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出來大家可能不信
我作為一個釘子戶
可不是為了拆遷費
而是為了情懷......
不信?聽我娓娓道來......
Long long ago,記不清具體多久,大概十萬年之前吧,我週遊世界,被一塊世外桃源給迷住了。之所以說是世外桃源,是因為我們微生物王國的每個成員對生存條件要求不高,所以幾乎存在於世界每個角落,甚至在每個個體體內,但我們也很脆弱,很容易被物理、化學或其他因素涼涼。而這個地方中間大,兩頭小還帶自動關口,像個密封盆地,易守難攻,最重要的一點是有天然帶強酸性的湖泊,簡直是為不怕酸的我量身打造的又一道屏障,從此我定居下來。
哦,對了,忘了自我介紹,我叫幽門螺旋桿菌,我的豪宅是人類的胃,定居十萬年以來,我也為子孫後輩找到如何去這種世外桃源的方法(糞口傳播、口口傳播、醫源性傳播),並精心培訓後輩如何打造豪宅。目前,人類成員中,幾乎一半成員的胃成了我們家族的豪宅。
我的豪宅能感官人類的神經,因此我也知道了人類社會前些年城中村改造時有「最牛釘子戶」的說法,每次聽到這樣的新聞,我總是不屑一顧,嗤之以鼻。就人類才70年產權那點時間,也好意思上新聞,我的豪宅可是居住了十萬年之久,還不是最近鬧著讓我搬遷?
之前人類也有幾次想清除我們,比如三聯療法及其增強版、標準序貫治療方案、還有加量不加價的四聯方案等等,雖然我被傷筋動骨,但都扛過來了,而且變得更強,產生了耐藥性。但所謂知己知彼,人類為了清除我,對我作了詳細的研究,終於找來了針對我性格特點的蘿蔔硫苷/蘿蔔硫素。他們的做法是:
01
首先是被迫脫離豪宅,在人體外的研究:
蘿蔔硫素對我的3種標準菌株和45種臨床分離菌株有良好的抑菌效果(對於90%菌株的最小抑菌濃度≤4μg/ml),且無論這些菌株對常規抗生素是否具有抗藥性,蘿蔔硫素均可起到抑制作用。此外,源自上皮細胞的幽門螺旋桿菌短暫暴露於蘿蔔硫素中,也能夠被蘿蔔硫素消除。
02
其次是動物實驗(人類經常幹的事):
大概就是把我移植到一定數量的老鼠體內,確定老鼠被我感染後,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做實驗,一組注入含蘿蔔硫素的溶液,另一組注入同量的其他溶液,進行觀察得出結論。此次實驗證實了在動物體內蘿蔔硫素對我有清除作用。
3
然後就是多次人體實驗了:
由美國的、日本的、伊朗的、韓國的等,所幸人類膽子很小,自認為比較金貴,需要反覆的實驗和大量的臨床數據,不然真的大規模使用蘿蔔硫苷,或結合其他方法,我的日子估計要慘咯。以下是人類研究的報導:
2004年美國:9位確診的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患者每天服用14克,28克或56克西蘭花芽苗,每天兩次,連續7天;在第8天和35天檢查感染情況。結果:在9位患者中,7位的糞便幽門螺桿菌抗原值(HpSA)在第8天就轉為陰性,其中6位在第35天仍舊是陰性。接著對這6位患者做了碳14尿素呼氣試驗(UBT),發現兩位為陰性,兩位為陽性,兩位不確定。而這兩位結果不確定的患者中,有一位同意進行組織活檢,結果證明是陰性。因此,總的來說,9位患者中,至少有3位的幽門螺旋桿菌被清除掉了。
2009年日本:48名HP感染者,西蘭花芽苗組(BS)與苜蓿芽苗組(安慰劑,AS),每日70g西蘭花芽苗,持續8周。結論:西蘭花芽苗組相當於蘿蔔硫苷184 mg/天,尿素呼氣試驗指標和幽門螺桿菌糞便抗原雙降,轉好。建議:服用西蘭花芽苗輔助治療或降低幽門螺旋桿菌風險。
2014 年伊朗:86位感染了幽門螺桿菌的2型糖尿病患者。
(1)28位接受標準三聯療法(奧美拉唑20 毫克,克拉黴素500 毫克,阿莫西林1000 毫克,兩次/天,持續14天);清除率89.3%
(2)25位每天服用6克西蘭花嫩芽提取物,持續28天;清除率56.0%
(3)24位同時接受三聯療法和服用西蘭花嫩芽提取物。清除率91.7%
韓國慶熙大學目前也正在開展一項360位受試者的4期臨床試驗以考查包含有蘿蔔硫素的西蘭花芽苗提取物+三聯療法相比於標準三聯療法,對根除幽門螺桿菌感染的效果。
我們幽門螺旋桿菌之所以很難清除,主要是我們對後代有完美的培訓制度:
我們是通過鞭毛穿過胃內黏液層移向胃黏膜,其所分泌的粘附素能使使其緊貼於上皮細胞,釋放尿素酶分解尿素產生NH3從而保持細菌周圍的中性環境,造成胃泌素和生長抑制的分泌紊亂。
而人類也針對我們這些特點做了蘿蔔硫苷的研究:
1. 促進胃黏膜修復,抑制炎症
2、防止胃黏膜萎縮,抑制凋亡
3、通過Nrf2介導對胃黏膜的保護
總之:人類這次找來的蘿蔔硫素對我產生的影響有以下幾點:
1. 可減少幽門螺旋桿菌在胃黏膜上的定植;
2. 在體外和體內均抑制幽門螺桿菌活力;
3. 增強胃黏膜對幽門螺旋桿菌引起的氧化應激的化學保護作用;
4. 減輕非甾體抗炎藥(NSAIDs)的氧化損傷;
5. 降低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引發的胃癌、消化性潰瘍等相關疾病的風險。
其實,不管怎樣,如果人類不注意衛生清潔,不自愛,就算暫時殺死我也沒用,除非連我的傳播途徑也給杜絕了。
參考文獻:
1、PNAS. 2002, 99:7610-7615.
2、Antimicrob Agents Chemother. 2003 Dec;47(12):3982-4.
3、Dig Dis Sci. 2004 Aug;49(7-8):1088-90.
4、Cancer Prev Res. 2009, 2:353-360.
5、J Diabetes Metab Disord. 2014 May 28;13:64.
【營養醫師曾瑤池】頭條號、中國醫療自媒體聯盟成員
編輯:曾瑤池
審核:宣傳小組
校對:深圳市中醫院營養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