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卒中」(cerebral stroke)又稱「中風」、「腦血管意外」(cerebralvascular accident,CVA)。是一種急性腦血管疾病,是由於腦部血管突然破裂或因血管阻塞導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腦而引起腦組織損傷的一組疾病,包括缺血性和出血性卒中。

缺血性卒中的發病率高於出血性卒中,佔腦卒中總數的60%~70%。頸內動脈和椎動脈閉塞和狹窄可引起缺血性腦卒中,年齡多在40歲以上,男性較女性多,嚴重者可引起死亡。出血性卒中的死亡率較高。
腦卒中分類
腦卒中包括腦梗死、腦栓塞、腦出血、蛛網膜下腔出血。
No.1 腦梗死
腦梗死舊稱腦梗塞,又稱缺血性腦卒中(cerebral ischemic stroke),是指因腦部血液供應障礙,缺血、缺氧所導致的局限性腦組織的缺血性壞死或軟化。腦梗死的臨床常見類型有腦血栓形成、腔隙性梗死和腦栓塞等,腦梗死佔全部腦卒中的80%。與其關係密切的疾病有:糖尿病、肥胖、高血壓、風溼性心臟病、心律失常、各種原因的脫水、各種動脈炎、休克、血壓下降過快過大等。臨床表現以猝然昏倒、不省人事、半身不遂、言語障礙、智力障礙為主要特徵。腦梗死不僅給人類健康和生命造成極大威脅,而且給患者、家庭及社會帶來極大的痛苦和沉重的負擔。
No.2 腦栓塞
腦栓塞是指血液中的各種栓子(如心臟內的附壁血栓、動脈粥樣硬化的斑塊、脂肪、腫瘤細胞、纖維軟骨或空氣等)隨血流進入腦動脈而阻塞血管,當側枝循環不能代償時,引起該動脈供血區腦組織缺血性壞死,出現局灶性神經功能缺損。腦栓塞約佔缺血性腦卒中的15%-20%。
腦梗死和腦栓塞,好多人傻傻分不清,其實這倆有不同
腦栓塞疾病是由於大腦以外別處的栓子發生脫落的情況,進而隨著血流到達腦部血管,使得腦血管發生堵塞的情況,最終出現的腦細胞缺血缺氧而死亡的情況。該疾病較為常見病因是患者心房的顫動(房顫),還有就是風溼性心瓣膜病以及膿栓等。腦梗死則是由於各種原因而導致腦血管堵塞。的發生,使得機體的腦細胞由於缺血缺氧而死亡。其較為常見的病因除了上述腦栓塞的原因外,往往還有腦血管原位血栓形成和腦動脈夾層(動脈瘤)等等。
No.3 腦出血
腦出血是指非外傷性腦實質內血管破裂引起的出血,佔全部腦卒中的20%~30%,急性期病死率為30%~40%。發生的原因主要與腦血管的病變有關,即與高血脂、糖尿病、高血壓、血管的老化、吸菸等密切相關。腦出血的患者往往由於情緒激動、費勁用力時突然發病,早期死亡率很高,倖存者中多數留有不同程度的運動障礙、認知障礙、言語吞咽障礙等後遺症。
No.4 蛛網膜下腔出血
蛛網膜下腔出血指腦底部或腦表面的病變血管破裂,血液直接流入蛛網膜下腔引起的一種臨床症候群,又稱為原發性蛛網膜下腔出血,約佔急性腦卒中的10%,是一種非常嚴重的常見疾病。世界衛生組織調查顯示中國發病率約為2.0/10萬人,亦有報導為每年6-20/10萬人。還可見因腦實質內,腦室出血,硬膜外或硬膜下血管破裂,血液穿破腦組織流入蛛網膜下腔,稱為繼發性蛛網膜下腔出血。
如何發現腦卒中?
研究發現腦卒中常見預兆依次為:
(1)頭暈,特別是突然感到眩暈。
(2)肢體麻木,突然感到一側面部或手腳麻木,有的為舌麻、唇麻。
(3)暫時性吐字不清或講話不靈。
(4)肢體無力或活動不靈。
(5)與平時不同的頭痛。
(6)不明原因突然跌倒或暈倒。
(7)短暫意識喪失或個性和智力的突然變化。
(8)全身明顯乏力,肢體軟弱無力。
(9)噁心嘔吐或血壓波動。
(10)整天昏昏欲睡,處於嗜睡狀態。
(11)一側或某一側肢體不自主地抽動。
(12)雙眼突感一時看不清眼前出現的事物。
如何預防腦卒中?
對腦卒中的預防遵循三級預防的策略:
一級預防即針對具有腦卒中危險因素的人群,積極治療危險因素,同時定期監測其他危險因素的發生並採取針對性措施,減少疾病發生;已經證明,禁菸、限制膳食中的鹽含量、多食新鮮水果蔬菜、有規律地進行身體鍛鍊、避免過量飲酒可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的危險。此外,還需要對糖尿病、高血壓和高血脂採取藥物治療,以減少心血管病危險並預防腦卒中。
二級預防即針對已發生過一次或多次腦卒中的患者,給與早期診斷早期治療,防止嚴重腦血管病發生,常用的5類降壓藥均可用於腦卒中二級預防;對已經患有糖尿病等其他疾病的人員開展心血管疾病二級預防,這些幹預措施與戒菸相結合,往往可以預防近75%的血管性反覆發作事件。
三級預防即對已患腦卒中的患者,加強康復護理,防止病情加重。
腦卒中的預防主要是危險因素的防治。控制血壓對腦卒中預防的效果顯著。對病情穩定的腦卒中患者,仍然需要長期堅持服用降壓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