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丹半島戰役:日軍俘虜美菲聯軍七萬多人,聯軍僅有兩三萬人生還

2021-01-10 騰訊網

太平洋戰爭中,最後的結果是美軍獲勝,但期間各大戰役中,美軍也曾被日軍打得倉皇逃竄,其中的巴丹半島戰役更是美國軍事歷史上最大的投降事件。

1941年12月7日,日軍偷襲珍珠港,隨後太平洋戰爭正式爆發。由於日軍打了美軍一個措手不及,早期的太平洋戰場上日本佔領了絕對性優勢,美軍戰線接連後撤,12月26日,麥克阿瑟通知還處在前線的美軍撤回巴丹半島,一邊利用此處的地形來防守日軍的進攻,一邊等待著後續支援。

1月10日,日軍對巴丹半島進行猛烈進攻,不過當時日方指揮官本間雅晴錯誤的估計了巴丹半島上的兵力,他認為巴丹半島上最多也就是三萬人,而實際上,巴丹半島上卻有九萬多的美菲聯軍。

所以一開始,日方投入的一個師團就像是一杯水倒進水池裡,很快就被美菲聯軍給殲滅了,這時候本間雅晴才正視對手,連忙調整了戰略,暫時停止了日方的進攻。

但這一戰,日方並不是沒有任何收穫,由於巴丹半島十分狹小,所以美菲聯軍在日軍登陸後儘可能的後撤,中間弄丟了許多軍需給養。打仗不僅拼的是兵力,也拼後勤,巴丹半島上面雖然有一些物產,但卻根本沒有辦法養活九萬美菲聯軍,而此時太平洋正面戰場上,美軍的海軍又被日方所拖住,難以過來支援,日軍卻是有著源源不斷的補給以及兵力支援。

巴丹半島樹木叢生,降水量充沛,所以島上蚊蟲也十分多,在缺乏補給尤其是藥品的情況下,令許多美國士兵都得上了瘧疾,腳氣等多種皮膚疾病。美軍的指揮官溫萊特將軍曾如此回憶道:「持續的飢餓以及瘧疾一直在折磨著我們。」

日軍也沒有放棄這天賜良機,一直不斷的對美軍進行騷擾,令美軍疲於奔命。不過在此期間,美軍也破釜沉舟,令日軍前進的步伐一時受阻。比如說2月3日的時候,美軍第45步兵師的畢安基上尉就帶著一些菲律賓士兵死守陣地,還通過拼死衝鋒投擲手榴彈的方式摧毀了日軍一挺高射機槍,並擊殺了數百日軍,打擊了日軍囂張的氣焰。

即便如此,美菲聯軍的落敗依舊是早晚問題,因為隨著時間的推移,聯軍內部的病情愈加嚴重,糧食也是越來越少,不少將士可能一天才能吃一頓飯,而有些人更是因病站不起來。堅守了兩個月後,當時巴丹半島上的最高指揮官亦是日後美國五星上將的麥克阿瑟選擇乘坐專艇離開,但他也留給了菲律賓人民一句話,那就是「我會再回來。」事實證明,麥克阿瑟在三年後,實現了自己的諾言。

但在當時,麥克阿瑟作為主帥的離開卻進一步動搖了美菲聯軍的軍心,隨後,日軍更是直接調來了一個炮兵團,對巴丹半島進行毀滅性轟炸,美菲聯軍迫於無奈選擇投降,共計被日軍俘虜七萬多人,是美國以及菲律賓軍事歷史上最大的投降事件。

而且日軍從來沒有善待俘虜的政策,所以這七萬多人在被日軍押解去戰俘營的途中便因各種原因死去了一萬多人,在戰俘營中死去的更是數不勝數,到最後僅僅有兩三萬人得以生還。

相關焦點

  • 巴丹死亡行軍中,日軍有多殘暴?8萬美菲戰俘被殺害4萬
    但在二戰中,日本公然違反這個條例,只要被他們俘虜的各國士兵,都會遭受非人的折磨。日軍曾製造了一起震驚世界的虐待俘虜事件——巴丹死亡行軍。 兩軍在巴丹半島上激戰了四個月,美菲聯軍因缺乏支援和接濟,被迫向日軍投降。當時,美菲聯軍投降的人數為7.8萬人。讓這些士兵沒想到的是,惡夢才剛剛開始。 日軍將戰俘身上的財物搶劫一空,然後把他們押往120公裡外的戰俘營。途中,日軍不給戰俘們吃得,甚至連水都不讓喝。有些人實在受不了了,企圖尋找水源和食物被日軍發現後,日軍就拿刺刀殺死他們,或者是槍殺他們。
  • 巴丹死亡行軍,日軍殘害美國數萬人,美國為何連道歉都隻字不提
    二戰時期,慘無人道的日本對多國人民造成了無法彌補的傷害。菲律賓巴丹死亡行軍就是二戰時期,日本在遠東製造的三大暴行之一。因為巴丹半島戰役失敗,近8萬美菲聯軍被日本俘獲,在前往120公裡外的日軍戰俘營的途中,因饑渴、日軍槍殺、刺殺而死者高達1.5萬人。抵達戰俘營後因日軍的折磨又有2.6萬人去世。
  • 「二戰」中美軍的最大投降行動,日美巴丹島戰役
    為了控制東南亞海上交通線,日軍於12月10日起,分別在菲律賓的阿帕裡、維甘和黎牙實比登陸,向菲律賓首府馬尼拉方向挺進。美菲聯軍根本擋個任日車的進攻,麥克阿瑟手上既無空軍也無海軍,只好放棄拒敵於海邊的如意算盤,撤到馬尼拉附近的巴丹半島,重新部署了防線。 巴丹半島是一個只有25英裡長,20英裡寬的小半島,麥克阿瑟將9萬多美菲聯軍集中在這裡,準備同日軍展開持人戰。
  • 二站中美軍規模最大的投降行動,麥克阿瑟差一點也成了日軍的俘虜
    麥克阿瑟指揮一沒空軍二沒海軍的美菲聯軍,只得放棄了在海邊阻擊日軍的想法。但是日軍的攻勢太猛,推進太快了,他不得不帶領著部隊退守巴丹半島。麥克阿瑟在這個只有25英裡長,20英裡寬的半島上,集結了8萬美菲聯軍,準備同日軍進行一場持久戰。當頭一棒,日軍一個旅團被揍得傷亡三分之二開始進攻巴丹半島時,日軍估計美菲聯軍加起來也就只有2.5萬人。
  • 二戰此戰役上萬美軍投降,鑄成了美軍史上最大一次失敗
    駐紮在菲律賓呂宋島的美軍部隊,雖然拼盡了全力,但遭遇被國家拋棄的命運,讓他們最終成為了日軍的俘虜。 緊接著日軍在空襲的掩護下,冒著洶湧的海浪在菲律賓西北部的仁牙因灣登陸,美軍少將溫賴特率領美菲聯軍防守這一地域。
  • 巴丹死亡行軍投降日軍!結果慘目忍睹!!
    12月22日,日軍第48師在呂宋島西岸的林加延灣登陸,對美菲聯軍發起固守,美菲聯軍堅持抗敵,但是他們發現這群小個子很猛啊。到了24日,第16師7000人又在呂宋島西北部的拉蒙灣登陸。日軍兩個主力師團對駐守馬尼拉的美菲聯軍構成南北夾攻之勢,美國人有點扛不住了,繼續多日的和平讓他們越來越難以支撐。
  • 巴丹死亡行軍——日軍押送戰俘到達目的地時,足足少了數萬人!
    題目所提到的史實發生於二戰期間的太平洋戰場上,1942年4月9日,日軍攻克菲律賓巴丹半島,共俘虜美軍、菲侓賓守軍78000人左右。總共約八萬名的俘虜在120公裡的路上卻死亡了15000人左右。歷史上也把這趟行程稱呼為「巴丹死亡行軍」,它與「南京大屠殺」「新加坡大屠殺」並稱為日軍「日軍遠東三大暴行」。那故事是如何發生的呢?聽我慢慢一一為你道來。
  • 麥克阿瑟撤守巴丹半島運氣有多好?日軍精銳師團調走,成抗戰英雄
    也就是說,橫在荷屬東印度前面的大門,已被日軍踹開了一半,只剩美屬菲律賓了。 與突襲馬來亞不同的是,日軍進攻菲律賓採取正面攻擊的打法。由本間雅晴指揮的第14軍,共計6.5萬人參與了行動。然而,13萬美菲聯軍在得知珍珠港遭襲的10小時後,依然被打得落花流水。從不承認錯誤的麥克阿瑟,又會怎麼做呢?
  • 120公裡路走了6天,1.5萬美軍俘虜喪生,日本人為何如此瘋狂
    太平洋戰爭爆發,日軍突破美菲聯軍防線,巴丹半島官兵集體投降日本人在戰爭中的無恥,總是讓全世界都為之膽寒,他們種種慘無人道的行為,不知道害死了多少無辜的人。戰爭時的日本可謂是無所不為,當時最強大的美國,都遭到過日本的無恥偷襲,日本居然趁著美國沒有反應過來,偷襲了珍珠港,打了美國人一個措手不及,損失相當慘重。
  • 喋血東南亞巴丹死亡行軍,美軍徒步行走百裡,日軍殘害美國數萬人
    1941年12月8日,日軍中將本間雅晴指揮第14軍向菲律賓發動進攻。這場戰爭因美菲聯軍兵力不足、防守不當的情況之下,在日軍面前節節敗退。苦戰5個月後,彈盡糧絕的美菲聯軍被迫向日軍投降。所謂的「巴丹死亡行軍」也是出現於此。
  • 巴丹死亡行軍,美國為何到戰爭後期公布?9萬人投降刷新歷史記錄
    一方面,奪取荷屬東印度(今印度尼西亞)石油的戰略目標已提前實現;另一方面,發動時間較晚的緬甸戰役也進入了尾聲。可以說,日本捷報頻傳,其「大東亞共榮圈」的戰略構想已初步成形。  然而,在菲律賓的巴丹半島仍有9萬美、菲聯軍在苦苦支撐,而日軍也似乎也沒有能力突破其防線,雙方形成了「僵持戰」。
  • 二戰期間120公裡的「巴丹死亡行軍」,日軍到底有多殘忍?
    1942年3月12日,西南太平洋戰區盟軍司令麥克阿瑟將軍及其家人和幾名美國軍官,乘坐PT魚雷快艇前往棉蘭老島,放棄了堅守四個多月的菲律賓。麥克阿瑟將軍放棄菲律賓的同時,也拋棄了7.8萬名在菲律賓巴丹半島和哥黎希律島與日軍苦戰的美菲聯軍。
  • 太平洋戰爭中,日軍到底有多可怕?美軍:他們不是人,是一群公狼
    有一次,在一場戰爭結束後,日本人並沒有派出軍醫,而是派出兩名士兵,將在戰場上受傷的日本傷兵全部殺死,這樣不僅能夠讓他們不被俘虜,而且還能將藥品資源省下來,由此也可見日本人的殘忍。 在一本介紹日軍士兵的書籍《知彼》中,描述日軍是一群「公狼」。
  • 巴丹死亡行軍幫兇,間接害死1.5萬盟軍?美國人:溫萊特是英雄
    因為他天生就有著軍人的天賦和卓越的軍事戰略眼光,所以他在軍隊中平步青雲,1942年溫萊特接替麥克阿瑟,成為美菲聯軍總司令。溫萊特和麥克阿瑟是好朋友,他曾經配合麥克阿瑟,在菲律賓的巴丹半島打了幾場漂亮的戰役。麥克阿瑟對溫萊特的能力非常有信心,他在被調往澳大利亞,離開菲律賓的時候,信心十足地對溫萊特說:「這裡就交給你了。」
  • 巴丹死亡行軍老照片:對美軍戰俘來說,這是一條通往地獄的路!
    巴丹死亡行軍老照片:對美軍戰俘來說,這是一條通往地獄的路!1942年5月6日,克雷吉多島也被日軍攻陷,圖為美菲聯軍官兵走出馬裡塔隧道向日軍投降!巴丹死亡行軍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日本製造的震驚世界的戰爭罪行與虐待俘虜事件,日本偷襲珍珠港後,在菲律賓巴丹半島上的美菲守軍與日軍激戰達4個月,最後因缺乏支援與接濟,於1942年4月9日向日軍投降。投降人數約有78,000人,這近8萬人被強行押解到120公裡外戰俘營,一路無食無水,沿路又遭日寇刺死、槍殺,在這場暴行中約15000人喪命。
  • 巴丹死亡行軍:日軍以砍殺俘虜為樂
    ,美國陸軍將其視為美國陸軍史上前所未有的恥辱——在8萬美菲聯軍向日軍投降後,日軍強迫戰俘急行軍,死難人數超過1.5萬人,大量美軍戰俘被日軍屠殺。在巴丹的美國兵和菲律賓兵,因為食糧的配給不夠分量,病人和傷員很多。但當金少將要求使用卡車時卻被拒絕了。於是俘虜被迫在酷暑下,沿著一百二十公裡即七十五英裡的公路,走到潘班加(Pampanga)的聖非爾南多(San Fernando)。病人和傷員也被迫行軍。倒在路旁和不能再走的人就被槍斃或刺死。其他的人也從行列中被拖出來挨打、受虐待或被殺死。
  • 燃燒的西南太平洋(十五):死守巴丹半島——巴丹戰場遊記
    早早丟掉了制海權,困守巴丹半島和科雷吉多島的美菲軍隊沒有像同期的英荷部隊一樣土崩瓦解,而是頑強抵抗,一度還挫敗了日軍的攻勢。雖然美菲軍隊最終投降,踏上了「死亡行軍」,巴丹戰役卻成為了二戰西南太平洋戰場在美國最為著名的一仗,成為了「雖敗猶榮」的代名詞。我也有幸在2019年夏天重返巴丹半島,這個麥克阿瑟偉大徵程的低沉起點。
  • 揭秘巴丹死亡行軍:一萬五千人死在路上
    核心提示:巴丹死亡行軍是日本在亞洲犯下的三大暴行之一,七萬多投降的美菲士兵在烈日下行進,日軍不提供任何糧食和飲水,遇到戰俘掉隊或者偷偷喝水,日軍直接用刺刀步槍就地殺死,儘管如此,許多人還是冒著被處決的危險尋找誰和,路邊的河裡飄浮著屍體,水面上泛著綠色的泡沫,成群的蒼蠅在水面上飛舞,但這阻擋不了戰俘們大口的飲用
  • 5天走100多公裡的巴丹死亡行軍並不困難,為何會累死1.5萬戰俘?
    太平洋戰爭初期,由於日軍進攻勢頭兇猛,美國準備上不充分,結果被打的節節敗退,1942年1月2日馬尼拉失手,1月9日日軍開始進攻巴丹半島,又因為美國的戰略中心仍以歐洲為主,太平洋戰場的美軍沒有得到足夠的資源傾斜,因此在與日軍的作戰中打的十分艱苦。1942年3月11日美菲聯軍總司令麥克阿瑟奉命離開菲律賓,往澳大利亞就任西南太平洋戰區盟軍總司令,留守呂宋島的溫萊特被提升為中將,負責指揮美菲聯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