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西寧2月24日電 (記者 胡貴龍 羅雲鵬)「由於發現者不能提供現場視頻、照片,以及GPS地理坐標,無法準確判斷7隻普氏原羚的死因系草場網圍欄刺絲掛死。」2月24日上午,青海省野生動植物和自然保護管理局局長王恩光稱,對於普氏原羚死亡原因要綜合判定,此外網傳全部拆除環湖地區網圍欄刺絲系誤傳。
普氏原羚又稱中華對角羚,曾經廣泛分布於內蒙古、寧夏、甘肅及青海,由於人類活動影響及棲息地惡化,該物種的數量下降,分布區範圍銳減,現在普氏原羚只分布於中國青海省環青海湖周邊區域內,曾被中國政府列為「極度瀕危野生動物」。
2月20日8時35分,新浪網友「青海湖邊的南加」發布微博稱,「自當日6時出發晚7點回家,在海晏縣甘子河、剛察縣哈爾蓋鄉等監測普氏原羚,一天發現7隻普氏原羚屍體和1隻狐狸的屍體,微博稱今年普氏原羚死亡十分嚴重。」
南加接受中新網記者採訪時介紹稱,當日,他騎著摩託車沿草場網圍欄行駛時發現有7隻普氏原羚的屍體掛在圍欄刺絲上,「有的(屍體)好取,有的則需要用鐵鉗子擰斷刺絲。」
2月23日下午,由青海野生動植物和自然保護局和青海森林公安局組成的工作組,前往青海湖附近的小泊湖查看普氏原羚屍體,調查了解相關情況。
「初步推測,7隻普氏原羚死亡時間最長的3個月以上,最短的在1個月之上。」王恩光介紹,依據時間推斷,排除一次性死亡的可能。
王恩光和南加同時表示,近幾年來,青海湖周邊未發生盜獵普氏原羚的事件,森林公安部門也未接到過報警。
對於普氏原羚的死亡原因,王恩光透露,發現屍體的地點位於海晏縣甘子河鄉和剛察縣哈爾蓋鄉,這兩個區域面積較大,「找不到現場就無法確認死因,此外,肉食動物有一個特性,像狼、狐狸來說,飢餓時先吃內臟,不飢餓時咬死後添點血,通過屍體來看,普氏原羚死因應該從遭遇天敵獵食和圍欄刺絲掛死綜合原因判斷。」
針對網傳關於青海省林業廳承諾,拆除青海湖全部網圍欄刺絲的說法,王恩光稱,環青海湖一周需要360公裡,如此大的範圍,工作需逐步推進,草場網圍欄屬於牧民草場「分界線」,是私有財產,要充分尊重當地牧民的意願,「不能強拆」。
作為畜牧業發達的環湖地區,草場為普氏原羚與牛羊共有。「因為涉及到當地牧民的利益,是自家的『邊界』,如果牛羊跑到別人的草場覓食,會引發牧民之間的矛盾。」
為解決這一突出矛盾,青海省林業部門通過拆除網圍欄,降低圍欄高度、去除網圍欄刺絲等保護措施。
「過去的高(網圍欄)1.5米左右,現在降到1.1米。」王恩光稱,成年普氏原羚可以自然跳過1.2米的網圍欄。
對此,南加也表示,沒有刺絲的圍欄對普氏原羚構不成傷害。
據介紹,2007年,青海省林業部門在普氏原羚分布區剛察縣建立了總面積為161.8平方公裡的青海」青海湖普氏原羚特護區「,並先後在普氏原羚重點分布區修建種群繁衍基因交流通道28處,野外飲水點7處,恢復和擴大棲息地2.45萬畝。
「目前,已在青海湖鳥島區域拆除原有刺絲舊圍欄22.6公裡,海晏縣甘子河鄉達玉村拆除圍欄140.9公裡、降低圍欄168.4公裡,取除刺絲168.1公裡。有效緩解了普氏原羚在枯水時期的飲水和種群因網圍欄阻隔而無法正常繁衍等問題。」王恩光稱。據介紹,今年,青海省林業部門在充分尊重牧民意願的基礎上,以經濟補償的方式,分別在甘子河鄉達玉村普氏原羚分布區內將的部分圍欄降到1.1米,降低圍欄98公裡;在甘子河鄉俄日村普氏原羚分布區的去除刺絲150公裡,但環湖地區網圍欄全部去除刺絲尚需時日。
經過多年保護,普氏原羚的數量已由上世紀90年代300多隻上升到千餘只,種群也有之前的7個上升至11個,保護等級由極度瀕危降至瀕危。
對於網友呼籲建立普氏原羚保護區的說法,王恩光表示,這需要履行一定的審批程序,「草場是牧民的,設計草場的產權問題,不能強迫建立。」
王恩光希望有關部門能啟普氏原羚的保護工程,「把所有的矛盾一攬子解決,前期需要充分的調查、研究。」
此外,對於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基金會提出保存「7隻普氏原羚屍體」用於科研、科普、警示」的要求,王恩光表示,處理野生對物的屍體,必須按照《野生動物保護法》的規定和程序,「有科研價值的,可以留存,但必須走法律程序。」
王恩光表示,由於科學家檢測手段、方法不一,目前尚無法準確得知普氏原羚的準確數字,「官方認為,數量超過千餘只是客觀的。今年,青海省林業部門將落實資金,對普氏原羚進行監測,掌握棲息、遷移,喜歡流動的通道。」(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