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普氏原羚

2021-01-08 澎湃新聞

給普氏原羚餵食。

大風、暴雨、轉陰,奔跑、俯臥、張望。隨著天氣的變化,普氏原羚在三個小時內表現出三種完全不同的姿態。

這是青海湖畔的三個小時,也是野生動物們在短時間內根據青海湖氣候變化作出艱難選擇的三個小時。這樣的三小時,普氏原羚每天都在經歷。

從兩百分之一到十四分之一

7月13日12時許,天氣轉陰,青海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普氏原羚救護中心南岸保護站的草場上颳起陣陣大風。

撒歡、打滾、親暱,1歲的普氏原羚「依依」迎來了一批和它身高相當的研學客人。

聞聞手,吹吹氣。隔著網狀護欄,「依依」看見了一個個小朋友。面對這群身高不到一米的小朋友,它保持警覺,又表現出好奇,它不斷上前試探、嬉戲。

「雖然接觸過很多人,但它身上還保留有普氏原羚特有的習性。」救護中心工作人員吳永林說,研學的小朋友給它餵食時,它的天性展露無遺。

「依依」的老家在青海湖北岸的甘子河地區,那裡也是普氏原羚分布最大的區域之一。2019年7月,200多隻普氏原羚在遷徙時,「依依」一不小心成為那個兩百分之一,它與父母失聯了。

幾天後,青海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工作人員發現了它,將它送到南岸保護站。在南岸保護站,「依依」成為與父母失聯的14隻被救助的普氏原羚中的1隻。

此後,「依依」得到更多的照顧。因為「好動」「表現活躍」「積極」,它進入保護站研學區,與科學家、大學生、志願者們廣泛接觸,利用自身優勢,將普氏原羚的種群密碼傳遞給外界。

據救護中心工作人員介紹,保護站建立後,救護了很多和「依依」一樣與媽媽失去聯繫的普氏原羚幼崽。2004年保護站建立之初,工作人員救護了兩隻普氏原羚,到今年7月,保護站已經有了14隻被救護的普氏原羚。

如今,經過多年發展,被救護的14隻普氏原羚身份已經大變。它們中,有的已做了「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南岸保護站普氏原羚家族不斷壯大。

幼崽生存能力強

14時許,天氣驟變,不多時,一場大雨來臨。距離「依依」的藏身地一千多米外的草場深處,普氏原羚媽媽們開始忙碌起來。

「吱、吱、吱……」普氏原羚發出一陣急促而短暫的叫聲,這是大雨中,成年普氏原羚催促幼崽藏身的聲音。

「有的媽媽已經把小崽藏起來了,有的還在小崽旁邊站著。」吳永林沒有躲在屋裡,而是拿起望遠鏡觀察遠處普氏原羚的情況。

最讓吳永林擔心的還是這幾天剛剛出生的6隻普氏原羚幼崽。它們是7月10日、11日、12日出生的幼崽,由於這幾天青海湖南岸天氣變化明顯,高溫暴曬、雨水冰雹、陰冷接連到來,給剛出生的幼崽的生存帶來極大挑戰。

從出生起就要勇敢面對惡劣的天氣,這是普氏原羚這一物種能夠生存至今的關鍵能力。吳永林說,普氏原羚在出生後的三個小時內就要完成舔衣胞、睜眼看路、認媽媽、哺乳、學習小跑等一系列的活動,之後幼崽就得跟著媽媽一起遷徙。

雨下得越來越大,救護中心從山頂延伸到山腳的草場上看不到一隻普氏原羚。

「它們都藏起來了,這就是普氏原羚,它們有著躲避風險的能力。」吳永林說,從1999年的130隻到如今的3000多隻,不管在野外還是在救護中心,普氏原羚種群適應自然的能力一點也沒有減弱,這是保護取得的最大成果之一。

種群基因在這裡得到最大保護

2017年,原普氏原羚救護中心鳥島保護站從青海湖北岸搬遷至南岸,保護站面積也從兩個籃球場大小擴大為200多個足球場大的草場,這樣的變化給普氏原羚種群的恢復和繁育帶來更大的機遇。

2018年12隻,2019年12隻,2020年18隻……最近三年,南岸保護站繁育的普氏原羚幼崽數量持續增加,普氏原羚數量也在不斷增長。吳永林認為,這樣大的改變最大程度地保護了普氏原羚的生存境況,也在更大程度上加強了來自青海湖周邊14個棲息地的普氏原羚基因的交流。

吳永林說,救助中心從最初的兩隻普氏原羚起步,發展到現今的45隻普氏原羚,加上今年新增加的18隻,今年底普氏原羚將增加到60多隻。

世界上第一隻人工飼養的普氏原羚「玲玲」成功產下第一胎「陶陶」、世界上年齡最大(11歲)的普氏原羚生活在救護中心、普氏原羚首次誕下雙胞胎……吳永林說,經過長期努力,普氏原羚種群基因在青海湖南岸得到最大程度的保護。

來源:西海都市報 作者:祁宗珠 美編:佟志嬌

原標題:《守望普氏原羚》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普氏原羚的「守護神」
    吳永林,是青海湖南岸普氏原羚保護站站長,今年已經是他與普氏原羚結緣的第十九個年頭,儘管已經到了退休年齡,但因普氏原羚保護工作的需要,也因為他對這群高原精靈的摯愛,退休時間一拖再拖。4月1日上午10時許,儘管春天的腳步已到高原,但在青海湖畔依然感到寒冷。當記者來到青海湖南岸普氏原羚保護站時,吳永林剛剛結束了早晨的餵食工作。
  • 藏原羚你真的了解嗎?藏原羚知識科普
    藏原羚,拉丁文學名是Procapra picticaudata,別稱原羚、小羚羊、西藏黃羊,屬於脊索動物門、脊椎動物亞門、哺乳綱、真獸亞綱、偶蹄目、牛科、羚羊亞科、原羚屬的一種動物,英文名稱是Tibetan gazelle,命名人為Hodgson,命名時間是1846年。
  • 奔跑吧,普氏原羚
    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海北,看普氏原羚,見證生命的奇蹟,親歷青海生態文明建設結下的累累碩果。當地牧人救助普氏原羚幼崽。剛察縣森林公安民警王進明為小普氏原羚餵奶。海北州林業局供圖一普氏原羚,俗名灘原羚、黃羊、灘黃羊等,藏語音譯普氏果瓦,普氏原羚系我國一級重點野生保護動物,目前僅存於青海湖周邊的剛察、海晏、共和、天峻4縣,數量極少。
  • 青海湖:普氏原羚的家園
    漫步在草原的普氏原羚換了一種毛色,幾乎與金黃的牧草融為一體,要不是望見它時而跳躍時而奔走的矯健身姿,還真難尋見。青海省政府啟動了為期10年的普氏原羚保護規劃,組織專家實地考察、召開國際研討會、開展宣傳教育活動,試圖為監測、保護普氏原羚野外種群和棲息地,開展人工繁育,實施野化放歸,建立社區共管等問題找到最好的解決途徑。
  • 探秘保護站裡的普氏原羚
    保護站裡一樣有「野性」「在青海湖南岸保護站,共有50餘只被救助的普氏原羚,其中有10餘只是在保護站出生的『二代普氏原羚』。除南岸保護站外,青海湖周邊還有哈爾蓋、天峻縣等保護站,所有保護站救助的普氏原羚已達數百隻。」青海湖生態保護有限公司工作人員祝俊甲說。在野外自由自在的普氏原羚在保護站能適應嗎?
  • 普氏原羚:青海湖是它們最後的家園
    世上最瀕危的有蹄類動物普氏原羚的發現與俄國著名的探險家普熱瓦爾斯基有關。1875年,普熱瓦爾斯基第一次在內蒙古鄂爾多斯高原採集到了它的一件模式標本。在此後十多年的時間裡,卻一直被誤以為是藏原羚。後來才發現,雄性成年個體的角形狀有所不同。藏原羚的雙角幾乎是平行向上的,而這件標本的雙角向後延伸、角尖向內對彎。最終,它才被命名為中亞地區特有的原羚屬新種——普氏原羚。
  • 守護普氏原羚的尖木措(紀實)
    他不知道野羊就是普氏原羚。那時,他只管叫它野羊,有營養草原、修復草原的作用,是草原真正的主人。後來,他又了解了很多。作為生活在青海高原上的瀕危物種,普氏原羚的消失,將意味著又一個種群的消亡。  因為普氏原羚的奔跑速度太快,給它帶來了殺身之禍。草原上密布著高大的網圍欄。可是,狼緊隨在身後,必須跨越才會有生機。衝不過去,就被掛在網圍欄上,網圍欄上的刺很堅硬,通常會被掛得血肉模糊。
  • 瀕危動物普氏原羚遭遇飢餓
    新華網西寧12月21日電 根據有關部門的調查,食物的匱乏已經使敏感、羞怯的野生珍稀動物普氏原羚不顧一切地與牧民的家畜爭食吃。普氏原羚,也叫普氏小羚羊,是中國的特有物種,歷史上曾廣泛分布於內蒙、寧夏、甘肅、青海等地,目前已成為世界上最瀕危的有蹄類動物。     1875年俄羅斯探險家普熱瓦爾斯基第一次在內蒙古採集到了普氏原羚標本運回聖彼得堡,普氏原羚由此得名。
  • 高原的另一種精靈普氏原羚
    可能很多人還不知道世界上有種漂亮的羚羊,常常被人誤認為是藏羚羊,已經列為瀕危野生動物,它們僅生活在中國的青海湖周邊,它叫普氏原羚。普氏原羚(學名:Procapra przewalskii)別名灘原羚;1875年由俄羅斯博物學家普熱瓦爾斯基(Przewalski)在中國內蒙古鄂爾多斯發現並命名。普氏原羚全身黃褐色,臀斑成白色心形。
  • 保護跳躍健將~普氏原羚的人們
    作者和保護站的蘇科大叔普氏原羚最後的棲息地的保護者(原創)文/汪贊普氏原羚生活在中國西北部的青海省,它是天生的跳躍健將,被喻為高原上的精靈,和大熊貓一樣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現存數量比大熊貓還稀少這篇文章裡我想介紹蘇科大叔和尖木措,他們堅持保護普氏原羚二十多年了。2018年7月9日一大早,我啟程前往青海海晏縣甘子河鄉一帶拜訪最先保護普氏原羚的蘇科大叔。交談中我了解到蘇科大叔和好朋友尖木措早在1996年起就開始保護普氏原羚。
  • 青藏高原上的「高原萌」——藏原羚
    藏原羚是典型的高山寒漠動物,棲息於海拔300至5750米之間的高山草甸、亞高山草原草甸及高山荒漠地帶。青藏高原特有種,有「西藏黃羊」之稱。中國國家二級保護動物。藏原羚適應性強,抗病能力強,性情溫馴活潑。
  • 藏羚羊與藏原羚的區別,你知道嗎?
    到了西藏,容易將藏羚羊與藏原羚弄混,包括我這個四次進藏遊的遊客,也把兩者弄混了。我連忙給同行的夥伴們看,他們說我們只拍到一組藏羚羊,在措勤瑪圭那個地方,另外兩次拍攝的是藏原羚。為何不發藏羚羊的圖呢?我這才意識到,它們是不同種類,我在網絡上查了一下藏羚羊與藏原羚,之間的差別還真大呢?
  • 青海省普氏原羚數量創新高
    記者從青海湖自然保護區管理局了解到,3月20日至25日,管理局在環湖地區13個普氏原羚觀測樣區,共觀測記錄到普氏原羚個體數量2057隻,普氏原羚種群數量再創新高。在今年3月開展的普氏原羚專項調查觀測中,青海湖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監測人員在13個樣區設置了觀測樣點43個,共觀測記錄普氏原羚個體2057隻,較2017年8月記錄到的2010隻增加47隻,這是開展普氏原羚觀測以來的最高值,也是歷史最高峰值。青海湖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局長何玉邦介紹,普氏原羚作為青海湖的旗艦物種和瀕危物種,取得了明顯的保護成效。
  • 青海湖畔普氏原羚數量超過2700隻
    2020年8月在青海湖南岸保護站拍攝的普氏原羚。圖片由受訪者提供新華社西寧8月26日電(記者李琳海 耿輝凰)青海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監測結果顯示,目前青海湖畔普氏原羚數量超過2700隻,小羊家族正在逐步壯大。
  • 青海湖牧區投放飼草料助普氏原羚度春荒
    央廣網西寧4月9日消息(記者張雷 青海臺記者張永安 張愛輝)入春以來,青海湖周邊牧草青黃不接,普氏原羚覓食困難。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剛察縣近日組織人員在青海湖邊普氏原羚棲息密集區域投放飼草料,確保普氏原羚順利度過春荒。  記者在投放飼草點看到,上百隻普氏原羚帶著幼崽正在悠閒覓食。
  • 自帶比心的動物藏原羚,比羊駝還呆萌!
    冬季的藏原羚,可以看到黃棕色的皮毛和黑色的尾尖。 因為它顯眼的白色臀斑,藏原羚被稱為「白屁股」。大而呈心形的臀斑,可能是它最為顯著的特徵。自帶比心是不是很呆萌!在奔跑時豎直的毛會展開,邊緣還有一圈紅褐色的條紋。獸類臀斑肯定有著獨特的功能和有趣的進化歷程,不過我沒找到詳細的論述。
  • 20餘只藏原羚撒歡若爾蓋大草原
    原標題:20餘只藏原羚撒歡若爾蓋大草原   4月6日,海拔3500多米的阿壩州若爾蓋大草原依舊是冰天雪地。在若爾蓋縣扎薩格峽谷,三五成群的野生藏原羚,悠閒地啃食著春雪融化後裸露出來的枯草。它們靈動的身影,在草原撒歡的情景,也給高原增添了生機。
  • 玉樹雪災:巡線員「撿」到落單藏原羚悉心照料
    中新網西寧3月6日電 題:青海玉樹雪災:巡線員途中「撿」到落單藏原羚 充當「奶爸」悉心照料  中新網記者羅雲鵬  尕麼求卓穿上大棉衣準備出門巡線,臨走前推開家裡的臥室門,看著悉心照料已有半月的小藏原羚正津津有味地埋頭吃草,臉上終於露出一抹笑容。
  • 「西藏小百科」最容易被弄混當做藏羚羊的-藏原羚
    當你了解它之後會發現,藏原羚和藏羚羊的區別還蠻大的。首先個頭比藏羚羊小,成體藏原羚體長小於100cm,體重不超過20千克。藏羚羊體長130cm,體重能達到50千克。(上圖)最後,雄性藏原羚的角長30cm,向後彎曲鐮刀狀。雄性藏羚羊角細長像長矛。
  • 世界極度瀕危物種普氏原羚繁殖數量再達峰值
    中新社西寧8月19日電 (李江寧)19日,記者從青海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獲悉,7月10日至8月5日,青海湖南岸普氏原羚保護站(以下簡稱保護站)順利繁殖普氏原羚幼羚15隻。這是自保護站成立以來又一個繁殖高峰值。截至2020年8月,保護站種群數量達到60餘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