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會聽到家長這樣的抱怨:寶寶天生胃口不好,不管是喝奶還是飯菜都不愛吃,每天全家總動員,跟在他屁股後面追著餵飯,大人們又急又怒又累又無奈。如果問家長「寶寶平時吃不吃零食?」家長往往說倒也不怎麼愛吃零食,有時覺得寶寶正餐吃得太少,就想在飯後再餵點餅乾、麵包、水果啥的,怕餓著寶寶。還有,寶寶上一頓吃得不好,有時候會把下一餐時間提前,怕寶寶餓出低血糖來。這種吃飯時間比較隨意的情況是十分常見的,但是,想要寶寶胃腸好、吃飯好,醫生的建議是:
給寶寶建立穩定的生活節奏,培養寶貝的飢餓感。
飢餓感的培養:定時、定點、不定量
夜睡晨起,讓寶寶適應晝夜更替的生活環境,養成有節律的睡眠習慣和生活作息,是很重要的。
同樣,寶寶節律性的飢餓感也是需要培養的。定時定點餵食可使寶寶形成條件反射,到了就餐時間和特定的環境,胃腸開始蠕動,消化液開始分泌,寶寶就會產生飢餓感,心理上也就做好了進餐的準備。
使時間成為條件刺激,到飯點就會有飢餓感、並產生食慾
按時定點吃飯,使兩餐間隔保持4小時左右,胃腸道能對食物進行有效地消化、吸收,胃有足夠的排空時間,整個消化系統有節律地活動,既保證營養的充分消化吸收,又維持每餐旺盛的食慾。
用餐時間定時。正餐30分鐘內,點心15分鐘內,時間一到就代表用餐時間結束,飯菜拿走,不能因怕寶寶吃不飽而拖延時間。
寶寶進餐的場所固定,有自己固定的餐椅,環境安靜溫馨,遠離電視、玩具的幹擾;避免家長追著趕著餵飯,寶寶玩著跑著吃飯,培養寶寶集中精力進食的習慣。
吃飯都不快樂,人生還有何樂趣啊!
進餐過程中保持情緒輕鬆愉快很重要,但也不可讓寶寶過於興奮,以防嗆咳。
不要大聲責備寶寶,情緒不好會降低食慾及消化能力,時間一長,寶寶形成條件反射,認為進餐就是挨訓的時刻,即使家長準備再好的食物也不會吃得有滋味。
大人進餐時宜安靜,樣樣菜都吃,堅決不說「這個我不愛吃」「那個我討厭吃」。寶寶會在潛移默化中接受成人一舉一動,養成不挑食,不偏食的好習慣。
寶寶的特點就是喜歡讚揚,家長要多多鼓勵,引導寶寶自己進餐。當寶寶學會自己進餐或嘗試新的食物時要及時肯定,讓寶寶知道這樣做是對的,從而願意堅持。適當引入「競爭」,讓寶寶「勝出」,獲得成就感,提高進食的興趣,促進食慾。
寶寶的胃容量有限
每個寶寶的胃容量有很大的個體差異,而家長往往把自己盛好的那一小碗飯作為這一餐的目標。要知道這僅僅是家長意願而不是寶寶的飯量。要相信沒有任何一個寶寶願意餓著自己,這是一種生物的本能。
還有一點要強調:如果寶寶吃到一半時說飽了,家長卻千方百計要再塞這最後幾口,往往寶寶就是為了這最後幾口而發生嘔吐。寶寶的胃及其周圍組織還未完全成熟,這種情況頻繁發生,不僅使寶寶容易發生食管炎、胃炎等疾病,而且很容易在心理上對進食產生焦慮甚至恐懼,從而引發真正的厭食。
吃與不吃寶寶做主,吃什麼家長把關
爸媽總是擔心自己的寶寶吃得少,會影響生長發育,要求寶寶每頓飯都要吃多、吃好。偶爾一兩次進餐不如意,就焦慮擔憂,餐後盡力「彌補」,使寶寶養成了正餐不好好吃飯,飯後小點、零食不斷的壞習慣。
我們每位家長都有這樣的體會:一個人的胃口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季節、天氣、活動量、心情或其他生理性的變化,都會出現波動。寶寶也一樣,一兩頓吃不飽不要緊,不能因為這頓沒吃飽,就在正餐之間無原則「加食」,走到哪兒吃到哪兒、時時都在吃、又時時都吃不好,這樣的不良進食習慣要堅決杜絕。