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阿司匹林是否預防頸動脈粥樣硬化,還有不吃藥的方式可選擇

2020-12-05 騰訊網

中國≥40歲居民中有36.2%頸動脈粥樣硬化,在發現有頸動脈斑塊的患者中,大約20-30%會發生腦卒中。既然頸動脈斑塊的危害這麼大,很多朋友都知道得了血栓或預防血栓吃阿司匹林,而阿司匹林能不能預防頸動脈斑塊形成呢,想必有很多朋友都不清楚,今天咱們來揭開這個疑惑。

頸動脈斑塊與血栓不是一回事

1.頸動脈斑塊是人體的一種自然生理現象,是人體血管衰老的一種表現,是血管結構上的一種改變。頸動脈斑塊的形成主要與年齡、血脂、吸菸、酗酒、體力活動少、肥胖、高血壓、糖尿病等有關。在上述這些誘發因素下血管內皮受損後大量的脂肪類物質聚積沉積於破損處,形成像「粥」一樣的物質。如果集結成團塊,就形成了斑塊,並向管腔內凸出,使管腔變狹而引起堵塞,造成血管狹窄或阻塞,使組織血供減少,從而引起一系列臨床症狀。

2.而血栓的形成與血管病變有關,由血管中的凝血細胞血小板發生聚集形成的團塊,它並非像斑塊一樣是血管上的病變,而是在血管管腔中形成的阻礙血流的「障礙物」,是在粥樣斑塊暴露在血液中的基礎上,引來大量的血小板聚積,最終形成團塊堵塞血管。

阿司匹林是否預防頸動脈粥樣硬化?

阿司匹林一開始是以最廣和最普通解熱鎮痛藥、抗風溼藥為我們大家所熟知,主要用於感冒發熱,頭痛、神經痛關節痛、肌肉痛、風溼熱、急性內溼性關節炎、類風溼性關節炎及牙痛等疾病。後來發現阿司匹林不僅具有解熱、鎮痛、抗炎、抗風溼的作用,在抗血小板聚集方面還具有發揮藥效迅速,藥效肯定的藥理作用。因此阿司匹林後來又被臨床醫生用在心腦血管病人身上,預防血栓形成。

說到這裡大家就應該懂得斑塊和血栓是兩碼事了吧,所以口服阿司匹林並不能預防頸動脈斑塊的形成。對於頸動脈斑塊的預防,主要是控制在上邊所說的這些風險因素,與是否吃阿司匹林沒有任何關係。

那麼我們該如何預防頸動脈斑塊的形成呢?

還是要從改變不良生活習慣及積極治療有損血管的慢性病做起。首先不光要戒除菸酒,清淡、低脂飲食、少鹽限油,多做運動定期按時鍛鍊、避免久坐,按時作息不熬夜等,還得積極治療糖尿病、高血壓、高尿酸血症等慢性病,使各項指標達到所要求的控制目標降低血脂,特別是對低密度脂蛋白要嚴格控制不超標。

至於頸動脈斑塊的治療,主要是根據斑塊狹窄程度、血脂水平及斑塊性質,是否合併腦卒中、冠心病等風險因素綜合評估,最主要的是他汀類藥物的降脂治療。

相關焦點

  • 頸動脈發現了斑塊,可以用阿司匹林治療嗎?不是所有人都需要
    有位40多歲的朋友問華子,他在頸動脈中發現了斑塊,是不是要吃阿司匹林進行治療?華子告訴他,阿司匹林並不能治療斑塊,而是預防斑塊導致的風險。但是斑塊的風險有大有小,並不是所有人都需要服用阿司匹林。 「發現頸動脈斑塊是否要吃阿司匹林?」是華子經常遇到的問題。
  • 頸動脈斑塊如何清除?醫生講得清清楚楚:不同斑塊不同方法
    而不是看到斑塊就得馬上手術,即使做了手術,把斑塊去掉,不堅持健康的生活,還會再次長斑塊。一、頸動脈斑塊是個常見問題我國成年人約1/3都有頸動脈斑塊,隨著年齡增長,發病率越來越高,男性多於女性。頸動脈粥樣硬化一般從青春期開始逐漸發生,40歲後變得明顯,到了60歲,幾乎人人都有不同程度的頸動脈斑塊。
  • 體檢發現頸動脈有斑塊,一定要吃藥?聽聽醫生怎麼說
    那麼,發現了頸動脈斑塊就一定要吃藥嗎?就像我在文章開頭講的,其實在我國中老年人群當中,頸動脈斑塊發生率是非常高的,而且很多人都是體檢發現,那麼是不是體檢發現了頸動脈斑塊就一定要吃藥呢?其實並不是得!吃藥與否需要因人而異。
  • 我的頸動脈長了斑塊,很擔心會不會脫落,聽聽醫生怎麼說
    【專業醫生天天和您說健康】「前年體檢發現我的頸動脈上長了一個1.2*1.8mm的斑塊,今年再查成了1.6*2.1mm,很擔心它會不會脫落下來堵塞了血管,腦梗不就是這麼發生的嗎?斑塊真的會脫落嗎?」這是很多長了頸動脈斑塊的人都會擔心的一個問題,頸動脈斑塊確實與腦梗的發生密切相關,那麼腦梗是不是就是頸動脈斑塊脫落引起的呢?答案是否定的,實際上斑塊是不會脫落的,這又是怎麼回事呢?首先,來了解一下斑塊是如何形成的。
  • 阿司匹林預防血栓,一旦吃上就不能停?闢謠:這3種情況,應停藥
    預防心血管疾病,阿司匹林仍然是基礎用藥動脈粥樣硬化是心血管疾病發生的主要病理基礎,而之所以動脈粥樣硬化問題,會引發心腦血管疾病,其主要原因就是動脈粥樣硬的發生發展過程中,動脈血管會逐漸受到影響變得狹窄,同時粥樣硬化斑塊的穩定性也會逐漸變化,如果動脈斑塊發生破裂,就會引起凝血物質的聚集,從而導致出現血栓
  • 阿司匹林是否應該吃一段、停一段?
    阿司匹林是否應該吃一段、停一段?吃吃停停的做法不可取,這樣會顯著降低阿司匹林的療效,不能充分發揮預防心梗腦梗的作用。如果沒有心腦血管病,服用阿司匹林要非常謹慎,必須經過醫生認真評估後決定是否用藥。有些人因為心電圖T波低平或者不典型胸悶,沒有其他冠心病的證據,就吃上了阿司匹林,這是不正確的。還有人查體發現頸動脈斑塊,沒有形成血管的明顯狹窄,就吃上阿司匹林,這也是不正確的。
  • 頸動脈斑塊可以治癒嗎,有哪些治療方式?醫生為您講清楚
    保守治療:對於顱內供血不受影響的頸部動脈硬化斑塊,我們一般不採取手術治療的方式,而是選擇保守治療,通常會選擇服用抗血小板藥物和他汀類藥物來治療。抗血小板藥物:常用的有阿司匹林和硫酸氫氯吡格雷。主要的作用是抗血小板聚集,防止硬化斑塊形成。根據不同情況,醫生會建議服用其中一種或兩種同時服用。
  • 有人天天吃阿司匹林,卻還是得了腦血栓,這是怎麼回事?
    不控制好自己的血壓、血脂和血糖水平,僅靠具有抗血小板作用的阿司匹林是不能完全控制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是動脈粥樣硬化性疾病發生的物質基礎,有心腦血管疾病的患者一定要堅定不移的服用藥物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的水平。
  • 為了減少阿司匹林的副作用,能不能隔天服,或是停藥一段時間再服
    有一位老年朋友跟華子說,他有動脈粥樣硬化,為了預防腦梗,一直在吃阿司匹林。但是擔心長期服用阿司匹林有副作用,所以他採取隔天吃1片(100mg)的方法,問華子這麼吃有沒有什麼問題?或是乾脆停藥一段時間,讓身體「緩一緩」,然後再接著吃?
  • 發現頸動脈斑塊怎麼辦?
    如「小動脈玻璃樣變」、「大動脈粥樣硬化」等。而其中「動脈粥樣硬化」尤為常見。這是因為「他汀類藥物」除了降脂作用外,還有「抗炎性反應」的作用。而「斑塊」內部的「炎性反應」通常是斑塊不穩定的原因。「他汀類藥物」根據降低LDL-C的力度,可以分為高強度他汀和中強度他汀。通常情況下,如果LDL-C的目標值為1.8-2.1mmol/L,均需要選擇「高強度他汀」。
  • 阿司匹林,抑制血小板聚集長達2~7天,高血壓人隔天服用好不好?
    阿司匹林,原為解熱、鎮痛抗炎藥,後發現它還有抗血小板活性,可抑制血小板的釋放反應(如腎上腺素、膠原、凝血酶等引起的釋放)和聚集反應(第二相聚集)。在體內能延長出血時間,減少血栓形成。
  • 腦梗和頸動脈有何關係?專家:大部分缺血性腦卒中起病在顱內,禍根卻...
    腦卒中危害性大,可造成偏癱、失語、神經功能障礙等終生殘疾甚至是死亡。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大部分缺血性腦卒中起病在顱內,禍根卻在頸部。 腦卒中是什麼? 腦卒中即「中風」,起病急,變化快。腦卒中是排名第一的國民死亡原因,每年新發患者超過200萬人,據統計,每5人死亡中就至少有1人死於腦卒中。
  • 為了減少阿司匹林的副作用,隔一天吃一次阿司匹林?闢謠:不能
    阿司匹林最常見的副作用就是出血,尤其是消化道出血,長期應用易致胃黏膜損傷,引起胃黏膜糜爛、潰瘍及胃出血,長期大便潛血陽性可致貧血。當然也可能導致其他出血,比如皮膚紫癜、淤斑、牙齦出血、消化道出血、泌尿生殖系統出血,嚴重者可出現顱內出血。還可能出現過敏:其特徵表現為支氣管痙攣、急性蕁麻疹、血管神經性水腫、嚴重鼻炎,某些哮喘患者服用阿司匹林後會誘發哮喘。
  • 高血壓不吃藥,他凌晨起來胸痛難忍,沒想到……
    但因為總覺得「西藥副作用大」,常常不愛吃藥,倒也沒大礙。 進入 11 月後,天氣突然轉冷,楊先生仗著自己身體「壯實」,沒有多加衣服。一天早上 5 點,睡眠中他突然感覺左胸劇烈疼痛、左肩酸脹難忍,怎麼也不緩解。家人趕緊打車帶他到醫院急診,心電圖顯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經過醫生全力搶救,楊先生才終於脫離生命危險。
  • 70歲以上的人到底要不要吃阿司匹林?醫生這次說的清清楚楚!
    都不學習? 人家專家都說了,70歲以上不能再吃阿司匹林,你還讓我老漢吃阿司匹林,出血了你負責?你能付的起責任嗎?,比如說有冠心病、心絞痛、心肌梗死、搭橋、支架、腦梗死、嚴重的頸動脈斑塊狹窄,這些情況,不管多大年齡,不管是20歲還是80歲,都得吃阿司匹林,這一點目前全世界是公認的,暫時沒有爭議。
  • 阿司匹林一直被譽為心腦血管疾病的「神藥」,如何規範使用?
    圖片來自網絡因此有很多人聽說阿司匹林能夠預防心梗、腦梗都自己買來吃。阿司匹林在市場上有25mg、50mg、100mg等不同規格,也有很多患者都在常年服用小劑量的阿司匹林,所以對於阿司匹林的用藥必須要做到規範化。阿司匹林如何規範使用阿司匹林是屬於抗血小板藥物,主要是用於動脈血栓栓塞疾病的預防和治療作用。
  • 阿司匹林是如何抗血栓的,長期服用又會有什麼影響嗎?
    為了預防形成血栓, 這時候我們的抗血栓藥物就出場了:阿司匹林+氯吡格雷 放過支架或者出現過心肌梗死的這些高危人群,醫生一般都是 建議終身吃藥了,不過穩定期後的預防只需要吃阿司匹林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