飯飯 |#時事感悟#系列
社交恐懼症
從前的夏天,街坊鄰居吃完晚飯後都會搬出小板凳坐在家門口一起聊聊天。
一條街熱鬧得像一家人,大人們說說笑笑白天發生的趣事,小孩子無憂無慮的在樹下玩耍。
從前的夏天有溫柔的風,有歡聲笑語,有動聽的蟬鳴有絢麗的晚霞。
現在的夏天,剩下的只有大家的日常販賣焦慮。
人們開始帶上面具假意生活,開始脫離大眾更嚮往一個人的空間。
社交不再是大家交流促進情感的方式,反而成了大家避之不及的恐懼。
是什麼讓我們寧願沉默也不願意再開口向別人傾訴?
是什麼拉開了人與人之間本來溫暖的距離?
又是什麼讓我們開始恐懼有陌生人存在的場合?
也許是年代變了我們不再嚮往轉個彎就能碰到好友的熟絡。
也許是手機比人的嘴巴更能守口如瓶。
對社交的恐懼最根本是來源於自己對未知的恐懼和難以控制的販賣焦慮。
有多少人的生活被毀在了販賣焦慮上?
疫情當下,很多人所工作的行業都受到了或好或壞的衝擊。
這種由於外部環境改變所帶來的焦慮感很難自我消化。
每天都停留在對未知生活的迷茫之中。
不可抑制的焦慮感從心底燥起,想要用平靜來壓制它卻發現怎麼也做不到。
或許短視頻興起的最大原因,就是為了緩解人們自我的販賣焦慮。
無所事事,不想努力,平淡無奇的日復一日,焦慮也在悄無聲息地加深。
越來越害怕接觸陌生人,情願一直保持一個人的孤獨狀態,也不願意自己的生活裡出現一個新的人來打亂自己原本生活中的平靜狀態。
其實,喜歡獨處和恐懼社交是兩回事。
「非寧靜無以致遠」的獨處是一種理想化的生活狀態。
獨處是一個人享受孤獨與自己對話的自我提升。
恐懼社交則是一種自我否定和自我封閉。
不願意向別人敞開心扉,不願意讓別人窺探自己的生活。
獨處是可以享受一個人的悠然自得,也能接受公眾場合裡的熱鬧喧囂。
恐懼社交則是不敢去接觸新的事物,不敢走近陌生人的世界。
有研究表明:越是孤獨的人,越能精確地解讀面部表情和嗓音語調。
學者們認為:這種現象是因為孤獨的人會花更多的注意力在這些情緒的線索上。
越孤獨就越是渴望能夠找到人際間的連接和歸屬感,這無意間就訓練了他們的人際解讀能力。
恐懼社交所帶來的孤獨感和渴望被別人認可的需要感相互矛盾,這就是自己的焦慮心理在作怪。
越焦慮,就會越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就會越敏感。
這種感覺又會放大所有感受,重新陷入一輪新的焦慮之中。
我們該如何去改變這個現狀呢,我們如何打破自己的焦慮狀態呢?
飯飯在這裡為大家提供了三種辦法。
第一:接納自己的不完美
沒有一個人會沒有一絲瑕疵,人和人剛認識的時候最好,最初的我們展現給別人的都是最好的一面。
小s是一個能把自己的缺點和不足往外放的人,她的坦然讓人敬佩,也讓不能接受自己短板的人感到羞愧。
我們不能接納自己的不完美,可能缺少的就是一個契機,一個認識到自己的不完美也沒有那麼壞的美好時機。
第二:縮小自己的感受範圍
我們之所以會敏感,就是放大了所有感受和所有細節。
從恐懼社交中走出來,學會縮小自己的感受範圍,把重點放在自己身上,是走出灰暗的重要步驟。
「記住了,自己喜歡的東西就不要問別人好不好看,喜歡勝過所有道理,原則抵不過我樂意」。
別人的一舉一動並沒有什麼理由,也與你無關,不經意地嗤笑或許只是在調侃那一件事中的細節。
不要把所有人的表達方式都與自己扯上關係,是疏解心中鬱悶的上乘方式。
第三:從自我世界裡走出來
摘下耳機,放下追得火熱的影視劇,走出家門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其實讀書、音樂等本來是代替人的交流而存在的娛樂方式,卻在恐懼社交的人群中成為了主流。
自我封閉是一種可怕的生活狀態。
一個人在失戀的時候會沉浸在悲傷中,在經年的恐懼下會本能的抗拒與人相處,其實還是害怕未知的世界和陌生的人。
寫在最後
販賣焦慮是導致社交恐懼的最大緣由,我們需要不斷地去克服它,才能擁抱更廣闊的人生。
END
作者:青年作家飯飯,永遠年輕,永遠熱淚盈眶,希望用我的文字為你們帶去治癒的力量。
今日飯飯一問:你焦慮嗎?歡迎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