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杭州某公司疑似用所謂「智能坐墊」來監控員工行為一事,引起網友熱議。當事人曝光,這個「智能坐墊」可以收集員工的心跳、呼吸、坐姿等數據,至於員工是不是正在坐在座位上辦公,公司自然可以輕易監測。
面對輿論的質疑,涉事公司表示:這款坐墊是公司正在研發的一款針對辦公人群的產品,分發給員工使用的是試驗品。不過,不少人並不買帳,他們認為涉事公司即便沒有侵犯員工的個人隱私數據,如此做法也會給人帶來心理不適。任何人都不希望自己的一舉一動,被他人隨時監控。
當然,在法律上要界定侵犯隱私,還需要明確的證據。不管怎樣,廣大網友的擔憂與焦慮情緒,應當被重視和理解。很多人在看到這一新聞的時候,都會提到自己在工作場合遭受的不合理待遇,比如嚴苛的「打卡」規則,甚至連上廁所的時間都要被嚴格管控,等等。
因此,與其說人們只是在批評此次「智能坐墊」事件,不如說此事激發了公眾對自身權益的擔憂,對用人單位與員工不合理關係的反感。
僅從此事來看,涉事公司應該充分解釋自己並沒有意圖侵犯員工隱私。這不能只靠企業負責人的「自我闡釋」,還需要讓員工真的信服,如果連自己的員工都不相信這番解釋,又怎能說服廣大網友呢?
隨著個人權益保護意識的增強,面對隱私被侵害的風險,很多員工都不會再忍氣吞聲。他們或許不敢直接跟公司管理者當面「硬扛」,但有可能通過網絡曝光、求助媒體、尋求法律援助等方法,捍衛自己的合法權益。對此,管理者應有充分的警惕和反思。
一個真正想發展長遠的公司,不能不重視員工的權益與尊嚴。和諧的公司文化,也離不開對員工合法權益尤其是隱私權的保護。公司試圖「控制」員工、觸碰員工隱私的做法,最終會毀掉員工對公司的信任,導致內部關係不合,這對公司的長遠發展危害很大。
事實上,隨著數位技術的發展,如果一些公司能將智能設備用於保護員工權益,提高員工福利等方面,才算是「善用技術」。至於用「智能坐墊」來監控員工,真正聰明的公司管理者不會這樣做。
【責任編輯:王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