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杭一男子30多歲時竟「二次發育」 原是患了肢端肥大症

2020-11-27 浙江在線

  左側是肢端肥大症患者的腳。   圖片來自網絡

  容貌、身材突然改變要及時就醫

  浙江在線6月28日訊 人到中年,幾個月前還合適的鞋子,最近居然穿不下了;照著鏡子,感覺自己的五官有點不一樣了。這不是科幻電影裡的情節,而是15年前真實發生在張大伯身上的事兒,當時他以為自己是「二次發育」了,還暗暗得意,最近到醫院檢查糖尿病,結果發現自己患了肢端肥大症。

  正值壯年竟「二次發育」

  50多歲的張大伯,4個月來明明食量大增但體重卻減輕了10多斤,而且最近3個月經常感到口乾,還總是上廁所。一看糖尿病症狀的「三多一少」,都對上了,張大伯趕緊來到餘杭區第五人民醫院內分泌科就診。

  「張大伯的空腹血糖高達20 mmol/l,超出正常指標好幾倍。」內分泌科主治醫師陳蘭英告訴記者,在接診過程中,她發現張大伯似乎長得和常人不大一樣,不僅身高特別高,四肢也較普通人要大,尤其是面部的五官,也比一般人要大。

  在仔細詢問下,張大伯透露,自己15年前就突然出現了面容改變。「一開始感覺到自己嘴唇變厚了,以為是口腔問題,但去了幾家醫院檢查,都查不出原因,因為身體也沒什麼不適感,便沒有再做進一步的檢查和治療了。」張大伯笑著說,「後來眉毛也變粗、鼻子也變肥厚,連手腳都明顯感覺變大了,我還以為是『二次發育』了呢。」

  陳蘭英聽到張大伯的描述後,懷疑張大伯患有肢端肥大症,便馬上給他做了生長激素、核磁共振等一系列的檢查。最後的檢查結果證實了陳蘭英的猜想——張大伯有一個腦垂體瘤,他的面貌和四肢突然改變,正是由於腦垂體瘤引發的肢端肥大症所致。

  內臟等也會隨之發生改變

  雖然做了一系列檢查,但張大伯還是聽得雲裡霧裡,不清楚自己明明來看糖尿病的,怎麼忽然又變成有肢端肥大症了。

  陳蘭英向他解釋道:「肢端肥大症是在青春期後,或骨骺線閉合後,腺垂體分泌生長激素過多而導致的一種內分泌與代謝性疾病。大多數患者像你這樣,是由於垂體生長激素腺瘤引起的。患者會出現五官明顯增大、眉毛增多、額骨變寬大等面容改變,同時手腳也會明顯增大。」

  除了外貌的改變,陳蘭英提到,患有肢端肥大症的患者,內臟器官也會比一般人大,比如心肌會更肥厚,甚至連聲帶也會變得更肥厚。陳蘭英說:「由於聲帶的變化,很多患者家屬紛紛反映,患者在病後,聲音變得更加深沉,睡覺的時候,開始打起了呼嚕或者呼嚕聲比之前更加重了。」

  肢端肥大症帶來的外貌和身體內部的改變,不僅會給患者的心理造成一定的影響,還會增加患者心臟負荷,導致冠心病、肥厚性心肌病、心功能不全等。並且,由於視神經受腺瘤壓迫,會引起血液循環障礙,容易引起視神經萎縮,視力下降,視野缺損。同時,該病症影響著內分泌和代謝,容易導致高血壓、糖尿病等發生。陳蘭英提到,張大伯這次血糖的升高也和肢端肥大症有關。

  容貌身材突然改變要重視

  看到肢端肥大症的症狀,很多人可能會想到另一個病——巨人症。「事實上,肢端肥大症和巨人症的發病原理是一樣的,只是發病的時期不同。」陳蘭英解釋道,以骨骺線是否閉合為基準,骨骺線閉合前垂體生長激素腺瘤引起生長激素分泌過多,稱之為巨人症;閉合之後,則稱之為肢端肥大症。

  陳蘭英介紹道:「巨人症,病如其名,主要症狀表現在身高的異常。臨床上,一般男孩長到2米以上,女孩長到1.8米以上,我們就會考慮是否患有巨人症。」 她說,少數患者在青春期起病至成年後會繼續發展,形成肢端肥大性巨人症,因此要儘早發現病症並及時進行治療。

  雖然垂體生長激素腺瘤聽上去很可怕,但陳蘭英說,只要發現早,予以手術切除治療,術後2-3年內做好定期複查,患者基本都能痊癒。當然,如果腺瘤較小,對視神經等的影響不大,同時生長激素對骨骼、肌肉等發育生長影響不大的肢端肥大症患者,也可以採取保守藥物治療。

  最後,陳蘭英特別提醒,成年人如果面容突然改變,身材出現長高長大的情況,一定要及時到醫院進行檢查,千萬不能暗自慶幸「二次發育」了。

相關焦點

  • 肢端肥大症的症狀 如何預防肢端肥大症
    有些人就特別羨慕哪些高個子的人群,如果不是因為遺傳因素而長得高的人,就要注意是否是因為疾病的原因,你知道什麼是肢端肥大症嗎,肢端肥大症的症狀有哪些呢,肢端肥大症如何預防呢,下面一起來看內容介紹吧。患有肢端肥大症中的一半患者都是存在有繼發性糖尿病或糖耐量低減。3.高血壓發病率可高達30%~63%。由於心臟肥大,心肌重量增加,心室肥厚,可發展出現心力衰竭,心律失常。本病動脈粥樣硬化發生早,發生率高。4.壓迫症狀由於垂體腫瘤壓迫蝶鞍附近的視交叉、腫、視力減退、視野縮小甚至顱內壓升高。胖、睡眠障礙、尿崩症等。
  • 容貌莫名變醜可能也是病 警惕肢端肥大症
    原標題:容貌莫名變醜可能也是病 警惕肢端肥大症   鞋號越來越大,警惕患上了肢端肥大症。專家提醒,如果你發現近幾年鞋號越來越大、顴骨變突、額頭變寬、聲音越來越低、手指變粗、皮膚變糙,要當心是否為生長激素型垂體腺瘤導致的肢端肥大症。及早發現,及時手術切除,使生長激素恢復正常,面容可逐漸恢復。
  • 肢端肥大症發病難察 多年未見面貌大變需警惕
    雖然不多見,但一旦發病,往往沒幾個人能立即引起重視,導致就診時間非常晚。」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神經外科王海軍教授介紹說,調查顯示,肢端肥大症從發病到確診的平均時間為6~8年,且是非特異性症狀,不易被病人和長期生活在一起的親屬注意。  「實際上,幾乎所有病人一進門,我們就能從外貌特徵上明確識別出來。病人自己也反映,近年來朋友或親屬常表示幾年沒見,發現其相貌變化好大、皮膚變差很多等。
  • 罕見病日:長得越來越「壯」 小心肢端肥大症
    今天我們就來關注一種罕見病:成年人到了十八歲之後,面容和四肢的發育基本定型,可蘇北58歲的趙女士,過去20多年卻不斷在「長」,不但臉越來越大,手跟腳也是越來越粗大,手指甚至是一般男性的兩倍。在別人提醒下,趙女士去醫院做了診斷,竟然是一種罕見病:叫「肢端肥大症」!趙女士的手腳和臉型明顯都偏大,記者用手對比以下,發現1米6的趙女士,不但手掌比記者的大,手指頭也粗了許多。
  • 睡夢中「憋死」 肢端肥大症讓內臟也變胖
    原標題:睡夢中「憋死」 肢端肥大症讓內臟也變胖   人民網北京2月28日電(王宇鵬)有一個群體,他們手腳變大,顴骨變高,嘴唇變厚,臉部變長……這是肢端肥大症患者,該疾病已經被列作國際罕見病之一,其改變的不僅僅是患者的外表,還有他們內在臟器的功能。
  • 年輕姑娘兒得了肢端肥大症生長激素過多導致變胖變醜
    最近,28歲的姑娘小麗去參加同學會,幾年沒見的老同學紛紛詢問她,為什麼長相有了不少改變?小麗自己也很煩惱,因為這兩年來,自己從一個面貌清秀的姑娘變成了滿臉痤瘡的胖女人。  「肢端肥大症的發病率不高,估計每100萬人群中有50—70例。但一旦患上,容易潛伏在人體內多年,直到致殘甚至因併發症而致死。」
  • 巨人症和肢端肥大症的治療
    巨人症及肢端肥大症的治療目標一是解決佔位性病變引起的體徵和症狀, 一、手術治療 由於巨人症以及肢端肥大症的病因主要是垂體性的腫瘤,包括GH細胞增生或腺瘤、GH/PRL(催乳素)細胞混合腺瘤、促泌乳生長激素細胞腺瘤、嗜酸細胞腺瘤等。因此手術治療一般為首選。手術一般分為經蝶竇垂體瘤切除術及經顱垂體腺瘤切除術。
  • 生完第二胎她「躥高」3釐米 原來是肢端肥大症作祟
    近日,她到醫院一查,發現患上了肢端肥大症。  她生完孩子發現自己越來越醜  30歲的小美是在生第二胎的時候,發現自己變醜的。懷孕期間,她的體重飆升到90公斤,鼻子也變大,而且右側的臉有點腫大。剛開始以為是懷孕變胖的關係,小美沒有在意。
  • 巨人症和肢端肥大症的臨床表現
    兩者的臨床表現相似: 一、巨人症 常始於幼年,生長較同齡兒童明顯高大,持續長高至性腺完全發育及骨骺閉合,身高可達2m或以上。 二、肢端肥大症 由於生長激素分泌過多,可引起多個系統的病變。
  • FDA批准長效Signifor(帕瑞肽)治療肢端肥大症
    Signifor LAR是新一代長效緩釋劑型Signifor,每月肌肉注射(IM)一次,該藥能夠結合患者體內的生長激素抑制素受體,進而下調患者體內的生長激素和胰島素類似生長因子-1(IGF-1)的表達水平,從根本上改善肢端肥大症患者病情,為第一代SSA控制不佳的肢端肥大症患者提供了首個可供選擇的治療方案。
  • 重視肢端肥大症,專家呼籲給予患者更多關愛
    肢端肥大症是一種威脅人類健康的罕見病,為了加強公眾對肢端肥大症的認知與重視,減少肢端肥大症的危害,世界垂體組織聯盟(WAPO)倡導發起,將每年的11月1日定為全球「肢端肥大症認知日」。
  • 手腳變大,相貌變醜,可能是肢端肥大症作祟
    臨床上有些疾病在未確診前很難劃歸學科,曲折坎坷的確診過程又往往充斥著漏診誤診經歷,通常我們把這些疾病稱為疑難雜症,肢端肥大症就是其中一例 肢端肥大症是一種隱匿的慢性進展性內分泌疾病,患者就診時病程可能已達數年甚至10年以上。肢端肥大症的主要病因是體內產生過量的生長激素。95%以上的肢大患者是由分泌生長激素的垂體腺瘤所導致的。
  • 美國內分泌學會發布「肢端肥大症新指南」
    該指南全文10月30日在線發表於《臨床內分泌代謝雜誌》(J Clin Endocrinol Metab 2014 Oct 30;:jc20142 700)。肢端肥大症多見於中年男性和女性,在兒童中起病時會因生長激素分泌過多形成巨人症。肢端肥大症的幕後元兇通常是非癌性垂體瘤。垂體瘤引起腦下垂體的生長激素過量分泌,生長激素又可刺激胰島素樣生長因子-1(IGF-1)過量分泌。
  • Endocrinol:肢端肥大症治療共識
    來自義大利布雷西亞大學的Giustina博士等對此次會議結論進行了總結,文章近期發表在Nature Reviews Endocrinology上。 2005年,肢端肥大症共識小組就肢端肥大症的治療達成了共識申明。肢端肥大症通常是由分泌生長激素(GH)的垂體腺瘤所致,GH和胰島素樣生長因子Ⅰ(IGF-Ⅰ)水平升高,導致身體結構改變和代謝紊亂。
  • 老年肢端肥大症不容忽視,都有哪些臨床症狀? | 研究速遞
    肢端肥大症是一種罕見疾病,其特徵在於長期暴露於生長激素(GH)和胰島素樣生長因子-1(IGF-1),在大多數情況下是由垂體分泌GH的腺瘤引起的。慢性生長激素過量導致全身多系統的影響,比如對代謝方面的影響,對心血管系統、呼吸系統、骨骼肌肉系統的不良影響,甚至會增加腫瘤風險,如果這類疾病沒有很好地被診斷和治療,會增加死亡風險。
  • 罕見病肢端肥大症新藥藥物在中國獲批
    記者 | 謝欣編輯 | 任悠悠1益普生(Ipsen)12月24日宣布,中國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NMPA)已批准其用於治療肢端肥大症的藥物醋酸蘭瑞肽緩釋注射液(預充式)(商品名索馬杜林)在中國上市。醋酸蘭瑞肽緩釋注射液本次被批准用於在手術和/或放射治療後血液中生長激素(GH)和胰島素樣生長因子-1(IGF-1)水平仍然異常時,或不能進行外科手術和/或放射治療的肢端肥大症的治療。肢端肥大症是一種隱匿的慢性進展性內分泌疾病,患者就診時病程可能已達數年甚至10年以上。肢端肥大症的主要病因是體內產生過量的生長激素。95%以上的肢大患者是由GH的垂體腺瘤所致。
  • 中國肢端肥大症患者綜合社會調查白皮書發布會暨「肢造非凡」患者...
    「肢端肥大症是一種起病隱匿的慢性進展性內分泌疾病,由於對這一疾病缺乏足夠的認識,我國大多數患者、親屬甚至部分醫務工作者對肢端肥大症認識不足,往往通過數年才能輾轉確診,增加患者和醫療負擔。」 北京協和醫院內分泌科主任醫師金自孟教授說。
  • 肢端肥大症常伴發這些疾病,都有哪些特點?|臨床實戰
    生長激素與青少年生長發育相關,而生長激素分泌過多導致青少年形成巨人症,青春期之後因為骨骺已經閉合則形成肢端肥大症,典型的症狀為肢體粗大等,除此之外,肢端肥大症的合併症和併發症也需要了解一下。心血管疾病發生和發展的危險因素與GH/IGF-1分泌過多、長病程、年齡和典型的心血管危險因素(吸菸、肥胖、血脂異常)相關。 肢端肥大症患者中罹患高血壓比例大約35%(發病率從18%-60%),比其他人群發病要早,患者舒張壓受影響最大,血壓波動為非勺型。這種高血壓與性別無關,與家族史相關性較低。針對肢端肥大症的治療可以改善大多數患者的血壓情況。
  • 《中國肢端肥大症患者綜合社會調查白皮書》發布並啟動患者關愛項目
    這一系列的政策和舉措,都在加速我國罕見病藥物的研發以及科研攻關進程,助力罕見病防治工作的快速發展。張抒揚 中國罕見病聯盟副理事長兼秘書長中華神經外科學會常委兼秘書王任直教授介紹到:在中國,罕見病患者已經超過2000萬人。肢端肥大症就是一種威脅人類健康的罕見病,其患病率約為40-125例/百萬人,年發病率為3-4例/百萬人。
  • 多學科專家呼籲「關注肢端肥大症,推動患者早診早治」
    上海2019年5月12日 /美通社/ -- 2019年5月11日,肢端肥大症多學科專家研討會在上海召開,本次研討會由上海市罕見病防治基金會主辦,益普生中國支持。此次會議集結了國內罕見病學術組織負責人以及中國社會保障學會、臨床醫學、藥學、臨床流行病學、衛生經濟學、醫保研究會等領域專家70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