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跳躍健將~普氏原羚的人們

2021-01-12 聞是藝術
作者和保護站的蘇科大叔

普氏原羚最後的棲息地的保護者(原創)

文/汪贊

普氏原羚生活在中國西北部的青海省,它是天生的跳躍健將,被喻為高原上的精靈,和大熊貓一樣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現存數量比大熊貓還稀少,卻很少為人們所知。這篇文章裡我想介紹蘇科大叔和尖木措,他們堅持保護普氏原羚二十多年了。

2018年7月9日一大早,我啟程前往青海海晏縣甘子河鄉一帶拜訪最先保護普氏原羚的蘇科大叔。交談中我了解到蘇科大叔和好朋友尖木措早在1996年起就開始保護普氏原羚。

尖木措和被救助的小普氏原羚

尖木措說:「我的奶奶說,過去普氏原羚和湟魚救過青海很多民族的命,沒有普氏原羚和湟魚就沒有我們,現在你們長大了,要保護好普氏原羚和湟魚。」

尖木措和蘇科大叔都是青海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協管員。他們對於青海湖以及眾多的野生動物都有著極為深厚而虔誠的情感。他們的首要工作是保護普氏原羚, 其次是處理生態環境裡的垃圾,第三是保護黑頸鶴,第四是向遊客宣傳這裡是國家級保護區,不能進入。

從1996的一個決定到現在,他們默默做著無償保護的工作。

鑿冰取水,動物有水喝

青海湖的冬天都是零下二、三十度,冰層厚達40釐米,最大冰厚90釐米,沒有先進的鑿冰工具,蘇科大叔、尖木措和他的同伴們只能用石具或冰撬鑿開厚冰層,確保普氏原羚能喝得上水。

尖木措說:「2009年那年雨水特別少,我和蘇科大叔兩個人自己拿錢租了一千多畝草場給普氏原羚過冬,不然它們就死了。不過從2015年起,國家每年都開始投入資金支持牧民來保護普氏原羚了。比如降低鐵絲高度、剔除鐵刺、打井取水。現在政策越來越好。」

7月是青海湖進入旅遊旺季的時候,也是普氏原羚產羔的季節,作為協管員他們每天要在草場上巡護,如果發現小寶寶沒有了媽媽就帶回來交給野生動物救護中心救助。而在旅遊旺季,很多遊客會亂扔垃圾,所以他們最重的任務是清除垃圾;另外,青海湖溼地也是黑頸鶴是從西藏林芝飛來繁殖的地方,尖木措還要提醒遊客不能傷害黑頸鶴一家,拍完照片就走。

普氏羚羊

2019年7月16日,大家捐贈給尖木措的印表機寄到了青海西海鎮,我才知道寄東西去藏地,都得讓牧區的牧民們來州縣上的快遞站取的。尖木措家的夏季草場離西海鎮120公裡,這一去一回240公裡不說,一天的時間就沒了,而且還要自己開銷油費啊。17號我再次啟程去甘子河鄉,這一次是去拜訪尖木措。參與這次捐贈的你們都知道,尖木措這二十多年的保護工作拍攝的照片多達十幾萬張,我這次去就是和他一起挑選部分照片列印出來作為資料用。

見面的第二天,他把u盤給我,我不敢獨自打開他的U盤,他說:「別人要我的資料我不給的,你可以,這裡面的照片你喜歡的都可以拿去!」

這樣的被信任所帶來的力量何其巨大......

環境保護者

寫在文末:

聽尖木措說,現在的遊客也知道黑頸鶴和普氏原羚是保護動物,不少遊客會不下車,儘量不打擾野生動物,拍完照片就走了。但是也有不自覺的遊客產生了生活垃圾就扔在青海湖周圍,野生動物吃了就死了。

這是一件真實的事。一隻普氏原羚吃了遊客扔掉的圍巾,一個星期後就死亡了。它的屍體被解剖後,就發現那條圍巾在胃裡,從那以後起,當地的牧民們都知道必須把草場的垃圾收拾乾淨。

所以月底的藏地工作坊,我會帶領大家,請尖木措當嚮導,我們做一次義工,為自己心保,為青海湖環保。

蘇科大叔和尖木措

上世紀90年代國家主要發展經濟,生態上不重視發展,國家也沒有對這塊做投入,儘管政府沒有號召,而在藏地甘子河有索科和尖木措這樣淳樸的牧民有這樣的意識了,貢獻太大了!讓我們向蘇科大叔和尖木措以及從事保護普氏原羚工作幾十年的吳永林致敬!

我希望這份真實的文字大家閱讀後,轉發給身邊正在青海湖享受大自然的美或者準備去青海湖放鬆的人們,給心靈環保,受益的子孫後代。

相關焦點

  • 高原的另一種精靈普氏原羚
    普氏原羚(學名:Procapra przewalskii)別名灘原羚;1875年由俄羅斯博物學家普熱瓦爾斯基(Przewalski)在中國內蒙古鄂爾多斯發現並命名。普氏原羚全身黃褐色,臀斑成白色心形。青海湖這種羚羊已經很少能見到,因為他們非常怕人類,加上他們有遷徙的本能,常常會被人們的現代化工具給弄傷!哎!
  • 青海湖:普氏原羚的家園
    漫步在草原的普氏原羚換了一種毛色,幾乎與金黃的牧草融為一體,要不是望見它時而跳躍時而奔走的矯健身姿,還真難尋見。青海省政府啟動了為期10年的普氏原羚保護規劃,組織專家實地考察、召開國際研討會、開展宣傳教育活動,試圖為監測、保護普氏原羚野外種群和棲息地,開展人工繁育,實施野化放歸,建立社區共管等問題找到最好的解決途徑。
  • 奔跑吧,普氏原羚
    十月的青海湖,已是芳草萋萋,遍地金黃,漫步在草原的普氏原羚,換了一種毛色,幾乎與金黃的牧草融為一體,要不是望見它時而跳躍時而奔走的矯健身姿,還真難尋見。 青海湖邊的普氏原羚,由上個世紀末不足300隻發展到現在的2700餘只。其中,環湖北岸的海北境內,就有2000隻左右棲息繁衍,成長壯大,海北藏族自治州也因此被授予「中國普氏原羚之鄉」稱號。
  • 普氏原羚的「守護神」
    吳永林,是青海湖南岸普氏原羚保護站站長,今年已經是他與普氏原羚結緣的第十九個年頭,儘管已經到了退休年齡,但因普氏原羚保護工作的需要,也因為他對這群高原精靈的摯愛,退休時間一拖再拖。4月1日上午10時許,儘管春天的腳步已到高原,但在青海湖畔依然感到寒冷。當記者來到青海湖南岸普氏原羚保護站時,吳永林剛剛結束了早晨的餵食工作。
  • 探秘保護站裡的普氏原羚
    保護站裡一樣有「野性」「在青海湖南岸保護站,共有50餘只被救助的普氏原羚,其中有10餘只是在保護站出生的『二代普氏原羚』。除南岸保護站外,青海湖周邊還有哈爾蓋、天峻縣等保護站,所有保護站救助的普氏原羚已達數百隻。」青海湖生態保護有限公司工作人員祝俊甲說。在野外自由自在的普氏原羚在保護站能適應嗎?
  • 普氏原羚:青海湖是它們最後的家園
    ■本報記者 胡珉琦青海湖是我國最大的內陸鹹水湖,在這個中國最美麗的湖邊,生活著全世界幾乎最為瀕危的一種有蹄類——普氏原羚。它們擅長奔跑、跳躍,就像湖邊一群群舞動的精靈,可不幸的是它們常常因為死於草場的圍欄而成為新聞圖片的主角。百年來,人類活動的擴展、現代農業的發展,使得這一物種一退再退,青海湖已是它們最後的家園。
  • 守護普氏原羚的尖木措(紀實)
    但,尖木措生就操勞的命,他不僅把心操在了自己家的牛羊上,更要緊的是,尖木措發現這片草原上的野生動物普氏原羚、黑頸鶴,湖水裡的裸鯉更需要呵護。  原以為尖木措只是一個能說會道、明事理、會打理家庭打理村子的團支部書記。誰想到還是一位了解生態、懂得保護野生動物的土專家。達玉村的草場夠不著邊,視力再好的人也只能看到一角角。但隨便一個角落裡,都會出現普氏原羚躑躅的身影。
  • 青海省普氏原羚數量創新高
    記者從青海湖自然保護區管理局了解到,3月20日至25日,管理局在環湖地區13個普氏原羚觀測樣區,共觀測記錄到普氏原羚個體數量2057隻,普氏原羚種群數量再創新高。在今年3月開展的普氏原羚專項調查觀測中,青海湖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監測人員在13個樣區設置了觀測樣點43個,共觀測記錄普氏原羚個體2057隻,較2017年8月記錄到的2010隻增加47隻,這是開展普氏原羚觀測以來的最高值,也是歷史最高峰值。青海湖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局長何玉邦介紹,普氏原羚作為青海湖的旗艦物種和瀕危物種,取得了明顯的保護成效。
  • 青海湖畔普氏原羚數量超過2700隻
    2020年8月在青海湖南岸保護站拍攝的普氏原羚。圖片由受訪者提供新華社西寧8月26日電(記者李琳海 耿輝凰)青海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監測結果顯示,目前青海湖畔普氏原羚數量超過2700隻,小羊家族正在逐步壯大。
  • 青海湖牧區投放飼草料助普氏原羚度春荒
    央廣網西寧4月9日消息(記者張雷 青海臺記者張永安 張愛輝)入春以來,青海湖周邊牧草青黃不接,普氏原羚覓食困難。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剛察縣近日組織人員在青海湖邊普氏原羚棲息密集區域投放飼草料,確保普氏原羚順利度過春荒。  記者在投放飼草點看到,上百隻普氏原羚帶著幼崽正在悠閒覓食。
  • 瀕危動物普氏原羚遭遇飢餓
    新華網西寧12月21日電 根據有關部門的調查,食物的匱乏已經使敏感、羞怯的野生珍稀動物普氏原羚不顧一切地與牧民的家畜爭食吃。普氏原羚,也叫普氏小羚羊,是中國的特有物種,歷史上曾廣泛分布於內蒙、寧夏、甘肅、青海等地,目前已成為世界上最瀕危的有蹄類動物。     1875年俄羅斯探險家普熱瓦爾斯基第一次在內蒙古採集到了普氏原羚標本運回聖彼得堡,普氏原羚由此得名。
  • 世界極度瀕危物種普氏原羚繁殖數量再達峰值
    中新社西寧8月19日電 (李江寧)19日,記者從青海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獲悉,7月10日至8月5日,青海湖南岸普氏原羚保護站(以下簡稱保護站)順利繁殖普氏原羚幼羚15隻。這是自保護站成立以來又一個繁殖高峰值。截至2020年8月,保護站種群數量達到60餘只。
  • 我省普氏原羚種群數量10年間增幅4倍
    其中,普氏原羚種群數量大幅增加,10年間增幅近4倍。根據青海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發布的2019年水鳥監測結果顯示,青海湖共記錄到鳥類61種6目14科,較2018年增加4種。其中國家重點保護一級保護鳥類2種,二級4種;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易危1種、近危2種;列入《中日水鳥協定名錄》43種;列入《中澳水鳥協定名錄》21種;達到或超過世界種群分布1%的水鳥有11種,其中國家一級保護鳥類1種。
  • 普氏原羚家族正在壯大:目前監測到的數量超過2700隻
    新華社西寧8月25日電(記者 李琳海、耿輝凰)青海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監測結果顯示,目前青海湖畔普氏原羚數量超過2700隻,小羊家族正在逐步壯大。普氏原羚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曾廣泛分布於內蒙古、寧夏、甘肅、青海等省區,由於人類活動影響及棲息地惡化,目前青海湖環湖地區是普氏原羚的唯一棲息地。青海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於2004年成立普氏原羚保護站,該站是我國唯一一個普氏原羚救助、人工馴養繁殖的保護站。
  • 守望普氏原羚
    在南岸保護站,「依依」成為與父母失聯的14隻被救助的普氏原羚中的1隻。此後,「依依」得到更多的照顧。因為「好動」「表現活躍」「積極」,它進入保護站研學區,與科學家、大學生、志願者們廣泛接觸,利用自身優勢,將普氏原羚的種群密碼傳遞給外界。據救護中心工作人員介紹,保護站建立後,救護了很多和「依依」一樣與媽媽失去聯繫的普氏原羚幼崽。
  • 極度瀕危物種普氏原羚在華數量14年增長10倍多
    :劉湃   中新社西寧10月11日電 (孫睿)記者11日從青海省環境信息中心獲悉,被稱為「高原精靈」的普氏原羚種群數量從2003年不足200隻到目前官方監測的2010隻,14年來數量增長10倍多,表明青海湖周邊生態環境不斷趨好。
  • 新生幼羚15隻 青海湖南岸普氏原羚保護站繁殖數量創新高
    新華網西寧8月19日電(汪曉青)記者從青海湖保護利用管理局了解到,今年7月10日至8月5日,青海湖南岸普氏原羚保護站順利繁殖普氏原羚幼羚15隻。截至目前,保護站普氏原羚種群數量達到60餘只,繁殖數量實現新高。
  • 青海7隻普氏原羚死因難判定 全拆網圍欄刺絲系誤傳
    2月20日8時35分,新浪網友「青海湖邊的南加」發布微博稱,「自當日6時出發晚7點回家,在海晏縣甘子河、剛察縣哈爾蓋鄉等監測普氏原羚,一天發現7隻普氏原羚屍體和1隻狐狸的屍體,微博稱今年普氏原羚死亡十分嚴重。」
  • 青海湖畔監測到:普氏原羚10年增幅近4倍
    8月3日至12日,青海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進行了2020年生物多樣性綜合監測野外調查工作,監測結果顯示,2019年青海湖周邊達到或超過世界種群分布1%的水鳥有11種,其中國家一級保護鳥類1種。普氏原羚2744隻,比2018年增加了709隻。
  • 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普氏原羚聽懂牧民喊聲,從草原深處出現
    國家一級出現】因數量比大熊貓還少,普氏原羚被列為"極度瀕危野生動物",只有在環青海湖才能見到。三年前,牧民尖木措救助了一隻普氏原羚幼崽,取名「沙漠」。三年來,尖木措經常去看望放歸自然的「沙漠」。神奇的是,「沙漠」能聽懂尖木措呼喊它的名字,從草原深處走到救命恩人面前。他們見面時的互動就像親人一般,超萌超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