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普氏原羚餵食。
大風、暴雨、轉陰,奔跑、俯臥、張望。隨著天氣的變化,普氏原羚在三個小時內表現出三種完全不同的姿態。
這是青海湖畔的三個小時,也是野生動物們在短時間內根據青海湖氣候變化作出艱難選擇的三個小時。這樣的三小時,普氏原羚每天都在經歷。
從兩百分之一到十四分之一
7月13日12時許,天氣轉陰,青海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普氏原羚救護中心南岸保護站的草場上颳起陣陣大風。
撒歡、打滾、親暱,1歲的普氏原羚「依依」迎來了一批和它身高相當的研學客人。
聞聞手,吹吹氣。隔著網狀護欄,「依依」看見了一個個小朋友。面對這群身高不到一米的小朋友,它保持警覺,又表現出好奇,它不斷上前試探、嬉戲。
「雖然接觸過很多人,但它身上還保留有普氏原羚特有的習性。」救護中心工作人員吳永林說,研學的小朋友給它餵食時,它的天性展露無遺。
「依依」的老家在青海湖北岸的甘子河地區,那裡也是普氏原羚分布最大的區域之一。2019年7月,200多隻普氏原羚在遷徙時,「依依」一不小心成為那個兩百分之一,它與父母失聯了。
幾天後,青海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工作人員發現了它,將它送到南岸保護站。在南岸保護站,「依依」成為與父母失聯的14隻被救助的普氏原羚中的1隻。
此後,「依依」得到更多的照顧。因為「好動」「表現活躍」「積極」,它進入保護站研學區,與科學家、大學生、志願者們廣泛接觸,利用自身優勢,將普氏原羚的種群密碼傳遞給外界。
據救護中心工作人員介紹,保護站建立後,救護了很多和「依依」一樣與媽媽失去聯繫的普氏原羚幼崽。2004年保護站建立之初,工作人員救護了兩隻普氏原羚,到今年7月,保護站已經有了14隻被救護的普氏原羚。
如今,經過多年發展,被救護的14隻普氏原羚身份已經大變。它們中,有的已做了「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南岸保護站普氏原羚家族不斷壯大。
幼崽生存能力強
14時許,天氣驟變,不多時,一場大雨來臨。距離「依依」的藏身地一千多米外的草場深處,普氏原羚媽媽們開始忙碌起來。
「吱、吱、吱……」普氏原羚發出一陣急促而短暫的叫聲,這是大雨中,成年普氏原羚催促幼崽藏身的聲音。
「有的媽媽已經把小崽藏起來了,有的還在小崽旁邊站著。」吳永林沒有躲在屋裡,而是拿起望遠鏡觀察遠處普氏原羚的情況。
最讓吳永林擔心的還是這幾天剛剛出生的6隻普氏原羚幼崽。它們是7月10日、11日、12日出生的幼崽,由於這幾天青海湖南岸天氣變化明顯,高溫暴曬、雨水冰雹、陰冷接連到來,給剛出生的幼崽的生存帶來極大挑戰。
從出生起就要勇敢面對惡劣的天氣,這是普氏原羚這一物種能夠生存至今的關鍵能力。吳永林說,普氏原羚在出生後的三個小時內就要完成舔衣胞、睜眼看路、認媽媽、哺乳、學習小跑等一系列的活動,之後幼崽就得跟著媽媽一起遷徙。
雨下得越來越大,救護中心從山頂延伸到山腳的草場上看不到一隻普氏原羚。
「它們都藏起來了,這就是普氏原羚,它們有著躲避風險的能力。」吳永林說,從1999年的130隻到如今的3000多隻,不管在野外還是在救護中心,普氏原羚種群適應自然的能力一點也沒有減弱,這是保護取得的最大成果之一。
種群基因在這裡得到最大保護
2017年,原普氏原羚救護中心鳥島保護站從青海湖北岸搬遷至南岸,保護站面積也從兩個籃球場大小擴大為200多個足球場大的草場,這樣的變化給普氏原羚種群的恢復和繁育帶來更大的機遇。
2018年12隻,2019年12隻,2020年18隻……最近三年,南岸保護站繁育的普氏原羚幼崽數量持續增加,普氏原羚數量也在不斷增長。吳永林認為,這樣大的改變最大程度地保護了普氏原羚的生存境況,也在更大程度上加強了來自青海湖周邊14個棲息地的普氏原羚基因的交流。
吳永林說,救助中心從最初的兩隻普氏原羚起步,發展到現今的45隻普氏原羚,加上今年新增加的18隻,今年底普氏原羚將增加到60多隻。
世界上第一隻人工飼養的普氏原羚「玲玲」成功產下第一胎「陶陶」、世界上年齡最大(11歲)的普氏原羚生活在救護中心、普氏原羚首次誕下雙胞胎……吳永林說,經過長期努力,普氏原羚種群基因在青海湖南岸得到最大程度的保護。
來源:西海都市報 作者:祁宗珠 美編:佟志嬌
原標題:《守望普氏原羚》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