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讓豆芽賣相好,改變生產周期,一些芽農會在種植時添加含有6-苄基腺嘌呤、4-氯苯氧乙酸鈉等成分的「無根劑」,做成大家聞之色變的「毒豆芽」。近年來,屢屢出現的「毒豆芽」作坊主判刑案件,引起了人們的爭論:添加「無根劑」是否構成犯罪?5月5日,這個問題終於有了解答,國家食藥監、農業部和國家衛計委三部門聯合發通知,強調豆芽的生產和經營者不得在豆芽中添加6-苄基腺嘌呤、4-氯苯氧乙酸鈉、赤黴素等成分,如有違反,將交由食品藥品監管部門和農業部門處理。
豆芽明確禁用「無根劑」
根據國家食藥監等部門的通知規定,6-苄基腺嘌呤、4-氯苯氧乙酸鈉、赤黴素等物質,被作為低毒農藥登記管理,並且限定了使用範圍。在這個可以使用的範圍中,並不包含豆芽生產。「且目前豆芽生產過程中使用上述物質的安全性尚無結論。」為確保豆芽食用安全,三部門申明,生產者不得在豆芽生產過程中使用6-苄基腺嘌呤、4-氯苯氧乙酸鈉、赤黴素等物質,豆芽經營者不得經營含有6-苄基腺嘌呤、4-氯苯氧乙酸鈉、赤黴素等物質的豆芽。這也意味著對於「無根劑」,我國現在明確說「不」。
6-苄基腺嘌呤是什麼?
根據相關農業專家介紹,被拉入豆芽「黑名單」的三種物質中,赤黴素是豆芽內本身就含有的物質,後來實現了人工合成,而6-苄基腺嘌呤、4-氯苯氧乙酸鈉是人工合成的物質。「用了這些植物調節劑,能夠促進植物的細胞分裂,促進芽的生長,作用和激素差不多。」
在豆芽培育生長過程中,使用6-苄基腺嘌呤的最為常見,它也被稱作「無根劑」。專家表示,農民培育豆芽時,添加了6-苄基腺嘌呤之後,豆芽生長速度加快,「本來沒有根的豆芽,連絨毛狀的根毛都不長了,便長成了人們口中的無根豆芽。」
曾有專家想為「毒豆芽」正名
近年來,很多專家紛紛表示,豆芽發制過程中使用的6-苄基腺嘌呤等安全性是得到國際公認的,將之定義為「毒豆芽」很不科學。食品工程博士雲無心也指出,不過量使用6-苄基腺嘌呤等「植物生長調節劑」的豆芽,不會有害健康,很多國家甚至沒有專門制定殘留量標準。
去年
11月,《食品安全國家標準豆芽》(草稿)向業內公開徵求意見。與當時的產品標準相比,該草稿明確將「6-苄基腺嘌呤」定性為「植物生長調節劑」,並將其列為豆芽生產中允許使用的物質,其理化指標被限定為小於等於0.2毫克/千克。雖然是草稿,但被很多人認為是「毒豆芽」正名的預兆。然而,此次三部門的公告,重申在豆芽的生產經營過程中,不得使用「無根劑」等物質,似乎向外界傳達了一個消息:翻案並沒有那麼簡單。(作者:科普中國責任編輯:天極科普君)
IT新聞微信公眾平臺
第一時間獲取新鮮資訊
使用手機掃描左方二維碼
評論
* 網友發言均非本站立場,本站不在評論欄推薦任何網店、經銷商,謹防上當受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