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男女「配飾」多:佩帶香囊習慣從上古流傳至清 唐朝流行魚符

2021-01-10 北晚新視覺網

佩飾的起源很早,華夏古代時期,人們若要出席正式場合的活動,無論男女總要在身上佩戴點兒什麼方可出門,這便是「佩飾」。

作者:李丹戰國時的錯金嵌玉鐵帶鉤(中國國家博物館藏),古時主要用於束帶。

佩飾的最初的原型,大約是古人圖方便,為將許多的物品隨身攜帶而繫於腰帶上。這其中,有的是具有避邪的功能的,有的則是作為財富的象徵,還有的是一些日常使用的器具和工具。而後,佩戴於身上的物品有了變化,在商周時期的文獻中,便有了相關的記載。《詩·衛風·芄蘭》中有「芄蘭之葉,童子佩韘」 句,韘是射箭時戴在右手拇指上用以鉤弦的工具,多以象骨、玉石製成,亦稱「玦」, 俗名「板指」, 為古代成人所佩之物,「佩韘」 即表示已經成年。在《詩·鄭風·女曰雞鳴》中,妻曰「知子之來之,雜佩以贈之。知子之順之,雜佩以問之。知子之好之,雜佩以報之。」名為「雜佩」 的佩飾成為傳達感情的媒介。

古人非常注重身上的佩物,把它當作美化外表,顯示身份的一種妝飾,為此,佩飾便成為衣飾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而且往往起著畫龍點睛的作用。上古時期,最顯眼的佩飾是各種玉飾件。《禮記·玉藻》說:「古之君子必佩玉」, 又說:「君子無故玉不去身」。 無論男女,都要佩玉。佩玉除表示貴族身份外,還是君子的各種美德。東漢許慎《說文》稱:「玉石之美有五德。潤澤以溫,仁之方也;勰理自外,可以知中,義雲方也;其聲舒揚,專以遠聞,智之方也;不撓而折,勇之方也;銳廉而不技,潔之方也。」所以,《禮記·玉藻》又講:「君子無故,玉不去身。君子於玉比德焉。」先秦男子的玉佩叫雜佩。

用於佩飾的玉被製作成各種形狀,用於不同的身體部位。安放在冠冕上的玉叫瑱、鎏,耳朵上懸掛的叫璫璩,身上佩帶的叫瓊、琚,懷裡裝的叫瑾。人們為了便於佩帶玉,還把多塊玉組成一組飾件,佩掛在身上,俗名「雜佩」。 雜佩由珩、璜、琚、踽、衝牙五部分組成。珩是一串玉飾中最上面的一條橫玉,下面繫著三條絲帶。中間一條在半腰間懸掛的玉石就叫踽。最下邊繫著一件兩端尖形的玉條,叫衝牙。旁邊兩條絲帶各懸掛一塊方玉,叫作琚。末端各掛一件半圓弧形的玉片,叫作璜。佩帶上這一串玉飾,走起路來叮噹有音,清亮悅耳。古人崇尚玉的晶潔,用玉來顯未禮教的修養,因而玉在衣飾中具有特殊的作用。

除了玉之外,古人的佩飾還有印、符、囊、袋和環帶。印原是一種信符,後來變成印章,是古人常有的器物。從漢朝開始,人們便喜歡用雙印作佩飾。雙印上刻有文字咒語,據說把它掛在身上,可以驅除瘟疫。雙印的質料,根據地位身份而有所差別,通常用玉、犀角、象牙製成。皇帝的印飾用五彩絲繩並加紅色的穗子系縛,王公以下用紅色絲繩並加珠穗系縛,掛在革帶上。

符是官員的身份證明,通常做成動物形狀,如唐朝流行魚符,武則天時通用龜符。人們把符裝在特製的袋子裡,懸掛在腰間,當作佩飾。唐代的魚袋或龜袋要按品級而分別飾以金、銀、銅,並作為常服中的附件。作為普通百姓,不能佩帶這類官符,但可以佩有民間流傳的避邪用的咒符,其造型與花色因時代和地區的不同而多有差別。

香囊是古人革袋上佩帶的香袋,又稱錦囊、容臭。有的用來放香料,有的放文稿或機密物品。東晉名將謝玄好佩紫羅香囊,叔父謝安看不慣,又怕傷了他的自尊,就以賭博的方式贏來燒掉了。李商隱《李長吉小傳》載,唐詩人李賀(字長吉)經常背著一個破錦囊,一有靈感就寫下來,投入囊中。那時,古代的一些名貴香料價格甚高,如龍涎香、龍腦香、安息香,都是人們最喜歡的香囊用品。佩帶香囊的習慣從上古一直保持到清代。

袋、環、帶原都是隨身用具。「袋」 用來盛小件物品,「環」 用來掛小飾物或鑰匙,「帶」 用來系扎身體或連接隨身攜帶的東西。古人把這三樣物品精雕細制,也變衍成顯眼的佩飾。古時情人相會,未帶禮物,有時會把袋、環之類解下,送與對方,那也算是有價值的定情之物。

不僅如此,環、玦也走古代重要佩飾。環是平面環形玉,當中空心圓的直徑與四周玉的寬度相等。玦是平面環形斷開的玉。《荀子·大略》稱,「絕人以玦,反(返)絕以環。」楊倞注曰:「古者臣有罪,待放於境,三年不敢去。與之環則還,與之玦則絕。」可見,環的含義是回還、團圓。杜甫《詠懷古蹟》詩云:「畫圖省識春風面,佩環回歸月夜魂」 劉禹錫《望賦》:「俟環玦兮思帝鄉」。 南宋陸遊《老學庵筆記》記載,北宋蔡京被罷官居錢塘,宋徽宗派宦官賜給他茶、藥,盒中放了一個玉環。蔡京馬上命人準備行裝。不到兩天,召他還京的詔書就到了。

玦的含義是絕決、決斷。晉獻公派太子申生伐東山的狄人,「佩之金玦」,《 左傳·閔公二年》狐突據此預知申生將被廢掉。鴻門宴上,項羽遲遲下不了殺劉邦的決心。範增「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史記·項羽本紀》就是暗示項羽當機立斷。

隨著時間的推移,佩飾已不再局限於玉件了。古代佩飾還有提醒、告誡、鞭策的用意。《韓非子·觀行》中有故事云:「西門豹之性急,故佩韋以自緩,董安於之性緩,故佩弦以自急。」韋皮性柔韌,性急者佩之以自警;弓弦常緊繃,性緩者佩之以自戒。唐代詩人盧綸的「佩韋宗懶慢,偷橘愛芳香」(《 送丹陽趙少府》)和白居易的「然能佩弦以自尊,帶星以自勤」(《 何士又可河南縣令制》)以及明代何景明的「孰佩弦以自剛兮,焉佩韋以自柔」(《 進丹賦》)等句,所取的典故都來自於此。可見,文士佩飾來自律,對後世的影響還是很大的。

古代時期的民間,人們「佩則象其事。若農夫佩其耒鋁,工匠佩其斧斤,歸人佩其針縷。」(漢班固《白虎通·衣裳》,引自清陳立《白虎通疏證》)當然,用作佩飾的耒鋁、斧斤、針縷等的器具只能是象形而已,與原物是有著體積上的差異的。但其好處是:只須看著佩飾就能夠辨別出人的職業來。

在華夏曆發展的長河中,佩飾的發展與演變只是一條小小的支流,但也是一條讓人興致盎然的美麗的支流。從這支流中掬起一捧閃耀著諧趣的浪花,感受傳統文化發展背後帶給我們的文化意義,也會讓我們領略到意想不到的快樂。

 

 

來源:北京晚報

相關焦點

  • 揭秘香囊的習俗與功效 殺菌和提高抵抗力的作用
    佩帶用的香囊在宋代記載中處處可見。南宋於端午佳節,后妃諸合、大璫近侍獲賜翠葉、五色葵榴、金絲翠扇、真珠百索、釵符、經筒、香囊、軟香龍涎佩帶,及紫練、白葛、紅蕉之類。道宮法院多送佩帶符篆。一般市民在家門口「各設大盆,雜植艾蒲葵花,上掛五色紙袋,排飣果粽。雖至貧者亦然。」六月六日顯應觀崔府君誕辰,熱鬧的廟會也有「關撲」,即擲錢賭勝而贏得獎品或彩金獎品有香囊、畫扇、珠佩等。
  • 古代的「金龜」有所指代,古代時候的女婿,多少稱得上「金龜婿」
    「金龜婿」這個詞想必大家都不會陌生了,一提到「金龜婿」,很多人可能都會以為是只有現代才流行的詞,其實,「金龜婿」他早在唐朝時期就已經出現了。唐代詩人李商隱曾經作過一首詩,這首詩叫《為有》,該詩的全文是這樣說的:「為有雲屏無限嬌,鳳城寒盡怕春宵。無端嫁得金龜婿,辜負香衾事早朝。」
  • 國風服飾:美人幽幽至,香自囊中來,你所不知道的「香囊」文化
    《禮記·內則》載:「男女未冠笄者,雞初鳴,鹹盥漱,櫛縰,拂髦,總角,衿纓,皆佩容臭,昧爽而朝,問何食飲矣?若已食則退;若未食,則佐長者視具。」 這裡的「容臭」即香囊,此時的香囊已經具備了一定意義上的禮儀功能,拜見長者時佩戴香囊,避免有穢氣觸犯他們,以示敬意。
  • 巧做香囊迎端午—古代香囊和五毒袋賞析!
    白玉鏤雕荷包式香囊明黃色緞地平金銀彩繡五毒活計,清同治,清宮舊藏。 清代滿族習俗,喜愛在腰帶或領襟之間的鈕扣上佩掛各類日常隨手可用的小雜品,如荷包、扇套等,通稱「活計」。這些活計既實用,裝飾性也強,並根據節慶時令的變化而佩掛紋樣形制不同的活計。
  • 古代身份證:從魚符到頂子
    魚符 魚符:最早的身份證  中國古代的身份證叫「符」,不是江湖術士畫的那種驅鬼逐怪的「神符」,而是一種用木頭或金屬做成的小物件。  隋唐時期,中國出現了最早的身份證「魚符」。「魚符」狀如魚,分左右兩片,上面有孔,用來系掛。「魚符」是官員特有的「身份證」,普通老百姓沒有這份待遇。  「魚符」上面刻有持符官員的姓名、官職、任職衙門、官階等。
  • 朱滸:武周「右豹韜衛懸泉府第二」魚符的發現與考釋
    清代乾嘉時期學者瞿中溶著有《集古虎符魚符考》[1]一書,開此類研究先河。自晚清民國,一些重要的金石收藏家如陳介祺[2]、羅振玉[3]等致力於收藏、著錄歷代符牌,其中就有相當多數量的魚符和龜符。其中羅振玉在民國初年出版的《歷代符牌圖錄》為此類收藏的集大成者,著錄有唐代魚符17枚、龜符4枚,《歷代符牌圖錄後編》又分別增補了2枚魚符和2枚龜符。王國維、馬衡等學者也曾涉足符牌研究。
  • 中國古代神話中的怪獸,盤點中國古代神話中的十二個神獸
    中國古代神話中的怪獸,盤點中國古代神話中的十二個神獸第一位就是傳說中的舉父,相傳舉父是崇吾山當中的一種令人畏懼的神獸,相傳它善於投擲所以老虎和豹子等野獸都害怕它。它也經常有撫摸自己頭的習慣,能舉起很大的石頭擲人。
  • 古代吃魚趣談:為何唐朝老百姓不能吃鯉魚?日料生魚竟誕生於盛唐
    在星光燦爛的唐代文壇上,能夠以詩文著稱的詩人多如繁星。但能夠以一首詩傲視群雄的人,恐怕只有創作《春江花月夜》的張若虛。「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作為當仁不讓的千古名句,時至今日依然被世人所推崇。很多人在賞析這首詩歌時,總是會從大處著眼分析意境,甚至有人毫不諱言的稱其為:「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
  • 別具一格卻又充滿童趣的香囊,貓頭鷹香囊!
    香囊中的別具一格香囊,在古代,被稱作愛情信物!在現代,仍舊被不少人拿來作禮物贈送!傳統印象中的香囊,自然是古風感滿滿,而又優雅淑女的;比如綠竹香囊,仙鶴香囊,或是鴛鴦香囊……可這一款,卻是別具一格,似乎擁有著另一份風味,它就是貓頭鷹香囊!
  • 自己動手製作中藥香囊預防感冒
    除做好新冠肺炎防護措施外,家長還能給孩子佩帶中藥香囊,預防感冒。 據介紹,香囊中的藥物並沒有直接殺死病毒和細菌的作用,而是藥物散發出持續的芳香氣味,刺激人體呼吸道黏膜產生了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這種抗體對病毒和細菌有較強的滅殺作用,使這些微生物在上呼吸道黏膜不能存活,因而起到預防傳染病的作用,可謂能殺敵於無形之中。其除了芳香避穢,還有宣通鼻竅,清利氣道,靜心安神的作用。
  • 古代人的「身份證」——魚符
    虎符是古代朝廷傳達命令或徵調兵將用的憑證。自古已有符信、符節等。因唐初時避唐高祖李淵祖父李虎之諱故換虎作魚形以製作新的魚符。唐朝國姓李,魚符也是鯉魚狀,有以「鯉」喻「李」之意。 魚符是隋唐時朝廷頒發的符信,雕木或鑄銅為魚形,刻書其上,剖而分執之,以備符合為憑信,謂之「魚符」,亦名魚契。
  • 歷史上的今天:今日本是唐朝的上巳節,被日本學走後演變成雛祭日
    相信很多小夥伴都聽過三月三踏青的故事,由於疫情期間不能出門,小編就帶你們看看唐朝的今天是什麼節日,主要是做些什麼,為何這節日被日本人學走成了他們的雛祭日?值得一提的是今天三月三的節日,中國已經很多年沒有人來舉辦慶賀了,在了解日本的雛祭日之前,我們先來看看由中國古代起源的上巳節。
  • 道教:傳承多年的道教,它們內部說的符、咒、籙到底有什麼秘密?
    符由象徵信物的作用演變為具有預測事變的神秘色彩,是與兩漢時期社會上天人感應說、讖緯學說的興盛,以及《河圖》、《洛書》、星辰信仰的流行、影響分不開的。早期道教中已把符文看作是上天下達的神明指令的手段,是天神給予的信行。法師們認為,「符者和也,信也。以我之神,合彼之神;以我之氣,合彼之氣;神氣無形而行於符,此作而彼應,此感而彼靈。」靈氣相通,就有靈驗。
  • 新羅服飾,新羅金冠 魚袋
    魚袋魚袋是中國、日本、朝鮮、越南一種官員配飾。它始於唐朝,按《宋史·輿服志》:「其制自唐始,蓋以為符契也。其始曰魚符...因盛以袋,故曰魚袋」。魚袋在中國至明朝時廢除,在朝鮮始於新羅,歷經高麗王朝,至朝鮮王朝時廢除,在越南則出現在李朝、陳朝。在日本,至今仍用於一些宮廷或皇室相關儀式,如日本天皇即位及賀茂祭等,儀式人員穿著束帶時會佩魚袋。
  • 今天13時,中醫藥師教您巧用中藥香囊「防病闢瘟」
    「三伏天」不少人都有貼三伏貼的習慣,其實除了中藥貼劑外,具有醒神益智、安神助眠、驅蚊避蟲等功效的中藥香囊,也是夏季防暑、驅蟲的另一種「治未病」方法。 8月4日13時至14時,針對如何科學使用中藥香囊的話題,貴州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藥學部副主任藥師、理學碩士楊亮,將值守本報「專家坐診」健康熱線,與廣大讀者交流。
  • 習俗大不同 | 南方人佩香囊,北方人掛銅錢?端午你選擇哪樣
    每到這一天,掛香囊、划龍舟、吃粽子,都是保留節目。端午節到底是怎麼來的?為什麼要做這些事?我們今天就來說道說道。端午節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龍圖騰祭祀演變而來。聞一多在《端午考》、《端午節的歷史教育》中提出,古代的吳越民族以龍為圖騰,每年五月五日這一天,他們要舉行一次盛大的圖騰祭,其中的活動之一,就是以刻成龍形的獨木舟在水上競渡,娛神娛己。聰明如你,一定想到了,這就是划龍舟呀。圖騰祭祀,自然也少不了各種儀式。所以,每逢端午,人們都有插艾蒲、掛香囊、喝雄黃酒、佩戴鍾馗祛五毒銅錢等 「闢邪、禳毒、驅鬼魅」的習俗。
  • 古代椅子有什麼講究?中國古代家具文化之椅子文化
    比如中國古代的椅子,它便是中國禮儀和等級名分的象徵。在古代,只有男子才有坐椅子的權利,女子不能坐?古代的椅子,到底有哪些講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古代椅子與中國等級文化早些時候,人們都是「席地而坐」,民間使用家具講究尊卑、長幼、男女。漢代禮俗基本上沿襲周代,漢代使用的席分長短,長的可以坐三至四人、短的可以坐兩人,再短的只可以坐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