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年前,齊村有一個叫張財的木匠,在當地小有名氣,張財本來以種田為生,後來娶了譚木匠的女兒譚小憐。
小憐多次懇求譚木匠將祖傳的手藝傳給自己的丈夫,可譚木匠一直猶豫,這門手藝只傳內不傳外,只傳男不傳女。
可惜,譚木匠只有小憐一個女兒,後來便將張財收為徒弟,將木匠手藝傳授給他,讓他以後不要忘記小憐對他的好。
張財滿口答應,張財跟著譚木匠學了五年,得到了譚木匠的真傳,成了當地有名的木匠,夫妻倆的日子越來越好。
可是好日子僅僅持續了兩年。
兩年後,小憐身染重病去世,張財很是悲痛,辦完小憐的後事,一直呆在家中不出門。
讓張財沒想到的是,小憐下葬之後連續幾日都有媒婆登門說親,張財一開始還有些憤怒,後來也就習慣了。
當初小憐生病的時候,很多女兒家都看中了張財,想嫁於張財為妻。
半年後,張財娶了比他小八歲的如花為妻。
如花嫁入張財家中,趁張財出門做工的時候,將家中關於小憐的東西全部扔掉,張財回到家後大怒。
如花告訴張財,她只不過想跟張財好好過日子,不想讓他再想起小憐。
張財嘆了口氣,什麼也沒說,既然成了親只能忍氣吞聲,路是自己選的,老婆是自己挑的。
村裡人都在背後議論張財,說他忘本,如果不是小憐,他現在還是守著一畝三分地過日子,哪有現在的生活,才剛剛半年就把小憐忘得一乾二淨。
不到一年就續弦已經很過分,竟然還把小憐的東西都給扔掉,真沒想到張財如此薄情。
張財知道村裡人都在議論自己,但他沒有解釋,再怎麼解釋也會顯得蒼白無力。
如花告訴張財,不要在意村裡這些婦道人家的議論,她們只不過是羨慕和嫉妒而已,等張財賺夠了錢,夫妻二人就搬到縣裡享福去。
到時候,張財可以把他的木匠手藝傳給如花的兩個弟弟,一家人一起發財。
張財大呼不可道:「當年我答應過嶽丈,只能傳給自己的孩子,不能傳給外人,我不可言而無信。」
如花笑著說:「人都死了,還什麼嶽丈?你現在跟那譚老頭一點兒關係也沒有。何況內弟哪能算外人?就這麼決定了,我會儘快安排我兩個弟弟來村裡跟你學手藝。」
張財無奈地搖搖頭,他現在知道,大家看上的不過是他的木匠手藝,根本就不是他這個人,真正愛他的只有小憐。
沒幾日,如花的兩個弟弟便來到張財家中等待張財傳授手藝,當晚張財做了一個夢,夢到小憐對他說,木匠手藝絕不能外傳,讓張財不要把手藝傳授給如花的兩個弟弟。
張財一早醒來,夢中的情景仍歷歷在目,張財將夢中之事告訴如花,決定不將木匠手藝傳給他的兩個弟弟。
如花指責張財不該相信夢中之事,可是這一次不管如花如何勸導,張財始終不同意將手藝傳給她的兩個弟弟,如花軟硬兼施,張財始終不改初衷。
如花的兩個弟弟看到姐姐和張財總為此事爭吵,一怒之下將張財打了一頓,回到自己家中。
如花看到張財被打,沒有制止兩個弟弟的行為,視而不見揚長而去。
到了晚上,如花便生了一場怪病,雖然張財很氣憤如花的行為,但還是請來郎中替如花看病。
郎中看完後,讓張財儘快準備後事,如花不是生病,而是中邪,已經無藥可治。
張財沒想到事情竟然如此嚴重,他悉心照顧如花,可是如花不但未有好轉,反而越病越重,看到張財不計前嫌地照顧自己,如花流下了悔恨的淚水,告訴了張財一件事。
當日,如花的兩個弟弟毆打張財時,如花離家去了小憐的墳頭,將小憐的墓碑踢倒,在小憐的墳前辱罵小憐和張財。
結果,小憐的墳頭冒出青煙,如花似乎還聽到了小憐的聲音,嚇得趕緊跑回家,回到家後便覺得身體有些不適。
張財得知此事,猜到如花中邪的原因,他決定去小憐墳上看看,自從和如花成親之後,他還從沒有去看過小憐。
如花聽說張財要去上墳,便提出讓張財帶著自己,她想去小憐的墳前向小憐賠罪,之前的事都是自己的錯,千不該萬不該找一個已逝之人出氣。
張財同意了如花的請求,背著如花來到小憐墳前。
張財將小憐的墓碑重新立好,夫妻二人跪在小憐墳前向小憐懺悔。
二人祭祀一番後回到家中,第二日一早,如花的病情有所好轉,已經可以自己下床走動。
幾日之後,如花的病情痊癒。
夫妻二人再次來到小憐的墳前答謝,從那以後,如花性情大變,再也不像之前那樣刁蠻任性,每逢小憐的祭日,夫妻倆都會來到小憐的墳前祭祀。
兩年之後,如花生下一子,取名張福生,夫妻二人每年都會帶著孩子一同去祭拜小憐,告訴小福生墓中之人是他的大娘,以後爹娘死後也要跟大娘葬在一起。
福生從小體弱多病,夫妻倆很怕孩子長不大,五歲那年,有一天福生從山上回來,告訴張財和如花:「我見到大娘了,大娘還說會護我一生。」
夫妻倆並沒有當真,不過從那以後福生再也沒有生過病,直到八十多歲才壽終正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