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脈通編譯整理,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約半數兒童動脈缺血性卒中(AIS)是由於動脈病變所致,其中1/3為潛在的局部腦動脈病變(FCA),這是卒中復發的最重要預測因素。FCA導致的AIS的臨床特徵包括短暫性缺血發作的前驅症狀,口吃症狀發作,主要影響近端前循環,導致皮層下結構缺血性梗死。
FCA越來越被認為是一種炎症動脈病變,很可能是由易感兒童的感染引發。因此,糖皮質激素在這些患者中的使用越來越多。然而,臨床使用抗炎治療改善這些患者結局是基於有限且並不全面的數據。因此,最近Stroke雜誌發表了一項研究,旨在通過比較FCA所致AIS兒童患者的臨床結局、動脈病變動態和復發率,來分析皮質類固醇抗血栓治療(CAT)與單獨抗血栓治療(AT)的效果。
研究概述
這項多中心回顧性瑞士/澳大利亞隊列研究對2000年至2014年因局部動脈病變所致首次AIS的連續入組患者(1個月至18歲的兒童)進行分析,並對接受CAT和AT治療的兒童進行比較。主要結局為AIS後6個月出現的神經功能缺損,由兒科卒中結局測量方法評估。次要結局包括狹窄恢復和卒中復發。研究者利用協方差分析對潛在的混雜因素(基線兒科NIHSS評分和阿昔洛韋的使用)進行了調整。
研究共確定73例兒童(51%為男性),其中21例(29%)接受CAT治療。所有患者發生卒中的平均年齡為7.9歲(SD, 4.7)。CAT組兒科NIHSS的中位評分為3分(四分位差, 2.0~8.0),AT組為5分(四分位差, 3.0~9.0;P=0.098)。皮質類固醇治療的中位時間為10周(四分位差,2~16周)。
CAT組AIS後6個月兒科卒中結局評估中位評分為0.5(四分位差, 0~1.5),AT組為1.0(四分位差, 0.5-2.0),這在調整了潛在的混雜因素後仍持續存在。
表1 兩組患者結局比較
兩不同治療組患者的動脈病變動態見圖1。最後一次MRI狹窄完全恢復出現在17例(81%)CAT患者和24例(59%)AT患者中(P=0.197)。每組中各有一例患者出現卒中復發。
圖1 隨訪期間AT(A)組和CAT(B)組動脈病變評估
討論
這項研究比較了附加類固醇治療和單獨AT治療對FCA所致AIS兒童臨床和影像學結局的影響。關鍵的發現是,接受附加類固醇治療的兒童相比AT治療組有更好的臨床結局,尤其是在認知和行為方面。那些接受和沒有接受皮質類固醇治療的兒童卒中復發率較低,且沒有顯著差異。
研究表明,皮質類固醇治療可能為局部腦部病變所致AIS兒童改善神經功能結局提供了額外的好處。不過,有必要進行更大型的前瞻性研究進一步觀察這些差異,並了解類固醇改變結局的機制。
醫脈通編譯自:Steinlin M,Bigi S,Stojanovski B,et al.Focal Cerebral Arteriopathy: Do Steroids Improve Outcome?.Stroke 2017 Jul 21.
(本網站所有內容,凡註明來源為「醫脈通」,版權均歸醫脈通所有,未經授權,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授權轉載時須註明「來源:醫脈通」。本網註明來源為其他媒體的內容為轉載,轉載僅作觀點分享,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及時聯繫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