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訂解人頤新集》中有句著名的無標點符號句子,即「下雨天不留客天留我不留」,從中加入不同的標點符號,或是不同位置的標點符號,意思就大不相同,可見中國文化博大精深。
商業交易等場所都可能要籤訂合同,在籤訂合同前,都習慣逐字逐句,仔仔細細閱讀合同內容,以免後面什麼差錯,而為何全世界的國家都不敢用中文籤訂條約?外國人可能永遠不會明白。
「條約」在狹義上指的是以條約為名稱的、有關政治、經濟、法律等重要問題的、有效期較長的國際協約,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國家籤訂,如1966年《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版權條約》、1967《關於各國探索和利用包括月球和其他天體在內外層空間活動的原則條約》。
需要了解的是,三個或三個以上國家籤訂的條約稱為多邊條約,在歷來的條約中,使用最多的是英語和法語,但並不使用中國文字;中國文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漢字從現今已知的甲骨文起,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
《易.繫辭下》記載:「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說的是中國人最早是使用結繩記事,如記載一個部落戰勝了另一個部落,從中獲得了三十隻雞,四十個男性戰俘,那麼就會將一根粗繩擺成橫向,塗成紅色意為「成功」、「喜慶」。
下面就有兩根豎向的繩子,代表獲得三十隻雞的戰績的那根用麻繩編制,編制時綁上雞毛,上段打上「三」,結尾打個大結;而代表獲得四十個男性戰俘的戰績的那根也用男性頭髮混合麻繩,編製成「中等粗細」,意為「男性」,上段打上「四」,結尾再打個大結。
經歷時間的推移,中文字就出現了,出現後並經久不衰,漢字組字的基本原理是「六書」,《說文解字》中「六書」原理是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漢代學者將漢字的構成和使用方式歸納成這六種類型。
每個漢字可以作為名詞、動詞、形容詞或副詞,是根據字的上下文和語調而定,一音能夠代表69個字中的任何一個,「shi」能夠代表59個字,「ku」能夠代表29個字具有多義的特點。
可以說漢字語言是世界上最複雜的語言,有獨體字與合體字的區別,僅有獨體字是純粹的記號文字,合體則是由獨體字組合組成,而且中國的語言文字不同於世上任何其他國家,沒有字母,不要拼字,沒有文法,也沒有詞類。
雖然漢字文字優美,內蘊深厚,可因為漢字多義,用在條約中顯然不太明確,將會給日後造成不必要的麻煩,因此全世界的國家就不敢用中文籤訂條約,中國也不列外。
相比中文,法文用法嚴謹,條約不容褻瀆,有關法律條文這種嚴謹的重要文件,在國際上也就會使用法文,聯合國是將法語作為第一書寫語言,將英語作為第一發言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