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錫是中國民族工業和鄉鎮工業的搖籃,是蘇南模式的發祥地。無錫文化屬吳越文化。這裡特產種類繁多,今天給大家隨便介紹幾種這裡的特產。
一:無錫小籠包
一些本地人將無錫小籠包稱作小籠饅頭,並將其特點概括為「夾起不破皮,翻身不漏底,一吮滿口滷,味鮮不油膩」。無錫小籠包在做法上較為獨特,其饅頭皮是不經過發酵的,其餡料是帶有湯汁的。蒸熟後皮薄而不破,有嚼勁,餡多滷足、鮮嫩味香。秋冬時,餡心中加入熬熟的蟹黃油,即為著名的「蟹粉小籠」。
二:湖父楊梅
湖父楊梅是江蘇無錫宜興湖父鎮的特產。 湖父鎮有楊梅種植面積1.2萬餘畝,其中投產面積超8000多畝,年產量約8000噸,是蘇南地區種植面積最大的楊梅產區。近年來,隨著楊梅產業的不斷發展,該鎮已形成了以東興村、洑西村、竹海村為首的多個楊梅特色村,以及馱龍灣楊梅園、雲峰楊梅園、羊山肚生態楊梅園、大東楊梅園、黃墓山楊梅園等規模楊梅園。並且,在優良的生態環境下,該鎮楊梅全面實現無公害基地生產。日前,「湖父楊梅」已通過國家商標局的申報,成功獲得國家地理標誌保護。
三:太湖雞
太湖流域早在周代已有養禽並食用其肉、蛋的習慣。太湖流域盛產稻、麥,是農產品富庶的地區,且群眾素有「進九吃母雞」的養生之道,還有走親訪友贈送雞蛋、母雞作為禮品的為人之道,在這種特定的自然、社會條件下,經當地人民長期選育形成該品種,並以太湖命名之。
四:無錫太湖銀魚
銀魚是太湖著名特產。晉代張華著《博物志》記載:「吳王江行,食膾有餘,棄於中流,化為魚,名吳王膾餘」。因此,銀魚亦稱膾殘魚或王餘魚。清康熙年間,與梅鱭魚白蝦並稱為太湖三寶。銀魚形似玉簪,細嫩透明,柔若無骨,色澤似銀,春秋時期太湖已盛產銀魚。品種有大銀魚、雷氏銀魚、太湖短吻銀魚和寡齒短吻銀魚等。
好了,今天這4種好吃的特產,就介紹到這裡了,歡迎留言,並參與討論,本文排名不分先後,文章素材均來源網絡#無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