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的200澳元蠻值錢的
可以買6000多斤大米 或者七八輛自行車
記者 韋嘉蓉
昨天,本報刊登了《馬雲昨天在澳大利亞捐了2000萬美元 起因是30多年前收到的200澳元》一文(詳見2017年2月4日07版),馬雲將通過馬雲公益基金會撥款2600萬澳元(約合2000萬美元),在澳大利亞紐卡斯爾大學設立「馬-莫利獎學金」項目(The Ma & Morley Scholarship Program)。這是紐卡斯爾大學史上接受規模最大的慈善捐款,也是馬雲公益基金第一筆海外助學基金。馬雲說,這項獎學金將用於「支持那些想自己看看這個世界,經歷它、用自己的腦袋思考它的人們。」
不少讀者看了以後很好奇:馬云為什麼捐這麼多錢給「默默無聞」的紐卡斯爾大學而不是其他鼎級名校?這所學校有什麼神奇之處嗎?馬雲口中「生命中至關重要的29天」又發生了什麼?他在30多年前收到的200澳元到底值多少錢?能幹點啥?
澳大利亞紐卡斯爾大學 是所怎樣的大學
澳大利亞紐卡斯爾大學成立於1965年,目前大概有20000名在校學生,其中包括1000多名留學生。這所大學的綜合排名在澳洲前10、全球前250名左右,大大遜色於雪梨大學、墨爾本大學等澳洲名校。
這就難怪澳洲其他高校的學生一聽說馬雲捐款的事兒就很激動:「為什麼不給我們學校捐?」「有一種學校叫別人家的學校!」「我可能上了一個假學校……」
那馬云為什麼選中這所默默無聞的學校呢?原因是地利人和,紐卡斯爾正是他的「恩人」肯·莫裡(Ken Morley)的家鄉。1985年,年輕的馬雲第一次來到澳大利亞,當時就去了紐卡斯爾大學。
馬雲說,「Ken沒有上過大學,但是經常和我談起紐卡斯爾大學。我不知道是什麼原因,如果我足夠幸運,能夠成功,我總想要為紐卡斯爾大學做點事情,因為這是Ken經常提到的一所大學。」
王同學是浙江人,本科畢業於澳大利亞紐卡斯爾大學,現在正在雪梨讀研。說起母校,說起紐卡斯爾這座城市,王同學都很懷念:「澳大利亞是一個移民國家,基本不存在種族歧視,紐卡斯爾也一樣,當地人對我們都很友善。從紐卡斯爾向南,開車一個多小時就能到雪梨。但是,和雪梨相比,我更喜歡紐卡斯爾,生活節奏相對慢一點,氣候宜人,一年四季都很舒服。我大三談戀愛那會兒,經常跟女朋友去當地的白沙灘散步。」
對於馬雲的大手筆捐款,王同學說「很意外」,「我讀書的時候從來沒聽說過馬雲跟紐卡斯爾這種城市的淵源,所以也沒想過他會給我們學校捐錢。說實話,紐卡斯爾一般都是傑出校友直接捐款或者成立獎學金。」
王同學還說,「紐卡斯爾大學的綜合排名雖然不高,但工科專業在澳洲數一數二,商學院也不錯。學校環境很好,就像一個小小的森林公園。」
這兩天,整個澳大利亞都颳起了一陣「馬雲風」,留學生們的朋友圈裡都在曬偶遇、曬合影。
梁同學已經在雪梨讀書兩年了,當地時間2月3日11點,他開車去附近的魚市買菜,迎面就遇上了正在逛街的馬雲。「我當時真沒認出來!就覺得這個人長得真像馬雲,看了一眼就走了!」說起偶遇馬雲,梁同學還覺得有點遺憾,「因為沒合影,我都沒好意思在朋友圈裡說。他當時身邊沒什麼人,也沒有警車保鏢啥的,我是晚上在家看新聞才知道那人真是馬雲!」
馬雲當年在紐卡斯爾待了29天 他都幹了什麼
馬雲說,紐卡斯爾是他的第二故鄉。馬雲在紐卡斯爾大學演講時說,「在紐卡斯爾待的那29天,在我的生命中至關重要」,「我學到的是,你在書本上學到的、你的父母告訴你的,可能不全是真的,這個世界太有趣了,這個世界太獨特了,你需要自己去體驗。你需要用你自己的大腦去思考。當我回到大陸的時候,我完全是另外一個人。沒有那29天,我永遠不會像今天這樣思考,我可能只會像其他中國人的方式去思考。」我們不禁好奇,「改變馬雲」的29天到底發生了什麼?
據公開報導的資料——
當時的馬雲21歲,剛進大學。五年前在西湖偶遇的肯·莫裡先生邀請馬雲走出中國,去澳大利亞看看。但是,當時的澳大利亞沒有對中國人的「訪客」籤證,只有公務、探親和留學籤證。在遭遇7次拒籤後,馬雲終於在那年暑假踏上了紐卡斯爾的土地。肯·莫裡先生一家熱情地招待了這位遠道而來的中國朋友。
紐卡斯爾零零星星地分布著很多街心公園,是當地居民散步的主要場所,比如最著名的愛德華國王公園和市民公園。馬雲驚喜地發現,公園裡有很多人在打太極拳,這可是他最喜歡的健身運動。在杭州,年輕的馬雲經常跟著西湖邊一位老太太練習太極拳。
面對這群外國人,馬雲毫不羞怯,很快融入其中。根據圖片資料,他當時還在當地的一間會所,給太極拳愛好者團體表演了猴拳和醉拳,一招一式有模有樣。
在阿里巴巴IPO宣傳視頻上,馬雲曾經用一口流利張揚的英語自信地告訴世界:「美國!阿里巴巴來了!」但是1985年的馬雲,在紐卡斯爾學了一口「土澳味」的英語,這在後來很長時間裡都被他錯認為是純正的英語。
除了紐卡斯爾,肯·莫裡一家還帶馬雲去了雪梨。年輕的馬雲就像絕大多數「觀光客」一樣,在雪梨歌劇院、塔隆加動物園等知名景點前合影留念。
馬雲自己也說:「正是年輕時期赴澳度過的這段時光,當地的文化、景色以及人民,徹底改變了自己對於世界的看法。」
當時的200澳元,在杭州能買6000多斤大米,或七八輛自行車
馬雲當年讀的大學是杭州師範學院(現為杭州師範大學),雖然不用交學費,但生活費是必須要交的,這筆錢讓馬雲的父母感到為難。肯·莫裡先生施以援手,「錢並不多,一星期也就5-10美元的樣子。因此每隔6個月,我會給馬雲寄一張支票。」在那兩年多的時間裡,肯·莫裡一共給馬雲寄了大概200澳元。
200澳元是什麼概念呢?
身在雪梨的梁同學說,「現在的200澳元,省一點花,能在澳洲過一星期。當然,你也可以拿去買最好位子的球票,鼎級歌劇的門票,或者是包場看一周電影。」
回到中國30多年前,200澳元值多少錢呢?
1985年,全國職工的平均月工資是96元,而當時1澳元相當於1.5美元,或4.5元人民幣。所以肯·莫裡資助給馬雲的200澳元,換算成人民幣是900塊,相當於一個職工10個月左右的工資。
樓先生今年55歲,杭州人,1985年的時候是浙江電影機械廠的一級工,「我每個月的工資是36塊錢左右,已經比學徒工要高十塊錢嘞」。回憶當年杭州的物價,樓先生還記得一清二楚:「一斤大米是一毛四分三釐,一個大餅加油條只要三分,一包利群香菸兩毛八,一隻上海牌手錶120塊,一輛自行車120塊……」
也就是說,肯·莫裡先生給馬雲的200澳元,能在當時的杭州買到6000多斤大米,或者七八輛自行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