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塊琥珀裡居然有條蛇?長頸鹿是不是不遠了

2021-01-07 騰訊網

假如爬蟲小獸也愛閒聊恐怖故事,那麼它們的社交圈子可能是這樣的畫風——

「最近晚上月黑風高的,聽說有不正經的樹脂想要抓昆蟲當陪葬」

「可不是嘛,隔壁大臭蝽前天起就不見蟲影,大家都說是被樹脂封印了」

「要是變成琥珀就完蛋了,指不定就要在全世界展出自己的3D無死角全身裸照」

……

正如小生物們恐懼的那樣,松柏的樹脂在滴落的時候,經常會裹挾住花花草草蟲蟲們。其中一些埋藏了成千上萬年,最終變成極具收藏和研究價值的琥珀化石,再次展現在人們眼前。

當然,除了常見的昆蟲與植物,琥珀裡偶爾也會出現罕見生物——如蛙類、古鳥類、介形蟲,乃至恐龍尾巴……這些「爆款」琥珀一出世,有位科學家總會第一時間趕到現場,他便是中國的青年古生物學家——邢立達[1-4]。

就在今天,邢立達的「琥珀傳」又出了新番,並發表在了《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雜誌上[5]。猜猜看,這一回他在琥珀裡發現了什麼?

不好意思,真不是長頸鹿。這次,研究團隊找到的,是一條有0.99億年「高齡」的「琥珀蛇」!

它不僅是個全新的物種,也是世界上首例蛇類琥珀,比上次發現的「琥珀蛙」還要稀罕!

邢立達(左一)與合作專家(攝影:王申娜)

靈蛇出世

這次的報導共包括兩塊蛇類琥珀標本,它們都出自緬北克欽邦胡岡谷地的琥珀礦區。

第一個出場的,是世界上第一塊保存有蛇類皮膚的琥珀化石。獲得化石後,邢立達立即請蛇類專家張亮先生鑑定,並從鱗片大小和形態推測出它可能來自某種蟒或蚺這樣的大型蛇類。

琥珀中蛇皮的細節特徵。圖片來源:Science Advances

雖說它是世界第一的「琥珀蛇皮」,但皮膚化石能夠提供的生物學特徵畢竟有限,無法進行深入的鑑定。

「有了蛇皮,蛇應該也不遠了吧……」邢立達這樣想著,然後過不多久,就真的應驗了——

這第二塊橫空出世的標本,便是這篇故事的主角——一條困在琥珀中僅留下軀幹骨骼和少量皮膚的小蛇。它體型極小,保存下來的半條身子只有4.75釐米,很可能是剛剛破殼沒多久就被樹脂裹住。等到再次重見天日,已過了將近一億年。

險被埋沒

在與邢立達相遇之前,這塊稀有的化石歸一位名叫賈曉的收藏家所有。

說起來,賈女士剛拿到「琥珀蛇」時,並沒意識到它會變成個轟動學界的「大新聞」。因為當時這塊琥珀包裹著深色的外殼,露出的軀體也模糊不清,很難辨別其中的「蛇影」。賈曉女士說,她最初覺得困在琥珀裡的可能是稀鬆平常的蜈蚣或蜥蜴,買回家後就「束之高閣」了。

不過,一個機緣巧合,讓這條小蛇的命運發生了逆轉。

有一天,賈女士在香港一家畫廊看到了眼鏡蛇骨架的畫作,突然意識到那塊琥珀化石與畫作驚人相似!於是,她立即回到家中對琥珀進行了清理,並和中科院動物研究所陳睿博士、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邢立達副教授等專家取得聯繫。在這之後,加拿大艾爾伯塔大學等機構的古生物學者也都參與到研究中來。

經過一番鑑定,大家一致認為:這個小生物既不是蜈蚣也不是蜥蜴,而是世界上第一條出現在琥珀中的小蛇!得知這個消息,研究人員和賈女士都為之欣喜若狂。

蛇類琥珀的發現者賈曉女士(攝影:張珂語)

驗明正身

可是,研究人員是怎樣驗明「蛇身」的呢?

畢竟 「無手無腳」、身材細長的動物也不止有蛇類——蜥蜴家族中就有一些傢伙也沒有四肢,且身材苗條細長,比如蚓蜥。另外,琥珀中它的軟組織幾乎都已腐壞,只剩骨架和少許皮膚,外觀上根本看不出來。

蚓蜥雖然像蛇,但其實是如假包換的蜥蜴(圖片來源:wikimedia)

如何讓它「原形畢露」呢(總不能像法海一樣用雄黃酒逼它現形吧)?其實,研究人員自有「法寶」——顯微CT。利用這種掃描技術,人們就能看清骨骼上極其細微的結構,以尋找蛇類專屬的特徵。

「琥珀蛇」以及腹背兩面的CT掃描骨骼模型,白色比例尺代表1cm(圖片來源:參考文獻[5])

先從整體上看,「琥珀蛇」的脊椎數量奇多,僅殘存的半條身子就有97塊脊椎,推測總脊椎數量有160節。這遠遠超出了其他動物的上限。

而在觀察細節時,研究者注意到標本的椎骨連接方式比較特殊:靠近背側的部分形成了相互關節的「椎弧凹」與「椎弧凸」。這兩個結構的組合就好似樂高積木的凹槽和凸粒,讓身軀在靈活扭動的同時,骨節仍能死死扣在一起,不至於因為大幅度運動而脫臼。

藍圈內的凸起是緬甸曉蛇脊椎上出現的椎弧凸(圖片來源:參考文獻[5])

椎弧凹和椎弧凸在現生蛇類中普遍存在,稱得上是蛇類的典型特徵,但卻是蚓蜥絕沒有的。憑藉這一點,就能知道琥珀中藏著的不可能是只蚓蜥。

總而言之,無論是脊椎骨數量還是椎弧凸等特殊結構,各項證據都揭示出了它蛇類的身份。

古境重現

此次發現的蛇類化石形態與處晚白堊世的狡蛇(Najash rionegrina)等岡瓦納蛇類非常相似。但經過仔細對比,它並不能歸在現有的任何一類之中,而應該獨自建立新的屬、種。

最終,研究者將其定名為「緬甸曉蛇」(Xiaophis myanmarensis)。種名中的「緬甸」是為了表明其發現地點,而屬名中出現的「曉」字,一方面是為了紀念賈曉女士做出的貢獻,另一方面表達了「破曉」的喻意。

也就是說,這條蛇的形態原始,好似一天剛剛開始的樣子——在蛇類的進化樹上,如果說現生蛇類是樹冠上新長出的枝條,那麼緬甸曉蛇應該是位於樹幹位置的蛇類「鼻祖」。

在古環境學者的眼中,緬甸曉蛇的意義又遠不止演化地位這麼簡單。

琥珀裡的昆蟲、蟲糞以及植物殘片說明,緬甸曉蛇曾生活在森林環境中。聽上去,這似乎沒什麼特別的。但是回顧同時代的蛇類化石出土環境就會發現,當時絕大部分蛇類都是水生的。可以說,它是人類目前明確已知的,唯一一種生活在陸生森林的中生代蛇類。

本項研究的另一位參與者,麥可·考德威爾教授評論道:「緬甸曉蛇可能從水生蛇類演化而來,後來遷徙到了外來地塊的島嶼陸生環境中。」他認為,新發現的緬甸曉蛇與既有的化石這都表明,白堊紀蛇類在陸生和水生環境中的多樣性出乎學界之前的預料。

緬甸曉蛇生活環境復原圖(繪圖:劉毅)

這隻緬甸曉蛇寶寶,可能還未曾體驗到自然世界的樂趣,就被封印在琥珀裡踏上漫長「時光之旅」。直到今天,它無意間為古生物學工作者打開了窺探白堊紀蛇類世界的小窗口,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也算得上是「蛇家不幸學家幸」了!

附:緬甸曉蛇3D無死角全裸視頻

參考文獻:

[1] L Xing et al. A Feathered Dinosaur Tail with Primitive Plumage Trapped in Mid-Cretaceous Amber[J]. Current Biology, (2016).

[2] L Xing, J. K. O'Connor, R. C. McKellar, et al. A mid-Cretaceous enantiornithine (Aves) hatchling preserved in Burmese amber with unusual plumage[J]. Gondwana Research (2017)

[3] L Xing,, B Sames, D. P. Xi, et al. A gigantic marine ostracod (Crustacea: Myodocopa) trapped in mid-Cretaceous Burmese amber[J]. Scientific Reports, (2018).

[4] L. Xing, E. L. Stanley, M Bai, et al. The earliest direct evidence of frogs in wet tropical forests from Cretaceous Burmese amber[J]. Scientific Reports, (2018).

[5]L. Xing, M. W. Caldwell, R. Chen, et al. A mid-Cretaceous embryonic-to-neonate snake in amber from Myanmar[J]. Science advances,(2018).

作者:惠家明

編輯:小柒

相關焦點

  • 琥珀裡又雙叒發現了稀有生物!又雙叒拿下個「世界第一」!
    |· 本文來自「我是科學家」·|假如爬蟲小獸也愛閒聊恐怖故事,那麼它們的社交圈子可能是這樣的畫風——「最近晚上月黑風高的,聽說有不正經的樹脂想要抓昆蟲當陪葬」「可不是嘛,隔壁大臭蝽前天起就不見蟲影,大家都說是被樹脂封印了」「要是變成琥珀就完蛋了,指不定就要在全世界展出自己的3D無死角全身裸照」
  • 世界上首例蛇類琥珀被發現
    邢立達掩飾不住心中的喜悅,他隨後聯繫了母校加拿大艾伯塔大學生物系的主任、古生物學家麥可·考德威爾教授,麥可教授對蛇、滄龍等有鱗目化石非常熟悉,當即表示支持這塊琥珀中的皮膚屬於蛇類,並與邢立達相約於加拿大一起觀察標本。  「科學的發現往往非常巧合,多年未見,而一旦出現,則往往並不孤獨。」
  • 人類首次發現蛇琥珀 來自一億年前是蛇類祖先之一
    邢立達,麥可·考德威爾,蘭德爾·尼達姆和白明在中科院動物所包裹著緬甸曉蛇的琥珀據琥珀的發現者賈曉回憶,2016年初,她在開一批琥珀原石時,這塊黑乎乎的琥珀料毫不起眼,她當時誤認為這是一塊蜥蜴琥珀。想到那塊有點奇怪的 「蜥蜴」可能是一條蛇,果然,磨去琥珀全部表皮後,一條近乎完整的蛇骨骼躺在她的顯微鏡下。結果顯示:更為重要的「蛇骨」琥珀中,這條不到10釐米的蛇,單一椎骨也非常小,連續蛇骨長4.75釐米,包括了約97枚椎骨、一些肋骨和皮膚。這些椎骨十分細小,軀幹椎體長約0 .5毫米,尾椎長約0 .35毫米。
  • 【露森•科普】琥珀裡沒有長頸鹿,但有真蝦哦!
    琥珀是一種透明的生物化石,在中國古代,有著「虎死精魄入地化為石」的傳說。相對於琥珀的歷史,其在生物科學發展中扮演的角色或許更令我們更加驚訝呢!樹脂滴落,掩埋在地下千萬年,在壓力和熱力的作用下石化形成,有的內部包有蜜蜂等小昆蟲,奇麗異常。
  • 恐龍時代蝸牛加入"琥珀動物園" 此前發現鳥蛇青蛙
    (原標題:恐龍時代蝸牛加入「琥珀動物園」,科學家此前發現過鳥蛇青蛙)
  • DIGIX TALK邢立達:琥珀裡能裝進鳥類、青蛙、蛇…還有恐龍!
    「大家小時候有一篇課文講琥珀,有一個小蜘蛛和小蒼蠅在同一時間遇到了彼此,後來被樹脂包裹最終變成了琥珀。而恐龍有13.5米長,跟樹脂有什麼關係呢?我們從已經發現的琥珀中證實:有關係。」近日,被網友們親切稱為「嚶老師」的知名古生物學者,同時也是世界上首批恐龍琥珀發現者的邢立達老師來到DIGIX TALK演講現場,並帶來《一窺真實的白堊紀》的分享,還原一億年前的壯觀世界。
  • 科學家首次在琥珀中發現蛇
    科學家將它命名為緬甸曉蛇(xiaophis myanmarensis)。「曉」字意在向發現該枚琥珀的石探記聯合創始人、琥珀專家賈曉女士致敬。「除此之外,曉字與『小』同音,既說明了它極小的體態,也暗示了這條蛇的原始。」中方研究者之一、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員、石探記創始人陳睿博士說。石探記是一個由年輕博士科學家組成的自然博物科普團隊。
  • 恐龍時代蝸牛加入「琥珀動物園」,科學家此前發現過鳥蛇青蛙
    恐龍時代蝸牛加入「琥珀動物園」,科學家此前發現過鳥蛇青蛙 澎湃新聞記者 呂新文 2018-10-12 10:02
  • 蛇的祖先是誰?科學家在緬甸發現琥珀,在其中有了新發現!
    蛇的祖先是誰?科學家在緬甸發現琥珀,在其中有了新發現!對於蛇這種爬行動物很多人都望而生畏,這樣的軟體動物是大多數人無法接受的,作為爬行動物它最為明顯的特徵就是沒有腳,身子不斷的蠕動向前爬行,就像是一團繩子一樣。
  • 郭德綱的相聲說長頸鹿放在琥珀裡是什麼意思?
    郭德綱在網絡上一向話題性十足,此前有多位網友曾對其進行發問,引來了大批網友圍觀討論,小編精選出以下幾個熱門問題供大家討論:小品王趙本山和海派清口周立波都已經遠離觀眾,相聲紅人郭德綱還能紅久?所謂的老藝術家們,如姜昆、侯耀華等人自不必說,會相聲的和不會相聲的註定不可能再同一個層次上畢竟,喜劇新人 宋小寶、沈騰等人雖然也粉絲眾多,但依然無法達到郭德綱的高度,綜藝節目《歡樂喜劇人》裡,每個人在其中的角色就是最好的說明。
  • 中加美澳科學家在緬甸發現琥珀蛇 系世界首次(圖)
    學者發現的另一件蛇類標本是琥珀中的蛇皮,這件標本顯示了一條大型蛇類蛻皮,鱗片呈菱形或圓菱形,鱗片間的表皮上有深線。一些區域能看到顏色的變化,但很可能不是原來的色彩,此外還能觀察到圓形或環狀的花紋。這張蛇皮的主人體長可能可達60至70釐米,是當時緬甸琥珀森林的大型掠食者。  與其他脊椎動物化石相比,蛇化石是極為稀有的。
  • 中加美澳科學家團隊在緬甸發現琥珀蛇 系世界首次(圖)
    學者發現的另一件蛇類標本是琥珀中的蛇皮,這件標本顯示了一條大型蛇類蛻皮,鱗片呈菱形或圓菱形,鱗片間的表皮上有深線。一些區域能看到顏色的變化,但很可能不是原來的色彩,此外還能觀察到圓形或環狀的花紋。這張蛇皮的主人體長可能可達60至70釐米,是當時緬甸琥珀森林的大型掠食者。  與其他脊椎動物化石相比,蛇化石是極為稀有的。
  • 繼「琥珀龍」之後,人類首次發現蛇琥珀,骨骼皮膚都看得見!
    今日話題:繼「琥珀龍」之後,人類首次發現蛇琥珀,骨骼皮膚都看得見!琥珀在珠寶文玩圈一直倍受喜愛,本身是屬於松科松屬的樹脂化石,經過幾千萬年的地質作用才得以形成,具備了不可再生性。7月18日,紐約時報報導稱,一群身在緬甸的科學家們從一顆琥珀中,發現了1億年前的小蛇。
  • 首次在琥珀中發現恐龍尾巴!還長有羽毛?
    一段長有羽毛的恐龍尾巴被保存在琥珀中,這條恐龍生活在9900萬年前。樹脂內還有一隻白堊紀時期的螞蟻和植物碎片。攝影:R.C.這些羽毛鬆散而有彈性的結構更像是現代的裝飾用羽毛,而不是飛羽。飛羽有發達的羽軸、羽支、羽小枝以及將整體連接起來的鉤狀結構。該研究團隊今年6月份的一篇報告稱,保存在琥珀中的白堊紀時期鳥類翅膀的羽毛與現代鳥類的飛羽非常相似。目前的研究認為,如果整根尾巴都長有樣本中這種羽毛的話,那麼這條恐龍「應該很有可能無法飛行」。
  • 首次發現蛇琥珀 對研究晚中生代蛇類的演化與全球分布有著重要價值
    琥珀 新華社記者淡航攝與其他脊椎動物化石相比,蛇化石極為罕見,此前人們從未在琥珀中發現過蛇類。論文作者之一、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副研究員白明認為,這或許是因為大多數蛇類骨骼質地不堅硬,能形成化石並保存下來非常不易。「我們在2016年年初陸續發現了這些蛇類琥珀,此後耗費了近一年的時間來重建骨骼的三維結構。
  • 科學家首在琥珀化石中發現近1億年前蛇類,命名「緬甸曉蛇」
    與其它脊椎動物化石相比,蛇化石是極為稀有的。這可能是大多數蛇類骨骼的質地都不是很堅硬,能形成化石並保存下來非常不易。而且,此前人們也從未在琥珀中發現過蛇類。緬甸蛇類復原圖 劉毅 繪「我們地質大學和石探記科學團隊在2016年初陸續發現了這些蛇類琥珀,然後耗費了近一年的時間來重建骨骼的三維結構。」
  • 嚇人 車筐裡盤著條蛇
    >>追蛇  被發現後沿防護網爬上三樓   昨日上午11時許,城北西航外招小區北區308棟4單元門口,嶽先生經過時發現了一條蛇,「它盤在單元門口一輛自行車的車筐裡,黑綠色相間的紋路,吐著芯子」。   嶽先生說,這條蛇從車筐裡爬了出來,他用木棍去挑,發現蛇有一米多長,「它突然站立起來,把我嚇壞了」。
  • 人類首次發現蛇琥珀 中國地大參與重建骨骼三維結構
    人類首次發現蛇琥珀 中國地大參與重建骨骼三維結構_荊楚網 人類首次發現蛇琥珀 中國地大參與重建骨骼三維結構 2018-07-19 11:00
  • 史前「真龍血」琥珀被拍賣 裡面居然有一隻恐龍時代的有翼生物
    史前「真龍血」琥珀被拍賣 裡面居然有一隻恐龍時代的有翼生物  olivia chan • 2019-11-18 18:10:53 來源:前瞻網 E6806G1
  • 科學家首次發現蛇琥珀:距現近1億年前蛇類
    原標題:科學家首在琥珀化石中發現近1億年前蛇類,命名「緬甸曉蛇」7月19日,來自中國、加拿大、美國和澳大利亞的科學家團隊首次在琥珀中發現蛇類標本,並揭示了一個前所未知的物種。該研究由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的邢立達副教授、加拿大艾伯塔大學的麥可·考德威爾教授(Michael 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