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原羚,拉丁文學名是Procapra picticaudata,別稱原羚、小羚羊、西藏黃羊,屬於脊索動物門、脊椎動物亞門、哺乳綱、真獸亞綱、偶蹄目、牛科、羚羊亞科、原羚屬的一種動物,英文名稱是Tibetan gazelle,命名人為Hodgson,命名時間是1846年。
其全長91~105釐米,肩高54~65釐米,重量13~16千克。體格矯健,四肢纖細,蹄狹窄,行動敏捷。吻部短寬,前額高突,眼大而園,耳短小,尾短,雄性有一對較細小的角,雌體無角。顱全長在160~185毫米之間。眼眶發達,呈管狀,淚骨狹長,前緣幾呈方形。後緣凹而形成眼眶的前緣,上緣邊緣凸起,但不與鼻骨相接觸。鼻骨後段二側較平直,末端略尖。牙齒狹小,上齒之后角發達而成突出的齒稜;第二、三上前臼齒之前亦有此類齒稜。上臼齒類似的前、中齒稜。通體被毛厚而濃密,毛形直而稍粗硬,特別是臀部和後腿二側的被毛硬直而富彈性,四肢下部被毛短而致富,緊貼皮膚。吻端亦披毛。頭額、四肢下部色較淺,呈灰白色,吻部、頸、體背、體側和腿外側灰褐色,臀部白色,尾背黑色,尾下及尾側白色,胸、腹部,腿內側乳白色。
熟悉可可西裡地區生物的人,分辨藏原羚和藏羚羊最簡單的方法就是看看哪個有「白屁股」——藏原羚有一塊較大的白色臀斑,因此藏原羚又被當地百姓俗稱為「白屁股」。藏原羚奔跑時,它那雪白的屁股在陽光照射下閃閃發光,就像身上懸掛著一面鏡子,因此又俗稱它為「鏡面羊」。有專家指出,藏原羚的白屁股非常醒目,所以它不是偽裝色。因為雌雄藏原羚都有白屁股,所以也不是用來吸引異性的。藏原羚白屁股、黑尾巴的真正作用,可能主要是用來在同伴間傳遞信息。
藏原羚是典型的高山寒漠動物,棲息於海拔300至5750米之間的高山草甸、亞高山草原草甸及高山荒漠地帶。在水源充足的河谷、平緩山地和起伏不大的階地內可見其活動。特別喜歡草本植物生長較茂盛和水源充足的地方,但活動範圍不十分固定,經常到處遊蕩。在夏季,小群的藏羚羊將聚集成較大的羊群遷移到更高的牧場。
藏原羚在不同季節會結成不同大小的群體。通常冬春季的群體較大,常常是數十頭,有時形成上百頭的大群;夏秋季節則結成幾頭到十幾頭的小群,也有單獨活動的個體。它的嗅覺不算靈敏,但聽覺和視覺極好,性情機警,遇到天敵後會迅速地逃遁,到一定距離後停下回頭凝望,奔跑的姿勢比較特殊,看起來好像一顛一顛的,然後再繼續奔逃,或者在原地休息、進食。
藏原羚是反芻動物,以各種草類為食,藏原羚採食共計16科34屬43種植物,其中草青期採食16科33屬42種,草枯期12科22屬30種。豆科植物是藏原羚採食的主要類群,禾本科、菊科、薔薇科和莎草科其次,豆科、禾本科、菊科、薔薇科和莎草科等五科植物佔藏原羚採食總量的90%左右。不同物候期,藏原羚的食性變化明顯,豆科、薔薇科在草枯期所佔的比例顯著低於草青期,而禾本科、菊科和莎草科所佔比例則顯著高於草青期。人工養殖可適當添加精料,每天早晚各投飼料和飲水一次。藏原羚對環境的適應性,是很多動物無法相比的,比如能在高原荒漠和半荒漠生存,特別是在極其缺氧的情況下生存,無論是聽覺還是視覺都極好,甚至在幾公裡外便能感覺到天敵的存在。
更重要的是它能在幾秒鐘之內達到每小時80公裡的速度,並且能一連跑上幾個小時。而獅子最快的時速卻不足70公裡,就是號稱奔跑之王的獵豹,最高時速也才80公裡,而且最多只能跑半個小時。藏原羚在面對天敵追趕時,喜歡不定時地向上跳躍。藏原羚每向上跳躍一次,就會消耗掉大量體力,並且奔跑的速度會消減許多。
此物種分布於中國的甘肅、新疆、西藏、青海、四川,印度的拉達克和錫金地區。
藏原羚目前已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 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瀕危,同時也被列入中國國家Ⅱ級保護動物。
它肉細嫩,礦物質含量豐富,含多種胺基酸,屬高蛋白,低脂肪肉類。藏原羚皮質地柔軟保暖,是製作高級皮裝的上等原料。藏原羚角是傳統的珍貴中藥,在國內外享有很高聲譽。羚羊角能清熱解互,平肝熄風、鎮靜安神、醒腦開竅、明目益氣。百餘種中成藥離不開羚羊角。其角還可製作高級工藝、裝飾品。因此,從藏原羚自身價值來看,養殖藏原羚大有可為。黃羊在青海較多,肉味美,是上等野味,皮可製革,角可制工藝品。
文中圖片均為網絡圖片,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