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和泰國都是寮國的鄰國,但寮國與兩國的關係卻有雲泥之別,寮國對泰國的既有歷史因素,也有二戰及以後的美泰聯合因素。
在歷史上,寮國曾建立著名的瀾滄王國,結果瀾滄王國因內部集團鬥爭和外部暹羅的幹預而分裂為三個王國,淪為暹羅附屬國。
二戰以後,泰國配合美國對寮國進行幹涉,主要因為泰國作為君主仍在的國家,對寮國和越南的共產主義勢力擴張十分擔心,還在兩國邊境部署了大量部隊,進行軍事演習。
寮國對越南的親近同樣有兩國歷史因素,也有二戰以後兩國執政黨緊密聯繫的現實因素。
近代以來,越南和寮國都被併入印度支那,同為社會主義國家,兩國的共產黨還有著源流關係,而且越南曾經為越南培養共產黨,所以新成長起來的,且如今活躍於寮國政壇上的這些人都會因此有親越傾向。
二戰後的美泰合作影響老泰關係
二戰時期,由於法國深陷歐洲戰場,無暇顧及東南亞國家的情況,於是日本乘機將勢力滲透進印度支那。
1945年,日本取道越南,直接入侵寮國,排擠了法國在印度支那的統治地位,結果日本很快投降,印度支那又再次落入法國殖民統治者的手中。
戰後的泰國推行親美反共的外交政策,尤其敵視寮國和越南進行的社會主義運動,1952年,美國和泰國籤訂了《反共條例》,由此,泰國將在印度支那地區的反共活動納入外交層面。
泰國成為美國在東南亞地區的軍事盟友和反共的前哨基地。泰國堅定反共的原因在於兩點,一是因為泰國的意識形態與老越有著巨大差別,老越兩國是社會主義勢力佔據優勢,將要建立的是社會主義制度的國家。
泰國則尊崇「國家-國王-佛教」的民族思想,而且泰國軍政府和泰王也不會允許東南亞的社會主義思想影響到本國民眾。
二是因為泰國軍政府需要與美國保持友好關係以獲得美國支持,反共就是兩國合作非常好的契合點。
泰國與美國的軍事聯盟關係並非停留在條約層面,而是在二戰後的反共過程中得到了直接貫徹。
1947年至1954年間,泰國多次配合美國對寮國進行幹涉,尤其是第一次印支戰爭期間,泰國積極配合美國,直接幹預寮國局勢。
不僅如此,泰國還藉助美國軍隊在泰國和寮國的邊境地區進行軍事演習,這實際上對寮國民眾產生了極為負面的影響,所以寮國對泰國的態度並不友好。
從歷史上的暹羅入侵到二戰後的美泰聯合打擊,泰國很難在寮國心中留下正面影響。
鑑於越南歷史上的古國安南也曾侵略過寮國,但寮國仍舊與越南比較親近,從這一點來看,歷史恩怨或許不是兩國關係惡劣的主要原因。
最主要的實際上與二戰後美泰聯合打擊老越兩國共產黨勢力有著莫大的聯繫,對於寮國來說,美泰聯合打擊本國共產黨勢力,實際上等於在打擊領導寮國取得民族獨立的力量,期盼獨立的民眾自然是無法接受的。
法國殖民時期的老越聯繫
梁英明的《東南亞史》明確指出:「1850年,法國勢力開始出現在印度支那半島。」1862年,法國與越南籤訂了《西貢條約》,之後又籤訂《順化條約》,越南自此淪為法國殖民地。
作為其鄰國的寮國也無法倖免,由於此時的寮國仍然附屬於暹羅,所以法國在迫使暹羅籤訂《曼谷條約》的基礎上,讓出暹羅對寮國的亞宗主國地位,於是寮國也成了法國殖民地。
寮國和越南都屬於法國建立的印度支那聯邦的一部分,所以兩國人民在共同抵抗越南殖民統治的過程中建立了緊密的聯繫。
瓦萊在《寮國—越南黨際關係研究》提到法國十分注重加強兩國的聯繫,有意無意地鼓勵越南人在寮國定居,而且還會派受過教育的越南人進入寮國的政府部門,毫無疑問是法國為了保證印度支那聯邦的團結所做的選擇。
姆·耳·馬尼奇·瓊賽在《寮國史》中也有同樣的記載:「法國不願意訓練寮國人管理他們自己的事務。相反地,他們開始找來許多越南人來替他們幹事務工作,同時把越南人移民到寮國定居,結果寮國經濟和貿易落到越南人手中。」
在法國統治下的寮國城市,大概會有超過一半的人口是越南人,所以兩國民眾在法國殖民時期就有非常緊密的聯繫,這主要是由統治當局的利益所決定。
從寮國和越南共有的政治背景來看,法國殖民時期的兩國最直接的任務就是擺脫殖民統治。
在這方面,兩國有著惺惺相惜的心理特點,這也是寮國與相鄰的越南,而不是相鄰的泰國、柬埔寨或中國聯繫緊密的重要原因之一。
可以說,法國殖民統治從另一個方向對寮國和越南兩國關係起到了促進作用,這或許也是法國始料未及的事情。
寮國與越南特殊的政黨關係
寮國的革命運動在很大程度上是受越南的影響,1930年,越南的胡志明正式成立了印度支那共產黨,效仿莫斯科,領導印度支那國家的革命。
在胡志明的推薦下,寮國同意印度支那共產黨在寮國成立「寮國地方委員會」,於是越南共產黨自此開始指導寮國共產黨的革命運動。
二戰後,日本前腳剛離開東南亞地區,法國後腳就踏進了東南亞地區,於是寮國和越南又歸於法國的殖民統治,但是東南亞地區的共產黨勢力發展得如火如荼,戰後民主思想深入人心。
老越兩國人民已經不允許法國繼續殖民統治,於是兩國共產黨共同打擊法國在東南亞的殖民統治。
瓦萊在《寮國—越南黨際關係研究》中指出:「越共幫助寮國共產黨抵抗法國這個事實被接受,該運動最終被成為巴特寮。」
在越共的幫助下,法國軍隊於1954年在老越邊境的奠邊府被包圍,這一事件成了老越在瑞士日內瓦會議上的重要談判條件。最終,與會國籤訂條約《日內瓦條約》承認寮國是一個主權國家。
因此,從寮國的獨立過程來看,越共為此提供了不少幫助,因此這實際上也打下了兩國友好關係的基石。
寮國和越南同為社會主義國家,而且寮國的共產主義人才大多都是就近在越南培養起來的,比如寮國曾經的最高領導人凱山·豐威漢就曾就讀於河內大學,接受了越南共產黨的社會主義思想。
不僅如此,寮國還有一大批以前的貴族和平民都在越南接受過教育,從支持社會主義思想的寮國革命黨人,到在越南居住過的普通民眾實際上都會存在親越傾向,所以這也是寮國對越南更親近的重要原因。
越南放棄寮國的無奈
上個世紀七十年代,越南入侵柬埔寨之後,又大舉進攻寮國,佔領了寮國很多重要地區,但越南最終選擇從寮國撤出軍隊,放棄對寮國的佔領。
從國家利益和霸權角度來看,越南放棄寮國實際上是頗為無奈的選擇,既有內在原因,也有國際輿論環境和蘇聯因素。
1988年,蘇聯明確表態,表示停止對越南的援助,這對於越南來說實在是當頭一棒。
越南在東南亞地區四處侵略的重要支撐就是蘇聯,蘇聯的目的是希望通過越南在東南亞建立起更廣泛的共產主義政權,所以支持越南。
但隨著蘇聯自身勢力的衰落和戈巴契夫的當權,蘇聯決定不再支持越南。蘇聯的撤離使越南在東南亞的擴張備受影響,最主要的就是缺乏資金和侵略口號。
國際社會的指責同樣迫使越南放棄對寮國的入侵。寮國獨立主權國家地位早在《日內瓦公約》籤訂之時就獲得了承認,所以越南的入侵舉動無疑是在踐踏國際法,所以國際社會的指責自然非常頻繁,其中就包括中國的指責。
國際社會的指責不僅僅只停留在口頭上,而是對越南採取了實際的國際制裁,面對國際社會的輿論指責和實際制裁,越南不得不選擇對寮國的入侵。
武力入侵引起的寮國國內反越情緒迫使越南不得不重新考慮入侵的價值所在。
越南入侵寮國之際,國家的軍費負擔逐漸加重,財政壓力大,越南國內的民眾也日益不滿,所以越南決定放棄武力侵佔,改為培養親越的寮國領導人,這對兩國的關係顯然是有益無害的。
小結
在國際舞臺上,兩國的國際關係都有多種因素決定,而且更多會由當時的國際形勢和國內形勢決定。
在政治家眼中,歷史因素和現實因素始終是兩國關係的重要因素,但絕非決定性因素;在普通民眾心中,這兩個因素卻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民眾往往會依靠歷史和現實為兩國的「恩」或「怨」提供理由。寮國與越南、泰國在歷史上都曾有過互相攻伐的記錄,但由於現在的很多寮國政客在越南接受思想教育,帶有親越傾向。
寮國對越南的親近同樣源於對泰國的恐懼,泰國處於中南半島的心臟地帶,水陸交通便利,又與美國有著緊密聯繫,實力在東南亞地區也算是首屈一指的國家。
而越南則不同,如今的越南既沒有往日蘇聯式的外援,狹長的地理條件使其缺乏泰國那樣的地理優勢,國家實力弱於泰國。
且其與寮國相似的社會主義制度是美國的眼中釘,國際環境並不樂觀,所以對寮國的威脅也就弱於泰國,所以寮國與越南屬於抱團取暖的關係。
參考文獻:
1. 《東南亞史》
2. 《寮國—越南黨際關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