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突變導致的「病」,全球僅百例,愛因斯坦都上榜了

2021-01-08 勵新科技

大千世界,無奇不有。世界上的很多事情都不能用常理去解釋,就如同這個全球僅百例的「詭異」案例,就連愛因斯坦都是其中之一。

眾所周知,愛因斯坦在科學領域的成就是無出其右的,他提出了相對論學說,並且具體分析了黑洞、白洞和蟲洞的關係,在人類技術的加持下,4月12日,人們終於得以見識黑洞的真正面目。

而除了相對論,在1905年,愛因斯坦還提出了光電效應,成功解釋了光電效應,因此還獲得了1921年諾貝爾物理獎。之後,還陸續提出了能量守恆定律、宇宙常數等學說,但王者總是孤獨的,因此即使擁有如此多的榮耀,愛因斯坦還是常常被稱為是一個孤獨的人。他用想像的「草芥砂礫」把自己包圍了起來,在一個虛空的空間釋放自己,一躍成為世界著名的科學家,成為20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家。

愛因斯坦就是科學傳承的代表人,他認為科學只能斷定「是什麼」,而不能斷言「應當是什麼」,因此,他也曾這樣說:「人生最後的領域,只能在宗教中才能找到答案。」科學就是一種歷史悠久的努力,它把一切事情根據特有的規律安排好,這種自然的強大,是這樣的和諧且合理,讓一個為真理而奮鬥的科學家感到肅然起敬。

當下的宇宙、世界已經發生了許多不可思議的現象,像2018年1月31日的月全食和2018年8月7日的日全食,它們都是不同維次時空在地球上的「小孔成像」。我們有理由設想,這世界還存在著與我們一樣的生命,只不過是處在不同維次的時空裡。

但就是這樣的一位科學巨匠,愛因斯坦卻有著一個不為人知的「缺陷」,其實他也從未遮擋這個缺陷,我們也都曾親眼看到過這個「缺陷」。它就是基因突變導致的蓬髮症候群。愛因斯坦的「爆炸頭」可謂是他的一大標誌特色。這個世界上最奇怪的「病」,一生都不能梳頭,而全球僅有百例。

不熟悉愛因斯坦的人,還以為他是整日沉迷科研才疏於打理頭髮,要不然怎麼會終日以凌亂的髮型示人,但怎知原來根本就是無法打理!而在澳洲,一位年近7歲的小姑娘也得了這種「病」,不過,她的家人們似乎並不覺得這是一種煩人的疾病,反而是個特別的存在。而且在全國範圍內,大概有100名已知的蓬髮症候群患者,希望他們也能像那個小女孩一樣自信、陽光。畢竟有著一頭愛因斯坦的同款頭髮呢,對此,你怎麼看?

相關焦點

  • 【病例報告】白細胞介素7受體α基因缺陷導致重症聯合免疫缺陷病一例
    ,診斷為白細胞介素7受體α(IL7R)基因缺陷導致重症聯合免疫缺陷病。患兒2處基因突變分別來自雜合子的父母,父母健康,符合家系共分離。診療與隨訪:結合患兒既往史、臨床表現、ALC、淋巴細胞分類與計數以及基因檢測,根據泛美免疫缺陷組織和歐洲免疫缺陷協會的重症聯合免疫缺陷病(Severe combined immunodeficiency disease, SCID)診斷標準,患兒IL7R基因缺陷導致SCID診斷成立。
  • Nature:揭示ATP13A2基因缺陷導致帕金森病機制
    2020年2月2日訊/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比利時天主教魯汶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ATP13A2基因缺陷通過破壞多胺的細胞運輸導致細胞死亡。當這種情形發生在控制身體運動的大腦部分中時,這會導致帕金森病。
  • 基因療法有望治療因HBB基因突變導致的多項血液疾病
    鐮刀細胞貧血症(sickle cell anemia)和β-地中海貧血(β-thalassemia)都是由於編碼成人血紅蛋白β亞基的HBB基因上出現突變而導致的遺傳性貧血症。這些疾病患者可能終生需要接受輸血或者其它療法的治療。已有研究表明,在成人中重新表達胎兒血紅蛋白可以起到緩解貧血症狀的作用。但是編碼胎兒血紅蛋白的基因在胎兒出生之後就停止表達了。
  • 基因突變!全球頻現「雙頭鯊魚」:原因竟然是它
    還有人提出,這種變異的增加源於過度捕魚所導致的基因異常。這一趨勢似乎開始於2008年,當時一位名叫克裡斯蒂安?詹森的漁民在澳大利亞近海捕獲了一條雙頭的大青鯊。2013年,美國佛羅裡達州的一群漁民拖上來一條巨大的公牛鯊,將其剖開之後,發現它子宮裡也有一個長兩個頭的胚胎。目前,大青鯊是出現最多雙頭後代的鯊魚,這可能是因為它們一次可以孕育多達50條幼鯊。
  • 5歲女孩體內遺失51個基因:基因缺失會怎樣?
    全世界僅此一例 澳5歲女孩體內遺失51個基因 澳大利亞墨爾本有一位年僅5歲的小女孩,她體內第七條染色體上缺少「就連搜尋引擎谷歌也不能告訴你更多關於這種病的信息,網際網路上什麼也沒有。」珀爾說。 據悉,艾薇的基因缺陷會導致她的脊柱不能正常生長,最後會導致脊髓栓塞,從而延緩發育和推遲語言功能的發展。 據皇家兒童醫院的醫生介紹,艾薇是醫院的常客,她已經做了6次單獨手術,其中兩次是在脊柱動手術。
  • 發育遲緩、智力障礙……科學家發現導致神經發育障礙的又一致病基因
    也許是個例,但依然有很多病人出現診斷後卻找不到病因的情況,所以,全球頂尖醫生和科學家們一直在尋找新的致病基因,以幫助他們為什麼會有這種情況出現。 通常,最初的線索來自於基因測試,這些測試揭示了醫生在孩子身上看到的某個基因的變化或突變,而不是他們的父母。正是這些困惑帶來了近日發表在《美國人類遺傳學雜誌》上的一項新研究。
  • 致病基因導致怪病 培養「基因天書」解碼者迫在眉睫
    終於,上海瑞金醫院疑難病多學科會診中心(MDT)的專家團隊根據最新檢查結果和病歷資料,日前給出了明確的診斷及後續治療建議,這是SCARB2基因突變所致的隱性遺傳性進行性肌陣攣性癲癇4型,一種罕見病,為全國第五例!  這一奇怪疾病的發病原因終於水落石出,時隔十多年的漫漫確診路不僅顯示出罕見病的診斷難、治療難,也提示基因檢測與專業遺傳諮詢的缺口。
  • 救治三月齡基因缺陷炎症性腸病嬰兒 復旦兒科啟動首次國際會診
    日本醫生懷疑孩子患有先天基因缺陷,進行高通量基因測序,結果證實是白介素10受體A基因突變所致的極早髮型炎症性腸病。腸鏡檢查發現腸道內有很多潰瘍,有的潰瘍又深又大。據悉,白介素10受體A基因突變所致炎症性腸病在日本總共報導4例(其中2例死亡),京都醫生認為治療該病經驗有限,家長想回國治療,但限於疫情等原因無法成行,女嬰的診治陷入困境。
  • 基因缺陷會導致什麼病?嬰兒基因缺陷病
    由於人們的基因差異而對藥物代謝強弱也不同。用藥不當會導致新病、會致殘、會致死。醫學上根據藥物降解酶的不同基因型,將藥物在人體內的代謝劃分為弱代謝型、強代謝型(正常型)、超強代謝型三類。據統計10%-25%的中國人體內的藥物代謝基因是弱代謝型的,因而對特定藥物代謝可能特別慢,造成代謝藥物堆積,產生藥物肝炎或藥物中毒等不良反應。
  • 新癌王登基,乳腺癌取代肺癌成為全球第一大癌,是什麼原因導致
    最近,世衛組織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發布了2020年全球最新癌症負擔數據。該數據統計了全球185個國家36種癌症類型的最新發病率、死亡率情況以及癌症發展趨勢。
  • 前瞻基因產業全球周報第53期:1210萬元!全球首個β地中海貧血基因...
    β地中海貧血(TDT)是一種嚴重的遺傳病,由β-珠蛋白基因突變引起,導致成人血紅蛋白(HbA)顯著減少或缺失。為了生存,TDT患者通過終生慢性輸血維持血紅蛋白水平。Zynteglo是一種一次性的基因治療方法,可解決TDT的內在基因病因,有潛力使患者擺脫輸血依賴(輸血非依賴),一旦實現這一點,預計將持續終身。不過Zynteglo的費用也是高得驚人。
  • 從罕見病到常見病,我們為什麼需要基因療法?
    報告指出,再生醫學領域(包括基因療法,利用基因工程改造的細胞療法,細胞療法,和組織工程)在新冠疫情的挑戰面前展現了出色的韌性。2020年上半年,全球這一領域完成的融資金額達到107億美元,超過2019年全年的融資金額。疫情下基因療法的逆勢增長原因何在?從罕見病到常見病,我們為什麼需要基因療法?我們為什麼需要基因療法?人類的疾病可以粗略地分為三種類型。
  • 科學家在袋獾中發現單一基因突變,激活後明顯減緩癌...
    > 罕見的、可傳播的腫瘤使標誌性的「塔斯馬尼亞惡魔」(Tasmanian devil,學名「袋獾」)曾一度瀕臨滅絕,但是華盛頓州立大學和西雅圖的弗雷德·哈欽森癌症研究中心(Fred Hutchinson Cancer Research Center)的科學家進行的一項長期新研究表明,人們對這種動物的生存繁衍充滿希望,而且它進化出的基因突變機制還可能啟發產生人類癌症的新療法
  • 人類舞蹈病的基因緣何讓鳥兒不唱歌?
    原來亨廷頓氏病(Huntington『s disease)是歐美國家較為常見的一種遺傳疾病,主要表現為運動障礙和認知退化,也表現出口吃、錯誤發音、語言學習能力弱等障礙。亨廷頓氏病人之所以患病,主要因為其攜帶有突變型的亨廷頓基因,即該基因的第一個外顯子中有一些三聯核苷酸(CAG)重複。
  • 基因突變「折耳貓」不發病不代表沒病,建議抵制折耳貓繁育和買賣
    【基因突變「折耳貓」不發病不代表沒病,建議抵制折耳貓繁育和買賣】屬於啊啊啊康呀原創作品,禁止一切搬運,抄襲,編稿等行為,喜歡小編的可以關注哦。 哈嘍,大家好,我是小編啊康,提到折耳貓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圓圓的腦袋,摺疊短小的耳朵,大大的眼睛,顯得特別可愛呆萌,因此喜歡折耳貓的人也是非常多的,其實折耳貓這種貓咪品種是基因突變出現的結果,最初發現折耳貓是在蘇格拉的一處農場內發現的,後來人們又進行了選擇性繁殖,才有了現在的折耳貓,然而基因突變帶來的折耳貓,其實就是一種帶有先天性疾病的物種,那麼下面小編就帶你了解一下
  • 最恐怖食肉動物的基因突變可抑癌!或是未來人類的「救星」
    ,導致了相互傳播。但經研究人員驗證,袋獾已對這種癌症產生了抵抗力,原因在於基因突變。之前就有研究表明,袋獾的奶是抵抗超級細菌的關鍵,如今一項新研究又顯示出其基因突變對癌症的作用,未來袋獾將極有可能是人類的「救星」。
  • 首個1型神經纖維瘤病藥物!阿斯利康激酶抑制劑Koselugo...
    叢狀神經纖維瘤(PN)(圖片來源:cancerworld.info)NF1是一種致衰性、進行性、常常導致毀容的罕見疾病,這種疾病通常始於生命早期,由特定基因的突變或缺陷引起。NF1通常在兒童早期確診,大約3000個嬰兒中就有一個出現NF1,其特徵是膚色(色素沉著)變化、神經和骨骼損傷、一生中發生良性和惡性腫瘤的風險。
  • 即將滅絕之際,這種惡魔動物進化出了抗癌基因突變,拯救了自己
    研究團隊發現,袋獾的RASL11A基因上單點突變導致了面部腫瘤病(DFTD)的消退。自1996年以來,袋獾的數量足足下降了80%,幾乎所有的數目減少都可以歸因於這種疾病造成的死亡。他們發現,單一的基因突變會導致面部腫瘤病(DFTD)的生長減少。而且該基因與人類前列腺癌和結腸癌有關。
  • 基因突變導致顏色變異的十大動物盤點
    多虧警察的努力,捕獵受到限制,現在這裡大約生活著800頭鹿,其中白鹿佔25%--是世界上一個獨立環境中基因變異動物數量最多的。塞內加白鹿沒有形成一個單獨的種類。它們是北美棕色白尾鹿的變種。這些白鹿的毛髮不含色素,但是眼睛與其他鹿一樣是棕色。這種變異沒有白化病那樣極端,白化會讓鹿的眼睛變為粉紅色。
  • 1/3的人攜帶致癌突變,但基因突變用於癌症早篩局限大
    癌症的種子 同時,分析發現,33% 的個體都攜帶至少一種癌症相關突變,其中皮膚、食道、腎上腺等組織尤其突出。而TP53與NOTCH1則是出現頻率最高的癌症相關基因,這一結果與之前的相關研究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