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專家筆談:缺血性腦卒中的影像學診斷

2020-11-30 醫脈通

導讀:腦卒中已成為威脅人類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近年來,神經影像學的發展為腦卒中的早期診斷和治療提供了重要依據,必要的影像學檢查結合具體的臨床表現有利於提高腦卒中的診斷水平。本文擬就缺血性腦卒中的影像學表現在臨床診斷中的應用進行簡要介紹。


腦卒中被認為是人類致殘和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在發達國家及發展中國家均位於死亡原因的前五位。在我國,每年有近200萬新發腦卒中病例,缺血性腦血管病已成為我國人口致殘和致死原因的首位。


近年來,隨著影像技術的快速發展,各種成像方法的應用不僅能夠提示腦組織形態學變化,還可以提供腦血流、代謝等方面的信息,在早期診斷和治療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缺血性腦卒中的診斷應將患者的臨床表現與影像學結果進行綜合考慮,影像學檢查前需要詳細了解患者的既往病史、發病症狀、意識狀態、神經功能評分等信息,有助於影像學檢查方法的選擇,利於明確檢查目的。


排除非缺血性腦卒中神經系統疾病


早期影像學檢查具有排除出血性腦卒中或腫瘤等佔位性病變的重要意義,CT掃描可隨病情的發展而出現不同表現,所以通常在發病後24~48小時常規CT才能顯示出明顯病灶。常規CT檢查在腦卒中發病3h內的陽性預測值和陰性預測值分別為96%和27%,而對於大腦後循環腦梗死和腔隙性腦梗死的敏感度更低,所以在發病早期其主要作用為排除顱內出血性病灶。MRI的T2加權序列能夠更為敏感和準確反映顱內出血灶,可根據具體情況進行選擇。


明確梗死區域


梗死區域所處位置或損傷程度的不同,患者的預後也可能存在較大的差異,所以明確梗死區應為確定診斷和後續治療的首要步驟。MRI相對常規CT可在更短的時間內更為有效地顯示病灶,不同序列間的對比更利於與其他疾病相鑑別。


頸內動脈系統梗死


大腦前動脈供血區梗死


較為罕見,是否產生症狀與閉塞位置及側支循環情況有關。當閉塞發生在前交通動脈與Heubner回返動脈之間時,通常會出現較為明顯的臨床症狀,表現為突發以下肢為主的偏癱或單肢癱,以意志減退、淡漠為主的精神症狀,有時伴有尿失禁、尿頻等症狀,必須完善顱腦MRI檢查以注意與脊髓疾病相鑑別。


影像學多表現為雙側額葉顱腦CT低密度灶,MRI彌散加權成像(DWI)可在發病後短時間內顯示腦組織細胞中毒性水腫以明確缺血中央區,表現為異常高信號,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提示大腦前動脈遠端血管閉塞,若合併出血,MRI增強常顯示病灶內有強化,FLAIR序列相應部位出現混雜高信號。而當MRI表現為範圍不等的尾狀核頭部、殼核,蒼白球外側部梗死時,結合病灶對側中樞性面舌癱及以上肢為主的上運動神經元癱等臨床表現,應考慮Heubner回返動脈供血區梗死。


大腦中動脈供血區梗死


較為常見,並多可出現典型的「三偏」症狀,即對側偏癱、偏身感覺障礙和對側視野同向性偏盲。不同時段、部位的大腦中動脈閉塞可顯示為不同的影像學改變,早期常規CT可出現一些具有提示意義的異常表現:


(1) 動脈高密度徵,最早可於發病後30min出現,提示大面積梗死,預後較差;

(2) 豆狀核邊界不清,隨發病時間的延長,逐漸表現為明顯的低密度改變;

(3 腦溝消失,可能與毛細血管通透性增高,引起輕度血管源性水腫,進而產生佔位效應相關;

(4)皮髓質界限模糊等。


在MRI上梗死區域常呈長T1、長T2表現,結合CT血管造影、MRA及數字減影血管造影等檢查可確定閉塞區段為早期溶栓治療提供診斷條件,同時有助於判斷責任血管和發病機制,從而指導治療。


脈絡膜前動脈區梗死


臨床表現為典型「三偏」症狀時,應考慮脈絡膜前動脈區梗死的可能性,需行顱腦CT或MRI檢查,顱腦CT常表現為整個內囊後肢的低密度灶,多呈棒狀,少為片狀,MRI則表現為內囊後肢長條樣梗死病灶,應注意與豆紋動脈供血區梗死的特徵性「頓號」形梗死灶相鑑別。


椎基底動脈系統梗死


大腦後動脈供血區梗死


臨床上相對少見,因大腦後動脈與後交通動脈和軟腦膜動脈之間有廣泛的吻合,理論上只有當大腦後動脈主幹完全閉塞或伴有後交通動脈發育不全時才出現較為明顯的臨床症狀。


當患者出現頭痛和視覺症狀,尤其是雙眼視物模糊伴一側頭痛為主訴的三偏症狀時,結合影像學MRI大腦後動脈供血區大腦頂、枕葉出現長T1、長T2信號,DWI呈彌散受限高信號,MRA可進一步確認閉塞血管的區段。值得注意的是,小腦幕切跡疝可引起雙側枕葉梗死,在臨床上遇到腦疝後及雙側枕葉病灶的患者應考慮雙側枕葉腦梗死。


基底尖症候群


是由各種原因導致的,以基底動脈頂端為中心的5條血管交叉部血液循環障礙所引發的,以丘腦、中腦、小腦、枕顳葉不同程度損害為主的一組臨床症候群。影像學特點表現為梗死灶位於單側或雙側丘腦,同時也可出現在中腦、顳葉內側、枕葉及小腦病灶,診斷時多結合症狀,具有波動性,伴有一過性或持續性的意識障礙,同時還可能伴有眼球運動障礙及瞳孔異常等臨床表現。


腦幹部位的梗死


以腦橋梗死最為常見,其中腦橋中上部旁正中供血區梗死約佔60%。臨床特點常表現為病灶對側肢體麻木、癱瘓無力、言語不清、中樞性面舌癱,但僅從症狀上辨別腦橋性偏癱和半球性偏癱是不可靠的。顱腦MRI DWI通過評價限制性水分子在腦組織細胞內的彌散能力顯示腦組織細胞中毒性水腫的情況,表現為彌散受限高信號,其能精確地顯示病灶部位及大小,甚至可以發現位於後顱窩等部位的微小病變,有利於超急性期及急性期腦梗死的診斷,在腦幹梗死與半球梗死的鑑別上具有決定性的作用。


腦幹部位的梗死多伴有特殊的臨床表現,影像學表現常為梗死區域顱腦MRI呈長T1、長T2信號,FLAIR高信號,DWI高信號,所以早期顱腦MRI特別是DWI為首選的影像學檢查。


分水嶺梗死


分水嶺梗死(CWI)也稱為腦交界區梗死,是指發生在2條或3條主要腦動脈末梢交界區的腦梗死。臨床缺乏特異性表現,影像學可見顱腦CT相鄰動脈供血交界區低密度影,病灶區域顱腦DWI呈彌散受限高信號,若出現側腦室體部旁或外上方呈鏈狀融合病灶或串珠樣部分融合病灶應高度懷疑CWI的可能,及時行血管造影檢查,血管造影檢查多提示頸內動脈或大腦中動脈狹窄或閉塞,應避免應用脫水劑過度降壓。


腦損傷的影像學評估


缺血性腦卒中的腦組織損傷程度,在CT和MRI檢查中可通過定性和定量等方法進行評估。


在大腦前循環區,若缺血性改變範圍>1/3大腦中動脈供血區,容積>100ml,或ASPECTS評分≤7分,則提示預後較差,且溶栓治療效果不佳。相似的觀點在大腦後循環區也得到了應用,累及錐體束的腦幹梗死或面積>1/3小腦梗死壓迫第四腦室造成腦積水常提示預後較差。


臨床上大多數患者發病時並不伴有意識不清或特異性症狀,MRI T2加權序列和FLAIR序列上的異常高信號則可作為缺血性腦卒中的診斷依據。


隨著影像學技術的進步,探查缺血性腦卒中的影像學方法也越來越多,除上述的技術外,磁共振敏感加權成像(SWI)作為一項全新的MRI方法,能夠檢出因動脈栓塞或動脈粥樣硬化狹窄而引起的發病6h內的急性缺血,並能顯示急性腦缺血灶中的陳舊出血。


磁共振彌散張量成像(DTI)是一種可以顯示活體大腦白質纖維的方法,可以對腦梗死進行早期診斷,能直觀顯示病灶與皮質脊髓束的空間位置關係,可通過表觀彌散係數及部分各向異性值的變化定量分析腦梗死後神經纖維的損害程度,為評估纖維束損傷的程度及梗死預後提供重要的信息。


節選自:張赫娛,何志義. 缺血性腦卒中的影像學診斷[J/CD]. 中華腦科疾病與康複雜志:電子版,2016, 6(1): 1-4. 


(本網站所有內容,凡註明來源為「醫脈通」,版權均歸醫脈通所有,未經授權,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授權轉載時須註明「來源:醫脈通」。本網註明來源為其他媒體的內容為轉載,轉載僅作觀點分享,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及時聯繫我們。)

相關焦點

  • DWI陰性腦卒中,溶栓還是不溶?_DWI陰性_腦卒中_溶栓_醫脈通
    既往有高血壓、糖尿病病史——血管動脈粥樣硬化病變危險因素;頭顱MRI檢查未見出血性病變——影像學證據提示缺血性病變。 綜合診斷為缺血性腦血管病。 文獻解讀 一項關於DWI陰性的AIS診斷的Meta分析薈萃分析中,從12項研究中選取了3,236名患者,在1992年至2016年期間,這些患者均在接受影像學檢查前就已經做出了AIS的臨床診斷。
  • 如何預防腦卒中?你知道嗎?
    「腦卒中」(cerebral stroke)又稱「中風」、「腦血管意外」(cerebralvascular accident,CVA)。是一種急性腦血管疾病,是由於腦部血管突然破裂或因血管阻塞導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腦而引起腦組織損傷的一組疾病,包括缺血性和出血性卒中。
  • 創傷性肘關節不穩影像學診斷的可信度良好
    目前尚無創傷骨科醫生評估肘關節骨折分型精確性和一致性的研究報導,近日來自美國的學者就此進行了相關研究,並闡述了下列問題:1.骨科醫生對創傷性肘關節不穩定骨折分型的組間一致性;2.影像學診斷肘關節骨折類型的準確性。 研究者在網絡上發出調查邀請,共76位骨科醫生接受邀請,73位(96%)醫生完成調查。
  • 【醫教研】磁共振彌散加權成像(DWI)在急性腦梗死診斷中的應用
    原標題:【醫教研】磁共振彌散加權成像(DWI)在急性腦梗死診斷中的應用 微山縣人民醫院 宣傳科 小編 腦梗死又稱缺血性腦卒中,系由各種原因所致的腦組織局部區域血供受阻
  • 父親腦卒中突然離世後,她說:「你們一定要提醒爸媽注意血壓啊!
    醫生的診斷是急性腦溢血,送到醫院也未能救過來。「太突然了!我真後悔對他關心的不夠,沒有催著他吃藥……」友人無盡懊悔:「你們一定要提醒自己爸媽注意血壓啊!」10月29日是世界卒中日。腦卒中(stroke)也稱為中風,是腦血管破裂出血或因血管堵塞造成大腦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危險疾病,又分為出血性(腦溢血)和缺血性(腦梗死)卒中兩大類。
  • 腦卒中是什麼意思?腦出血症狀及表現有哪些?
    腦卒中是什麼意思?腦出血症狀及表現有哪些?記得其中一部《鄉村愛情變奏曲》的某集,謝廣坤失去了孫子導致突發腦卒中引起偏癱,當時有很多觀眾討論的火熱朝天——腦卒中是什麼意思?腦出血症狀及表現有哪些?這個情節到底演的像不像。其實這番討論裡就有一個誤區:將腦出血和腦卒中直接等同了起來。然而事實並非如此,今天就來聊一聊腦卒中是什麼意思?腦出血症狀及表現是什麼?
  • 陳會生:2018年缺血性腦血管病的臨床研究進展回顧 | NCN2019
    陳會生:2018年缺血性腦血管病的臨床研究進展回顧 | NCN2019
  • 腦卒中、腦梗死、腦出血有什麼區別?冬季該如何正確預防?
    「病來如山倒,病去如抽絲」很多人都知道腦血管疾病一旦發生就比較兇險,但很多人也分不清腦卒中、腦梗死和腦出血之間具體有什麼區別,為什麼冬季更要警惕腦血管疾病?該如何正確預防?下面為大家詳細講解!腦卒中:腦卒中又稱「中風」是腦血管疾病的一個廣義稱呼,腦卒中包含腦梗死、腦出血和短暫性的腦缺血。主要是由於腦部血管突然破裂或血管堵塞導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腦而引起的一組腦組織損傷疾病,包括缺血性和出血性卒中。腦梗死:之前又叫腦梗塞,醫學名稱缺血性腦卒中,是由於腦部血液供應障礙、缺氧、缺血而導致的供血區域的腦組織壞死,從而產生一系列神經系統功能缺失症狀。
  • 一文掌握:頸動脈夾層的診斷與治療
    突發的霍納症候群,伴隨頭痛、頸部疼痛或同側頸內動脈缺血性腦卒中等症狀,被認為是頸內動脈夾層的特徵性症狀。疼痛有時類似於偏頭痛,甚至是叢集性頭痛。孤立性疼痛更常見,通常由顱外椎動脈夾層引起,但也可能由頸動脈夾層引起。有時疼痛是唯一的症狀,疼痛在大多數情況下是連續的。不到7%的病人會出現腦神經麻痺。舌下神經最常見,其次是舌咽神經和迷走神經,它們在頸部與頸內動脈緊密相連。
  • 突發腹痛、便血,當心缺血性結腸炎
    聽完我的初步診斷,她很驚訝地問:「我又不發燒,怎麼會有炎症呢?腸炎不應該是拉肚子嗎?醫生,您說的缺血性結腸炎,是我的整個腸子都是缺血的狀態麼……」大腸小腸,九曲十八彎,在人體中擔任著消化吸收及排洩廢物的功能,基本「深不可見」,一旦出現問題,可能會表現為一些大便性狀的改變,在此就專門為大家科普「缺血性結腸炎」。
  • 專家提醒:此病快到高發期,年輕人也易中招
    經過檢查診斷,李阿姨是腦梗塞。而就在兩個小時前,76歲的李大爺也因腦梗塞住進了醫院。 △ 專家提醒 每年秋冬時節或季節交替時 都是腦血管疾病的高發期 李敦彤介紹 「天氣寒冷會使得交感神經興奮, 從而導致血管收縮,
  • 這份專家共識給出了答案
    (3)影像學檢查:頭顱CT,尤其頭顱MRI 是最主要的檢查手段。 特徵徵象:NPH在CT或MRI上特徵性地表現為腦室系統進展性擴大而無梗阻因素存在,包括側腦室額角增大、顳角增大、第三腦室變圓等,腦血管病發病前或者發病早期影像學檢查顯示腦室小或者無腦積水徵象則更加支持診斷。
  • 徐運:2018年腦小血管病轉化醫學研究中國專家共識解讀|CSC2019
    今日,中國腦卒中大會2019暨第九屆全國心腦血管病論壇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順利召開。
  • 武漢醫生「雲診斷」半小時形成報告
    1月13日13時許,第一張CT由河北邢臺南宮市唯一發熱門診——鳳崗街道辦事處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傳到武漢大學中南醫院(下簡稱中南醫院),經過醫學影像科專家會診,一名69歲的男性迅速被排除感染新冠肺炎的可能性。其CT檢查診斷報告單迅速發回河北,整個過程不到半個小時。
  • 張建教授:只有精準診斷才能精準治療
    影像檢查利用各種不同的影像設備顯示人體結構和病變,達到診斷疾病的目的,它在醫學診斷中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檢查手段。  與傳統的影像學相比,現在的影像學已經有了很大的發展。影像檢查可以發現和診斷各種腫瘤,這幾年隨著影像學診斷方法的改進,影像學在腫瘤的早診早治中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上海全景醫學影像診斷中心院長張建教授在接受專訪時舉例說,多年來,美國絕大部分腫瘤的愈後其實沒有得到改觀,但肺癌除外。
  • 長海心外科2019版:心臟外科圍手術期腦保護中國專家共識
    由於疾病在這三個時段的表現、變化和常發生的問題等都不盡相同,處理技巧也是不同的;另一方面,相同疾病的圍術期的發展、變化又有共同點或者叫類同性;因此外科專家們為了慎重起見,專門提出了圍術期的概念。外科醫學由於重視了圍術期的處理,使得現代的手術安全性得到了巨大的提高。
  •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易誘發腦卒中
    □記者 林輝  七成多高血壓伴有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是誘發腦卒中的主要原因,這個很多患者都知道,為什麼有些高血壓患者已經將血壓控制在正常的範圍內,卻仍然發生了腦卒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