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的布爾戰爭,為何能徹底摧毀大英帝國的擴張自信和狂熱?

2021-01-09 騰訊網

摘要:和平居民的大量死亡在英國人的良心上劃下了一道極深的傷痕。英國政界形成了一個同情布爾人的「親布爾派」,1901年,該派領袖坎貝爾班納曼宣稱:「我們經常被告知,戰爭就是戰爭。但是……人們被告知戰爭不是戰爭。那麼,什麼時候戰爭不是戰爭呢?當它按照在南非的野蠻方式運行時,它就不是戰爭了。

南非一直是英國殖民者和荷裔布爾人(Boers)爭奪控制權的地方。截至英布戰爭爆發前,這裡形勢是這樣的:南部的納塔爾(Natal)和開普(Cape)殖民地為英國人所有,而北部的奧蘭治自由邦(Orange Free State)及德蘭士瓦(Transvaal)則是布爾人控制的兩個共和國。

(《英帝國史》(八卷本),主編:錢乘旦 作者:姜守明、黃光耀、張亞東、郭家宏、張本英、張紅、洪霞、劉明周,江蘇人民出版社,2019年10月第1版)

英國一直想吞併這兩個布爾人共和國,以促進南部非洲的統一,並建立英國人的霸權;同時,將南非與中非的羅得西亞連成一片,從而進一步實現縱貫整個非洲大陸的開普—開羅計劃。而幾乎處在英國殖民地包圍中的布爾人則堅持他們的獨立,反對併入英帝國。

英國商人塞西爾·羅茲提出的貫通非洲的開羅-開普計劃

導致戰爭爆發的直接原因則是1886年在德蘭士瓦的山地發現了金礦,大批外地淘金者(主要是英國移民)蜂擁而至,很快在數量上達到當地布爾人的兩倍。雖然他們按規定繳納所有的賦稅,但是德蘭士瓦政權卻限制他們的選舉權,唯恐在當地形成講英語的團體佔優勢的局面。

此外,德蘭士瓦政權還壟斷著開礦重要物資炸藥的生產與分配,並多方限制英國移民從納塔爾和開普運入生活物品,這使得英國移民和布爾人之間的矛盾日益激化。

1895年12月,著名的英國殖民者、南非礦業巨頭羅得斯(Cecil Rhodes)策動英國移民詹姆森(Leander Starr Jameson)率眾突襲布爾政權,雖遭失敗,卻使英國移民與布爾人之間的矛盾上升為英國政權與布爾政權之間的衝突,奧蘭治自由邦立即與德蘭士瓦結盟,以示對抗英國。

塞西爾·羅得斯,開普殖民地第七任總理,極力支持開普—開羅計劃

1899年3月,眾多南非的英國移民向維多利亞女王遞交請願書,尋求保護。英國駐南非專員米爾納(Alfred Milner)致電英國殖民大臣約瑟夫·張伯倫(Joseph Chamberlain)說:

數以千計的英國臣民永遠處於奴隸的位置,經常在確定無疑的災難中感到痛苦,並且徒勞地向英王政府尋求糾正,這一狀況確實損害了大不列顛的影響和聲名,以及女王領地內對於英國的敬意。

時任英國殖民大臣約瑟夫·張伯倫

顯然,米爾納認為南非問題事關英國霸權,這一觀點也得到了英國政府的認同,首相索爾茲伯裡勳爵(Robert Gascoyne-Cecil,3rd Marquess of Salisbury)一錘定音:「對於南非,真正重要的是——我們而非布爾人是統治者。」

至此,英國決定訴諸武力以解決與德蘭士瓦的爭端,並達到兼併兩個共和國的目的。由此可見,英布戰爭是大英帝國擴張領土的重要組成部分。

1899年9月,英軍開始在南非登陸。10月9日,德蘭士瓦和奧蘭治自由邦向英國遞交最後通牒,要求對方撤軍,遭到拒絕。三天後,德蘭士瓦軍隊向英軍進攻,戰爭正式爆發。

布爾戰爭戰場圖

這場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國與最小的共和國之間的戰爭持續了三年,以布爾人的失敗而告終。英國得到了它想要的東西:兩個布爾共和國被併入英帝國的版圖範圍。

但是,這場戰爭歷時之長、耗資之巨、傷亡之多以及戰爭進程之曲折,都使英帝國的霸權、聲望和自尊受到很大震動,以至於耗盡人民甚至政府對於帝國的熱情,導致帝國擴張階段的終結。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首先,戰爭使得英國人對於帝國擴張能力的自信與狂熱消失。戰爭初期,英國政府並不把布爾人放在眼裡,預計這場戰爭大約會耗資1000萬英鎊,最多需要7.5萬名士兵,最壞不過幾百人傷亡,而且會在三四個月內結束。

但事實並非如此。1899年12月11—16日,布爾人趁英軍站立未穩,發動猛攻,連續三次大敗英軍,使這一周成了英軍的「黑色星期」,也使英國朝野上下大為震動。80歲高齡的英女王立即指示:「我們對失敗的可能性不感興趣,它們不應該存在。」

「黑色星期」中,遭到襲擊損失慘重的英軍

英國政府開始增派軍隊,不久之後,英軍攻陷兩個布爾共和國首都,但是戰爭並未結束。布爾人利用對地形的熟悉,採取遊擊戰爭方式,神出鬼沒地與英軍周旋,拖得英軍疲於奔命,屢屢陷入困境。

1900年5月,一支被圍困的英軍得以脫圍,倫敦市民竟大肆歡慶並非勝利的得救。

一支布爾人遊擊隊

這種場面在帝國無往不勝的時期是不能想像的,由此可以看出,戰爭初期的挫折已給英國人的帝國熱情潑了冷水。

戰事的拖延不決迫使英國政府不斷增加軍隊數量,至1902年戰爭結束,從英國本土派來的軍隊加上在當地徵召作戰的英國移民總共達365693人,此外,英國還調集了來自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及印度等殖民地的志願軍參戰,總數為82742人;而他們所要對付的只不過是總人口25萬、軍隊人數不到4.5萬的布爾人。

布爾戰爭期間身著各色服飾的英軍

戰爭耗資也十分巨大,總共約20多億英鎊,相當於英國和平時期一年的軍費開支、1902年英國淨國民生產總值的14%。這是英國自拿破崙戰爭以來最巨大、最昂貴的一場戰爭。

雙方的傷亡按當時的標準也同樣十分慘重,英軍中有2.2萬人陣亡或死於傷痛及疾病,布爾人戰死者大約為7000人,此外還要加上大量非戰鬥人員及站在布爾一邊的非洲人的傷亡。如此損失與戰前的估計形成鮮明的對比。

士氣低落的遇襲英軍

這樣的結果,一方面使英國政府不得不調整和改革在戰爭中暴露出漏洞的軍事系統和行政管理,另一方面也無法再讓英國人對以如此代價來進行擴張激情昂然了。正如英國外交大臣愛德華·格雷(Edward Grey)所說:「現在這一代人已經有足夠的熱情,已經流了一點血,也變得正常而理智了。」

更為重要的是,戰爭讓人們感到擴張帝國是一個負擔。自由黨政治家坎貝爾班納曼(Campbell-Bannerman)認為,英國無論如何「已經不能負擔一個戰鬥的帝國」。

布爾戰爭中的英軍某部士官合照,他們中的很多人在「黑色星期」中陣亡

連一向熱衷於帝國擴張事業的張伯倫也持同樣的觀念。1902年6月,即戰爭結束後的一個月,他在殖民地會議上首先對各殖民地在戰爭中大力援助深表感謝,既而又說:「筋疲力盡的巨人在命運的巨大軌道上蹣跚。我們已經承擔責任多年了。我們認為,該是我們的孩子幫助我們支撐它的時候了。」

凡此種種,表明英國在戰後已無力進行大規模擴張。

其次,戰爭使得英國人對於帝國擴張的道德自信消失了,人們對帝國擴張背後的動機及採取的手段深表厭惡。維多利亞晚期的帝國擴張一直都標榜著把正義、道德、法律等帶到落後地區,但英布戰爭卻是對兩個自由國家的攻擊。而且,以時事評論家、經濟學家J.A.霍布森(J.A.Hobson)為首的一大批評論家對戰爭的目的做了進一步的探討和批評。

1900年,霍布森把他為激進的《曼徹斯特衛報》撰寫的關於英布戰爭的文章彙編成《在南非的戰爭》一書,在書中他提出「我們為誰而戰」的問題。

反映布爾戰爭的油畫《士兵的夢》

他認為,一批英國金融資產階級在南非掌握金礦、炸藥的壟斷和酒的貿易,致力於建立「完全由業主統治的政權」,德蘭士瓦的普通英國農民階層卻一無所有。因此,戰爭的目的不過是「為了使一小部分國際礦業和投機寡頭在普利托利亞處於掌權地位」,但這些人的利益又與英國公眾無關。

1902年,霍布森又發表《帝國主義研究》一書,對現代帝國主義進行了深入地探討,從而成為這一主題的經典論述之一。在書中他提出,國內的分配不公導致窮人入不敷出,而富人手中「大量剩餘價值在國內找不到有利可圖的投資」,因此要將資金投向海外,這構成了帝國擴張的動力,也養活了一個「經濟上的寄生蟲階級」,他們不僅從帝國擴張中獲利,而且依靠帝國供給他們的子女以種植園主、牧場主及牧師等職業。

霍布森的這個觀點,在英布戰爭後英國對帝國擴張進行反思之際,確有振聾發聵的作用。後來南非局勢的發展似乎是在證明霍布森的看法,戰爭結束後,德蘭士瓦政府對炸藥的壟斷並沒有被打破;當地的礦主們為了獲得更高的利益,寧願引進廉價的中國勞工,也不願意僱用工資較高的英國移民;並且這些金融巨頭們不肯拿出一個便士來幫助戰後的南非穩定局勢。

布爾戰爭後南非金礦中的勞工,由圖可知中國人比例不小

由此,英國人不得不相信戰爭的目的是為一小部分金融寡頭去掠奪布爾人的土地。

另一方面,戰爭中採取的手段也使英國人深感羞恥。英軍總司令基欽納(Herbert Kitchener)為了打擊遊擊隊,採取焦土政策,把戰爭中俘虜的士兵拘禁或流放;又藉口保護,將婦女、兒童及土著僕役投入集中營;莊稼、牲畜則一律毀掉。

布爾人無分老幼,開往前線作戰

基欽納的集中營在衛生管理方面很糟,瘟疫得以流行,而且還存在著虐待現象,這很快使集中營臭名遠揚。英國社會工作者艾米莉·霍布豪斯(Emily Hobhouse)曾親自到集中營中調查,證明關於集中營狀況的傳聞屬實。她組織了一個反對這種集中營的委員會,得到許多英國人的支持。

更令英國人激憤的,是這種惡劣狀況所導致的高死亡率。1900年10月,集中營裡的兒童死亡率為344‰,相當於英國格拉斯哥市最糟糕的貧民窟中的死亡率的4倍多。

在集中營中的布爾人婦女兒童

至戰爭結束,據估計,集中營中婦女和兒童的死亡人數在2.5萬—2.8萬之間,比死於戰爭的人數還要多。

和平居民的大量死亡在英國人的良心上劃下了一道極深的傷痕。英國政界形成了一個同情布爾人的「親布爾派」,1901年,該派領袖坎貝爾班納曼宣稱:「我們經常被告知,戰爭就是戰爭。但是……人們被告知戰爭不是戰爭。那麼,什麼時候戰爭不是戰爭呢?當它按照在南非的野蠻方式運行時,它就不是戰爭了。」

接受艾米莉·霍布豪斯訪問的布爾難民兒童利齊·范·齊爾

英布戰爭剝去了帝國擴張時代的道德自信,而代之以對帝國主義的重新思考。1904年,有人號召下次大選不要投策劃英布戰爭的保守黨的票,因為投他們的票就等於投票贊成「帝國主義,凱撒主義,帝國擴張到沒有白人居住的地區,國內徵兵,虛假的民族強大和民族榮譽」。

英布戰爭使英國既無力又不願意繼續擴張,而1906年新當選的自由黨政府則順應這股反擴張情緒,正式終止了擴張政策。

自由黨政府上臺伊始,便中止了對索馬利蘭的小規模擴張——這是一戰前最後一次領土擴張。大規模擴張終結後,鞏固帝國順理成章地成為英國政策的新重點。這主要是因為以下兩個方面。

首先,鞏固帝國在當時具有必要性。當時,帝國對英國的重要性有增無減,它在英國的政治、經濟和社會文化中佔據著重要地位。帝國是英國霸權的基礎之一,正如張伯倫指出的:「如果大不列顛能保持統一,則世界上沒有一個帝國能在地域、人口、財富或資源的多樣性上超越它。」

19世紀末,英國面臨著歐洲大陸上的俄國、德國、法國這些強國的競爭與威脅,它們在英布戰爭期間一致指責英國的事實更使後者感到這種威脅是實實在在地存在的,這迫使英國必須加緊維護它的霸權基礎——帝國。

帝國對英國經濟也越來越重要,殖民地供應給英國大量的原料,主要有印度的茶葉、棉花、靛藍、小麥、黃麻、蔗糖、稻米;錫蘭的茶葉、咖啡、可可;馬來亞的橡膠、油棕、錫;西非的油棕、可可、棉花、香蕉、咖啡及落花生;東非的棉花、咖啡;以及澳大利亞、加拿大、紐西蘭的穀物、肉類、木材、乳製品等,

這些對英國經濟發展是必不可少的。英國在海外帝國還有相當大的投資利益,1900年時對帝國的投資約佔英國總投資的1/5。

19世紀末的倫敦金融城

而且,當時的帝國(特別是白人移民殖民地)接納了很大數量的英國移民,成為英國解決人口過剩的主要方式。此外,帝國還是英國社會生活的一個背景,是英國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帝國為許多樂於到海外服役的英國人提供了大量就業機會,諸如低級文官、工程師、警察、教師、醫生,等等,他們與英國國內保持著個人的聯繫,使得殖民地與英國社會息息相關。

英國社會許多機構的存在價值、個人的抱負、學校的教育目標以及一些社會準則,都依賴於帝國的存在;一些大眾報刊、冒險故事、浪漫小說、體育比賽及歌曲,都以帝國為主題。

帝國在英國人心理上的重要性不容低估。在這樣的背景下,鞏固帝國並使之發揮更大的作用才格外必要。

其次,鞏固帝國在當時具有緊迫性。英帝國在地域、人種、文化及結構上的複雜多樣給如何實行有效統治帶來巨大難題。從1874年到1902年,英國新獲殖民地475萬平方英裡,增加了9000萬人口,加上以前所獲領土,其龐大的規模無與倫比。它不僅在地域上遍及世界各地,在人種和文化上也是多種多樣的。帝國內僅有12%的人口為歐洲人,英國人就更少了。

蘇丹馬赫迪起義,溫斯頓·邱吉爾在自己的著作《The River War》中生動地描寫了這場戰爭

除此之外,帝國當時的最大特徵便是英國人忙於擴張而尚未來得及實行有效統治,因而缺乏管理上的有序性、統一性。帝國包含著下列形式:擁有自治政府的白人移民殖民地;歸英國直接管理的印度(India);直轄殖民地(Crown Colonies),它們由殖民部通過委派總督來加以管理;歸外交部管的保護領和保護國(Protectorates and Protected States),前者往往尚未形成單一的國家,後者則通常存在著當地國家,當地統治者仍然保留職位,但必須服從英國官員的指導;此外還有特許公司全權管理的公司領地,共管地,等等。

把這些千差萬別的不同殖民地聯繫在一起的紐帶主要有以下幾個:一是英國君主,他(她)享有整個帝國的忠誠與尊敬。二是英國的議會與法律,從理論上說,英國議會控制著整個帝國的總督任免、財政收支、軍事行動;同時,帝國的每一個成員在法律上都是英王的臣民。

維多利亞女王(1837年6月20日-1901年1月22日)

此外,來自英國的管理人員也構成了一個重要聯繫紐帶。他們往往來自同一社會階層,受過同樣的公學、大學教育,擁有同樣的價值觀,因而形成了一種無形的聯繫。

然而,除了都是英帝國成員外,這些遍及全球的殖民地幾乎沒有什麼共同之處。如何使殖民地在管理上達到更大程度的統一,以解決它們各自面臨的不同問題,從而使帝國得以維持及鞏固,就成為當時英國所面臨的一個緊迫問題。

因此,隨著英國的擴張政策走向終結,鞏固帝國因其必要性和緊迫性而成為帝國政策的一個主導方向。

(本文摘自錢乘旦主編的八卷本《英帝國史》中的第七卷,江蘇人民出版社2019年10月第1版。內容有刪改。經出版社授權刊發。)

主編簡介

錢乘旦,北京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歷史學學部委員,國家社會科學獎金專家評審組成員,中國英國史學會名譽會長,英國皇家歷史學會通訊會士,北京大學學位委員會委員,北京大學區域與國別研究院院長、博雅講席教授。長於英國史、現代化和世界近現代史研究。著作有《在傳統與變革之間:英國文化模式溯源》《第一個工業化國家》《走向現代國家之路》《二十世紀英國》,主編有《世界現代化歷程·總論卷》《英國通史》《英帝國史》等;譯著有《劍橋藝術史》《英國工人階級的形成》《帝國斜陽》等。

部分作者簡介

姜守明 南京師範大學社會發展學院歷史學教授

黃光耀 江蘇第二師範學院教授

張亞東 湖南工業大學紀委書記、教授

郭家宏 北京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

張本英 安徽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張紅 南京大學世界史專業副教授

洪霞 南京大學世界史專業副教授

劉明周 華中師範大學政治與國際關係學院國際事務所副教授

這裡是每天帶給你驚喜的小石頭

微信公眾號:yimeishitou

相關焦點

  • 大英帝國的人口和面積比現在的英國大多少?
    英鳥君要先明確一下,將比較對象理解為「鼎盛時期的大英帝國」與「目前的英國本土」——即「大不列顛與北愛爾蘭聯合王國」,而不是大英國協。如今的英國只有一個大島和一個小島的一部分,但當年的疆域可是比如今的領土第一俄羅斯還要大。
  • 西班牙帝國之殤!連綿不絕的戰爭毀掉了一個龐大的「日不落帝國」
    引言不知道各位讀者朋友有沒有聽過日不落帝國?是不是覺得日不落帝國這五個字讀起來非常有氣勢?這裡小編來解釋一下什麼叫日不落帝國,所謂的日不落帝國是指人類歷史上曾出現過的兩個國土異常龐大的全球性殖民帝國——西班牙帝國和大英帝國。在這兩個國家國力繁榮昌盛的時期,他們在全球的大多數時區內均佔有大片殖民地,並稱霸世界!
  • 俄羅斯帝國與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十二場戰爭,俄羅斯越戰越大
    大英帝國一直奉行,歐洲大陸均衡政策。歐洲大陸誰有能力崛起為可以統一的力量,就與誰為敵。  英法百年戰爭,大英帝國與拿破崙法蘭西第一帝國的戰爭。  大英帝國在一戰中跟二戰中,兩次跟德意志帝國的戰爭。  德意志帝國跟法蘭西帝國的將近200年的相愛相殺。
  • 緬甸最強大的朝代,打敗大清滅掉暹羅,最後被大英帝國強行吞併
    ,他的長子囊陀基繼承王位,發動了緬甸貢榜王朝與中國大清王朝的戰爭,史稱「中緬戰爭」或「清緬戰爭」。孟駁死後,他的後繼者沒能守住江山,首先是泰國人把緬甸人趕出泰國,泰國成功復國,而帶領泰國復國的人正是著名的達信大帝,泰國吞武裡王朝開國君主。然後是遭到西方列強的入侵,主要是大英帝國。19世紀初期,貢榜王朝已經衰落,大英帝國向緬甸發動侵略戰爭,強迫緬甸籤訂不平等條約,領土被逐漸蠶食,緬甸面臨嚴重的民族危機。
  • 第一次車臣戰爭始末:俄羅斯為何拿不下小小的車臣?
    俄國歷史學家克留切夫斯基說過:一部俄國歷史,就是一部不斷向國外殖民、進行領土擴張的歷史。從莫斯科大公國成長為幅員萬裡的俄羅斯帝國,一路走來,俄國吞併了很多國家,徵服了無數民族。 這些被徵服的國家或民族中,有軟柿子,也有硬茬子。車臣,就是硬茬子之一。
  • 英國和蘇聯有何仇怨,為何邱吉爾一直慫恿美國打蘇聯
    按照英國人制定的計劃,美英將於7月1日發動對蘇聯的戰爭。不過這項計劃遭到了美國總統杜魯門的拒絕,美國人拒絕發動對蘇聯的戰爭。很多人不禁感到疑惑,英國和蘇聯有何仇怨,為何邱吉爾要慫恿美國打蘇聯?實際上,英國之所以那麼偏執地堅持對蘇聯動武,其實這是邱吉爾及英國政府的一個陰謀。作為世界霸主,英國人稱霸世界長達二百多年。
  • 大英帝國遠東艦隊覆沒始末
    1941年12月10日11點56分,在印度洋海域,忙碌了5個多小時的日軍偵察機終於發現了大英帝國遠東艦隊。很快,大批日機蜂擁而來。遠東艦隊的反擊號和威爾斯親王號的高射炮立即開火,炮火發射出一道密集的防禦圈。剎那間,天空布滿了密密麻麻的白色斑點,爆炸的氣浪震得飛機左右搖晃。
  • 重量級拳王約書亞獲大英帝國勳章 查爾斯親自授勳
    騰訊體育訊 在英國,不是每一位體育人都能兩次接受王室成員的授勳。這樣的待遇,對於重量級拳王安東尼-約書亞來說,真的是第一無二的榮耀。當地時間20日,約書亞又迎來了人生中最至高無上的榮譽,在白金漢獲得查爾斯王儲王子授予的OBE勳章(大英帝國勳章)。這一OBE勳章的授予,標誌著約書亞在2012年倫敦奧運會獲得拳擊金牌後獲得MBE勳章後的又一獎勵。在頒獎儀式現場,查爾斯王儲對約書亞開起玩笑,「你不是應該打籃球嗎?」身穿黑色西裝外套、灰色長褲的約書亞,很高興的接過勳章,同時被邀請參觀白金漢宮。
  • 一幅肖像畫中的世界史:伊莉莎白一世與大英殖民帝國
    到19世紀,主要是1815年維也納會議之後,世界歷史敘事中出現「不列顛治下的和平」(Pax Britannica)這一專有術語,從殖民的地理範疇來看,英國成為「日不落帝國」。這個過程就是英國殖民帝國建構的過程,而就殖民史而言,當然不能只從英國革命談起,作為連續歷史中的一個重要階段,至少可以說,都鐸王朝最後一任君主伊莉莎白一世(Elizabeth I)時代為大英殖民帝國的建立奠定了重要基礎。
  • 作為海洋霸主,英帝國為何最後會選擇放棄北美殖民地而非死纏爛打?
    1689—1783年是英帝國發展史上的重要階段,英帝國史學家們一般把18世紀的英帝國描述為「第一英帝國」,這是英國在海外急劇擴張的時代,也是英國在全世界利益巨大增長的時期之一。
  • 波斯帝國的崛起:第一個橫跨三洲的帝國
    波斯帝國的崛起通過政權的力量,把帝國的政治、軍事、經濟、宗教、文字等方面進行統一,促進了波斯帝國境內各民族與部族之間的交往。 此外,不斷的擴張也推動了國內外的交流,波斯帝國第一次將區域交往的範圍擴大至亞、非、歐三個大洲。首先,擴張戰爭本身的人員與物資流動加速了波斯帝國與各區域的物質文明交流。例如在希波戰爭中,波斯成為了東方文化向希臘傳播的主力。
  • 「弗洛伊德之死」揭開「日不落帝國」殖民史陰暗面
    此外,邱吉爾為英國留下大量社會遺產,比如推動各地建立職業中心,工人們的茶歇時間和失業保險有了保障。更不用提他發表過的諸多演講、寫下的諸多文章,給英國人提供了豐富的精神食糧。他的《不需要的戰爭》還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然而,近年來越來越多的聲音開始批評邱吉爾,有人認為他驕傲自大,放大了自己在戰爭中的作用,這也是1945年戰爭結束後他卻沒能連任首相的原因之一。
  • 英國首相邱吉爾為什麼「贏得了戰爭卻輸掉了地位」?
    不過,二戰前英國還是大英帝國,擁有對世界的控制權,仍然保留著世界上最大的海外殖民地,二戰結束後,英國雖然贏得了戰爭,但是卻輸掉整個世界,大英帝國徹底衰落,英國「贏得了戰爭卻輸掉了地位」。全球最大的一份家業被敗盡了,這又怨誰呢?這其中張伯倫固然有一份「功勞」,但同樣也不能忽略了邱吉爾的那一份「功勞」。二戰英國的戰略選擇,可以說是自相矛盾、漏洞百出。
  • 克裡米亞戰爭——一場天主教、新教、伊斯蘭教與東正教之間的戰爭
    可是,當歐洲列強通過海外擴張、科學革命、政治革命、工業革命之後,基督教的勢力早已今非昔比,而當年咄咄逼人的地跨亞歐非的奧斯曼帝國也變成了「西亞病夫」。如何像瓜分波蘭一樣瓜分奧斯曼土耳其呢?這是一個大問題,畢竟奧斯曼土耳其國土遼闊,不是一個歐洲國家能輕易吞併的,但各國依然願意嘗試,第一個便是俄羅斯。
  • 領土縮水最嚴重的國家—第16期—法國:控制欲最強的殖民帝國
    公元前50年,凱撒徹底徵服高盧,高盧成為羅馬的一部分,文化和語言也逐漸被同化。羅馬帝國崩潰後,高盧被多個日耳曼人部落入侵。最終法蘭克王國統一了高盧。公元800年前後,查理曼大帝在位時期的法蘭克王國幾乎統一西歐,法國只是它的一部分。
  • 帖木兒擊敗蒙古大汗,並摧毀其國都,卻意外導致俄羅斯人開始崛起
    當脫脫迷失率軍在達吉斯坦一帶掠奪時,正在亞塞拜然休整的帖木兒得知了消息,他將自己的妃子和家眷送往伊朗境內的蘇丹尼耶和中亞的撒馬爾罕,並且檢閱了自己的軍隊和裝備,一場大戰已經不可避免。在決定和脫脫迷失開戰之前,帖木兒派人給脫脫迷失寫了一封信,勸說脫脫迷失趕緊離開高加索,否則就會遭到帖木兒帝國軍隊毀滅性的打擊。
  • 強大的波斯帝國為何敗在希臘小城邦之手?
    波斯帝國版圖然而,現實總是那樣的殘酷,無比強大的波斯竟然敗在了希臘小城邦的手中,陰溝裡翻了船。那麼這場舉世聞名的希波戰爭到底是如何發生的呢?強大的波斯帝國為何會失敗呢?居魯士在滅掉米底王國,嘗到了戰爭的甜頭,由此開始了波斯帝國的對外徵服之旅,他的後人更是延續了這一傳統。居魯士二世徹底平定國內的動蕩後,又將侵略的矛頭指向了伊朗高原外部地區。公元前6世紀中期他滅了小亞細亞的呂底亞王國,緊接著又徵服了小亞希亞沿岸的希臘城邦,此後又轉戰中亞,直到最後,佔領了新巴比倫王國。
  • 七年戰爭——真正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世界戰爭史之一)
    只有英國在海外戰場徹底擊潰老對手法國,攫取大量利益的同時為日後崛起為「日不落帝國」打下堅實基礎。也無怪乎溫斯頓·邱吉爾說:「七年戰爭才是真正的第一次世界大戰。」這場主要由歐洲國家參戰的戰爭一開始就突破了歐洲的地區限制,從列國本土波及到殖民地,戰火所燃之處甚至包括了北美、南美、東亞和東南亞,深刻影響了世界格局的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