不證聖智無由識。」《梵網經·盧舍那佛說菩薩心地戒品》云:「一切男子皆是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無不從之受生。故六道眾生皆是我往昔父母。」
  • 一文告訴你「仁義禮智信忠孝悌節恕勇讓」是什麼
    然而,一旦國民能夠「有恥」和「自律」,就會自覺自愿地按照社會規範和法律,調整自己的行為,社會才能有真正意義上的和諧!何為「仁義禮智信忠孝悌節恕勇讓」?「仁」:仁人、愛人、仁愛。中國古代一種含義極廣的道德範疇。本指人與人之間相互親愛。孔子把「仁」作為最高的道德原則、道德標準和道德境界。
  • 另類忠孝雙全,在丈夫和父親之間,她最後是如何選擇的?
    春秋戰國時期,聰明女人特別多,紛紛亂世中,既要遵守禮制,又要保存自己,何其難也哉,但不是做不到,今天小編要說的懷贏就是一例。懷贏是秦穆公的女兒。秦穆公就不多說了,他對秦國的貢獻非常巨大,為秦始皇最終統一中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他把懷贏嫁給了在秦國做質子的晉惠公兒子--太子圉為妃。
  • 原來考試自古就有「夾帶」了
    "夾帶",考場自古就有,我相信,在現在四十多歲往上的人中,有很多曾經也有過考試時攜帶「夾帶」進考場的「光榮歷史」。歷史上自從有考試考場,也就有了作弊,而作弊最常見的方法便是做「夾帶」。 在古代的考場,有替考,被稱為「倩代」,作弊的「小抄」被稱為「夾帶」。
  • 《致青春》原來愛與被愛間,最難兩全
    ——林靜 人們都說,愛很難,但被愛,又何嘗容易? 他的離開,不是因為不愛,而是不知道該如何面對,不知道在撞破自己父親和鄭微母親的婚外情後,如何面對自己愛的女孩。畢竟逃避比面對容易太多。
  • 用忠誠鑄造警察事業的厚度——記原陽縣公安局交警大隊327國道中隊...
    他是一名穿梭在風霜雨雪中的交通民警,用博大寬厚的胸懷溫暖著每一位交通參與者;他是一名國道安全忠誠的守衛者,用默默無聞的言行呵護著斑馬線上的那份平安;他還是一雙兒女心中驕傲的父親,在春夏秋冬的交替中譜寫著不盡的為民故事。他就是河南省"農網建設先進個人"、原陽縣公安交通警察大隊國道中隊中隊長曹愛科。
  • 古建築裡的忠孝傳奇 嘉靖賜匾孝子 乾隆朝重建 韓世忠隱居義澗村
    他與嶽飛,張俊,劉光世,合稱中興四將。永熙堂下面這個影壁式的擺件,上面畫的是蘄王韓世忠金戈鐵馬的戎裝像。央視國寶檔案專門有一集,講的就是《家在錢塘——古建築裡的忠孝傳奇》,說的就是這個孝子祠。牆上的故事畫,說的就是陳鬥龍尋找母親的故事,當時她的母親已經嫁去了江東,於是他到江西上饒,安徽廣德,淮安,寧國等地尋找,找了六年,終於在江西永豐縣禮賢鎮找到了母親。
  • 火影忍者:自古忠孝兩難全,鼬神的選擇到底是對還是錯呢?
    不過後來大家都知道,宇智波鼬當年為了守護木葉村的和平,和宇智波帶土一起毀滅了全族。只留下了弟弟佐助。從這以後佐助對自己的哥哥鼬只有憎恨,當然最後佐助終於知道哥哥的苦衷,可惜當時哥倆已經天人相隔了。我想如果鼬還在世,一定會很欣慰吧。記得當時佐助和鼬對戰的最後,鼬說的話,真的很感動也很難受。不知道最後知道真相的佐助,內心到底是什麼樣的。
  • 自住和投資如何兩全?帶有兩種目的買房的人,這3種房子是首選?
    為何自住和投資不能兩全?顯然自住和投資是可以兩全的,而抱有這種心態去買房的人,也容易買到好房子。但是對於第一次購房的人,或是不掌握購房知識的人來說,自住和投資如何兩全呢?對於普通人來說,搞清這個問題實在是不容易,但帶著這兩種目的買房的人,這3種房子是首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