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胃炎到胃癌,僅需四步!五種「危險分子」還會加快進程!妙招捍「胃...

2021-01-10 網易

  三餐不固定,飢一頓飽一頓;家中飯菜不愛吃,喜歡外食或者點外賣;熬夜到凌晨,吃個夜宵……這些場景是不是看起來特別的熟悉?

  也正是這些常見的生活習慣,無形之中讓胃炎患者激增,並呈年輕化趨勢!

  不少人覺得胃炎是良性的,又非常普遍,隨便吃點藥應付,甚至不管不顧都行。但你可知,從胃炎發展到胃癌,其實只需要四步……

  一、從胃炎到胃癌,僅需四步

  一旦有了胃病,不加控制,則大概會經歷如下過程:慢性淺表層胃炎—萎縮性胃炎—腸化生—異型增生—早期胃癌

  

  僅僅四步就能發展成胃癌,而這個過程所需要的時間,可長可短,關鍵只在於你!

  1、黏膜炎症不除,胃炎會逐漸加重

  正常人體的胃外層都有一道保護防線——胃黏膜。而胃黏膜從內到外分四層,即黏膜層、黏膜下層、固有肌層、漿膜層。

  

  健康的胃在一些不良因素的刺激下,可能會逐漸出現慢性淺表性胃炎,此時炎症只累及和食物密切接觸的黏膜層和黏膜下層

  但隨著炎症時間的推移和程度的加深,逐漸波及固有層,腺體逐漸萎縮,就會發展成「慢性萎縮性胃炎」。

  此時不僅會增加黏膜破裂出血、引發感染的風險,還會伴隨胃酸減少、消化不良、腹脹、食慾減退、打嗝等症狀,人也容易變得消瘦,吃一點就飽。

  不過,單純的萎縮性胃炎發展到胃癌,往往需要幾年甚至幾十年的時間,且只有極少數一部分可能發展為胃癌(約為1%),聽從醫生指示,積極治療即可。但也不排除病變風險。

  

  2、反覆炎症,可發展成腸化生

  胃黏膜上皮受到反覆炎症和不良因素的刺激,可導致胃黏膜上皮部分細胞逐漸轉化成腸型黏膜上皮細胞,此時會喪失正常的胃功能。

  這一過程就是腸上皮化生,也被稱為胃癌的「前奏曲」。腸上皮化生可以分為完全型和不完全型兩種。

  完全型腸化生與胃癌關係較小,控制好高危因素、減少胃黏膜炎症,也還是可以幫助逆轉的;

  不完全型腸化生與胃癌關係密切,這時需要定期進行內鏡複查,積極控制或切除,阻斷其發展成癌。

  

  3、不典型增生,胃癌的最後一步

  若是腸化生沒有進一步得到控制,胃黏膜嚴重受損,胃部功能下降,則可能出現細胞不典型增生,這就是真正的「癌前病變」!

  輕度異型增生20%癌變率重度異型增生70%癌變率。因此,一旦發現必須儘早治療,甚至需要手術切除。

  另外,還要提醒大家注意胃息肉,若是增生性息肉屬於良性病變,一般可以先觀察,不用治療;但若是腺瘤性息肉就要當心了,其癌變率可高達10-30%,一般建議切除。

  

  二、加速胃癌進程的「危險分子」

  一般來說,胃炎發展為胃癌,需要經歷一個相當長的癌前病變過程,有的甚至長達10年以上。但生活中的一些「危險分子」,卻會傷胃更深,加快胃癌病變的腳步!

  1、幽門螺桿菌

  幽門螺桿菌是一類致癌物。數據統計,67-80%的胃潰瘍、95%的十二指腸潰瘍都與它有關,且能增加4-6倍的胃癌風險

  

  對胃來說,它可以寄生在胃黏膜,藏在胃小凹中,在生長繁殖過程中會產生毒素,破壞胃黏膜,引發一系列胃部疾病;但同時也可能增加消化道潰瘍、肝臟病變、不明原因的缺鐵性貧血、淋巴增生性胃淋巴瘤等疾病風險!

  注意飲食衛生、餐具消毒、分餐制、少吃生食等能有效降低幽門螺桿菌的感染率,如果您的家庭成員或是經常聚餐的辦公人員中有幽門螺桿菌感染者,更要堅持分餐制,且儘早做一個幽門螺桿菌檢查。

  

  2、亞硝酸鹽

  我國居民特別是一些農村人口,很喜歡吃醃製食品,比如:鹽醃的乾魚,發酵的醃菜、泡菜、酸菜等,另外還有隔夜的煮熟白菜、香腸、肉類等,它們都含有亞硝酸鹽。

  亞硝酸鹽本身雖然並不致癌,但人體長期攝入或過量攝入後,其可以在胃內與蛋白質發生反應,產生真正具有致癌作用的亞硝胺

  

  不僅是增加胃癌風險,還包括食道癌、肝癌、結腸癌、膀胱癌等的風險。

  建議:

  少吃醃製、加工的食品。

  蔬菜現買現吃,不要過久囤放。

  像芹菜、菠菜、萵筍等蔬菜含有的亞硝酸鹽較高,建議用熱水焯燙10秒,再烹飪。

  在食用含有亞硝酸鹽的食物時,適當補充維生素C,能阻止亞硝酸鹽與蛋白質結合,從而減少一些致癌物質的產生。

  
3、
黃麴黴素

  黃麴黴毒素是目前發現的最強致癌物之一,其毒性相當於砒霜的68倍!1mg即可致多種癌,如肝癌、食管癌、胃癌、結直腸癌、卵巢癌等。

  

  它最喜歡藏在發黴的食物裡,尤其是澱粉含量高的食物,包括花生、玉米、豆類、堅果等,儲存不當時就很危險。

  此外,開裂的筷子、刮痕多而深的木砧板容易隱藏食物殘渣,也很容易滋生黃麴黴菌,甚至隨著進食攝入。

  

  因而,要正確儲存食物,預防黴變,而對於已經有黴點或者發苦變味的食物,一定要立即丟掉。

  4、

  很多人吃飯喜歡「趁熱吃」,喝水講究「趁熱喝」,特別是湯麵等,相對進食溫度更高。殊不知食物溫度超過60℃就會損傷胃黏膜,容易造成充血、水腫、蛋白變性,長期如此,更是會增加癌症風險

  國外學者研究也有發現:食物溫度超過70℃,會直接損傷食道、胃;若是達到80℃,會導致黏膜組織壞死。若連續25天食用高溫食物,食管上皮就會出現不典型增生,也就是癌前病變。

  

  建議:進口的食物、飲品等都應該保持在35-40℃,最好不超過45℃。晾一會再吃,別著急。

  5、

  肥胖是眾多疾病的危險因素之一,它也與胃癌相關。肥胖人群胃部壓力較高,更易導致賁門口鬆弛,引起胃食管反流

  食管環境偏鹼性(pH值約7.47),而胃的環境是酸性(pH值約1~3),一旦出現胃食管反流,胃酸就很容易損傷食道下端,引起炎症。而若食管一直處於受損、修復再受損的過程,可能會發生基因突變,導致食管與胃交界處癌變

  

  因而體型肥胖的人要積極減重,預防疾病找上門。

  三、高危人群,胃鏡檢查不能少

  胃癌來臨大多時候都悄無聲息,據調查,超過80%的早期胃癌沒有明顯症狀。若出現一些比較典型的症狀,像黑便、腹部包塊、嘔血、消瘦等情況時,大多數已經是中晚期了,其存活率不足10%。

  胃鏡是篩查胃癌的黃金手段,可直觀、準確地發現微小胃黏膜病灶。因而建議40歲以上人群,即便無不適症狀,也要進行一次胃鏡檢查,若無問題,且飲食習慣良好,可3-4年檢查一次,若有問題,則需定期複查。

  

  另外,以下高危人群更要定期檢查:

  有胃癌家族史;

  存在胃癌其他風險因素,像抽菸喝酒、喜食醃製品等;

  既往患有慢性萎縮性胃炎、胃潰瘍、胃息肉等疾病;

  幽門螺桿菌感染者;

  超重或肥胖的人。

  四、中醫護胃有妙方

  除了避免一些傷胃的習慣,均衡飲食外,中醫專家還給了大家幾個妙方:

  1、太和湯,保護胃黏膜

  胃黏膜是胃的保護傘,因而保護好胃黏膜,能大大降低胃病的發生。

  燒開後又晾涼的白開水,在中醫上被稱為太和湯在某些程度也能保護胃黏膜

  

  2、紅豆板慄山藥粉,健脾胃

  配方

  山藥:健脾補益、滋精固腎

  紅豆:行血補血,健脾祛溼,利水消腫

  薏仁:利水滲溼,健脾胃,清肺熱,止瀉

  芡實:「水中人參」,益腎固精,補脾止瀉,除溼止帶

  板慄粉:健脾和胃,補腎活血,強壯筋骨

  粳米:補中益氣,利小便,止煩渴,養腸胃

  大棗:補中益氣,健脾養血,寧心安神

  小米:補脾腎,和腸胃,利小便,治水洩

  用這八種食材,經過科學配伍,傳承古法炮製工藝,研磨成粉,全方位調和脾胃,增強體質

  

  3、石斛麥冬飲,潤脾胃

  平時喜歡吃辣的,還有胃病遷延不愈,都會出現脾胃不潤,即有大便乾燥、口燥咽幹、胃脘部嘈雜等症狀。

  此類人群建議平時適當多吃些銀耳、燕窩、百合、山藥、梨等潤脾胃,還可以試試下面這款茶飲:

  石斛麥冬飲

  

  做法:太子參5克、石斛5克、麥冬5克、百合5克,先用開水衝洗一遍藥材,再用開水泡15-20分鐘。這是一天的量,可反覆衝泡。

  太子參既能益氣又能養陰生津;石斛入胃經、滋胃陰;麥冬入肺胃經、能滋陰,還能清心除煩;百合也是既能補氣又能養陰。所以這個代茶飲不光養陰,還兼顧了補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從胃炎到胃癌到底有多遠?8個壞習慣正毀掉你的胃!
    俗話說「十胃九病」,您知道快節奏的生活、不健康的飲食習慣毀掉一個胃需要多長時間嗎?在媒體的相關報導中,20多歲年紀輕輕就患上慢性胃炎甚至胃癌的人並不少見。 年輕人的胃,大多不好了!
  • 從胃炎到胃癌僅有四步,關鍵看你會不會剎車!【葆嬰妮妮媽分享】
    從胃炎到胃癌僅有四步,關鍵看你會不會剎車!【葆嬰妮妮媽分享】所謂「十胃九病」,說的是10個人裡面9個都有胃病!同時,中國也是胃癌的發病大國,據世界衛生組織發布的《2014全球癌症報告》,全球42%的胃癌發生在中國。胃癌成為國人癌症發病率前三的癌症!
  • 胃潰瘍到胃癌,只用了半年!4種胃病易發展成癌,儘早治療
    浙江的黃女士今年35歲,因胃潰瘍複查到醫院做胃鏡檢查,但檢查發現胃體的病灶其實是胃癌。 經醫生詢問,原來黃女士半年前被初步診斷為胃潰瘍,並提示有患胃癌風險,但她覺得老胃病了,就沒當回事,又因工作耽擱了複查,只是口服制酸劑治療。
  • 萎縮性胃炎到癌變只有三步,提醒:日常還需積極進行治療和保養
    但胃癌發展的過程卻不是一蹴而就的,從一個健康的胃到癌變,需要漫長的過程,甚至是十幾年之後,患者最初僅僅是出現了非萎縮性胃炎,也就是大家所說的慢性胃炎。但是卻沒有進行科學治療和控制,隨後出現了萎縮性胃炎-腸化生-癌變!
  • 得了萎縮性胃炎就一定會的胃癌?正確認識萎縮性胃炎很重要
    在和他聊天過程中,了解到這個年輕的小夥子在胃鏡檢查結果為慢性淺表性胃炎,就認為和胃癌脫不了干係了,表現出了對生活的悲觀態度。 很多人對萎縮性胃炎有很多的誤解,甚至已經達到了過度恐慌的地步。 一、那麼什麼是萎縮性胃炎?萎縮性胃炎診斷只有胃癌這個結局嗎?
  • 萎縮性胃炎,會變胃癌嗎?
    一、萎縮性胃炎與胃癌的關係 慢性萎縮性胃炎雖然是一種良性疾病,但可能進展為腸化、異型增生和胃癌。 萎縮性胃炎大部分是穩定的,癌變風險需要根據萎縮的範圍、程度、幽門螺桿菌感染、年齡、胃癌家族史等綜合判斷。
  • 胃癌是拖出來的?這4種小病,不能一拖再拖,避免發生胃部病變
    不但如此,就連胃癌的病發率也在逐年上漲,就我國癌症現狀而言,胃癌是消化道惡性腫瘤中,最為高發的一類!胃癌的病因較為複雜,這牽涉到了多個方面,包括上文中提到的不健康的飲食習慣、幽門螺桿菌感染、遺傳基因等。
  • 萎縮性胃炎,是胃縮小了麼?一定會癌變嗎?能治好嗎?
    對於普通大眾,很多人就是認為,萎縮性胃炎就是胃變小了,胃黏膜變皺了,離胃癌只有一步之遙了等等,造成了患者極大的精神壓力,既浪費了醫療資源,也加重了患者病情。 那麼,事實真相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什麼是萎縮性胃炎?
  • 「幽門螺桿菌」竟是胃癌的元兇?
    而它進入胃中開始興風作浪,可能最後發展成胃癌會經過幾個步驟。 三期:慢性萎縮性胃炎 四期:胃/十二指腸潰瘍 五期:腸上皮化生 六期:胃癌 幽門螺桿菌會造成腸上皮化生啟動胃癌因子
  • 萎縮性胃炎並不是普通的胃炎,前者可導致癌症的出現,請及時了解
    導語:萎縮性胃炎(atrophic gastritis)也被稱為慢性萎縮性胃炎,是由體內黏膜和腺體萎縮導致的慢性胃炎。在炎症的過程中,會使胃腺中的細胞丟失,被腸上的皮細胞所取代。慢性萎縮性胃炎的的病因較為的複雜。腸型胃癌通常都是發生在萎縮性胃炎的基礎上。
  • 胃炎都是「吃」出來的,堅持一個食療方殺菌消炎,讓胃治癒了!
    實在忍不住了,就去藥店買點胃藥吃吃,熬一熬就過去了,但是這樣反反覆覆,真的是太難受了。俗話說「三分治七分養」,解決胃不舒服,除了治療外,關鍵還得養。下面一起看看吧! 導致胃病反覆發作的3種食物,你還在吃嗎?
  • 胃不舒服十來天,以為是「老胃病」犯了,胃鏡查出胃癌!
    在很多人的觀念裡,胃脹、胃痛、胃酸等都是「小毛病」,自己買點胃藥吃吃就行了。 殊不知,良性的胃病和胃癌,在症狀上是難以劃清的。 尤其是長期有胃不舒服、生活習慣又不好、年紀又大於40歲的人,一定不要自以為是,以免耽誤病情。
  • 胃癌早期有6大信號,佔一個也要小心為妙
    不過也不必過於氣餒,有些癌症在早期能被發現的話,也能很好的提高治癒率,而延長患者的生命進程。胃癌是常見的一種惡性腫瘤,患者發病年齡一般在40-80歲之間,並且男性患者多於女性患者。不過近幾年來,胃癌的發病逐漸呈年輕化,所以需要引起每個人的重視。
  • 警惕胃癌癌變前的6大信號
    警惕胃癌癌變前的6大信號 時間:2020-11-23 10:57北京三溪堂中醫診所 胃癌是一種發病率很高的惡性腫瘤,但真正重視的人卻並不多。因為,在胃癌發生的過程中,我們身體並沒有出現什麼特別明顯的異常,只是會出現胃痛、食欲不振、腹部不適等症狀,但很多人會因此聯想到胃炎和胃潰瘍。大多數人不夠重視,導致就診時已到晚期,錯過良好救治時間北京三溪堂中醫診所陳長懷主任說要想獲得治療胃癌的良好時機,很大程度取決於我們的重視程度,以及對待疾病和症狀的基本認識。早點了解身體變化可能導致的後果,就可提高治療效果。
  • 胃癌的「真兇」找到了,除卻貪吃,還有3大因素,但願你一個不佔
    俗話說:「病從口入」,食物經口進入人體首先要在胃內進行長時間的停留,在那裡會首當其衝與食物充分接觸,一方麵食物被胃炎消化、分解,對機體、對營養素的吸收做好準備。    幽門螺旋桿菌,包括由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引起的胃炎、消化道潰瘍、淋巴增生性胃淋巴瘤等。
  • 慢性萎縮性胃炎:根除幽門螺桿菌是關鍵,補充營養素,改善症狀
    幽門螺桿菌感染後可出現慢性非萎縮性胃炎、萎縮性胃炎(萎縮、腸上皮化生)、異型增生及癌變。  2、飲食因素、精神因素是誘發慢性萎縮性胃炎的關鍵性因素。  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多食新鮮蔬菜、水果等。多食新鮮蔬菜與水果,可以降低胃癌的相對危險度。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應規律飲食、清淡飲食、少食或忌食醃製、燻烤和油炸等食物。
  • 全球有一半死亡在中國,這胃癌怎麼越來越愛找國人?
    不知從何時起,中國已經成為了真正的「胃癌大國」。在2017年,國家癌症中心就發布了一組數據:在2012年全球胃癌新發病例為95.1萬,死亡72.3萬例,其中我國的發病和死亡例數卻佔了這數據的一半。更令人無法放鬆的是,這胃癌往往一查就是晚期,例如青年演員王苗,從被確診住院再到死亡離世,只有短短的20天。
  • 預防胃癌,從自律吃喝開始 出現這些症狀,警惕胃癌早期
    胃癌是起源於胃黏膜上皮的惡性腫瘤,男女發病率之比為2:1。由於飲食結構的改變、工作壓力增大以及幽門螺桿菌的感染等原因,使得胃癌呈現年輕化傾向。絕大多數胃癌早期無明顯症狀,或出現上腹不適、噯氣等非特異性症狀,常與胃炎、胃潰瘍等胃慢性疾病症狀相似,易被忽略。因此,目前我國胃癌的早期診斷率仍較低。
  • 胃鏡早癌精查,一步到「胃」早診早治
    有時需要在胃鏡下對食管、胃、十二指腸黏膜進行地毯式搜索,一旦發現可疑病灶,再針對性地進行染色、放大、精準活檢等手段,使消化道內的各種組織看得清清楚楚(如微血管網結構、微腺管結構等)。4、普通胃鏡設備適用於觀察胃炎或者中晚期的胃部腫瘤,但如果想要發現早期胃癌,必須要用到現在比較新的胃鏡設備。
  • 張馨予,沒必要被它嚇壞|幽門|胃炎|胃癌|潰瘍_網易新聞
    讓大家對「幽門螺桿菌」產生恐懼的原因,是它經常與「胃癌」掛鈎。甚至有些人直接將「幽門螺桿菌」與「胃癌」劃上了等號。2006年,一項調查顯示,所有致癌因素中,出現頻率最高的就是「感染幽門螺桿菌」。整個數據中,77萬例惡性腫瘤發病都跟幽門螺桿菌相關。其中,78%的胃癌可以歸因為幽門螺桿菌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