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繞人臉識別的討論未歇,關於臀部的「監控」又來了。「你為什麼每天上午10∶00到10∶30都不在工位上,帶薪拉屎去了嗎?」「你為什麼下班提前10分鐘就走了?」近日,據《都市快報》報導,一位暱稱叫做「蘋果橙子妹妹」的網友在網絡上發帖表示,公司給自己發了智能坐墊,結果卻被公司人事「盯」上了。該網友聲稱其所在的公司人事通過此坐墊監測到了自己的具體工作情況,並且曝出多名員工私下遭遇到了人力資源部門的超常規「關注」。對此,涉事公司回應稱,研發中產品所收集數據不會影響員工考勤,爭議事件的涉事HR未遵循該公司的隱私保護條例,私自傳播測試人員的個人數據屬於違規行為,管理層已給予嚴重警告處分。
據《都市快報》報導,日前,有叫「蘋果橙子妹妹」的網友發帖,說公司給員工發了一批智能坐墊,結果幾天後,自己就被公司人事「監測」了,「蘋果橙子妹妹」說,自己一直天真地覺得,坐墊上的數據只有自己手機上看看,原來全世界都知道啊……
根據這位網友在「19樓論壇」上的描述,前段時間,公司給員工發放了一批坐墊,可感應人體的很多數據,包括心跳、呼吸、坐姿以及疲勞度等。此外,還能看到人使用坐墊當日總時長和單次就坐時長。如果坐墊感應到你長時間不動,還會提示你活動一下。起初,該員工和同事都覺得這個產品很實用,也並不排斥。但之後的一天,她發現自己的工作情況都會被上傳到後臺,也能被公司的人事看到。該員工在帖子中表示,「突然有種上班被扒光了的感覺。上班就像坐牢,時時刻刻都是被監控被監視的那種感覺。這種體驗真的很差。也不是有心要摸魚、要偷懶,但是誰上班能保證每一分一秒都是在認真工作的?」由於坐墊可以和手機APP相連接,員工坐在椅子上的時長、離開椅子的時間也都會上傳到系統中。該員工在帖子中認為,坐墊仿佛變成了監視器。在這份帖子的下方,有網友質疑「黑科技」坐墊是否涉及洩露個人隱私?這種數據應該屬於個人隱私範疇,老闆無權調用;有人認為,這種監控行為無異於坐牢;也有人表示,在上班時間,如果自己沒有偷懶,即使有監控也無需害怕。同時還有人質疑,這或許只是公司的一次廣告炒作。還有網友給出了破解之法,「把坐墊放進強磁場幾分鐘,這樣就可以破壞裡面的電子設備了。」「搬幾塊磚在上面……」
隨後,這家公司很快做出了回應。2020年12月23日晚間,一個名叫「杭州荷博物聯」的帳號在帖子下方做出了解釋。該帳號表示,「智能坐墊為我司研發中心正在研發的新產品,主要功能是監測使用者的健康狀況。目前該產品還處於研發階段,分發給員工使用的也是試驗品,並未在市場上進行過任何形式的銷售,也不存在廣告行為。」
而對於為何讓員工使用該款坐墊,公司的解釋是,其本意是為了收集更多的試驗數據,這些數據將嚴格保密,不會計入考核、考勤,也不會作為各項獎金發放的依據。上述回應的落款為「杭州荷博物聯科技有限公司」。此外,據《都市快報》報導,該公司表示涉事HR未遵循隱私保護條例,已對其給予嚴重警告。
據啟信寶,這家公司是一家科技創業公司,其法人代表是張必勇,註冊資本為500萬人民幣,成立於2020年3月9日,其經營範圍包括物聯網技術服務;技術服務、技術開發、技術諮詢、技術交流等。據《都市快報》報導,公司CEO張必勇為埃因霍溫理工大學人機互動工程博士,畢業後回國,曾在阿里巴巴工作過。據南方都市報,這次引發熱議的智能坐墊,通過實時記錄使用人的心跳、呼吸、坐姿等數據來關注員工身體狀況,並適時提醒勞逸結合,聽起來很體貼,功能似乎也跟智能手環差不太多。但有一個問題就是,僅在產品內部測試階段,就已經暴露出了個人信息的洩露風險,這款智能坐墊後續推向市場的使用場景、具體規則與個人信息保護的相關安排,都很難不令職場人群有所憂慮。實際上,在此之前,高科技介入員工日常管理的新聞就已經頻頻被輿論熱議,2018年南京一環衛工人在工作時戴上了一款智能手錶。除了定位功能外,如果工人在原地停留休息20分鐘以上,手錶就會自動發出「加油」的提醒;亞馬遜於2019年推出用於追蹤員工效率的AI系統;國內某網際網路企業也曾安裝設備,對員工廁所使用時間做統計;而某車企則通過人體紅外傳感器對工位的真實使用率進行監測;被「困在系統裡」的外賣小哥讓高科技給算計到只能拼命闖紅燈……越來越高精確度的企業管理系統正在成真,不過這種類似的監控行為是否侵犯了個人隱私?
據界面新聞,上海大邦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遊雲庭律師向表示,如果是在上班時間做的監控,不構成侵犯隱私權。但遊律師也表示,就監控行為本身,如果公司要依據監控的數據對員工進行懲處,應當符合勞動合同法第4條的規定,即「用人單位在制定、修改或者決定有關勞動報酬、工作時間、休息休假、勞動安全衛生、保險福利、職工培訓、勞動紀律以及勞動定額管理等直接涉及勞動者切身利益的規章制度或者重大事項時,應當經職工代表大會或者全體職工討論,提出方案和意見,與工會或者職工代表平等協商確定。」如果公司未將數據用作考核或懲處的依據,嚴格意義上來說,確實沒有侵犯員工的隱私權。但在科技越來越發達的今天,無論這次事件是否為炒作,工作中的隱私問題都應被加倍重視。作為公司,也要謹慎使用科技產品。(由每日經濟新聞綜合自都市快報、界面新聞、南方都市報)
——————— END ———————
其他用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