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戰爭中,最後的結果是美軍獲勝,但期間各大戰役中,美軍也曾被日軍打得倉皇逃竄,其中的巴丹半島戰役更是美國軍事歷史上最大的投降事件。
1941年12月7日,日軍偷襲珍珠港,隨後太平洋戰爭正式爆發。由於日軍打了美軍一個措手不及,早期的太平洋戰場上日本佔領了絕對性優勢,美軍戰線接連後撤,12月26日,麥克阿瑟通知還處在前線的美軍撤回巴丹半島,一邊利用此處的地形來防守日軍的進攻,一邊等待著後續支援。
1月10日,日軍對巴丹半島進行猛烈進攻,不過當時日方指揮官本間雅晴錯誤的估計了巴丹半島上的兵力,他認為巴丹半島上最多也就是三萬人,而實際上,巴丹半島上卻有九萬多的美菲聯軍。
所以一開始,日方投入的一個師團就像是一杯水倒進水池裡,很快就被美菲聯軍給殲滅了,這時候本間雅晴才正視對手,連忙調整了戰略,暫時停止了日方的進攻。
但這一戰,日方並不是沒有任何收穫,由於巴丹半島十分狹小,所以美菲聯軍在日軍登陸後儘可能的後撤,中間弄丟了許多軍需給養。打仗不僅拼的是兵力,也拼後勤,巴丹半島上面雖然有一些物產,但卻根本沒有辦法養活九萬美菲聯軍,而此時太平洋正面戰場上,美軍的海軍又被日方所拖住,難以過來支援,日軍卻是有著源源不斷的補給以及兵力支援。
巴丹半島樹木叢生,降水量充沛,所以島上蚊蟲也十分多,在缺乏補給尤其是藥品的情況下,令許多美國士兵都得上了瘧疾,腳氣等多種皮膚疾病。美軍的指揮官溫萊特將軍曾如此回憶道:「持續的飢餓以及瘧疾一直在折磨著我們。」
日軍也沒有放棄這天賜良機,一直不斷的對美軍進行騷擾,令美軍疲於奔命。不過在此期間,美軍也破釜沉舟,令日軍前進的步伐一時受阻。比如說2月3日的時候,美軍第45步兵師的畢安基上尉就帶著一些菲律賓士兵死守陣地,還通過拼死衝鋒投擲手榴彈的方式摧毀了日軍一挺高射機槍,並擊殺了數百日軍,打擊了日軍囂張的氣焰。
即便如此,美菲聯軍的落敗依舊是早晚問題,因為隨著時間的推移,聯軍內部的病情愈加嚴重,糧食也是越來越少,不少將士可能一天才能吃一頓飯,而有些人更是因病站不起來。堅守了兩個月後,當時巴丹半島上的最高指揮官亦是日後美國五星上將的麥克阿瑟選擇乘坐專艇離開,但他也留給了菲律賓人民一句話,那就是「我會再回來。」事實證明,麥克阿瑟在三年後,實現了自己的諾言。
但在當時,麥克阿瑟作為主帥的離開卻進一步動搖了美菲聯軍的軍心,隨後,日軍更是直接調來了一個炮兵團,對巴丹半島進行毀滅性轟炸,美菲聯軍迫於無奈選擇投降,共計被日軍俘虜七萬多人,是美國以及菲律賓軍事歷史上最大的投降事件。
而且日軍從來沒有善待俘虜的政策,所以這七萬多人在被日軍押解去戰俘營的途中便因各種原因死去了一萬多人,在戰俘營中死去的更是數不勝數,到最後僅僅有兩三萬人得以生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