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肉是炎陵山區的一道特色菜,也是過年時候的一道主菜,以炎陵平樂、石洲、十都、策源、中村、船形等山區最為出名。由於交通不便,大山裡的人們常在年關將至的臘月,邀上自己的親朋好友來家裡,把養了一年的一頭或者幾頭天篷元帥殺豬拔毛,飽餐一頓,這次我們也邀請了來湖南旅遊的朋友。
一般在炎陵農村,主人家將豬肉分一些給客人各自帶回,剩下的基本都要製成臘肉正宗的臘肉都是用火燻的,不過也有隻放在太陽底下曬乾的,那樣會顯得乾淨一些,但口味卻不地道了!真正地道的炎陵臘肉是金黃色的,必須用柴火慢慢燻,急不得。
從我記事以來,每逢過年,家裡都會製作幾塊臘肉。臘肉的燻制一般都選在臘月初,在殺年豬之後,豬肉均被切成一大條塊狀,而後,切割好的豬肉要放上鹽、花椒和辣椒(可根據個人口味調整)醃漬,放置在大水缸裡大概10天的時間後以繩索穿掛,懸掛在火塘炕上用柴火慢慢地燻烤——肉裡的水分被蒸乾了七成時,肉的顏色就變得金黃了,慢慢飄出些許香味,一塊塊的掛在柴火灶的上方。
燻烤臘肉的製作工藝,是很講究的。柴火只能使用材質很硬的雜木乾柴,這樣才有火力,而且它們的煙火特別適合燻烤出色香味俱佳的臘肉;不能使用松樹木,否則煙很多,肉就被燻黑、燻幹了。另外,肉也要距離火遠一點,太幹的肉不好吃。還可以用樟木,或添加橘子皮和柚子皮,這樣燻烤的臘肉更香、更好吃。
燻臘肉的屋子要便於通風散煙。「好的臘肉是細細烘烤的,不好的才用大火煙燻,現在的炎陵臘肉,已經少見金黃色的了。不僅是方法、工藝很講究,並且豬肉也是選用家養吃草料、喝山泉水長大的最好,這樣的豬肉味更清甜可口,口感綿長。這樣的臘肉在鍋裡一煮,肉香在很遠的地方都能聞到。
根據製作方法不同,臘肉的外形和口味會有很大區別;有在醃製後只用太陽曬而不用煙燻的,有用報紙裹起來掛在柴火灶上小火慢燻幾個月的,也有專門架起來用柴火燻的。燻制的臘肉相對比較正宗,製作全過程一般分為備料,醃漬,燻制三步。
選購臘肉,選購炎陵臘肉最好選用肥瘦適當的產品。在質量上主要把握,另外,還要當心「廉價」陷阱,正常情況下,一斤成品臘肉需要1.65斤鮮肉原料,也就是說,如果某種臘肉的價格只相當於1.65斤鮮肉的價格甚至偏低,那麼,消費者應該慎重選購。
中國八大菜系幾乎都有特色的腊味特產,自己家鄉的腊味不見得最好吃,但對每一個人來說肯定最特殊印象深刻的。一個廣東男子在湖南旅遊,邀請他來到了我們炎陵,自從品嘗了山裡好客炎陵人的臘肉,給他留下比較深刻印象,說吃著跟以前吃過的差別是非常大,在廣東也是非常少見到這麼黑不溜秋,但是香味濃鬱的臘肉,所以非常的難以忘懷並好奇。
在廣東,人們將燒味和腊味歸為一類,統稱燒臘。最常見的廣東燒臘包括燒鵝、豬肉叉燒。叉燒是廣東腊味的特色做法,加鹽醃製後加上生抽、蒜蓉、麥芽糖、南乳、五香粉、酒,往鐵插子上一插,放進爐子裡用火隔著烘焙。我們湖南人一般都不喜歡吃鹹甜混合的東西,但是這個廣東人在吃了湖南炎陵的山裡臘肉後,讚不絕口,吃了之後還叫朋友老鄉賣點給他,說要帶回廣東去!畢竟是真材實料,燻的臘肉那叫一個香啊,神仙都擋不住。
再來說說我們炎陵的腊味吧,是因為我小時候經常到各家蹭飯,那個時候我們家五口人,三兄妹年紀都不大,我經常領著弟弟妹妹出外打牙祭,常常在吃飽喝足打著飽嗝走出親戚鄰居家,還對淋在白米飯上的臘肉炒筍念念不忘,我現在吃臘肉吃法很多變,有時候拿來炒辣椒,香辣四溢,有時候放到鍋裡和米飯一起蒸,肉裡的肥油和香氣化入米飯裡,打開鍋一股混合米香和臘肉的香味往鼻裡衝,當場便食慾大增。
有時我又拿來煮筍子湯,筍子加上臘肉薄片,一鮮一陳,口味豐富,幾口下去只覺不枉此生,特別滿足。如今在農村柴火灶越來越少了,燻制臘肉也非常不易,一塊好的極品臘肉要好幾個月,市面上也出現了很多速成臘肉,那口感和品質就真的不敢恭維,不是每個廣東人都會遇到炎陵深山裡的極品臘肉,大家就切齒且珍惜吧!歡迎大家點讚評論轉發收藏走一波,支持一下小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