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原羚你真的了解嗎?藏原羚知識科普

2021-01-08 百聞動物

藏原羚,拉丁文學名是Procapra picticaudata,別稱原羚、小羚羊、西藏黃羊,屬於脊索動物門、脊椎動物亞門、哺乳綱、真獸亞綱、偶蹄目、牛科、羚羊亞科、原羚屬的一種動物,英文名稱是Tibetan gazelle,命名人為Hodgson,命名時間是1846年。

其全長91~105釐米,肩高54~65釐米,重量13~16千克。體格矯健,四肢纖細,蹄狹窄,行動敏捷。吻部短寬,前額高突,眼大而園,耳短小,尾短,雄性有一對較細小的角,雌體無角。顱全長在160~185毫米之間。眼眶發達,呈管狀,淚骨狹長,前緣幾呈方形。後緣凹而形成眼眶的前緣,上緣邊緣凸起,但不與鼻骨相接觸。鼻骨後段二側較平直,末端略尖。牙齒狹小,上齒之后角發達而成突出的齒稜;第二、三上前臼齒之前亦有此類齒稜。上臼齒類似的前、中齒稜。通體被毛厚而濃密,毛形直而稍粗硬,特別是臀部和後腿二側的被毛硬直而富彈性,四肢下部被毛短而致富,緊貼皮膚。吻端亦披毛。頭額、四肢下部色較淺,呈灰白色,吻部、頸、體背、體側和腿外側灰褐色,臀部白色,尾背黑色,尾下及尾側白色,胸、腹部,腿內側乳白色。

熟悉可可西裡地區生物的人,分辨藏原羚和藏羚羊最簡單的方法就是看看哪個有「白屁股」——藏原羚有一塊較大的白色臀斑,因此藏原羚又被當地百姓俗稱為「白屁股」。藏原羚奔跑時,它那雪白的屁股在陽光照射下閃閃發光,就像身上懸掛著一面鏡子,因此又俗稱它為「鏡面羊」。有專家指出,藏原羚的白屁股非常醒目,所以它不是偽裝色。因為雌雄藏原羚都有白屁股,所以也不是用來吸引異性的。藏原羚白屁股、黑尾巴的真正作用,可能主要是用來在同伴間傳遞信息。

藏原羚是典型的高山寒漠動物,棲息於海拔300至5750米之間的高山草甸、亞高山草原草甸及高山荒漠地帶。在水源充足的河谷、平緩山地和起伏不大的階地內可見其活動。特別喜歡草本植物生長較茂盛和水源充足的地方,但活動範圍不十分固定,經常到處遊蕩。在夏季,小群的藏羚羊將聚集成較大的羊群遷移到更高的牧場。

藏原羚在不同季節會結成不同大小的群體。通常冬春季的群體較大,常常是數十頭,有時形成上百頭的大群;夏秋季節則結成幾頭到十幾頭的小群,也有單獨活動的個體。它的嗅覺不算靈敏,但聽覺和視覺極好,性情機警,遇到天敵後會迅速地逃遁,到一定距離後停下回頭凝望,奔跑的姿勢比較特殊,看起來好像一顛一顛的,然後再繼續奔逃,或者在原地休息、進食。

藏原羚是反芻動物,以各種草類為食,藏原羚採食共計16科34屬43種植物,其中草青期採食16科33屬42種,草枯期12科22屬30種。豆科植物是藏原羚採食的主要類群,禾本科、菊科、薔薇科和莎草科其次,豆科、禾本科、菊科、薔薇科和莎草科等五科植物佔藏原羚採食總量的90%左右。不同物候期,藏原羚的食性變化明顯,豆科、薔薇科在草枯期所佔的比例顯著低於草青期,而禾本科、菊科和莎草科所佔比例則顯著高於草青期。人工養殖可適當添加精料,每天早晚各投飼料和飲水一次。藏原羚對環境的適應性,是很多動物無法相比的,比如能在高原荒漠和半荒漠生存,特別是在極其缺氧的情況下生存,無論是聽覺還是視覺都極好,甚至在幾公裡外便能感覺到天敵的存在。

更重要的是它能在幾秒鐘之內達到每小時80公裡的速度,並且能一連跑上幾個小時。而獅子最快的時速卻不足70公裡,就是號稱奔跑之王的獵豹,最高時速也才80公裡,而且最多只能跑半個小時。藏原羚在面對天敵追趕時,喜歡不定時地向上跳躍。藏原羚每向上跳躍一次,就會消耗掉大量體力,並且奔跑的速度會消減許多。

此物種分布於中國的甘肅、新疆、西藏、青海、四川,印度的拉達克和錫金地區。

藏原羚目前已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 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瀕危,同時也被列入中國國家Ⅱ級保護動物。

它肉細嫩,礦物質含量豐富,含多種胺基酸,屬高蛋白,低脂肪肉類。藏原羚皮質地柔軟保暖,是製作高級皮裝的上等原料。藏原羚角是傳統的珍貴中藥,在國內外享有很高聲譽。羚羊角能清熱解互,平肝熄風、鎮靜安神、醒腦開竅、明目益氣。百餘種中成藥離不開羚羊角。其角還可製作高級工藝、裝飾品。因此,從藏原羚自身價值來看,養殖藏原羚大有可為。黃羊在青海較多,肉味美,是上等野味,皮可製革,角可制工藝品。

文中圖片均為網絡圖片,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

相關焦點

  • 藏羚羊與藏原羚的區別,你知道嗎?
    到了西藏,容易將藏羚羊與藏原羚弄混,包括我這個四次進藏遊的遊客,也把兩者弄混了。藏原羚網友指正說:「這不是藏羚羊,應該是藏原羊」,有的還調侃說:這不是咱們東北的狍子嗎?藏羚羊的體形大,藏原羚的體形略小一些,比藏羚羊小一圈。
  • 青藏高原上的「高原萌」——藏原羚
    藏原羚是典型的高山寒漠動物,棲息於海拔300至5750米之間的高山草甸、亞高山草原草甸及高山荒漠地帶。青藏高原特有種,有「西藏黃羊」之稱。中國國家二級保護動物。藏原羚適應性強,抗病能力強,性情溫馴活潑。
  • 「西藏小百科」最容易被弄混當做藏羚羊的-藏原羚
    當你了解它之後會發現,藏原羚和藏羚羊的區別還蠻大的。首先個頭比藏羚羊小,成體藏原羚體長小於100cm,體重不超過20千克。藏羚羊體長130cm,體重能達到50千克。(上圖)最後,雄性藏原羚的角長30cm,向後彎曲鐮刀狀。雄性藏羚羊角細長像長矛。
  • 20餘只藏原羚撒歡若爾蓋大草原
    原標題:20餘只藏原羚撒歡若爾蓋大草原   4月6日,海拔3500多米的阿壩州若爾蓋大草原依舊是冰天雪地。在若爾蓋縣扎薩格峽谷,三五成群的野生藏原羚,悠閒地啃食著春雪融化後裸露出來的枯草。它們靈動的身影,在草原撒歡的情景,也給高原增添了生機。
  • 玉樹雪災:巡線員「撿」到落單藏原羚悉心照料
    中新網西寧3月6日電 題:青海玉樹雪災:巡線員途中「撿」到落單藏原羚 充當「奶爸」悉心照料  中新網記者羅雲鵬  尕麼求卓穿上大棉衣準備出門巡線,臨走前推開家裡的臥室門,看著悉心照料已有半月的小藏原羚正津津有味地埋頭吃草,臉上終於露出一抹笑容。
  • 守望普氏原羚
    2004年保護站建立之初,工作人員救護了兩隻普氏原羚,到今年7月,保護站已經有了14隻被救護的普氏原羚。如今,經過多年發展,被救護的14隻普氏原羚身份已經大變。它們中,有的已做了「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南岸保護站普氏原羚家族不斷壯大。幼崽生存能力強14時許,天氣驟變,不多時,一場大雨來臨。
  • 極地精靈藏原羚,背著性感的「桃心白屁股」奔跑在青藏高原
    藏原羚又叫原羚、小羚羊、西藏黃羊等,身材瘦下,屬國家二級保護動物。藏原羚常年生活在海拔300至5750的高山地帶,很多人常常將藏羚羊與藏原羚混淆,然而區分他們最簡單的方法就是藏羚羊有著獨特的「白屁股」,雪白的屁股在陽光下十分奪目,因此「白屁股」就成了藏原羚的標籤。
  • 藏原羚為啥長了個「白屁股」?中國綠髮會西藏生物多樣性考察札記
    我們就在這個如水墨丹青般美妙的景色中,邂逅了美麗的高原生靈—藏原羚羊。藏原羚體態嬌小優雅,奔跑起來輕盈活潑。藏原羚似乎也並不十分懼怕人類出現在它們的領地。剛一看到車,會跑開一段距離,確認安全後,又開始從容地吃草,不時回頭與我們對視。不速之客們則靜悄悄地躲在車後面,按捺住興奮,用長焦鏡頭記錄下它們各種珍奇可愛的瞬間。藏原羚又叫西藏黃羊,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 普氏原羚:青海湖是它們最後的家園
    世上最瀕危的有蹄類動物普氏原羚的發現與俄國著名的探險家普熱瓦爾斯基有關。1875年,普熱瓦爾斯基第一次在內蒙古鄂爾多斯高原採集到了它的一件模式標本。在此後十多年的時間裡,卻一直被誤以為是藏原羚。後來才發現,雄性成年個體的角形狀有所不同。藏原羚的雙角幾乎是平行向上的,而這件標本的雙角向後延伸、角尖向內對彎。最終,它才被命名為中亞地區特有的原羚屬新種——普氏原羚。
  • 保護跳躍健將~普氏原羚的人們
    這篇文章裡我想介紹蘇科大叔和尖木措,他們堅持保護普氏原羚二十多年了。2018年7月9日一大早,我啟程前往青海海晏縣甘子河鄉一帶拜訪最先保護普氏原羚的蘇科大叔。交談中我了解到蘇科大叔和好朋友尖木措早在1996年起就開始保護普氏原羚。
  • 一隻藏原羚在青藏公路可可西裡路段被撞死,系二級保護動物
    一隻藏原羚在青藏公路可可西裡路段被撞死,系二級保護動物 澎湃新聞記者 李珣 2017-09-26 18:41 來源:澎湃新聞
  • 阿克塞縣林業生態工作站及時救助一隻失散離群的藏原羚幼崽
    經阿克塞縣林業生態工作站專業技術工作人員鑑定,這一隻失散離群的野生動物幼崽為「藏原羚」(學名:Procapra picticaudata)又叫原羚、小羚羊、西藏黃羊和西藏原羚等,體形比普氏原羚瘦小,體長84~96釐米,體重11~16千克,僅雄性具角,角細而略側扁。
  • 「西藏黃羊」藏原羚,奔跑時速80公裡,且能連續跑上幾個小時
    藏原羚又叫原羚、小羚羊、西藏原羚等,青藏高原特有物種,有「西藏黃羊」之稱。中國國家二級保護動物。藏原羚適應性強,抗病能力強,性情溫馴活潑,容易接近馴化。僅雄性具角,角細而略側扁。耳朵狹而尖小。藏原羚是典型的高山寒漠動物,棲息於海拔300至5750米之間的高山草甸、亞高山草原草甸及高山荒漠地帶。在水源充足的河谷、平緩山地和起伏不大的階地內可見其活動。特別喜歡草本植物生長較茂盛和水源充足的地方,但活動範圍不十分固定,經常到處遊蕩。在夏季,小群的藏羚羊將聚集成較大的羊群遷移到更高的牧場。藏原羚在不同季節會結成不同大小的群體。
  • 奔跑吧,普氏原羚
    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海北,看普氏原羚,見證生命的奇蹟,親歷青海生態文明建設結下的累累碩果。當地牧人救助普氏原羚幼崽。剛察縣森林公安民警王進明為小普氏原羚餵奶。海北州林業局供圖一普氏原羚,俗名灘原羚、黃羊、灘黃羊等,藏語音譯普氏果瓦,普氏原羚系我國一級重點野生保護動物,目前僅存於青海湖周邊的剛察、海晏、共和、天峻4縣,數量極少。
  • 普氏原羚的「守護神」
    吳永林,是青海湖南岸普氏原羚保護站站長,今年已經是他與普氏原羚結緣的第十九個年頭,儘管已經到了退休年齡,但因普氏原羚保護工作的需要,也因為他對這群高原精靈的摯愛,退休時間一拖再拖。4月1日上午10時許,儘管春天的腳步已到高原,但在青海湖畔依然感到寒冷。當記者來到青海湖南岸普氏原羚保護站時,吳永林剛剛結束了早晨的餵食工作。
  • 自帶比心的動物藏原羚,比羊駝還呆萌!
    冬季的藏原羚,可以看到黃棕色的皮毛和黑色的尾尖。 因為它顯眼的白色臀斑,藏原羚被稱為「白屁股」。大而呈心形的臀斑,可能是它最為顯著的特徵。自帶比心是不是很呆萌!在奔跑時豎直的毛會展開,邊緣還有一圈紅褐色的條紋。獸類臀斑肯定有著獨特的功能和有趣的進化歷程,不過我沒找到詳細的論述。
  • 阿克塞縣自然資源局林業生態工作站及時救助一隻失散離群的藏原羚幼崽
    經阿克塞縣林業生態工作站專業技術工作人員鑑定,這一隻失散離群的野生動物幼崽為&34;(學名:Procapra picticaudata)又叫原羚、小羚羊、西藏黃羊和西藏原羚等,體形比普氏原羚瘦小,體長84~96釐米,體重11~16千克,僅雄性具角,角細而略側扁。
  • 守護普氏原羚的尖木措(紀實)
    但,尖木措生就操勞的命,他不僅把心操在了自己家的牛羊上,更要緊的是,尖木措發現這片草原上的野生動物普氏原羚、黑頸鶴,湖水裡的裸鯉更需要呵護。  原以為尖木措只是一個能說會道、明事理、會打理家庭打理村子的團支部書記。誰想到還是一位了解生態、懂得保護野生動物的土專家。達玉村的草場夠不著邊,視力再好的人也只能看到一角角。但隨便一個角落裡,都會出現普氏原羚躑躅的身影。
  • 青海湖:普氏原羚的家園
    漫步在草原的普氏原羚換了一種毛色,幾乎與金黃的牧草融為一體,要不是望見它時而跳躍時而奔走的矯健身姿,還真難尋見。青海省政府啟動了為期10年的普氏原羚保護規劃,組織專家實地考察、召開國際研討會、開展宣傳教育活動,試圖為監測、保護普氏原羚野外種群和棲息地,開展人工繁育,實施野化放歸,建立社區共管等問題找到最好的解決途徑。
  • 探秘保護站裡的普氏原羚
    保護站裡一樣有「野性」「在青海湖南岸保護站,共有50餘只被救助的普氏原羚,其中有10餘只是在保護站出生的『二代普氏原羚』。除南岸保護站外,青海湖周邊還有哈爾蓋、天峻縣等保護站,所有保護站救助的普氏原羚已達數百隻。」青海湖生態保護有限公司工作人員祝俊甲說。在野外自由自在的普氏原羚在保護站能適應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