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7隻普氏原羚死因難判定 全拆網圍欄刺絲系誤傳

2021-01-09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西寧2月24日電 (記者 胡貴龍 羅雲鵬)「由於發現者不能提供現場視頻、照片,以及GPS地理坐標,無法準確判斷7隻普氏原羚的死因系草場網圍欄刺絲掛死。」2月24日上午,青海省野生動植物和自然保護管理局局長王恩光稱,對於普氏原羚死亡原因要綜合判定,此外網傳全部拆除環湖地區網圍欄刺絲系誤傳。

  普氏原羚又稱中華對角羚,曾經廣泛分布於內蒙古、寧夏、甘肅及青海,由於人類活動影響及棲息地惡化,該物種的數量下降,分布區範圍銳減,現在普氏原羚只分布於中國青海省環青海湖周邊區域內,曾被中國政府列為「極度瀕危野生動物」。

  2月20日8時35分,新浪網友「青海湖邊的南加」發布微博稱,「自當日6時出發晚7點回家,在海晏縣甘子河、剛察縣哈爾蓋鄉等監測普氏原羚,一天發現7隻普氏原羚屍體和1隻狐狸的屍體,微博稱今年普氏原羚死亡十分嚴重。」

  南加接受中新網記者採訪時介紹稱,當日,他騎著摩託車沿草場網圍欄行駛時發現有7隻普氏原羚的屍體掛在圍欄刺絲上,「有的(屍體)好取,有的則需要用鐵鉗子擰斷刺絲。」

  2月23日下午,由青海野生動植物和自然保護局和青海森林公安局組成的工作組,前往青海湖附近的小泊湖查看普氏原羚屍體,調查了解相關情況。

  「初步推測,7隻普氏原羚死亡時間最長的3個月以上,最短的在1個月之上。」王恩光介紹,依據時間推斷,排除一次性死亡的可能。

  王恩光和南加同時表示,近幾年來,青海湖周邊未發生盜獵普氏原羚的事件,森林公安部門也未接到過報警。

  對於普氏原羚的死亡原因,王恩光透露,發現屍體的地點位於海晏縣甘子河鄉和剛察縣哈爾蓋鄉,這兩個區域面積較大,「找不到現場就無法確認死因,此外,肉食動物有一個特性,像狼、狐狸來說,飢餓時先吃內臟,不飢餓時咬死後添點血,通過屍體來看,普氏原羚死因應該從遭遇天敵獵食和圍欄刺絲掛死綜合原因判斷。」

  針對網傳關於青海省林業廳承諾,拆除青海湖全部網圍欄刺絲的說法,王恩光稱,環青海湖一周需要360公裡,如此大的範圍,工作需逐步推進,草場網圍欄屬於牧民草場「分界線」,是私有財產,要充分尊重當地牧民的意願,「不能強拆」。

  作為畜牧業發達的環湖地區,草場為普氏原羚與牛羊共有。「因為涉及到當地牧民的利益,是自家的『邊界』,如果牛羊跑到別人的草場覓食,會引發牧民之間的矛盾。」

  為解決這一突出矛盾,青海省林業部門通過拆除網圍欄,降低圍欄高度、去除網圍欄刺絲等保護措施。

  「過去的高(網圍欄)1.5米左右,現在降到1.1米。」王恩光稱,成年普氏原羚可以自然跳過1.2米的網圍欄。

  對此,南加也表示,沒有刺絲的圍欄對普氏原羚構不成傷害。

  據介紹,2007年,青海省林業部門在普氏原羚分布區剛察縣建立了總面積為161.8平方公裡的青海」青海湖普氏原羚特護區「,並先後在普氏原羚重點分布區修建種群繁衍基因交流通道28處,野外飲水點7處,恢復和擴大棲息地2.45萬畝。

  「目前,已在青海湖鳥島區域拆除原有刺絲舊圍欄22.6公裡,海晏縣甘子河鄉達玉村拆除圍欄140.9公裡、降低圍欄168.4公裡,取除刺絲168.1公裡。有效緩解了普氏原羚在枯水時期的飲水和種群因網圍欄阻隔而無法正常繁衍等問題。」王恩光稱。據介紹,今年,青海省林業部門在充分尊重牧民意願的基礎上,以經濟補償的方式,分別在甘子河鄉達玉村普氏原羚分布區內將的部分圍欄降到1.1米,降低圍欄98公裡;在甘子河鄉俄日村普氏原羚分布區的去除刺絲150公裡,但環湖地區網圍欄全部去除刺絲尚需時日。

  經過多年保護,普氏原羚的數量已由上世紀90年代300多隻上升到千餘只,種群也有之前的7個上升至11個,保護等級由極度瀕危降至瀕危。

  對於網友呼籲建立普氏原羚保護區的說法,王恩光表示,這需要履行一定的審批程序,「草場是牧民的,設計草場的產權問題,不能強迫建立。」

  王恩光希望有關部門能啟普氏原羚的保護工程,「把所有的矛盾一攬子解決,前期需要充分的調查、研究。」

  此外,對於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基金會提出保存「7隻普氏原羚屍體」用於科研、科普、警示」的要求,王恩光表示,處理野生對物的屍體,必須按照《野生動物保護法》的規定和程序,「有科研價值的,可以留存,但必須走法律程序。」

  王恩光表示,由於科學家檢測手段、方法不一,目前尚無法準確得知普氏原羚的準確數字,「官方認為,數量超過千餘只是客觀的。今年,青海省林業部門將落實資金,對普氏原羚進行監測,掌握棲息、遷移,喜歡流動的通道。」(完)

相關焦點

  • 奔跑吧,普氏原羚
    十月的青海湖,已是芳草萋萋,遍地金黃,漫步在草原的普氏原羚,換了一種毛色,幾乎與金黃的牧草融為一體,要不是望見它時而跳躍時而奔走的矯健身姿,還真難尋見。 青海湖邊的普氏原羚,由上個世紀末不足300隻發展到現在的2700餘只。其中,環湖北岸的海北境內,就有2000隻左右棲息繁衍,成長壯大,海北藏族自治州也因此被授予「中國普氏原羚之鄉」稱號。
  • 普氏原羚:青海湖是它們最後的家園
    當年普熱瓦爾斯基發現普氏原羚的時候,它們的家園面積比現在要大得多,內蒙古、寧夏、甘肅和青海都有分布。可惜,一個世紀以後,人類活動的擴展、現代農業的發展,使得普氏原羚的生存空間已經被壓縮到只剩青海湖周邊的狹小區域。相較於原羚屬的其他近親——藏原羚和蒙古原羚,普氏原羚的境遇要艱難得多。
  • 青海湖:普氏原羚的家園
    漫步在草原的普氏原羚換了一種毛色,幾乎與金黃的牧草融為一體,要不是望見它時而跳躍時而奔走的矯健身姿,還真難尋見。經過幾年努力,如今青海湖東部、東北部和西北部都成立了中華對角羚保護站,有專人日夜守望著這一珍稀物種。限牧、禁牧工程的實施,網圍欄的拆除,恢復了普氏原羚種群間交流的生境通道,減少了它們採食和躲避敵害時可能遇到的傷害。
  • 青海湖畔普氏原羚數量超過2700隻
    2020年8月在青海湖南岸保護站拍攝的普氏原羚。圖片由受訪者提供新華社西寧8月26日電(記者李琳海 耿輝凰)青海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監測結果顯示,目前青海湖畔普氏原羚數量超過2700隻,小羊家族正在逐步壯大。
  • 探秘保護站裡的普氏原羚
    「依依」是一隻雄性普氏原羚,在青海湖南岸保護站已生活了一年多的時間,因為從小就來到這裡,它早已習慣了和人「打交道」。保護站裡一樣有「野性」「在青海湖南岸保護站,共有50餘只被救助的普氏原羚,其中有10餘只是在保護站出生的『二代普氏原羚』。除南岸保護站外,青海湖周邊還有哈爾蓋、天峻縣等保護站,所有保護站救助的普氏原羚已達數百隻。」青海湖生態保護有限公司工作人員祝俊甲說。在野外自由自在的普氏原羚在保護站能適應嗎?
  • 普氏原羚的「守護神」
    照片由青海湖景區保護利用管理局供圖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 是一種怎樣的信念,讓他十幾年如一日與普氏原羚為伴?又是一種怎樣的堅守,讓他成為了普氏原羚的「百科全書」?從救助、飼養到為普氏原羚繁育、接生,或許就是在一種無言的大愛中,他們成為了彼此陪伴的親密朋友。
  • 守護普氏原羚的尖木措(紀實)
    野羊喝水極文雅極有度,只輕輕啜飲草尖尖上的露水。  每天清晨放羊,尖木措都在數。數到最後,發現這片草原上的野羊被打得剩下不到30隻了。尖木措很心疼!他不知道野羊就是普氏原羚。那時,他只管叫它野羊,有營養草原、修復草原的作用,是草原真正的主人。後來,他又了解了很多。作為生活在青海高原上的瀕危物種,普氏原羚的消失,將意味著又一個種群的消亡。
  • 珍貴的普氏羚羊
    阿合洛老人與普氏原羚  「不是要拆除圍欄,就是把刺絲拿掉,再把圍欄弄矮一點,這樣普氏原羚就能跳進來吃草而不會被刺絲掛傷了。」居住在青海湖東岸的70歲的阿合洛老人這樣說服著略有抱怨的人。歷史上普氏原羚曾廣泛分布於我國內蒙古、寧夏、甘肅、新疆、青海等地,然而,目前它們的棲息地只剩下一處——青海湖湖濱地區,普氏原羚種群數量也急劇下降、瀕臨滅絕。  普氏原羚(中華對角羚)又叫灘原羚、灘黃羊等。普氏原羚曾廣泛分布於內蒙古、青海、寧夏和甘肅等地。
  • 新生幼羚15隻 青海湖南岸普氏原羚保護站繁殖數量創新高
    新華網西寧8月19日電(汪曉青)記者從青海湖保護利用管理局了解到,今年7月10日至8月5日,青海湖南岸普氏原羚保護站順利繁殖普氏原羚幼羚15隻。截至目前,保護站普氏原羚種群數量達到60餘只,繁殖數量實現新高。
  • 世界極度瀕危物種普氏原羚繁殖數量再達峰值
    中新社西寧8月19日電 (李江寧)19日,記者從青海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獲悉,7月10日至8月5日,青海湖南岸普氏原羚保護站(以下簡稱保護站)順利繁殖普氏原羚幼羚15隻。這是自保護站成立以來又一個繁殖高峰值。截至2020年8月,保護站種群數量達到60餘只。
  • 我省普氏原羚種群數量10年間增幅4倍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 近日,青海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開展青海湖生物多樣性綜合監測,並發布2019年青海湖野生動植物資源狀況。其中,普氏原羚種群數量大幅增加,10年間增幅近4倍。根據2019年瀕危物種監測結果顯示,普氏原羚在環湖周邊有7個分布區,監測人員共監測到普氏原羚2744隻,種群數量大幅增加,較2018年增加了709隻、較2010年增加了1996隻,10年間增幅接近4倍。普氏原羚家族的不斷壯大,與我省生態環境改善、加強對野生動物的保護措施密不可分。
  • 普氏原羚家族正在壯大:目前監測到的數量超過2700隻
    新華社西寧8月25日電(記者 李琳海、耿輝凰)青海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監測結果顯示,目前青海湖畔普氏原羚數量超過2700隻,小羊家族正在逐步壯大。普氏原羚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曾廣泛分布於內蒙古、寧夏、甘肅、青海等省區,由於人類活動影響及棲息地惡化,目前青海湖環湖地區是普氏原羚的唯一棲息地。青海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於2004年成立普氏原羚保護站,該站是我國唯一一個普氏原羚救助、人工馴養繁殖的保護站。
  • 青海湖牧區投放飼草料助普氏原羚度春荒
    央廣網西寧4月9日消息(記者張雷 青海臺記者張永安 張愛輝)入春以來,青海湖周邊牧草青黃不接,普氏原羚覓食困難。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剛察縣近日組織人員在青海湖邊普氏原羚棲息密集區域投放飼草料,確保普氏原羚順利度過春荒。  記者在投放飼草點看到,上百隻普氏原羚帶著幼崽正在悠閒覓食。
  • 2057隻!青海省普氏原羚數量創新高
    記者從青海湖自然保護區管理局了解到,3月20日至25日,管理局在環湖地區13個普氏原羚觀測樣區,共觀測記錄到普氏原羚個體數量2057隻,普氏原羚種群數量再創新高。在今年3月開展的普氏原羚專項調查觀測中,青海湖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監測人員在13個樣區設置了觀測樣點43個,共觀測記錄普氏原羚個體2057隻,較2017年8月記錄到的2010隻增加47隻,這是開展普氏原羚觀測以來的最高值,也是歷史最高峰值。青海湖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局長何玉邦介紹,普氏原羚作為青海湖的旗艦物種和瀕危物種,取得了明顯的保護成效。
  • 保護跳躍健將~普氏原羚的人們
    這篇文章裡我想介紹蘇科大叔和尖木措,他們堅持保護普氏原羚二十多年了。2018年7月9日一大早,我啟程前往青海海晏縣甘子河鄉一帶拜訪最先保護普氏原羚的蘇科大叔。交談中我了解到蘇科大叔和好朋友尖木措早在1996年起就開始保護普氏原羚。
  • 青海湖畔監測到:普氏原羚10年增幅近4倍
    普氏原羚2744隻,比2018年增加了709隻。據了解,此次青海湖生物多樣性綜合監測由青海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聯合青海師範大學、中科院地理所、清華大學、四川農業大學共同開展,調查內容主要包括繁殖後期水鳥監測、普氏原羚產羔期監測、植被監測、遙感監測。監測結果顯示,2019年共記錄到鳥種61種6目14科,較2018年增加4種。其中國家重點一級保護鳥類2種,二級4種。
  • 瀕危動物普氏原羚遭遇飢餓
    新華網西寧12月21日電 根據有關部門的調查,食物的匱乏已經使敏感、羞怯的野生珍稀動物普氏原羚不顧一切地與牧民的家畜爭食吃。普氏原羚,也叫普氏小羚羊,是中國的特有物種,歷史上曾廣泛分布於內蒙、寧夏、甘肅、青海等地,目前已成為世界上最瀕危的有蹄類動物。     1875年俄羅斯探險家普熱瓦爾斯基第一次在內蒙古採集到了普氏原羚標本運回聖彼得堡,普氏原羚由此得名。
  • 守望普氏原羚
    給普氏原羚餵食。大風、暴雨、轉陰,奔跑、俯臥、張望。隨著天氣的變化,普氏原羚在三個小時內表現出三種完全不同的姿態。這是青海湖畔的三個小時,也是野生動物們在短時間內根據青海湖氣候變化作出艱難選擇的三個小時。
  • 極度瀕危物種普氏原羚在華數量14年增長10倍多
    :劉湃   中新社西寧10月11日電 (孫睿)記者11日從青海省環境信息中心獲悉,被稱為「高原精靈」的普氏原羚種群數量從2003年不足200隻到目前官方監測的2010隻,14年來數量增長10倍多,表明青海湖周邊生態環境不斷趨好。
  • 高原的另一種精靈普氏原羚
    普氏原羚(學名:Procapra przewalskii)別名灘原羚;1875年由俄羅斯博物學家普熱瓦爾斯基(Przewalski)在中國內蒙古鄂爾多斯發現並命名。普氏原羚全身黃褐色,臀斑成白色心形。普氏原羚圖片源於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