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後備母豬管理的最後一篇,主要介紹後備母豬飼養過程中的環境管理要點。其他內容請移步到專欄:繁育技術。
01
後備母豬在配種前才會轉移到限位欄。在此之前,後備母豬一直在大欄飼養,因此如何在大欄中給後備母豬提供最適宜的條件,直接影響著後備母豬的培育效果。而飼養密度是最重要且最基礎的影響因素。
與育肥豬相比,育肥豬希望欄舍利用效率最大化,在不影響出欄時間和正品率的前提下,希望在單位面積內飼養最多的肥豬;而後備母豬的培育則要考慮單位面積下的最大化合格種豬的產出。
由於豬屬於群居性動物,群居性動物會根據體型劃分出等級,佔據優勢地位的豬會在採食、休息等方面有優先權,飼養過多的種豬,會讓更多的體型偏小的種豬在處於低等級序列中,造成採食行為、休息區域處於劣勢,這種持續的壓力造成的應激對後備母豬的生理髮育不利。會造成後備母豬體型的不均勻。
飼養密度過大,造成的最大的影響在於對肢蹄發育有負面影響。有研究表明,飼養密度過大會造成肢蹄問題豬只比例增加,從而影響後備種豬的選種率。
飼養密度過大,還會影響豬之間的社交行為,過高的密度會造成豬只之間出現爭奪休息區域等打鬥行為,造成皮膚、生殖器等部位損傷。
總之,過高的密度會帶來很多的負面影響,對後備母豬的培育不利。
根據PIC的建議:
在後備母豬20周齡之前的後備母豬飼養密度為:23kg之前,每頭豬的有效面積不小於0.85平方米;23-109kg,每頭豬的有效面積不小於2.3平方米;
後備母豬21周齡到轉入限位欄前:每頭豬的有效面積不小於3.7平方米。
如果後備母豬舍地板為實心,則每頭母豬的面積還需要增加30-40%,且要有一定坡度。
02
適宜的溫度和溼度會讓豬只感覺舒服,從而減少了應激的發生。過低的溫度會抑制發情,而高溫則會讓豬發生熱應激。
後備母豬飼養過程推薦的溫度與育肥豬基本一致,最適宜的溫度在18-24攝氏度,在水泥實心地板的最低溫度要在14攝氏度以上。
溼度過高會造成細菌性疾病的發生,也會增加肢蹄問題發生的可能性。而且溼度與溫度之間有協同效應:溼度過高的情況下,就算溫度不高,也可能造成嚴重熱應激,過高的溼度,在低溫情況下會讓豬感覺更冷。
建議的溼度範圍在60-70%之間。但溼度對於南方豬場是一項很難控制的工作,因此要更加關注溫度的變化。
03
光照是調控季節性繁殖動物的主要環境因素,通過調控褪黑素的分泌,進而影響下丘腦-垂體-性腺軸,讓動物在固定的季節進入發情-配種-繁殖循環。
雖然家豬不是典型的季節性繁殖動物,但有研究結果顯示,其繁殖系統確實受到光照的影響,這也是家豬繼承其野外祖先的一項「遺產」,因此豬舍光照如果管理不當,會造成發情推遲、返情等繁殖障礙。
光照管理最重要的是規律性,不規律的光照起不到調控繁殖系統的作用。推薦的光照管理方案是:16小時光照、8小時黑暗。光照強度在200勒克斯以上,也就是能看清報紙上文字的光強。光源推薦使用LED等,要安裝均勻,保證每頭豬都能被光照到。
飲水的第一要求是新鮮、乾淨,鴨嘴式飲水器和碗狀飲水器均可,其高度必須可以調節,要保證8-10頭豬有一個飲水器,要安裝在活動或採食區域,以保證睡臥區域的乾燥。水流量必須達到2升/分鐘以上,如果有條件,可以安裝獨立水錶,以便於觀察用水量是否正常。
04
空氣品質非常重要,除了實現夏季降溫的功能外,通風在控制呼吸系統疾病上非常重要,因噴嚏、咳嗽引起的易感微塵被別的豬吸入後會增加感染的可能性。如有條件,應當設置兩套通風系統,一套用於夏季,一套用於冬季。
豬舍的通風設計是非常專業的問題,無論採用何種通風方式(自然、正壓、負壓),均要保證其最小換氣量、風速範圍。對於後備母豬舍,風速標準在1.5-2米/秒,夏季最小通風量為8.12立方米/分鐘/頭。更專業的和權威的資料請參考專業設計單位的標準,在此不做展開。
後備母豬管理系列的結語
後備母豬管理系列一共6篇,這是我第一次嘗試著從生產角度闡述繁育體系,這也是我下一步要努力學習的內容。工作量比我想像的大,查閱資料過程中也發現了很多數據、參數有差別,甚至互相矛盾,我挑選的原則為:大企業的數據優於小公司,有研究報告的數據優先於經驗數據。
感謝閱讀,文中肯定有很多的錯誤,我雖然反覆確認和修改,但行業的發展速度太快,可能很多數據已經在今天不適用。但我傳遞的是:要建立一種思維,就是對技術成體系的思考,思考其來龍去脈,深挖一些,再深挖一些。
在這個娛樂至死的時代,專精顯得更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