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軌道交通網
2020年12月18日成都五線齊發,一舉將地鐵裡程推進到500公裡以上,成為全國名副其實的地鐵裡程第四城。一線城市深圳只是在第四名的位置上了呆了四個月。其實成都的地鐵建設在全國來看算是比較晚的,2010年國慶節前才開通地鐵,而短短十年時間從無到有地鐵邁上500公裡坎級,的確是巨大的進步。
相較而言,地鐵開通在成都之前的城市除了北京上海廣州,其他城市都被摔摔在身後。當然今年成都的世界大學生運動會應給了大幹快上的動力。看看明年舉辦亞運會的杭州在地鐵上不也是狂飆突進嗎。在一線城市和新一線城市中,成都財力雄厚嗎?並不是。成都和很多城市一樣,採用的PPP項目。PPP項目,即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鼓勵社會力量(私營企業、民營資本)與政府進行合作,參與公共基礎設施的項目合作方式。某種程度上,可以看作是政府在基建項目中向社會力量融資,並共同分享收益項目運作方式。
除了成都,北京、天津、武漢、長期等8個城市都有相當的地鐵項目採用的PPP模式。從政府角度來說,PPP項目既可以節省資金投入,也可以加快基建進度,可謂一舉兩得。當然社會資本進入這些基建項目肯定要追求收益的。以前很多省市的高速公路也才採用類似方式,給予參與企業一定時間段的收費收入作為回報。
2020城市軌道交通運營數據,來自交通運輸部
當然高速公路和地鐵的建設成本可比性不高。全國43個修建地鐵的城市,除了深圳都是虧損狀態。據業內人士的估算,地鐵一公裡的成本在7億元左右。杭州一號線和南京二號線一期,前者一公裡成本4.92億,後者一公裡成本5.1億。根據投資規模估算,成都18號線三期和北京16線都一公裡成本超過10億。
地鐵造價如此之高,為什麼還有這麼多城市修建地鐵?原因在於,第一、自從包頭地鐵被叫停後,地鐵修建的一個硬性規定就是市區常住人口超過300萬,因此地鐵可以看作是大城市標配。第二、國內的城市攤大餅式的發展,城市交通擁擠不堪,且私家車還在不停的增加。那麼就通勤而言,大力發展公共運輸肯定會緩解交通擁堵壓力,此外地鐵周邊的地價肯定會大幅度增長,對於依賴土地財政的城市正好兩者兼顧。
各個城市地鐵開通時間
軌道交通包含:地鐵、輕軌、磁懸浮、有軌電車等。相比公交巴士,除了有軌電車,其他都不幹擾現有交通體系,那麼就不會產生堵車。而地鐵無論是建設維護成本,還是車載量都算是裡面比較均衡的。就算是8D魔幻城市重慶開通3號線輕軌後,也全面轉入地鐵建設大軍了。原因無外乎輕軌修建成本不高,但後期維護成本遠超地鐵,而且運載量還不如地鐵。磁懸浮全國現在投入使用也就是上海和長沙兩個城市,其實用性大家一看就知。倒是有軌電車似乎成了很多人口不達標的城市的首選。
若是從城市公共運輸的受益者來看,地鐵密度是不錯的衡量指標。依照21世紀經濟報導關於地鐵密度的排名,北上四大一線城市毫無疑問的佔據頭部。深圳是0.206位居第一,成都是0.036二者差距非常大。因為成都的面積是14355平方公裡,而深圳只有1997.5平方公裡。當然依照市區建成面積計算,成都是949.58平方公裡,,深圳是960.45平方公裡,那麼地鐵密度成都是0.547,深圳是0.428。這樣算下來,成都是地鐵修建成就是超越了深圳,不過深圳地鐵還有一項榮譽是全國的唯一,就是唯一盈利的地鐵,不算港鐵的話。
2019年主要城市地鐵客運量
其實看下全國最新的地鐵裡程城市排名,北京上海是第一個檔次,北京699.3公裡,上海729公裡,都是700公裡檔次,傲視群雄。廣州和成都是500公裡檔次的,剩下的除了深圳,南京武漢重慶杭州算是300公裡。當然這是截止到2020年的成績,今後三年,會有很多城市的排名發生變更。
在現有的運營的地鐵裡面,客流量還是有很大的區別,2019年廣州、上海、北京客運總量都超過了30億人次,深圳只有17.8億人次已經算是剩下城市的頭牌。南京、武漢、程度都超過10億人次,緊隨其後的是西安和杭州,前者9.46億人次,後者6.34億人次。我們在細分一下,按照日均客運強度那麼,廣州毫無疑問是第一位,每天每公裡人次達到1.76萬,深圳和北京位列第二第三。
東京地鐵
根據各個城市的規劃,今後頭部城市地鐵建設裡程將進入1000公裡級別。北京和上海幾十公裡的差距將很可能今年完成逆轉。按照在建地鐵的裡程的統計,廣州421.2公裡幾乎碾壓全國,其他城市在建地鐵裡程都還在200公裡左右徘徊。四大一線城市還是有很大潛力的。北上廣不用說,就是深圳被成都超越,未來深圳還是有可能扳回的。
城市發展到今天當然需要匹配的通勤方式。城際通行有城際高鐵,有民航、有高速國道,還有河運和海運。市域通行中軌道交通成為解決城市通勤的最好方式,早已經被國外的城市的驗證。地鐵成網是每個城市的美好的願望。然而我們應該看到地鐵項目投資巨大,造價奇高,地鐵建設還是要量力而行,而且像是輕軌、BRT、軌道電車都可以有效的緩建城市中的交通壓力,唯地鐵論未必是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